一、《桃花源记》练习题
【训练一】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字。
⑴寻向所志 ⑵未果,寻病终 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⑷悉如外人 ⑸咸来问讯 ⑹后遂无问津者
2、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字的古今义。
⑴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古义: 今义: ;绝境:古义: 今义:
⑵阡陌交通:古义: 今义: ;⑶无论魏晋:古义: 今义: ;
⑷芳草鲜美:古义: 今义:
3、第②自然段的中心意思是:
4、有些成语出自选文,请写出:
5、下列加横线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仿佛若有光 B、阡陌交通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6、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与“咸来问讯”中的“咸”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一一为具言所闻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C、男女衣着,悉如外人D、不足为外人道也
【训练二】
1、第②自然段描写了美好的乡间图景,请从下列三个方面分别指出“美好”的含义。(不抄原文,简要回答)
⑴自然环境: ⑵社会坏境: ⑶人们生活:
2、桃花源人“皆叹惋”的原因是:
3、第⑤自然段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寻病终”,它的作用是在说明
4、本文作者陶渊明生活在一个战乱频繁、生灵涂炭的时代,他为什么在这里却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的美好境界?
5、文章表达了作者所要追求的是怎样的理想世界?
6、“不足为外人道”的原因是:
7、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于桃花源的原因是(用原文回答):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⑵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9、写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的主旨是什么?
二、短文两篇练习题
(一)陋室铭
【训练一】
1、作者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一句,意在表明
2、作者引用“何陋之有”的用意是在于说明
3、能统领全篇的一个词语是
4、回答下面问题。
⑴能反映作者对世俗生活厌弃的一句是
⑵渲染了居室恬静的气氛的句子是
⑶写不受世俗、官场干扰的句子是
5、用一句话概括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
6、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7、翻译句子。
⑴“何陋之有?”
⑵“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⑶“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8、用文中的语句填空。
“陋室”不陋的原因是“ ”,与“陋室”主人交往的人都是“ ”。
9、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⑴无丝竹之乱耳 ⑵无案牍之劳形
⑶有仙则名 ⑷惟吾德馨
10、解释加横线的字,并写出含有这个字且意义、用法相同的成语。
惟吾德馨 惟: 成语:
【训练二】
1、按下面的要求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⑴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 ⑵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
2、这段文字从主人的生活环境清幽、 、 及不受世俗官场干扰等四个方面,表现“陋室不陋”
(二)爱莲说
【训练一】
1、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⑴可爱者甚番( ) ⑵出淤泥而不染( )
⑶濯清涟而不妖( )( ) ⑷陶后鲜有闻( )( )
2、有许多同学喜欢“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句,因为这两句写出了莲的高洁、质朴,比喻君子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诩。你还喜欢本文中描写莲的那些语句?为什么?
3、文中作者把“莲”比做君子,那么,作者认为君子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
4、某市在确定市花的活动中,据调查前三名是兰花、梅花、桂花。如果让你从这三种花中选择一种,你赞成那种花?并谈谈理由?
5、解释下面加横线的字,并写出含有这个字且意义、用法相同的成语。
⑴香远益清:益: 成语:
⑵陶后鲜有闻:鲜: 成语:
6、比较下面的两段文字,体会这两句话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用意?
⑴“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这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⑵“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⑴ 作者是在慨叹 ,讥讽 达了作者 。
⑵ 句表达了作者 。
【训练二】
1、“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 ”。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对 的世风的鄙弃。
2、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者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3、“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从字面的角度而言,是说爱牡丹者多而爱莲者少,作者的言外之意是 , 。作者这句话讥讽了怎样的世态?
