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初一文言文知识点讲解及专项练习师用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3 21:17:04
文档

初一文言文知识点讲解及专项练习师用

初一文言文知识点讲解及专项练习:一.导语:课标定位1.新课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评价学生对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的掌握情况,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本大意。”2.能正确理解文本的内容,理解与作品关联的背景资料,概括诗词曲的大意,感知其中的艺术形象,理解其主旨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品析千古佳句。二.考点分析文言文的命题主要依据课标要求,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积累与理解、鉴赏与评价。南京市中考文言文阅读
推荐度:
导读初一文言文知识点讲解及专项练习:一.导语:课标定位1.新课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评价学生对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的掌握情况,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本大意。”2.能正确理解文本的内容,理解与作品关联的背景资料,概括诗词曲的大意,感知其中的艺术形象,理解其主旨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品析千古佳句。二.考点分析文言文的命题主要依据课标要求,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积累与理解、鉴赏与评价。南京市中考文言文阅读
初一文言文知识点讲解及专项练习: 

一.导语:

课标定位

1.新课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评价学生对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的掌握情况,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本大意。”

2.能正确理解文本的内容,理解与作品关联的背景资料,概括诗词曲的大意,感知其中的艺术形象,理解其主旨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品析千古佳句。

二.考点分析

文言文的命题主要依据课标要求,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积累与理解、鉴赏与评价。南京市中考文言文阅读题多选自浅显易懂的的课外文言文。考点通常有:

1.文言朗读与节奏。

2.文言实词。

3.文言虚词。

4.文言句式。

5.文言翻译。

6.内容理解。

7.思想情感。

8.迁移理解。

三.备考方法

从近几年中考情况来看,古诗文阅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没有形成迁移能力,不能学以致用。

2.没有正确理解材料内容,不能准确概括文意。

3.没有理解诗词一般规律,缺失品读诗词的方法。

4.没有理解人物内涵,不能准确进行评价。

针对上面所存在的问题,同学们平时在学习文言文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夯实基础,厚积薄发。

2.梳理归纳,注重迁移。

3.掌握规律,准确评价。

4.发散思维,联系实际。

四.文言文基础知识

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1.文言实词:⑴通假字  ⑵一词多义  ⑶古今异义    ⑷词类活用

⑴通假字:古汉语中的通假字是一种较特殊的语言现象。通假又叫“通借”或“假借”,是古人书写时本有其字而未用,却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现象。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代替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如“将军身被坚执锐”中“被”同“披”,意思是穿着。

 ⑵.一词多义:在文言文的不同语境中,同一个词会产生不同的意义,这种现象被称作一词多义。如“寻向所志”的“寻”是“寻找”;“寻病终”的“寻”是“不久”。

⑶.古今异义:文言文中有些词的古义与今义存在很大的差异,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作古今意义有别﹙古今异义﹚。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和“绝境”都是古今意义有别的词。“妻子”古义是“妻子儿女”,今义是“男人的配偶”;“绝境”古义是“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是“走投无路的境地”。

⑷.词类的活用:古汉语中,有些词语在某种特殊的语境中,在它本来意义的基础上,产生了一个新的意义,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

①使动用法。如“无案牍之劳形”中的“劳”意思是“使……感到劳累”。

②意动用法。如“固以怪之矣”中的“怪”意思是“对……感到奇怪”。

③名词活用作动词。如“鞭数十,驱之别院”中的“鞭”是“鞭打”。

④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如“一食或尽粟一石”中的“尽”意思是“吃完”。

⑤名词活用做状语。如“其一犬坐于前”中的“犬”意思是“像狗一样”,在动词“坐”的前面做状语。

2.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是指那些词汇意义比较抽象,绝大多数没有明确含义,只能和实词连用的词。初中阶段,应重点掌握“之、以、而、其、于、者、乃、夫、且、然、盖、则、焉”等13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其中“之、以、而、其、于”要重点掌握。

初中阶段常考的文言虚词,主要有如下几种作用:

①起指代作用。如“之”“其”;

②起组合作用。如“以”“为”;

③起连接作用。如“而”“则”;

④起语气助词作用。如“也”“焉”“乎”“矣”。

3.文言句式

常见的文言句式有:⑴判断句    ⑵倒装句    ⑶省略句   ⑷被动句

⑴判断句常见的几种形式

①……者,……也。例“陈胜者,阳城人也。”

②……也。例“环滁皆山也。”

③……者也。例“莲,花之君子者也。”

④……者……

⑵倒装句

①主谓倒装。例句:如鸣佩环。

②宾语前置。例句:会宾客大宴。   宋何罪之有。

③定语后置。例句:马之千里者。

④状语后置。例句:又七年,还自扬州。

⑶省略句

①省略主语。例句:    ﹙﹚便要还家。 ﹙﹚ 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省略谓语。例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 ﹚而竭。

