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3 23:40:46
文档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之代词1、指代人、代物代事他(们)它(们)是以谓之文也《十则》2、指示代词这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助词1、结构助词的山水之乐《醉翁亭记》2、主谓语之间不翻译两狼之并驱如故《狼》3、补足音节不翻译怅恨久之《陈涉世家》4、宾语前置的倒装何陋之有《陋室铭》动词往、到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送鲍浩然之浙东练习:⑴又间令吴广之次所丛祠中。⑵恢弘志士之气。⑶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⑷事无大小,悉以咨之。⑸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以介词1、表示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物件,译为“把”、“用”
推荐度:
导读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之代词1、指代人、代物代事他(们)它(们)是以谓之文也《十则》2、指示代词这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助词1、结构助词的山水之乐《醉翁亭记》2、主谓语之间不翻译两狼之并驱如故《狼》3、补足音节不翻译怅恨久之《陈涉世家》4、宾语前置的倒装何陋之有《陋室铭》动词往、到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送鲍浩然之浙东练习:⑴又间令吴广之次所丛祠中。⑵恢弘志士之气。⑶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⑷事无大小,悉以咨之。⑸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以介词1、表示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物件,译为“把”、“用”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

之 代词 1、指代人、代物 代事   他(们)它(们)  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十则》

        2、 指示代词  这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桃花源记》

   助词 1、结构助词 的 山水之乐 《醉翁亭记》

        2、主谓语之间 不翻译 两狼之并驱如故 《狼》

        3、补足音节  不翻译   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4、宾语前置的倒装    何陋之有   《陋室铭》

   动词  往、到 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

               送鲍浩然之浙东

练习:

⑴又间令吴广之次所丛祠中。

⑵恢弘志士之气。

⑶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⑷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⑸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以 介词 1、 表示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物件,译为“把”、“用”、“拿”等,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 《核舟记》

  2、 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译为“靠”、“凭借”、“根据”等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孟子>两章》   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

     3、表原因     因为    先帝不以臣卑鄙 《出师表》

     4、 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在”“从”等。 

介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连词   1、表目的    来     以光先帝遗德 《出师表》

       2、 表结果    以致   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

 动词  与“为”结合   认为   或以为死 《陈涉世家》

         一般译成“认为”、“以为”。 皆以美于徐公      我以日中时去人近

练习:

⑴以伤先帝之明。

⑵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⑶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⑷悉以咨之

⑸属予作文以记之。

而 连词 1、表并列 并且(或不译)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多东坡 《核舟记》

        2、表承接 并(或不译) 学而时习之 《<论语>十则》 

        3、表转折 但是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出师表》

        4、表修饰 地(或不译) 面山而居 《愚公移山》

        5、表假设  如果   而吾蛇尚存    《捕蛇者说》

        6.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练习:

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⑵长跪而谢之

⑶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4)任重而道远

其 代词 1、人称代词 代第三人称   他(它)(们) 惧其不已 《愚公移山》

       2、 指示代词 那 那些 这  其人视端容寂 《核舟记》

                              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3、其中的    其一犬坐于前   《狼》

副词 1、 放在句首  表猜测  大概 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2、表反问  难道 其真无马邪 《马说》

练习

1、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因为)(这,指小石潭)

2、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把)(作为)

3、其如土石何?(加强反问语气)

4、以我酌油知之。(凭借)

5、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其中的)

6、见其发矢十中,但微颔之。(他,指陈康肃)

于  介词

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如: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公输》)

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如: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

3、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可译为“被”。如:“受制于人”的“于”。

4、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作“比”。

苛政猛于虎也 (《捕蛇者说》)

5、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二章》)

练习

1、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2、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

4、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鱼我所欲也》)

5、仓鹰击于殿上。  《唐雎不辱使命》

1、代词、译作“这样”“如此”

父利其然也。

2、连词,放句首,表转折关系,然而。

然足下卜之鬼乎?

3、助词,分两种情况:

(1)用在形容词末尾,可译作“……的样子”“……地”。

秦王怫然怒。

(2)用于句尾,常与“如”“若”等连用,构成“如……然”“若……“可译作“……的样子”“像……似的”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4、  动词,可译作“对的”“正确的”“是对的”

吴广以为然。

练习

1、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桃花源记》

2、然则北通巫峡。  《岳阳楼记》

3、虽然,受地于先王。《唐雎不辱使命》

4、则弛然而卧。《捕蛇者说》

1、作兼词,相当于“于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2、作疑问代词,哪里。   且焉置土石。

3、作语气助词。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4、作代词,相当于“之”。   忽求之,父异焉。

练习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

2、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

3、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4、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者 

1、结构助词,译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愚公移山》)

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

③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

④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2、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如: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②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

3、与“若”之类字组成某种词组,或单用,表示比拟,相当于“......的样子”、“......似的”。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黔之驴》

练习

1、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在也。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4、有蒋氏者,专其利三十一。

虽 

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如: ①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如: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练习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3、故虽有名马 《马说》 

4、故余虽愚、《送东阳马生序》)

5、虽有千里之能  《马说》

乃 

副词  1.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才”。

①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狼》)

②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世说新语〉三则》) 

2.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就”。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 

3.表示出人意料,译作“竟”“竟然”。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4.用于判断动中,相当于“是”“就是”。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连词 表示前后的衔接或转折,可译为“于是”。

①乃入吴寻二陆。(《周处》)

②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代词 译为“你、你的”。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练习

1、乃入见(九上《曹刿论战》)07成都

2、重修岳阳楼(于是)(八下《岳阳楼记》)

3、乃记之而去(八下《小石潭记》)

4、陈涉乃自立为王(九上《陈涉》)

5、久而乃和(才)(八下《送东阳马生序》)

6、羲之之书晚乃善(才)(八上《墨池记》)

7、见渔人,乃大惊(七下《桃花源记》)

为 

介词。 

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等。

①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②此人——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2.表示被动,译作“被”。

梅花为寒气所勒(《西湖游记二则》) 

3.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

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韩愈短文两篇》) 

4.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为着”“为了”。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5.表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故事两篇》) 

文档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之代词1、指代人、代物代事他(们)它(们)是以谓之文也《十则》2、指示代词这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助词1、结构助词的山水之乐《醉翁亭记》2、主谓语之间不翻译两狼之并驱如故《狼》3、补足音节不翻译怅恨久之《陈涉世家》4、宾语前置的倒装何陋之有《陋室铭》动词往、到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送鲍浩然之浙东练习:⑴又间令吴广之次所丛祠中。⑵恢弘志士之气。⑶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⑷事无大小,悉以咨之。⑸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以介词1、表示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物件,译为“把”、“用”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