4、“可爱者甚番”的“番”在文中的近义词是 ,反义词是 。并分别用这两个词各写一个成语: 、 。
5、本文描写莲的形象“形”“神”兼备,从 、 、 三个方面准确地表现了它的外部特征,有传神地揭示了它的内在气质。
6、理解填空。
⑴第一段中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语句是 , ;描写莲花的正直的语句是 , 。
⑵短文以莲花为写作对象,写菊、牡丹的目的是 。
⑶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该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的目的是 。
7、下面加横线“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水陆草木之花 B、莲,花之君子这也 C、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D、何陋之有
8、下面加横线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出淤泥而不染(颜色) B、亭亭净植(笔直)
C、有仙则名(取名) D、谈笑有鸿儒(有学问的人)
9、赞美莲花品质的名句是 ;《陋室铭》统领全篇、点明主旨和作者品德的句子是 。
10、“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类比“陋室”,其用意是 。
11、翻译下列句子。
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⑵莲,花之君子者也。
12、作者“独爱莲”的原因是(用原文回答)
三、核舟记
1、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
⑴明有奇巧人( )⑵长约八分有奇( )⑶能以径寸之木( )
⑷以至鸟兽、木石( )⑸中轩敞者为舱( )⑹神情与苏、黄不属( )
⑺东坡右手执卷端( )⑻佛印绝类弥勒( )⑼矫首昂视( )
⑽高可二黍许( )⑾计其长曾不盈寸( )⑿诎右臂支船( )
2、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话是哪一句?(用原文中一句话回答)
3、雕刻家把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的名句分刻在船舱左右的小窗上有什么作用?
4、解释下列加横线的字,并写出含有这个字且意义、用法相同的成语。
⑴其两膝相比者:比: 成语: ⑵珠可历历数也:历历: 成语:
5、翻译下列句子。
⑴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⑵神情与苏、黄不属。
6、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通计一舟 B、诎右臂支船 C、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D、左手倚一衡木
7、选出跟“则题名其上”中“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
A、不能明其一处 B、对联、题名并篆文 C、莫名其妙 D、不可名状
8、下边朗读停顿的正确的一项是( )
A、为/念珠/各一 B、为念珠/各一 C、为/念珠各一 D、为念珠/各/一
9、核舟的奇妙之处主要表现在两点,第一点是: ;第二点是:体积小。能证明这一特点的句子是:
四、大道之行也
【训练一】
1、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意义。
⑴大道之行 ⑵故人不独亲其亲
⑶不独子其子 ⑷盗窃乱贼而不作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⑴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⑵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3、本文的中心思想是:
4、作者从哪两个方面从正面论证了“天下为公”这一中心思想的?
5、作者认为理想的“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训练二】
1、给下面句子中加横线的字注音并解释。
⑴选贤与能 ⑵男有分,女有归 ⑶货恶其弃于地也
2、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两句话的内涵。
⑴选贤与能 ⑵讲信修睦
3、“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请举例说明。
4、对“货恶其弃于地也……是谓大同”一句请用一个八字短语加以概括。
5、解释下面加横线的字,并写出含有这个字且意义、用法相同的成语。
⑴选贤与能 ⑵货恶其弃于地
6、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照应此句的是 。
五、杜甫诗三首
(一)望岳
1、“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 ;“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 ;“绝眦入归鸟”一句蕴藏了 。
2、写近望中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形象的两句是: , 。
3、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的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割”好在何处?
4、“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是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雄心和气概?并品析其中蕴涵的人生哲理。
5、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与“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6、登高是传统习俗,更是古代诗人表情达意的重要方式。在他们的笔下有多种多样的“登高”。请你写出与“登高”有关的古诗词名句。(课内外不限)
⑴ ⑵
(二)春望
1、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 ”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 到 。
2、展开联想与想象,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一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所展现的画面。其中“破”“深”两字用得很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两这个字好在哪里。
3、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4、本诗将眼前景、胸中请融为一体。通读全诗,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5、诗人为什么会“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三)石壕吏
1、《石壕吏》一诗所叙的故事发生在唐代有名的 这一历史事件当中,诗写“吏”与“妇”尖锐矛盾的诗句是“ , ”。诗人“暮投石壕村”时“翁”与“妇”均在家中,“天明登前途”时竟“独与老翁别”。请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谈:⑴老翁此时是怎样的心情?
⑵诗人此时的感情是什么?
2、这首诗是以什么方式来表现全诗的主要内容的?试分析用这种方式的好处?
3、《石壕吏》中写了“夜色”,它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古诗文练习题
一、三峡
【阅读训练】
1、解释加横线的词。
⑴略无阙处( )⑵或王命急宣( )⑶虽乘奔御风( )⑷属引凄异( )⑸不见曦月( )⑹素湍绿潭( )
2、指出文章第二段中“或王命急宣,有时早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作用。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⑶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4、《三峡》一文引用渔歌起到了什么作用?
