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内容编制要求
江苏省环境保护厅
二OO五年五月
工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主要内容编制要求
为了进一步提高环评工作质量及审查工作的效率,制定本“报告书主要内容编制要求”。
本规定引用HJ/T2.1~2.4-9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及江苏省建设项目环境管理规范。
本规定适用于我省新建、技改、扩建工业类建设项目,其它类型项目可参照执行。火电、石油化工、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交通及港区码头等建设项目执行相应行业环境影响评价导则。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国外贷款的建设项目,除满足本规定要求外,还需执行我国和国际金融组织已颁布的有关规定。报告表中专题评价执行本规定相应要求。
1 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环境概况及环境保护目标
1.1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环境概况
准确描述项目拟建地所在行政区(含开发区,工业集中区)、省、市、县、镇村。
详细规范描述评价区所属水系,说明水系水文特征及重要水工设施运行规律、排污及废水受纳水域环境功能区划,指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取水口、渔业水域、重要湿地等水环境敏感保护目标。
规范描述当地气候特征,给出常年风玫瑰图。说明评价区域内土地利用现状、主要居民点、学校、医院、文物保护单位、自然保护区等敏感目标以及生态功能区类别。
1.2 区域经济社会环境概况
1.2.1 区域经济社会总体规划和环保规划
简述区域经济社会环保发展现状。描述经批准的区域(城市、开发区、工业集中区、镇区等)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点和环保规划要点。说明区域功能定位、产业结构与布局、土地利用、水域与岸线利用、生态保护、以及太湖一级保护区、南水北调和“引江济太”清水通道、沿岸特殊生态功能保护区等内容。说明集中供热、污水处理厂(含排水)、固废处置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及现状。阐述实现区域规划目标的主要制约因素、条件及存在问题。
建设项目在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内建设,需附相应环保主管部门对开发区(工业集中区)环保规划的批复意见。
1.2.2 环境功能区划和环境标准、排放标准
说明本区域是否属于“两控区”或环境保护重点城市等。说明评价区域水、气、声环境功能类别划分,列出相应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若国内无标准可参照国外标准。如废水实行区域集中处理,须列出污水处理厂接管标准。
1.2.3 环境保护敏感目标
描述评价区域内居民区、学校、医院、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物古迹、饮用水源保护区、取水口等,按表1-1填写:
表1-1 主要环境保护目标
环境要素 | 环境保护对象名称 | 方位 | 距离(M) | 规模 | 环境功能 |
空气环境 | |||||
水环境 | |||||
声环境 | |||||
1.3 附图及要求
1.3.1 地理位置图
图示评价区范围、厂址、交通干线、主要河流、湖泊、水库、湿地、城镇、厂矿企业、自然人文景观等主要环境敏感目标,列出空气环境质量监测点位、附风玫瑰图、图例和比例尺、图标(1:50000~1:100000)。
1.3.2 水系图
图示主要河流、湖泊、水库、流向(主、次)、水工设施、厂址、污水排口位置(含污水处理厂)、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取水口、水产养殖区等敏感目标。附比例尺图标(1:50000~1:100000)和指N向。在水系图中标明水环境现状监测断面。
1.3.3 规划图
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发展规划图、城镇总体规划图,图示土地利用规划(需要时应增加现状图)、项目位置、热电厂、污水处理厂、管网等。附图例、比例尺、图标(1:50000~1:100000)。
2 工程分析
2.1 拟建工程项目概况
2.1.1 项目名称、建设性质(新建、扩建、技改)、投资总额、环保投资。
2.1.2 项目建设内容
根据项目特点,按主体工程、配套辅助公用工程分别按表2-1、2-3填写,技改扩工程应说明技改前后产品方案的变化,按表2-2填写。
表2-1 新建项目主体工程及产品(含副产品)方案
序号 | 工程名称(车间、生产装置或生产线) | 产品名称 及规格 | 设计能力 | 年运行时数 |
序号 | 工程名称(车间、生产装置或生产线) | 产品名称 及规格 | 设计能力 | 年运行时数 | ||
技改前 | 技改后 | 增量 | ||||
表2-3 公用及辅助工程
建设名称 | 设计能力 | 备注 | |
贮运工程 | |||
公用工程 | 给水、排水、供热、供汽、 供电、供气、绿化等 | ||
环保工程 | 废气处理 | ||
废水处理 | |||
固废处置 | |||
其他 |
