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对接】
1.文意把握: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大意,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2009年湖北荆州市中考试题(《最美丽的谎言》)第11题:“请用一句话简要概括这个感人的小故事。”
2.词句品析:体味重要词句的语境意、特殊含义、言外之义及其传达的感情。2009年四川泸州市中考试题(《世上最好的地方》)第11题:“理解划线句在文中的含意。”
3.结构梳理:梳理文章情节,理清文章结构,划分文章层次。2009年浙江金华市中考试题(《那盆水仙花》)第5题:“请用简洁的语言在方框内写出相关的故事情节。”
4.文体辨识:辨识记叙文中记叙的要素、顺序、详略、线索,理解文章的表达方式。2009年山西省中考试题(《溃散的黑暗》)第11题:“从记叙的顺序看,本文采用了____________。”2009年湖北襄樊市中考试题(《布鞋》)第17题:“文章以 为线索,通过对 的问忆,表达了对 之情。”
5.要点概括:归纳文段内容,概括文章要点;理解文中人物形象,概括其性格特征。2009年四川乐山市中考试题(《往事回忆:二房坝·外公·蘸水碟》)第16题:“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外公是怎样的一个人?”
6.内容探究:分析、探究文章深层的内容意义。2009年江苏苏州市中考试题(《老水车旁的风景》)第24题:“文章的标题是‘老水车旁的风景’,但开头却说‘那水车一点儿都不老’,这‘老’与‘不老’该怎么理解?请联系全文说说你的看法。”2009年江苏扬州市中考试题(《那一扇门》)第23题:“探究: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少年’,有人认为是 ‘老人’,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结合内容说说理由。”
7.写法赏析:分析、归纳文章的写作手法、语言特色,对特殊句式、修辞等进行赏析。2009年湖北黄冈市中考试题(《无价的奖赏》)第27题:“本文的环境描写很好地烘托了人物的心理活动。请从文中任选一例,对此加以简析。”
8.作品感受:品味文中的情感,表达阅读作品后的体会、感受、启示。2009年湖北黄冈市中考试题(《无价的奖赏》)第29题:“本文向我们传达了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请用一句话写出你阅读本文最深的一点感悟?”
9.个性解读:对作者的观点、思想倾向联系自己的生活作出独特的评价。2009年江苏淮安市中考试题《光阴里那些手绘的花朵》第12题:“对于在校服上手绘图案这种现象,有人赞成,有人反对,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10.迁移拓展:根据阅读材料,连接生活,进行仿写、补句及片段写作训练。2009年浙江绍兴市中考试题(《宋朝的雨》)第9题:“请你写一则不少于200字的“推荐语”,向你的同学推荐上面这篇文章。“2009年湖北孝感市中考试题(《母亲的三句话》)第16题:“读了本文后,‘我’觉得:母亲的话如绵绵春雨,滋润了我干涸的心田。请仿照划线例句再续写一句话,表达母亲的话对‘我’的影响。 ”
【备考策略】
记叙性散文的阅读,关键在于把握整体文意,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主旨。因为记叙性散文的的主旨往往不是直接表现的,而是通过人和事来表达出来的。因此,要通过分析记叙的人和事,来分析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归纳文章的主旨。文章思路理清了,主旨理解了,把握住了文章整体大意,那么,对于局部的理解感悟,像词句理解、要点概括、语言品析、作品感受、个性解读、迁移拓展等,就在立足于整体文意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深入细致地分析探究了。这类文体考查时设题的重点和难点也在于此。比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主要通过写父亲在车站为自己买橘子时的背影,来表现深沉的父爱。对这个基本文意把握了,再无论怎样设题,无非是要求理解文章的内容和写法,但一切都是离不开这个主旨的。
解答这类试题时,要始终立足于文本,结合文章主旨,根据具体语境,去理解词句含义,概括内容特点。写作技巧是为表达的内容服务的,所以,写作技巧的考查,也要结合文意来分析。把握住了这个原则,再根据题目要求,去组织语言作答,就不会有大方向上的问题。再者,这类文体的试题,多是简答型试题,要抓住核心,要言不烦,语句通畅,按照空格多少作答。
【试题回放】
为我唱首歌吧……
〔英〕 安德里安
①柔和的阳光暖洋洋地洒进小小的病室,绿色的藤蔓爬上窗合,探头探脑地打量着病室里的7个孩子。
②在伦敦儿童医院,这7个小病人,除伊丽莎白外,全都患了不治之症。
③伊丽莎白热爱音乐,热爱唱歌,她的歌声圆润舒缓,婉转动听。但她耳朵后面做了一个复杂的手术,一个月后听力就会完全消失,再也听不见任何声音了,这将使酷爱音乐的她前景更加悲惨。不过,在伙伴们面前,她从不唉声叹气,只是当她以为没有人看见她时,沉默的泪水偶尔才会渐渐地、渐渐地充满两眼,扑簌簌【注】地流在苍白的脸蛋儿上。
④伙伴们为伊丽莎白的境况焦急不安,他们决定做一些事情使她快活。一天傍晚.孩子们带著一个秘密去见他们喜欢的朋友——护士柯尔比。
⑤“你们想为伊丽莎白举办11岁生日音乐会?还有3周的时间,来得及吗?”
