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前提醒
“分析概括人物形象”是让考生倍感纠结的试题。其实,破解难题的关键有二:
一是理解人物形象的三层内涵。①人物的代表、身份、地位、阶层、类属等;②思想性格特征、思想特征,包括人物的理想、信仰、奋斗目标、为人处世等;性格特征由基本特征(主干性格)与辅助性格(多元性格)组成,这两者间往往呈现出对立统一的格局,如善良与软弱、忠诚与偏执等。③人物形象意义、作用。
二是抓住“六个一”。一句话:选取小说中人物最常说,或者最有代表性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人物出现频率最高,或最有代表性的一个动作。一个细节:能够展示人物内心世界,或最有意义的一个细节。一个眼神(表情):人物肖像中最能透射人物精神灵魂的一个眼神(表情)。一种作用:概括+分析的人物主要性格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是什么。一个格式:答题格式(视题干而定)。 |
阅读文签:短篇小说+劳动之美
表 妹
林斤澜
矮凳桥街背后是溪滩。那滩上铺满了大的碎石,开阔到叫人觉着是不毛之地。幸好有一条溪,时宽时窄,自由自在穿过石头滩,带来水草野树,带来生命的欢喜。
滩上走过来两个女人,一前一后,前边的挎着个竹篮子,简直有摇篮般大,里面是衣服,很有点分量,一路拱着腰身,支撑着篮底。后边的女人空着两手,几次伸手前来帮忙,前边的不让。前边的女人看来四十往里,后边的四十以外。前边的女人不走现成的小路,从石头滩上斜插过去,走到一个石头圈起来的水潭边,把竹篮里的东西一下子控在水里,全身轻松了,透出来一口长气,望着后边的。后边的走不惯石头滩,盯着脚下,挑着下脚的地方。前边的说:
“这里比屋里清静,出来走走,说说话……再呢,我要把这些东西洗出来,也就不客气了。”
说着就蹲下来,抓过一团按在早铺好了的石板上,拿起棒槌捶打起来,真是擦把汗的工夫也节约了。
看起来后边的是位客人,转着身子看这个新鲜地方,有一句没一句地应酬着:
“水倒是清的,碧清的……树也荫凉……石头要是走惯了,也好走……”
“不好走,一到下雨天你走走看,只怕扭断了脚筋。哪有你们城里的马路好走。”
“下雨天也洗衣服?”
“一下十天呢,二十天呢。就是三天不洗也不行。嗐,现在一天是一天的事情,真是日日清,月月结。”
客人随即称赞:
“你真能干,三表妹,没想到你有这么大本事,天天洗这么多。”
主人微微笑着,手里捶捶打打,嘴里喜喜欢欢的:
“事情多着呢。只有晚上吃顿热的,别的两顿都马马虎虎。本来还要带孩子,现在托给人家。不过洗完衣服,还要踏缝纫机。”
客人其实是个做活的能手,又做饭又带孩子又洗衣服这样的日子都过过。现在做客人看着人家做活,两只手就不知道放在哪里好。把左手搭在树杈上,右手背在背后,都要用点力才在那里闲得住。不觉感慨起来:
“也难为你,也亏得是你,想想你在家里的时候,比我还自在呢。”
主人放下棒槌,两手一刻不停地揉搓起来:
“做做也就习惯了。不过,真的,做惯了空起两只手来,反倒没有地方好放。乡下地方,又没有什么好玩的,不比城里。”
客人心里有些矛盾,就学点见过世面的派头,给人家看,也压压自己的烦恼:
“说的是,”右手更加用力地贴在后腰上,“空着两只手不也没地方放嘛。城里好玩是好玩,谁还成天地玩呢。城里住长久了,一下乡,空气真就好,这个新鲜空气,千金难买。”
单夸空气,好比一个姑娘没有什么好夸的,单夸她的头发。主人插嘴问道:
“你那里工资还好吧?”
提起工资,客人是有优越感的,却偏偏埋怨道:
“饿不死吃不饱就是了,连奖金带零碎也有七八十块。”
“那是做多做少照样拿呀!”
“还吃着大锅饭。”
“不做不做也拿六七十吧?”
“铁饭碗!”