5、《三峡》一文语言精致、洗炼,用语俏丽、贴切。请选取文中一处做简要分析。
6、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字的意义。
⑴A、哀转久绝 B、绝巘多生怪柏 C、沿溯阻绝
⑵A、自三峡七百里中 B、自非亭午夜分 C、屠自后断其股
7、回答下列问题。
⑴“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和“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分别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⑵《三峡》描写两岸悬崖峭壁、雄伟为险峻的一句是 , 。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是 , 。
⑶简要说说作者是从哪两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⑷找出江水十分清澈的语句:
⑸依据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写出两个成语。“不以疾也” 、
二、短文两篇
(一)答谢中书书
1、解释下面句中加横线的词语。
⑴晓雾将歇( )⑵沉鳞竞跃( )⑶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请你任选一个角度,具体谈谈本文写景的妙处。
4、“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测测你的鉴赏力,请从学过的古诗文中选出一句你认为写出了山川之美的语句,并注明作者。
(二)记承天寺夜游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思。
⑴解衣欲睡 ⑵相与步于中庭 ⑶念无与为乐者
⑷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的词。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全文没有一处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⑴ ⑵ 理由: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阅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5、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有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
6、品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妙处。
三、观潮
1、解释下面句中加横线字的意思。
⑴天下之伟观也 ⑵吞天沃日 ⑶如履平地
⑷人物略不相睹 ⑸则一舸无迹 ⑹皆批发文身
2、作者用十分简练的笔墨描绘了钱塘江潮汹涌而至的壮观景象。分别用“ ”、“ ”等比喻写其状态、色泽;用“ ”写其声音之大;用“ ”写其气势壮,令人叹为观止。
3、文中的杨诚斋是指南宋著名诗人 ,其号为 。请默写出其《咏荷》的名句(一句或两句)。
4、文中引用著名诗人杨万里的诗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5、给下列句中加横线的字在括号里注音,在横线上释义。
⑴如履平地( ) ⑵倏尔黄烟四起( ) ⑶则一舸无迹( ) ⑷而僦赁看幕( )
6、文章最后一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观潮的人之多?作者以此来表现什么?
四、湖心亭看雪
1、给下面句中加横线的字在括号里注音,在横线上释义。
⑴拥毳衣炉火( ) ⑵与余舟一芥( )
2、西湖佳景,领略的人很多,可以说“前人之述备矣”。可本文又为何写得别有风神韵味呢?请说明原因。
3、舟子“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4、仿照示例,点评、品味下面⑴⑵句中加点的字。
示例:湖中人鸟声俱绝 点评:一个“绝”字传出了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⑴独往湖心亭看雪 点评:
⑵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点评:
五、诗四首
(一)归园田居(其三)
1、这首诗表明了作者怎样的生活志趣或理想?
2、试描绘“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所展现出的画面。
3、如何理解“但使愿无违”中的“愿”字的含义
4、下列关于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起得平淡,明白如话,好像一个老农娓娓道来,透露了诗人热爱农村劳动的心情。
B、三四两句写一早一晚:早起去除草,直到黄昏月出后才扛着锄头回家。截取两个片断,归纳一天劳动的苦辛,从“理荒秽”中可体现出来。
C、五六两句承上句而来,描绘了道路狭隘、草木丛生、夕露沾衣的画面,写诗人垦荒南亩的劳动的艰辛。
D、“但使愿无违”是全诗的归结和主旨。“愿无违”是说诗人不怕劳动的艰辛,不怕露水沾衣,只怕朝廷又要他去做官的思虑。
(二)使至塞上
1、王维在本诗中用“
”描绘出一幅意境雄浑、浩瀚壮美的沙漠美景。
2、“征蓬”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3、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展现出的画面。
(三)渡荆门送别
1、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第二联所展现出的画面。
2、这首诗中间两联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其中第二联中的“随”“入”“尽”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这三个字好在何处。
3、描绘“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所展现的画面。并简要分析句中“下”字用得好在哪里?