⑥这时候,她看见了孩子们渴望的神情,不由自主地感动了:“好吧,我来帮助你们!”
⑦柯尔比找到了全市最著名的音乐辅导老师玛丽,玛丽老师感动地说:“我去,我去!”
⑧在玛丽老师娴熟的指导下,孩子们每天练习唱歌,当然是在伊丽莎白接受治疗的时候。真是不可思议,仅仅3周的时间,柯尔比和玛丽老师就把6个快要死去的孩子组成了一支优秀的合唱队,尽管他们中没有一个具有出色的音乐天赋。
⑨同样出色的是,这个秘密的保守十分成功,在伊丽莎白生日的这天下午,当她坐在一辆手摇车里,被推进医院的礼堂时,她的惊奇显而易见,激动使她苍白、漂亮的面庞涨得绯红。她身体前倾,一动不动,聚精会种地听着。
⑩尽管我们都坐在离舞台仅3米远的地方,却仍然难以清楚地看见每一个孩子的面孔,因为泪水遮住了我们的视线;但是,我们能够毫不费力地听见他们的歌唱。在演唱开始前,柯尔比告诉孩子们:“你们知道吗?伊丽莎白的听力已经非常非常的微弱,因此,你们必须尽力大声唱。”
(11)音乐会获得了极大成功。伊丽莎白欣喜若狂,一阵浓浓的、娇美的红晕在她苍白的脸上闪闪发光,眼里闪耀出奇异的光彩。她大声说:“这是我最最快乐、最最快乐的生日!”合唱队员们十分自豪地欢呼起来,又蹦又跳,完全不像患了绝症的孩子。
(12)谁都知道,这些患不治之症快要死去的孩子,要成功举办这次音乐会,得忍受多么大的病痛啊!我们这些人的心都快碎了。这是我有生以来从未听过,也从不希望再听到的无比动人的音乐。即使到了今天,倘若我闭上眼睛,仍然能够听见那每一个震撼人心的音符。
(13)如今,那6副幼稚的歌喉已经静默多年,那6名合唱队的成员正在地下安睡长眠,但伊丽莎白记忆的耳朵里,至今仍然能够听见那6个幼稚的声音。这是欢乐的声音,生命的声音,给人力量的声音,它们是她曾经听到的最美的也是最后的声音。
【注】扑簌簌(sù),形容掉眼泪的样子。
1.伙伴们做了一件什么事使伊丽莎白“快活”?从中表现出他们怎样的精神品质?
2.揣摩句中加点词语,体会他们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l)她看见了孩子们渴望的神情,不由自主地被感动了:“好吧,我来帮助你们!”
(2)合唱队员们十分自豪地欢呼起来,又蹦又跳,完全不像患了绝症的孩子。
3.如何理解“它们是她曾经听到的最美的也是最后的声音”这句话在文中的意思?
4.第(12) 段写出了“我”怎样的内心感受?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回答。
5.请用横线在③(11)两段中划出描写伊丽莎白外貌的文字,并说说这些文字反映出她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6.请简要说说你读了这个故事后获得的启示。
(2009年重庆市中考语文试题)
【解题支招】
第1题,要点概括。先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事件:为伊丽莎白举办11岁生日音乐会。再分析从中表现出的精神品质:表现出6个孩子关爱同伴、坚强勇敢的精神品质。
第2题,语言品味。结合上下文,品味加点词语表达的效果:(1)表现了孩子们期望得到指导的心情很迫切。(2)表现了孩子们为音乐会的极大成功而忘记了疾病、自豪快乐的情景。
第3题,理解句意。根据全文内容,具体理解“最美”和“最后”的具体含义:“最美的声音”是因为这声音是欢乐的声音,生命的声音,给人力量的声音。“最后的声音”是因为伊丽莎白已失去听力,6个同伴已长眠地下。
第4题,内容探究。从本段的描写中,分析“我”当时的内心感受:听到6个身患绝症的孩子唱出的歌,“我”“心都快要碎了”,表现出“我”内心的无比痛苦。(或“听到6个身患绝症的孩子唱出的歌,‘我’到‘今天’仍然感到震颤,表现出我极为感动的心境。”)
第5题,写法分析。从要求的(3)和(12)中,先找出描写外貌的句子:沉默的泪水偶尔才会渐渐地、渐渐地充满两眼,扑簌簌地流在苍白的脸蛋儿上。伊丽莎白欣喜若狂,一阵浓浓的、娇美的红晕在她苍白的脸上闪闪发光,眼里闪耀出奇异的光彩。 然后看两段描写所表现的心情变化:由忧伤痛苦变得欣喜快乐。
第6题,作品感受。紧紧结合故事内容,谈自己的感受启示。示例一: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不幸,我们积极乐观,坚强不屈。示例二:人间自有真情在,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专项演练
【学以致用】
一、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文后问题。
站牌下的约定
西湖往南。一路景区。有一个公交车站,叫九溪。
每天一早,这个公交站牌下,就会站满了人,赶着上班的,背着书包去上学的,转车去景区看风景的。