客人差不多叫出来,她得意。主人不住手地揉搓,也微微笑着。客人倒打起“抱不平”来:
“你好脾气,要是我,气也气死了,做多做少什么也不拿。”
“大表姐,我们也搞承包了。我们家庭妇女洗衣店,给旅店洗床单,给工厂洗工作服都洗不过来。”
“那一个月能拿多少呢?”客人问得急点。
主人不忙正面回答,笑道:
“还要苦干个把月,洗衣机买是买来了,还没有安装。等安装好了,有时间多踏点缝纫机,还可以翻一番呢!”
“翻一番是多少?”客人急得不知道转弯。主人停止揉搓,去抓棒槌,这工夫,伸了伸两个手指头。
客人的脑筋飞快转动:这两个手指头当然不会是二十,那么是二百……听着都吓得心跳,那顶哪一级干部了?厂长?……回过头来说道:
“还是你们不封顶好,多劳多得嘛。”
“不过也不保底呀,不要打算懒懒散散混日子。”
客人两步扑过来,蹲下来抓过一堆衣服,主人不让,客人已经揉搓起来了,一边说:
“懒懒散散,两只手一懒,骨头都要散……乡下地方比城里好,空气第一新鲜,水也碧清……三表妹,等你大侄女中学一毕业,叫她顶替我上班,我就退下来……我到乡下来享几年福,你看怎么样?”(选自《十月》1984年第6期,有删改)
读懂点睛:
(1)本文主要围绕姐妹俩的对话展开,应重点关注两人对话的两个话题:洗衣服与承包。
(2)请关注文中暗示的时代内容。
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完成下面的填空。
小说叙述两个背景不同的表姐妹在河边洗衣、闲聊的故事,肯定了勤劳致富的观念,赞扬了劳动之美以及农村正处于变革中的伟大时代。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开头的景物描写,以自由流动的溪水所带来的“水草野树”以及“生命的欢喜”,暗示着农村的新气象。
B.小说中“一路拱着腰身”等动作描写,以及“真是日日清,月月结”等语言描写,为下文写表妹承包洗衣服这件事做了铺垫。
C.表姐两次提到乡下空气“新鲜”,第一次是出于客套,第二次提到时,表姐对农村的好处已有了更多的体会。
D.表妹说的“不要打算懒懒散散混日子”,既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态度,也流露出对自己得不到休息的些许不满。
答案 D
解析 “流露出对自己得不到休息的些许不满”理解有误。小说中的表妹是一位勤劳能干,头脑灵活,能适应新时代经济环境的典型农村新女性形象,“不要打算懒懒散散混日子”体现了她积极进取的心态,而非对自己得不到休息的不满。
2.请简要分析表姐这一人物形象。(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题要点 题目关键词是“简析”“表姐”“人物形象”。
读文指导 先要关注正面描写“表姐”的文字,再注意“表妹”介绍“表姐”的侧面文字。
答题点拨 解答本题,需要结合小说中人物的语言、行为、动作等描写分析表姐的形象特点。从小说中人物的对话、表姐所拿工资等来看,表姐在城市工作,捧的是“铁饭碗”,由此可知表姐是捧着铁饭碗的城市劳动者;从“心里有些矛盾,就学点见过世面的派头,给人家看”“提起工资……却偏偏埋怨道”等,可以看出表姐有优越感和虚荣心;从小说倒数第二段来看,表姐“两步扑过来,蹲下来抓过一堆……揉搓起来了”,可以看出表姐渴望通过劳动改变生活。
答案 从所拿工资等,看出她是捧着铁饭碗的城市劳动者;从背着手、做派头等,看出她有优越感和虚荣心;从扑过去抢着洗衣服等,看出她渴望通过劳动改变生活。
3.小说刻画了两个人物,作者以“表妹”为题,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题要点 题目关键词是“表妹”“思想感情”。
读文指导 答好此题,要关注三类文字,一是“表妹”的语言,二是描写“表姐”的间接性文字,三是贯穿在字里行间的时代背景文字。