③省略宾语。例句:常蹲其身,使﹙﹚与台齐。

④省略介词“于”。例句:北饮﹙﹚大泽

⑷被动句

被动句就是受动者作主语,施动者作谓语的句子。例。山峦为晴雪所洗。帝感其诚。

附文言文译句的基本要求

①一般的句子要求直译,且不能有漏译、误译,只有互文的句子意译。

②译句要考虑到句式特点,判断句翻译时要加判断词“是”,省略句翻译时,要将省略的成分补上,且加上“﹙  ﹚”,被动句翻译时要加“被”字,倒装句翻译时要让译句符合现代汉语语言表达习惯。

五.当堂练习

《世说新语》两则

一、语言积累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柳絮(      )    差可拟(      )    尊君在不(      )    雪骤(      )

2.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寒雪日内集(        )      俄而(        )      雪骤(        )  

公欣然(        )曰        撒盐空中差(        )可拟(        )     

未若(        )柳絮因风起(        )

太丘舍去(                )    元方入门不顾(        )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2)未若柳絮因风起。

                                                                                            

(3)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4.请从课文中找出古今异义字并写出其古义与今义。(不少于四个)

                                                                                                     

                                                                                                     

5.《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二、阅读感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一)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与友期行(        )      (2)去后乃至(        )

(3)相委而去(        )      (4)下车引之(        )

7.仿照例句,补出下列句子中缺省的部分。

例句:(陈太丘与友)期日中,(友)过中不至。

①太丘舍去,(        )去后(        )乃至。

②(        )待君久不至,(        )已去。

③(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9.通过本文可知元方是怎能样的一个孩子?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请谈谈你对元方这一行为的看法。

                                                                                               

                                                                                          。 

(二)文征明习字

【原文】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

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书遂大进        ②平生于书     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       ④或答人简札       

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                                                                                                                         

六.作业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①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②为通好也。”元礼与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躇③。

【注释】:①中表亲戚:有堂表关系的亲戚。②奕世:几代。③踧躇(cùjí):不安的样子。

1.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父到洛(洛阳)           B.为司隶校尉(担任)

C.既通,前坐(……以后)     D.君与仆有何亲(仆人)

2.对下面加点的名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文举年十岁(孔融,孔子二十世孙)

B.先君仲尼(即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

C.君先人伯阳(即老子,老子又名李耳)

D.太中大夫陈韪(是皇宫里的御用医生)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

                                                                                          。

②人以其语语之。

                                                                                          。

③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

4.孔文举说:“想君小时,必当了了。”让陈韪感到“大踧躇”的原因是什么?

                                                                                            

                                                                                            

                                                                                          。

参:

1.xù  nǐ  fǒu  zhòu  2.家庭聚会    不久、一会儿    快速、急速    高兴地、愉快地    大致、差不多    相比    比不上、不如    凭借    不再等候就走了    回头看  3.(1)一会儿,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2)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4.如:去:古义“离开”,今义“前往”;顾:古义“回头看”,今义“顾及”、“理睬”;儿女:古义为“子侄辈”,今义为“儿子女儿”;文义:古义为“诗文”,今义为“文章的意思”;委:古义为“舍弃”,今义为“委托”  5.融洽、欢快、轻松(可任选其一)  

(一)6.(1)约定(2)离开(3)丢下、舍弃(4)拉  7.①太丘    友②家君    家君③君    君   8.(陈太丘与朋友)约好正午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  9.聪明机智的孩子。客人无礼在先是事实,元方年仅七岁,懂得指出客人的不对,维护父亲的尊严,已属不易,不应对其要求过高。  

(二)1.①书法②写字③临摹④有时  2.稍微不称心,必定再三地更改它而不感到厌倦。 3.本段文字赞扬了文明学习书法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

作业:

1.D(仆:我,古人的谦称)  2.D(太中大夫:朝庭中的文职)  3.①所以我和你是世代交好啊。②人们把孔文举的话对他说了一遍。③陈韪说:“小的时候聪明,但长大后未必还是一样出色。”  4.因为孔文举话中有话,意思是说,想必你小的时候一定非常聪明,所以现在才变得这么笨。

文档

初一文言文知识点讲解及专项练习师用

初一文言文知识点讲解及专项练习:一.导语:课标定位1.新课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评价学生对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的掌握情况,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本大意。”2.能正确理解文本的内容,理解与作品关联的背景资料,概括诗词曲的大意,感知其中的艺术形象,理解其主旨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品析千古佳句。二.考点分析文言文的命题主要依据课标要求,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积累与理解、鉴赏与评价。南京市中考文言文阅读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