一辆公交车来了,一辆公交车开走了。
早晨的阳光,淡淡地将树梢点亮。
不知道从哪一天开始,站牌下,出现了一对母女。女孩手里捧着一本书,妈妈弯下腰,手指着书,一行行教女孩读。偶尔会抬起头,看看公交车来的方向。
春寒料峭,女孩的双手和小脸,都冻得红红的。女孩的读书声,清脆,响亮,细听听,还有一点点颤音。
候车的人纷纷侧目,好奇地注视着这对母女。连等车的时间,都不放过,教孩子拼音识字呢。这个母亲,可真够操劳,真够费心的。
一辆开往郊区的公交车驶来了。妈妈匆匆交代女孩几句,跑向公交车。妈妈跳上了车,女孩捧着书,看着车门关上,目送公交车开远,才捧着书,走开。
每天早晨都是这样。
奇怪的是,有时候是妈妈先到公交车站,有时候却是女孩先到。
遇到天气不好,妈妈就会领着孩子到车站边的一家单位的门廊下,教孩子读书。
一天也没有间断过。
有一天,终于有位乘客忍不住,走过去问妈妈:“你女儿学习真用功,几岁了?”
妈妈抬起头,摇摇头,她不是我女儿。
那你们是……
“妈妈”说,我也是等公交车的。她是附近一个清洁工的女儿,我见她没学上,经常一个人在车站附近孤单地游荡,我就想,能帮她一点儿,是一点儿。所以,我就和她约定,每天我早一点来等车,教她十几分钟。
原来是这样。
说完,“妈妈”走到一边,继续教孩子。那天,教的是课文《春天来了》:“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我们仔细地找啊,找啊。/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
那位乘客,偷偷地用手机拍了几张照片,寄给了报社。
报社进行了跟踪报道。记者很快了解到,女孩叫花花。花花在老家已经读过一年级了,今年春节之后,在杭州做环卫工的父母,将花花从老家接了过来,却一直没联系上学校。花花每天孤单地跟着父母去扫马路,遇到了等公交车的“妈妈”,于是,便有了这个公交站牌下的约定。
花花和公交站牌下“妈妈”的故事,感动了杭州。热心的人们四处奔波,为花花联系学校。很快,花花的学校落实了下来。花花可以像别的孩子一样,每天背着书包,去宽敞亮堂的学校读书去了。
而那位公交车站的“妈妈”,记者根据其本人意愿,没有透露,人们只知道,她是一位普通的职员,也是一位普通的母亲,她的孩子,正在读中学。她给记者发了一条短信:“不要把笔墨放在我这里,好心人很多,谁都会去做的。”
(选自《读者》2009年12期)
1.请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故事内容。
【考点及思路提示】文意把握。抓住全文情节的核心概括故事内容。
2.文中的“妈妈”具有什么样的思想品质?你是怎样看待“妈妈”的这种做法?
【考点及思路提示】要点概括,个性解读。从具体做法中归纳品质特点,再分析这种做法的意义。
3. 文章先写母女俩每天在公交站学习的情境,然后才逐渐揭示出真实情况,文章这样安排结构有什么好处?
【考点及思路提示】结构梳理。从这样安排结构的效果上分析其好处。
4.文中写景的地方虽然较少,但这些写景在文中仍然有着重要的作用。试结合原文加以具体分析。
【考点及思路提示】写法赏析。找出具体写景的句子,结合文意进行赏析。
【参】
1.一个普通母亲利用等车时间帮助一个失学儿童学习的故事。
2.平凡善良,富有爱心,关爱儿童,乐于助人,默默无闻。“妈妈”的这种做法,是在她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尽力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事情虽小,精神可贵。如果人人都这样去做,我们的社会会更加美好和谐。
3.这样按事情发生的先后时间顺序来写,既脉络清楚,又富有悬念,使文章曲折起伏,富有吸引力。
4.开头写西湖一路景区,早晨阳光等,是通过美景衬托人物的美丽心灵;再写春寒料峭,反衬人物的精神品质。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问题。
那无法忘记的眼神
韦延才
郑光奇是一个农民,今年60岁,初见他时给我的感觉要比实际年龄要老,岁月在他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看见这位老人的时候,是去年6月初的一天,那时一场暴雨引发的特大山洪还没有停息。我是随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小组下去,在镇的办公室里见到郑光奇的,他眉头紧锁,眼睛呆滞,脸上布满着难以掩饰的悲伤。仅仅是一天之间,郑光奇就与儿子天人两隔,就在昨天,郑光奇在村小学里当教师的儿子为抢救被山洪冲走的学生,献出了他年轻的生命。那个被洪水冲走的孩子得救了,但他的儿子却被洪水冲走永远回不来了,直到今天人们才找到他儿子的遗体。白发人送黑发人,他能不悲伤么?