答题点拨 解答此题必须充分读懂题干要求。题干问的是“小说刻画了两个人物,作者以‘表妹’为题”,这就暗示“表妹”是本文的中心人物,“表妹”身上所蕴含的特质正是作者所赞美讴歌的美好品德。此外,还应结合文末小说的写作时间来大致推敲作品所蕴含的时代精神。结合小说中体现表妹勤劳能干的情节,以及表妹所处的时代背景,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 赞扬了劳动之美;肯定了勤劳致富的观念;赞美了农村所蕴含的勃勃生机;讴歌了正在变革中的伟大时代。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15分)
阅读文签:微型小说+责任使命
警 服
李伶伶
李剑从上班那天起,就没好好穿过警服,因为他不认为自己是个。李剑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省大学,拥有过硬的身体素质和破案能力,以为毕业后会到的刑侦大队工作,没想到被分配到一个街道的派出所当片警,整天处理一些鸡毛蒜皮的琐事,他很郁闷。
所长老陈知道他有情绪,找他谈了几次都没有效果,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随他去了。
这天接到一个报警电话,小区一位年近七旬的老太太家里遭盗窃,上锁抽屉里的银行卡、金项链和2 000元现金被偷走。
接到报警后,老陈叫上李剑一起赶到案发现场。老人住在二楼,门窗都完好无损,抽屉上的锁也没坏,屋里一切井然有序,也没留下指纹。要不是家里的猫碰掉了放在桌上的烟灰缸,烟灰上留下一个陌生的脚印,老太太还不知道家里进了贼。屋里没有监控录像,楼门口也没有,小区门口也没有,只有一个不完整的脚印和丢失的东西证明小偷来过。
老陈勘查完现场,看了李剑一眼说:“你觉得小偷是个怎样的人?”李剑说:“从现场情况和脚印看,是个男性惯偷,盗窃技术娴熟,还会开锁。”
老陈说:“惯偷作案前会先踩好点,老太太只是个普通的退休工人,他为什么会对她下手呢?”
李剑说:“我刚才跟老太太聊天,了解到老太太的侄女最近在她家住,侄女是做生意的,有钱,开的车是宝马。可能小偷踩点时误以为她是老太太的女儿,所以趁老太太遛弯时作案。”
老陈说:“你的分析很有逻辑,不过我的结论跟你正好相反,我觉得是熟人作案。”李剑说:“怎么会是熟人呢?”老陈说:“现场纹丝不乱,像没被翻过,说明案犯知道东西在哪儿;门窗没有破损,说明案犯有这家的钥匙。而他能在老人外出遛弯这半小时的工夫把东西偷走,说明他对老人的生活作息很熟悉。这个人的身高不足一米七,体重不超过一百三十斤,年纪三十八岁左右。”
李剑说:“你怎么知道?”老陈说:“脚印告诉我的。”李剑不太相信。
老陈问老太太:“亲朋好友或是认识的人里有没有符合这些条件的?比如邻居什么的?”老太太被点醒了似的说:“我家对门的情况跟你说的挺像,可是他好多天不回来了。”老陈说:“他干啥去了?”老太太说:“不知道,自从他媳妇跟他离婚后,就没怎么见过他。”
老陈说:“以前经常见?”老太太说:“是,见着还会聊几句。”老陈去敲对门的门,没人应。老陈让李剑在这儿蹲坑守候。
李剑在楼门口蹲了一宿一天,也没见到人。刚想给老陈打电话说不蹲了,就看见进来一个男人,身高、体重和年纪、相貌都跟老陈说的差不多。李剑趁他走过来抓住他的手腕说:“别动!”男人意识到了什么,转身就跑。李剑很快追上他,却出其不意地被他扎了一刀。李剑手捂着伤口追赶男人,幸好来替换他的同事及时赶到,才没让那个男人逃掉。
经审讯,男人正是偷老太太钱财的人。他打麻将输了,回来看到老太太门上挂着钥匙。他敲敲门,想提醒老太太把钥匙拔下来,却没有回音。鬼使神差地,进了屋,看见有个上锁的抽屉,就打开抽屉,拿了东西。至于为什么没有留下指纹,因为他戴着手套。天冷,他习惯戴手套。
李剑把所长佩服得五体投地,问他有这么高超的本领为什么甘于待在这么个小地方?老陈说:“保卫国家和守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都是的责任,跟在哪里没有任何关系!”