4、“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登岳阳楼(其一)
1、填空。
2、“三年多难”是指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4、请你说说“白头吊古风霜里”一句中“风霜”的含义。
参: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五单元古诗文练习题答案
一、《桃花源记》练习题
【训练一】1、⑴寻找 ⑵不久(很快)⑶类 ⑷都、全 ⑸都 ⑹渡口2、⑴妻子:妻子和儿女;丈夫的配偶(成年男子的合法配偶);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出路的境地 ⑵交错相同;交通运输 ⑶不要说;表条件关系的连词 ⑷鲜艳美丽;我味道鲜美 3、写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 4、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无人问津 5、A 6、C 【训练二】1、⑴优美富饶 ⑵安定和平 ⑶自由快乐 2、战乱频繁,人民生活痛苦 3、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 4、①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社会否定批判。 5、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理想社会 6、不愿外界干扰破坏桃花源宁静和谐的生活 7、避秦时乱 8、⑴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朝和晋朝了 ⑵老人和小孩都充满了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 9、寄托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反映当时人民厌恶战争的情绪和追求和平劳动生活的愿望
二、短文两篇练习题
(一)《陋室铭》
【训练一】1、以诸葛亮、杨雄自况作比,表明自己也是诸葛亮、杨雄一类的高洁之士,从更高的境界突出“唯吾德馨”。 2、陋室不陋 3、德馨 4、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⑵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⑶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作者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6、D 7、⑴有什么简陋的呢 ⑵同我谈笑往来的,只有博学的人,没有浅薄的庸人 ⑶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我身体劳累 8、唯吾德馨;鸿儒 9、⑴弦乐器竹管乐器 ⑵使……劳累 ⑶出名(著名) ⑷品德高尚 10、只;唯我独尊、唯利是图、为马首是瞻【训练二】1、⑴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⑵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交友之道;自娱自乐
(二)《爱莲说》
【训练一】1、⑴多 ⑵沾染、污染 ⑶洗涤 ⑷少;听说 2、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因为这两句写出了莲的正直,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②“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因为这两句写出了莲的清高,比喻君子志清行廉,又有端庄的仪态,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3、是不慕名利,洁身自好,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节操的人。4、⑴赞成兰花:无论居于何处,都是默默无闻地绽放,默默散发出幽香,具有淳朴高雅,不张扬,不媚俗的品质。⑵赞成梅花:“梅花香自苦寒来”,它能凌霜傲雪,展示了逆境中奋进,战胜困难的精神 ⑶赞成桂花:以为它不仅香气浓郁,而且可以作为香料,入药,入茶,有很强的实用价值,自然让人联想到无私的奉献。(由桂冠、月中的桂树想到桂花的高贵也可)5、⑴更加;精益求精、多多益善 ⑵少;鲜为人知、寡廉鲜耻 6、⑴真正的隐逸之士极少;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⑵洁身自好的品行和情操【训练二】1、世人甚爱牡丹;追求富贵,趋炎附势 2、寄寓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3、爱慕富贵的人多,作者的知己少;讥讽了追名逐利的世态 4、众;鲜;众志成城、鲜为人知 5、环境;外形;风度 6、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⑵衬托莲花的高洁可爱 ⑶引人注意和思考,突出作者写作目的 7、D 8、D 9、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唯吾德馨 10、以古代明贤自比,表明自己虽身居陋室,却具有古代明贤的志趣和抱负 11、⑴我唯独喜爱莲,是因为它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污染,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媚。⑵莲花,是花中的君子12、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三、《核舟记》练习题
⑴奇特 ⑵零数 ⑶木头 ⑷数目 ⑸是 ⑹类似 ⑺手卷的右端 ⑻像、类似 ⑼举 ⑽光景、大约 ⑾尚、还 ⑿同曲,弯曲 2、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3、通过观赏者的文字想象能力暗示主人公此刻还游于赤壁之下,这是一个大胆的艺术创造 4、⑴挨着(靠近);鳞次栉比、比肩接踵 ⑵清清楚楚;里;历历在目 5、⑴他们互相靠着的两膝,都隐藏在手卷下面的衣摺里 ⑵神情和苏东坡、黄鲁直不想类似 6、A 7、B 8、A 9、容量大;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四、《大道之行也》练习题