郑光奇是和老伴、女儿来处理儿子的后事的,他老伴难以接受这个事实,多次哭昏过去,被送到了医院抢救,由女儿和学校安排的一名教师陪护着。或许是因为过度的悲伤,在与郑光奇接触的一个多小时里,他只有一句话:“人都已经走了,就让他安心地走吧。”
我们安慰着老人,希望他能节哀顺变。当我们告辞时,郑光奇没有说话,他只对我们点了点头。但我看到他的眼里,分明有一丝对我们的到来表示感激之情。
一个星期后,村小学校长带我们来到郑光奇家,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是,那个被郑光奇儿子救起来的孩子也在家长的带领下来了。孩子叫郑克,在村小学里读三年级。不知是因为腼腆,还是因为那次灾难在孩子的心中留下了阴影,郑克始终拉着他母亲的手。孩子的父亲告诉我们,在来的时候,曾给郑光奇打了一个电话,说他是要带着孩子过来,亲自向老人表示感激之情和救命之恩的。校长上去敲了敲门,对着屋里说明了来意,但里面还是一点动静也没有。
这是一个低矮的土坯瓦房,墙上的灰沙多处脱落,那扇门也很陈旧,门板间开着很大的缝。郑克父母拉着郑克,在门前跪下,说:“阿伯,您出来吧,郑克的命是你们儿子给捡回来的,从此之后,郑克就是您的儿子。我们都是您的亲人。”母亲拉着孩子的手,说:“快叫爸爸妈妈。”但孩子没有叫,泪水从他的眼里流了下来。正在我们不知所措时,屋里传来郑光奇老人的声音:“你带着孩子快走吧,我不想见到你们。”
可能是孩子的到来,勾起了老人的悲伤吧。于是我们和校长就劝郑克父母先带孩子回去。他们点了点头,带着孩子有点依依不舍地走了。
孩子走后,校长又上去敲门。郑光奇老人打开了门,老人有些憔悴,双眼比一星期前深陷了很多。落座后,老人的话依然不多。我们尽量不提他儿子的事情,只是询问他家里的一些情况,看看有什么困难需要帮助和解决的,老人却摇了摇头。可当我们站起来要走时,郑光奇却一把拉住校长,说:“有件事校长你一定要帮忙。”
校长点了点头,说有什么困难我们一定努力解决。郑光奇看着校长,说:“以后叫郑克不要再来认我们做什么父母了。”校长正想说什么,郑光奇又说道:“一个小小的孩子,别让他的心里有太多的压力和负担。”郑光奇说着,往郑克他们走的地方看了看。我看见郑光奇往外看的眼神,是那么的平静。它静得如门前池塘里的一汪水,没有任何的奢求;也像那蓝蓝的天空,是那么的纯净。告别了老人,我们心里都有着无限的感慨。转眼几个月过去了,郑光奇老人那个平静的眼神在我心里一直都无法忘记。我想,这样平静的眼神我这一生都不会忘记的,因为它给了我感动,也给了我面对生活的力量!
(选自《新民晚报》2009-01-31)
1. 郑光奇的眼神有什么特点,让“我”永远无法忘记?