出院上班后,李剑第一次把警服穿得一丝不苟。见到所长老陈,给他敬了个标准的军礼。老陈满意地笑了。[选自《小说月刊(上半月)》,有删改]
读懂点睛:
(1)请找出文中写李剑态度变化的句子。(参见文中画线部分)
(2)请思考小说以李剑“没好好穿过警服”开篇,以李剑“把警服穿得一丝不苟”结尾的作用。
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完成下面的填空。
小说以抓小偷作为中心事件,通过勘察现场、讨论案情、蹲坑守候和抓捕审讯等情节,刻画了老陈细致敏锐、宽厚耐心、甘于奉献的形象,同时通过李剑思想认识和工作态度的转变,表现了对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赞美的主题。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如勘查现场、讨论案情、询问老太太等,这些细节使文章情节更紧凑合理,使读者入情入境。
B.李剑从开始不好好穿警服、不愿意当片警,到最后认真穿警服、敬标准军礼,表现了人物思想认识和工作态度的转变。
C.小说写老陈的结论和李剑正好相反,表现了李剑的破案经验不足和对工作的敷衍,并引出下文老陈对案犯特征的判断。
D.小说写对案犯的抓捕和审讯过程,既印证了老陈对案情的分析,突出了他本领的高超,又塑造了李剑负责勇敢的形象。
答案 C
解析 “表现了李剑对工作的敷衍”错,此处是用李剑来衬托老陈,也为下文李剑的转变做铺垫。
5.作为小说的一个重要人物,老陈有什么性格特征?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题要点 题目关键词是“老陈”“性格特征”“分析”。
读文指导 根据题目要求,读文时,应找到有关老陈的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的语句或段落,结合小说的情节分析老陈的性格特征。直接描写“现场纹丝不乱,像没被翻过,说明案犯知道东西在哪儿;门窗没有破损,说明案犯有这家的钥匙。而他能在老人外出遛弯这半小时的工夫把东西偷走,说明他对老人的生活作息很熟悉。这个人的身高不足一米七,体重不超过一百三十斤,年纪三十八岁左右”“脚印告诉我的”“保卫国家和守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都是的责任,跟在哪里没有任何关系!”“你的分析很有逻辑,不过我的结论跟你正好相反,我觉得是熟人作案”;间接描写“出院上班后,李剑第一次把警服穿得一丝不苟。见到所长老陈,给他敬了个标准的军礼”。抓住这些关键语句概括老陈的性格特征即可。
答题点拨 通读全文,从抓小偷的故事情节来看,通过语言描写可知道老陈是一个细致敏锐,有洞察力,宽厚耐心,善于鼓励、引导年轻人,具有强烈的责任感的老。另外,小说的结尾通过写李剑在思想认识和工作态度方面发生的转变,从侧面表现了老陈以自己高超的本领和人格魅力影响和感染了李剑,从而使李剑从内心真正认识到的责任和使命。
答案 (1)具有强烈的责任感(或甘于奉献的精神)。即便做片警,老陈也把保卫国家和守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当成自己的责任。(2)细致敏锐,有洞察力。老陈在破案线索极少的情况下,准确推断出小偷的特征,并及时将其抓获。(3)宽厚耐心,善于鼓励、引导年轻人。在李剑对案发现场进行分析后,老陈对他及时肯定、鼓励;以自己高超的本领和人格魅力,使李剑受到感染,认识到的责任。(每点2分)
6.小说以“警服”为标题,妙在哪里?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题要点 题目关键词是“标题”“妙在哪里”“简要说明”。
读文指导 从题目本身来看,用“警服”两个字点出写作对象,既简洁明了,又醒目。文中围绕“警服”,先写“李剑从上班那天起,就没好好穿过警服,因为他不认为自己是个”,结尾又写“出院上班后,李剑第一次把警服穿得一丝不苟”,对比鲜明,有深意。
答题点拨 解答本题,应从情节的设置、人物形象的塑造、主旨的揭示和表达效果等方面思考。从情节的设置来看,小说开头、结尾写了李剑对穿警服的态度变化;从人物形象的塑造来看,写出了李剑对职责的思想认识及其工作态度的转变;从主旨上来看,“警服”代表着保卫国家和人民的神圣使命,折射出的是正义与责任。穿上“警服”,就意味着“保卫国家和守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是的责任”。从表达效果来看,以“警服”为题,语言简洁,内涵丰富,在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的同时,也给人留下了思考的空间。
答案 (1)从小说主旨看,警服代表着保卫国家和人民的神圣使命,折射出的是正义与责任。(2)从情节设置看,小说以李剑对警服的态度转变为主,李剑开始“就没好好穿过”警服,最后却“穿得一丝不苟”。(3)从塑造的人物形象看,写出了李剑对责任的深刻认识及其态度转变。(4)从表达效果看,以“警服”为题,言简意赅,发人深思,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