【训练一】1、⑴治理社会的至高准则 ⑵奉养;父母 ⑶抚育;子女 ⑷兴起 2、⑴选拔有贤德的,荐举有才能的人,人们彼此讲求信用,增进和睦关系 ⑵鳏、寡、孤、独和残疾病患的人都能得到供养 3、天下为公 4、作者从男女老幼各得其所,弱势群体皆有所养和人们对待索取奉献的态度两个方面,正面论证了“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是一个推己及人、人尽其职,多奉献少索取的相互关爱的社会 5、作者认为一个“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首先是贤能的人做领导者,其次是社会成员都讲求诚信,彼此之间建立和睦友爱的人际关系
【训练二】1、⑴ jǔ 同举,选拔 ⑵ fèn 职分、职业 ⑶ wù 憎恶 2、⑴选举的标准是“贤”和“能”,贤指的是品德高尚,能指才能出众,用现代话说叫做“德才兼备”。⑵社会成员之间应建立良好的关系,要讲诚信,不欺诈,要崇尚和睦以止息争斗,是社会保持和平安定。3、有相似的地方,都反映了作者美好的愿望。例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社会的关爱,生活很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养的情形。4、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5、⑴品德高尚;任人唯贤 ⑵憎恶;深恶痛绝(疾)
6、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五、杜甫诗三首
(一)《望月》练习题
1、高大;神奇秀丽;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分晓 3、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4、⑴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不怕艰难,勇于攀登绝顶,实现自己远大抱负的雄心壮志。⑵人生也如登山,只有不畏艰难险阻,奋力登上绝顶,才能享受一览众山小的胜利的喜悦 5、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6、⑴欲穷千里目,跟上一层楼;⑵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二)《春望》练习题
1、望;草木花鸟 2、国都沦陷,城池残破,残垣断壁;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仿佛目睹国家的残破;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作者寄情于物,春城败象似在眼前,作者悲叹似在耳边。 3、参考示例: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常常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4、抒发了感时忧国、思家念亲的情感。(意思对即可) 5、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百无聊赖,搔首踌躇,以至于稀疏的短发几乎无法梳髻插簪的情形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三)《石壕吏》练习题
1、安史之乱;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⑴恨战乱带来的灾难,(三)《石壕吏》练习题
1、安史之乱;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⑴恨战乱带来的灾难,疼死去的儿子,忧被捉走的老妇,怜未成年的孙子 ⑵痛恨石壕吏的凶暴无情,忧虑国家的命运,同情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 2、这首诗是以老妇人自述的方式来表现全诗的主要内容的。这种自述的方式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残酷压迫劳动人民的罪行。这种方式,可以使读者受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效果。 3、烘托兵荒马乱,家破人亡的悲惨气氛。
疼死去的儿子,忧被捉走的老妇,怜未成年的孙子 ⑵痛恨石壕吏的凶暴无情,忧虑国家的命运,同情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 2、这首诗是以老妇人自述的方式来表现全诗的主要内容的。这种自述的方式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残酷压迫劳动人民的罪行。这种方式,可以使读者受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效果。 3、烘托兵荒马乱,家破人亡的悲惨气氛。
参:
一、《三峡》
【阅读训练】1、⑴同缺,中断 ⑵有时 ⑶即使 ⑷连续 ⑸日光,指太阳 ⑹急流或急流的水
2、侧面描写船行之急,突出水势的迅猛 3、⑴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富有趣味。⑵即使骑着快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⑶至于夏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 4、更突出了深秋“林寒涧肃”的清幽,表现了凄婉感伤的情绪。 5、如描写三峡春冬之时的一段,因为急流险滩,雪浪飞溅,故以“素”字饰“湍”;因为潭水沉碧,深沉宁静,故以“绿”字饰“潭”。 6、⑴A、小时B、极C、断 ⑵A、在B、如果C、从
7、⑴用的是比喻、对偶修辞手法 ⑵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⑶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写水突出四季之景象不同 ⑷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⑸疾言厉色、疾风知劲草