【考点及思路提示】要点概括。先从文中找出关键性词语加以概括,再分析“无法忘记”的原因。
2. 郑光奇不愿认郑克做自己儿子的原因是什么?这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
【考点及思路提示】内容探究。从老人的语言中寻找原因,然后根据文意分析其思想。
3.理解下面画线句子在文中的含意及作用。
它静得如门前池塘里的一汪水,没有任何的奢求;也像那蓝蓝的天空,是那么的纯净。
【考点及思路提示】词句理解。结合上下文理解含意,根据运用的修辞手法理解其作用。
4.文章几次对郑光奇做了肖像描写,对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起到了重要作用。请从文中选择一处肖像描写,然后加以简要分析。
肖像:
作用:
【考点及思路提示】写法赏析。从文中选择一处肖像描写的句子,分析这样描写对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作用。
5. 文末写到:“我们心里都有着无限的感慨。”根据文意,请说说“我们”会有哪些感慨。
【考点及思路提示】迁移拓展。根据文意进行合理想象推测,说明感慨的原因。
【参】
1. 平静,纯净,没有任何奢求。面对失去儿子的巨大悲痛,郑光奇老人眼神表现出来的这些特点,使人感动,也给人以面对生活的力量,因而永远无法忘记。
2. 怕给小孩子心里太多的压力和负担。他始终为别人着想、害怕影响孩子成长,表现了他淳朴善良的美好心灵。
3.形容他的眼神非常平静,没有一点动荡和奢求;也非常纯净,没有一丝杂质。运用比喻手法,表现了老人朴实、崇高的精神境界。
4. 示例1.肖像:初见他时给我的感觉要比实际年龄要老,岁月在他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作用:说明他的生活较为艰难,为后文表现他的淳朴善良和深明大义做铺垫。
示例2.肖像:他眉头紧锁,眼睛呆滞,脸上布满着难以掩饰的悲伤。作用:表现他失去儿子以后内心巨大的痛苦和悲伤。
示例3. 肖像:老人有些憔悴,双眼比一星期前深陷了很多。作用:进一步表现老人内心的巨大痛苦和悲伤,反衬老人不奢求什么的精神品质。
5. 示例:老人竟能表现得异常平静,老人全心为被救的孩子着想,老人对组织没有任何奢求……这些,都深深感动着我们,也给了我们面对生活的力量。
记叙文阅读专题讲座
一、答题知识
㈠景物描写的作用:①渲染气氛;②烘托人物心情;③推动情节发展;④表现人物的品质;
⑤衬托中心意思。
㈡运用描写方法的作用:①表现人物性格;②反映作品主题。
㈢运用修辞手法的作用:
①比喻、拟人等修辞的作用:运用了_________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_________
②运用排比的作用:增强力度,强调了__________________
③反问句的作用:①加强语气;②引起下文;③承上启下
④设问句的作用:①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②引出下文;③承上启下
㈢题目的作用:①概括内容;②揭示主题;③提示线索
㈣记叙文第一段的作用:
⑴环境描写:①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②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⑵其他:①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②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
垫
㈤中间句段的作用: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㈥结尾议论性句子的作用:①总结全文;②照应开头;③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㈦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㈧写作人称的好处:①第一人称,真实可信;②第二人称,亲切自然;③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
㈨记叙线索的形式:实物;人物;思想感情变化;时间;地点变换;中心事件
找线索的方法:①标题;②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③抒情议论句
㈩赏析句段从三方面考虑: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
(十一)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十二)六种人物的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神态描写。
(十三)十种常用写作手法:象征(托物言志)、对比、衬托、烘托、伏笔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借景抒情、借物喻人。
1、词句理解 理解、体味文中重要的词语、重要句子的语境意义、特殊含意、比喻含意、言外之意以及传达的感情。
结合语境,揣摩含意
文章中重要词语和重要句子的含意,往往不是简单的表层意思,而是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具体含意,如语境意义、比喻意义、特殊意义、言外之意等等,要理解这些词语和句子的含意,一定要根据上下文的意义,结合具体的语境,去细细揣摩、理解,千万不能望文生义,或者凭借自己原有的知识水平去理解。
【例一】【四川省益阳市中考试题】
眼 睛
①我曾注视着一个孩子的眼睛,很久很久……
②一天早晨,我经过一个地方,突然,看见路旁一双乌黑的小眼睛。我停下来走到他的面前,对于我的这一举动,他并没有退缩。他只有四五岁的样子,稚气的模样令人无限怜爱。噢,多美丽的一双小眼睛!我望着他,不禁心生赞美。如果说世界有神圣、美丽的东西,哪里能找到比孩子眼睛里蕴含的更多的呢?我凝望着,凝望着,忽然有一些惶悚的感觉!怕我的面孔在他眸子中照出来。
③在这充满憧憬的眼睛里,找不到丝毫阴影,就像他没有忧郁的小心灵一样。我仿佛窥见他的灵魂在空中翔舞,是自由而明朗的。
④离开了这个孩子。但,他明亮的眼睛,依然闪耀在我的脑际。以后,每一次看到这孩子,总爱凝视他可爱的眼睛。我更相信:“从眼睛里,可以探悉到一颗心灵。”
⑤从此,我惯以冷峻的逼视,去探索人们的眼睛。怀着一份奢望,想在茫茫人海,寻获一些可贵的心灵。别怪我说得太颓废,我是失望!在可笑的人群中,我从未发现像孩子一样的眼睛。我看见过英勇的、高傲的、睿智的、恋爱的、仁慈的眼睛……我也看见过淫荡的、充血的、谄媚的、贪婪的、哀怨的眼睛……我看见过发光的或失神的眼睛、高尚的或卑鄙的眼睛,然而从没有看过像那孩子如秋夜莹星一样清澈、明亮,洋溢着生命希望的眼睛。也许仍是有的,也许隐藏在晦暗的角隅,我想。
⑥一次,我走在薄暮的旷野中,斜阳昏暗的光线,笼罩了山峦水影,苍茫的气氛迷漫在天地间,空中充满了凄迷的情调。我孤寂地走着,一条又直又阔的黄土大路,一直伸展开去,没有尽头似的隐没在遥远的暮色里。我的心灵为这一片暮色所震憾了……
⑦前面,有一个行路的人影,我加快脚步赶上。是一位龙钟的老人,拄着杖缓慢地走着,很衰老了,可是步履仍很矫健,一步一步,迟缓,却很有力。
⑧从后面赶上,我问:“老先生,前面不远就到宿店了吧?”
⑨听到了我的声音,老人似乎有些惊讶,有些犹疑,但他终于回答了我:“青年人啊,你的眼睛看得清楚,为什么要问我啊?不过,要到宿店,路还是很远的。”
⑩朗朗的声调铿锵动人,我才注意到老人双目已经失明了。
⑾“你走得快还是先走吧,我独自走惯了,黑夜和白天,都是一样,我总是摸索着走。”
⑿我走得快吗?我心中重复着这句话,也许此时我的脚步比老人快,可是,谁知道老人的脚下走过多少路了?真想伴他走一程,但看老人走路的姿态,知道他是善于行路的,我终于先行了。
⒀这件事情已经过去很久了,可是它在我脑子里并不能轻轻抹去。像那次我突然间发现了孩子眼里的光亮一样,留下了深刻的痕印。我忘不了老人的那种强傲的姿态,常常咀嚼着老人和我的那段对话。不错,人生是漫长的,而且很难到达宿店。哪里是宿店呢?哪里又可以停下脚步呢?路是没有尽头的,走啊!走啊!当生命之光熄灭了的时候,也许正是生命之光点亮了的时候。
⒁是的,路是没有尽头的。从孩子洋溢着生命希望的眼神,我懂得应该怀一分真情去开创未来的道路。从老人双目已盲的行进中,我领悟到奋力前行的意义。
⒂选定自己的方向,踏实地走。也许,这就是人生应该做的。我得换上孩子般真挚而充满希望的眼睛。
(选自百花文艺出版社《郭枫散文选》,有改动)
1.文中第⑤自然段列举了英勇的、高傲的、睿智的、恋爱的、仁慈的眼睛;淫荡的、充血的、谄媚的、贪婪的、哀怨的眼睛。这些眼睛中一定不包括 的眼睛。(2分)【提取】【义】
★2.联系全文,体会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含义。(2分)
⑴我问:“老先生,前面不远就到宿店了吧?” 【本义、近义词解释、发挥】【义】
答:
⑵不错,人生是漫长的,而且很难到达宿店。【发挥】【义+思】
答:
★3.文中第②自然段写道:“噢,多美丽的一双小眼睛!我望着他,不禁心生赞美。”联系全文看,“美丽”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分条陈述。(4分)【提取+整合】【义】
答:①
②
③
④
4.文章具体描写了哪几种眼睛?作者分别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4分)【提取+整合】【义+思】
答:
5.文章写“我”在黄昏时的一条山路上赶路寻找“宿店”,遇到一位失明老人,“我”真想伴他走一程,……但我终于先行了。你认为“我”该不该“先行”?为什么?(4分)【提取+发挥】【义+思】
答:
【例二】【河北省中考试题】
小扇轻摇的时光
放暑假了,母亲一直盼望我能回乡下住几天的。她知道我打小就喜欢吃些瓜呀果的,所以每年都少不了要在地里面种一些。待得我放暑假的时候,那些瓜呀果的正当时,一个个碧润可爱地在地里面躺着,专等我回家来吃。
天气炎热,我懒在空调间里怕出来,回家的行程一拖再拖。眼看着假期已过一半了,我还没有回家的意思。母亲沉不住气了,打来电话说:“你再不回来,那些瓜都要熟得烂掉了。”
再没有懒下去的理由了。遂带了儿子,冒着大太阳,坐了几个小时的车,回到了生我养我的小村庄。
村里的人都是看着我长大的,看见我了,亲切得如同自家的孩子。远远地就笑着递过话来:“梅,又回来看妈妈啦?”我笑着应。就听到他们在背后说:“这孩子孝顺,一点不忘本。”我心里面刹时涌满羞愧,我其实什么也没做啊,只偶尔把自己送回来给想念我的母亲看一看,竟被村人们夸成孝顺了。
母亲知道我回来,早早的把瓜摘下来,放在井水里面冰着——那是我最喜欢吃的梨瓜和香瓜。母亲又把家里惟一的一台大电扇搬到我儿子身边,给他吹风。
我很贪婪地捧了瓜果啃,母亲在一边心满意足地看。母亲兴奋地说:“地里面结得多着呢,你多呆些日子,保证你天天有瓜吃。”我笑笑,有些口是心非地说:“好。”儿子却在一旁大叫起来:“不行不行,外婆,你家太热了。”
母亲就惊诧地问:“有大电扇吹着还热?”