二、《短文两篇》
(一)《答谢中书书》
1、⑴消散 ⑵争着 ⑶参与,这里指欣赏 2、从康乐公以来,不再有能欣赏这些奇景得人了。
3、提示:可以从视角的变化、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感官运用等方面,抓住特点,谈一点即可。 4、略
(二)《记承天寺夜游》
1、⑴解开(脱、脱下)⑵漫步、走、行走 ⑶考虑、想到 ⑷只 2、庭院的地面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有藻、荇似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的枝叶在月光下的影子。 3、⑴“遂至承天寺。”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⑵“怀民亦未睡。”理由:心境相同。⑶“相与步于中庭。”理由:关系亲密。 ⑷“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同,命运相同。 4、才华横溢,素有大志,但不被朝廷重用;仕途失意的落寂;自我排遣的旷达。 5、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竹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又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 6、“积水空明”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写竹柏之影的参差错杂。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三、《观潮》
1、⑴景象 ⑵用水淋洗(淹没)⑶踩、踏 ⑷几乎、差不多 ⑸船 ⑹画花纹 2、玉城雪岭、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 3、杨万里、诚斋、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4、一是对钱塘江潮水壮观形象的侧面补充,二是在结构上与上段的“天下之伟观也”相照应。 5、⑴ lǚ 踩、踏 ⑵shū 忽然 ⑶gě 船 ⑷jiù 租用
6、一是写“江干上下十余里间”满眼都是穿戴华丽的游人,多得“车马塞途”;二是用“饮食百物”的价格高出平时的几倍;三是“僦赁看幕”爆满,到了“虽席地不能闲”的情况来反衬观潮人之多。作者的目的是以此来反衬钱塘江潮水的壮观景象。
四、《湖心亭看雪》
1、⑴cuì 鸟兽的细毛⑵jiè 小草,这里指细小、微小 2、因为作者写的西湖雪景,不仅仅是写雪景,是写看雪景,而且是深夜坐着小船看雪景,别有风神韵味。 3、通过舟子的话衬托自己痴于赏景适性,是以“痴”自负;舟子说更有“痴似相公者”,实际是作者写自己乘兴而往,尽兴而归,飘洒超脱胜于亭上拥炉对饮者。 4、⑴一个“独”字,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⑵舟子说作者痴,体现了俗人之见,但“痴”字又何尝不是做着最确切的评价呢?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赞赏,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
五、《诗四首》
(一)《归田园居(其三)》
1、陶渊明选择了隐逸,超然世外,过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田园生活,表明了他安贫乐道,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和高尚节操。 2、狭窄的田间小路边草木丛生,皎洁的月光照在草叶上的露水,亮晶晶的,诗人走在小路上,衣服都被露水打湿了。 3、“愿”字蕴含了作者要按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的意思。 4、B
(二)《使至塞上》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诗人是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却已没有根基、四处漂泊的“蓬草”形象自况,正是暗写自己内心飘零孤寂。 3、大漠无边,长天空阔,一缕青烟直上青天,滚滚的黄河呼啸着奔腾而去,在河的尽头,是一轮有红又大的圆圆的落日
(三)《渡荆门送别》
1、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奔腾直泻,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 2、一个“随”字化静为动(或“以动写静”)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移动,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一个“入”字形象生动,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豪情万丈,充满了喜悦的心情和昂扬的激情。“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 3、这两句写船轻快地顺流东下,看到月亮就像飞镜一样向西坠下去,倒映在江水中,晓雾云生,变幻莫测,好像传说中的海市蜃楼。形象奇伟,想想瑰丽,表现出诗人放达洒脱的个性及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历来被称为不朽佳句。“下”是动词,月亮下来了,月影像一面镜子从天上飞下来了,想象奇特。4、赋予水以情态,深情为诗人送别,表达了对家乡山水的眷恋。
(四)《登岳阳楼(其一)》
1、帘旌;夕阳;湖面风平浪静;傍晚的安详;引起诗人的无限遐想 2、北宋灭亡后,三年来诗人颠沛流离,经历的磨难 3、表达了诗人对国破家亡的切肤之痛,报国无门的忧伤悲情。 4、“风霜”明指自然事物,实喻社会现实。语意双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