儿子不屑了,说:“大电扇算什么?我家有空调。你看你家连卫生间也没有呢。”
我立即用严厉的眼神制止了儿子,对母亲笑:“妈你别听他的,有电扇吹着不热的。”
母亲没再说什么,一头没进厨房间,去给我们忙好吃的了。
晚饭后,母亲把那台大电扇搬到我房内,有些内疚地说:“让你们热着了,明天你就带孩子回去吧,别让孩子在这儿热坏了。”
我笑笑,执意要坐到外面纳凉。母亲先是一愣,继而脸上写满笑意。她忙不迭地搬了躺椅到外面。我仰面躺下,对着天空,手上拿一把母亲递来的蒲扇,慢慢摇。虫鸣在四周此起彼伏地响起,南瓜花在夜色里静静开放。月亮升起来升起来了,皎洁的月光洒满小院。恍惚间,月下有小女孩,手执小扇,追着流萤。依稀的,都是儿时的光景啊。
母亲在一旁开心地说着话,唠唠叨叨的,都是些让他怀恋的旧时光。母亲在那些旧时光里沉醉。
月色如水,我放松的心似水中的一根柔柔的水草,迷迷糊糊地就要睡过去了。母亲的话突然喃喃地在耳边响起:“冬英你还记得不?就是那个跟男人打赌,一顿吃二十个包子的冬英?”
“记得,长得粗眉大眼的,干起活来,大男人也赶不上她。”
“她死了。”母亲语调忧伤地说:“早上还好好的呢,还吃两大碗粥呢。准备到田里面锄草的,还没走到田里呢,突然倒下,就没气了。”
“人啊!”母亲叹一声。
“人啊!”我也叹一声。心里面突然警醒:这样小扇轻摇,与母亲相守的时光,一生中能有几回呢?暗地里打算好了:明天,是决计不回去的了,我要在这儿多住几日,好好把握这小扇轻摇的时光。
1.说说选文标题“小扇轻摇的时光”具体指什么时光?(4分)【提取+发挥】【义+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对选文中加波浪线的句子是怎样理解的?(2分)【提取+发挥】【义+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中加横线的句子是什么描写?其表达作用是什么?【提取+发挥】【形+义+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简要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提取+发挥】【义+情】
我很贪婪地捧了瓜果啃,母亲在一边心满意足地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文中叙写冬英这一人物的内容能否删去?为什么?(4分)【提取+发挥】【义+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意把握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文章主旨,理解文章的表达目的。
抓住关键,感知概括
整体感知全文内容,概括段落要点或写法,关键是要能从全文中抓住要害部分,归纳梳理,感知概括,要尽量用精练的语言把内容概括完整。
【例三】【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中考试题】
一个婴儿的拥抱
①我们是餐馆里唯一带孩子就餐的顾客,我把伊瑞克放进一把高高的婴儿椅里。突然,伊瑞克高兴地尖叫起来:“嗨,嗨……”并兴奋地用手拍打着椅把。当伊瑞克高兴地咯咯笑着扭动身体时,他的眼睛笑得起了皱纹,嘴巴咧开着,露出了没牙的牙床。我环顾四周,找到了让他快乐的根源。那是一个穿着肥大裤子的老头,脚趾头从鞋子里戳出来,衬衫很脏。我们离他比较远,但我相信他身上一定很臭。
②那个老头的手挥舞着,“嗨,我看见你了,小家伙。”我和丈夫交换了一下眼神,“我们该怎么办?”伊瑞克继续大笑着回答:“嗨,嗨。”餐馆里的每个人都看着我们,脸色古怪。
③我们点的饭菜来了,那个老头大喊:“你们点小馅饼蛋糕了吗?你们知道(一种把脸一隐一现以逗小孩的游戏)吗?嗨,瞧,他知道。”没有人认为那老头是可爱的,他显然喝醉了,我和我丈夫感到很困窘。我们默默地吃着饭,伊瑞克则在为那个欣赏他的流浪汉表演自己的拿手好戏,那个老头把他大大地赞美了一番。
④我们终于吃完了饭,丈夫去结账,我抱着伊瑞克去停车场等他。那老头就稳稳地坐在门口。“上帝,让我在他对伊瑞克说话之前顺利地走出去吧。”我在心里祈祷着。当我走近那个老头的时候,我转过身,试图横跨一步躲过他,避免他呼出的空气吹到我们脸上。但是,当我这么做的时候,伊瑞克努力把小小的身体向外斜伸出去,张着胳膊,做出“抱抱我”的姿势。我还没来得及阻止他,伊瑞克就已经从我的怀里向那个老头扑过去了。
⑤一刹那间,一个身上带着臭味的老人和一个充满乳味的小婴儿的爱达到了完美的极致。伊瑞克表现出来的是完全的信任和爱,他温顺地把他的小脑袋靠在老人肩膀上。老人的眼睛紧闭着,我看见泪珠在他的睫毛上闪烁着。他用他充满污垢、痛苦和艰辛劳作的手托着婴儿,抚摸着他的后背。这么短的时间里他们建立起这么深厚的爱,我站在旁边,肃然起敬。老头抱着伊瑞克,轻轻地摇着,用一种坚定的、命令的口吻对我说:“你要好好照顾这个孩子。”我的喉咙里像卡着一块石头,好不容易才说:“我会的。”他颇不情愿地将伊瑞克递给我,看起来非常伤心。我接过伊瑞克,那老头又说:“愿上帝保佑你,大太,你已经给了我一份最珍贵的礼物。”
⑥我除了低声说“谢谢”之外什么也说不出来。我抱着伊瑞克,向汽车跑去。丈夫看到我哭,并且把伊瑞克抱得那么紧时,他感到莫名其妙,只有我知道为什么。我刚刚亲眼目睹了一个看不见罪恶、不懂得评判的小婴儿表现出来的爱。我的伊瑞克看见的是一个人的内心,而我,他的妈妈,看到的则是一套衣服。这是我的小婴儿给我上的最好的一课。
★1.从全文看,本文告诉人们一个怎样的道理?(2分)【提取+发挥】【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文中看,一个衣衫褴褛,满身污垢的老人为什么会获得伊瑞克的“拥抱”?(3分)【提取+发挥】【义+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文中的老人与伊瑞克开心的逗笑时,为什么“餐馆里的每个人都看着我们,脸色古怪”? (3分)【提取+发挥】【义+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觉得文中最令你感动的细节是什么?试说说理由。(4分)
我感动的细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四】【湖北省襄樊市中考试题】
你在伞里吗
白丽娜
①雨渐渐大起来。后座上的女儿,小脸紧贴着我的后背,右手穿过我的胳肢窝,擎着她那把橘红的小伞。雨砸在伞顶上,嘭嘭直响。有风,车子骑得有些吃力,那小伞也忽嗒忽嗒不甚听话,但女儿努力地擎着它,我能感觉到她的小手在我的腋窝下一次又一次用力。我问道:“你在伞里吗?”
②“妈妈,在!”女儿的回答响亮而干脆,那语气里的阳光,穿过这晦暗的雨幕感染着我的心。女儿今天是太高兴了——期中考试,她语文、数学都得了一百分,按照考前的承诺,我要请她吃一顿肯德基。
③女儿左手攥着的纸袋里,此刻就装着她小小的愿望,热乎乎的,与她热乎乎的小脸一起紧贴着我的后背。车子一颠一颠,女儿的小脸和那纸袋与我的背脊若即若离,那温暖也就一阵一阵——可就是这一阵一阵的温暖,让我寒雨里的心一阵阵颤栗!
④肯德基的店铺在这个城市里随处可见,但我的女儿对肯德基却一直保持着向往与好奇。去年她9岁生日那天,我第一次带她去肯德基,她用薯条蘸着番茄酱,放进嘴里小心翼翼地嚼,那满足的眼神让我几乎不敢面对……为了自己的梦想,我辞职来到这座城市快两年了,我不得不节约血汗换来的每一分钱,以应付房租、伙食费以及女儿不菲的借读费。小小的女儿,便也常常受我所累,有时一些小小的愿望都难以实现……
⑤雨没停,风也没停,而我们离租住的小屋还很远。我把胳肢窝里的女儿的小手夹得紧一些,想让她省些力气。与此同时,我又问了一遍:“你在伞里吗?”女儿的回答还是那一声响亮而干脆的“在”!
⑥到家了,我用腿撑着车,腾出左手抓住伞柄,好让女儿抽出手来。当我转过脸的刹那,我呆住了——女儿几乎全身湿透!但她微笑着,扯了扯我的上衣,又拍拍那个纸袋,紧紧地抱在胸前:“它没湿,还热着呢!”
⑦泪水和着雨水,从我的脸上流淌下来一瞬间打湿了我的脸……
(《读品》2008.1)
★1.请用一句话概括这一感人故事的内容。(2分)【提取+发挥】【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妈妈”两次问“你在伞里吗”,可以看出这是一个__________的妈妈;女儿两次“响亮而干脆的回答‘在’”,可以看出这是一个___________的女儿。(2分)【发挥】【义】
3.第①段中加点的词“砸”换成“落”好不好?为什么?(3分)【提取+发挥】【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第④段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提取+发挥】【形+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是这样理解“泪水和着雨水,从我的脸上流淌下来一瞬间打湿了我的脸……”这句话的?(3分)【提取+发挥】【义+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