图示主要生产装置,公用工程、储罐区、危险化学品库等及污染源位置(排气筒、排污口、噪声源、固废贮存场地等)。技改项目标明已建、在建和拟建项目区。附图例、指N向及比例尺、图标(1:3000~1:5000)。
2.1.4 厂界周围状况图
图示厂界外不少于500m的土地利用现状和主要环境敏感保护目标。附比例尺、图标(1:5000~1:10000)。
2.2扩建、技改项目依托单位概况
简述依托单位已建、在建项目概况(含公用工程),统计汇总主要污染源污染物排放现状及现有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状况,分析总结目前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明确以新带老内容。
2.3 生产工艺流程及原辅料能源消耗
2.3.1 化学反应方程式及生产工艺流程
列出主要化学反应方程式。绘制带产污环节的生产工艺流程框图,阐述生产工艺流程,说明并图示主要原辅料投加点和投加方式、主要中间产物、副产品及产品产生点、污染物产生环节(按废水、废气、固废、噪声分别编号)、物料回收或循环环节。
2.3.2 资源及能源消耗
主要原辅料、能源、新鲜水消耗按表2-4填写(有毒有害原辅料不得遗漏)。
表2-4 主要原辅料及能源消耗
产品名称 | 类别 | 名称 | 重要组份、规格、指标 | 单耗(t/t产品) | 年耗量(t/a) | 来源及运输 |
原料 | ||||||
辅料 | ||||||
燃料 | ||||||
新鲜水 | ||||||
电 | ||||||
汽 | ||||||
气 |
按表2-5填写主要原辅料、产品及中间产品的理化性质、毒性毒理。如有POPs、ODS、易制毒类及其他国际和国内禁用或严格控制使用或生产的化学品,须逐一标明。
表2-5 主要原辅料、中间产品、产品理化特性、毒性毒理
名称 | 分子式 | 危规号 | 理化特性 | 燃烧爆炸性 | 毒性毒理 |
按表2-6填写主要设备清单。技改扩项目应说明设备变化(淘汰、新增、扩容)情况。
表2-6 主要设备清单
类型 | 名称 | 规模型号 | 数量(台套) | 产地 |
生产 | ||||
公用 | ||||
贮运 | ||||
2.4.1 污染物产生量分析
2.4.1.1 物料平衡
根据项目特点和生产工艺流程图参照表2-7填写物料平衡表,并绘制物料平衡图,对有毒有害化学品、重金属等特征物质须作单独平衡。
表2-7 ××装置(生产线)物料平衡表 kg(t、104t)/a
序号 | 入方 | 出方 | |||||
物料名称 | 数量 | 产品 | 副产品 | 废气 | 废水 | 固废(液) | |
合计 |
绘制全厂水量平衡图,图示各生产工段给排水、公用工程给排水和生活给排水、废气处理排水、绿化用水、循环水量、套用回用水量、损耗水量、初期雨水等。绘制生产工艺水平衡图。技扩改项目应分别绘制技改前后全厂水平衡图(需图示水回用路线)。叙述节水的具体措施并给出量化指标。说明全厂水重复利用率。
2.4.1.3 污染源强及污染物排放量分析
结合生产工艺流程产污环节图、物料平衡、水量平衡、污染物产生及治理措施,图表对应,新建项目按表2-8~2-13分别填写大气、水污染物排放状况及固废产生量,并汇总污染物产生量、削减量和排放量三本帐。技扩改项目给出“以新带老”削减量、技改前后污染物排放变化量,按表2-14填写。
表2-8 大气污染物排放状况
种类 | 编号 | 污染源名称 | 排气量 (m3 /h) | 污染物名称 | 产生状况 | 治 理 措 施 | 去除率(%) | 排放状况 | 执行标准 | 排放源参数 | 排 放 方 式 | |||||||
浓度 (mg/ m3) | 速率 (kg/h) | 年产生量(t/a) | 浓度(mg/ m3) | 速率 (kg/h) | 年排放量(t/a) | 浓度 (mg/ m3) | 速率(kg/h) | 高度m | 直径m | 温度℃ | ||||||||
工艺废气 | G1-1 G1-2 G┋ G1-n | |||||||||||||||||
燃料燃烧废气 | G2-1 G2-2 G┋ G2-n | |||||||||||||||||
储罐废气(有组织排放) | G3-1 G3-2 G┋ G3-n |
表2-9 无组织排放废气产生源强
序号 | 污染物名称 | 污染源位置 | 污染物产生量t/a | 面源面积 | 面源高度 |
1 2 ┇ n |
来源 | 编号 | 废水量 104t/a | 污染物名称 | 污染物产生量 | 治理 措施 | 污染物排放量 | 标准浓度限值(mg/l) | 排放方式与去向 | ||
浓度(mg/l) | 产生量 (t/a) | 浓度(mg/l) | 排放量(t/a) | |||||||
生产废水 | W1 W2 ┇ | |||||||||
生活污水 | ||||||||||
清净排水 | ||||||||||
… |
表2-11 噪声
序号 | 设备名称 | 等效声级 | 所在车间(工段)名称 | 距最近厂界位置m | 治理措施 | 降噪效果 |
… | … |
序号 | 名称 | 分类编号 | 产生量 (t/a) | 性状 | 含水率 (%) | 综合利用方式及其数量(t/a) | 处理处置 方式及其数量(t/a) |
… |
种类 | 污染物名称 | 产生量 | 削减量 | 排放量 |
废水 | COD | |||
… | ||||
废气 | SO2 | |||
… | ||||
固废 | 工业固废 | 按:利用量、贮存量、处置量分类 | ||
危险固废 | ||||
生活垃圾 |
种类 | 污染物名称 | 产生量 | 削减量 | 排放量 | “以新带老”削减量 | 技改前后变化量 |
废水 | COD | |||||
… | ||||||
废气 | SO2 | |||||
… | ||||||
固废 | 工业固废 | 按:利用量、贮存量、处置量分类 | ||||
危险固废 | ||||||
生活垃圾 |
从废水、废气、噪声、固废、电磁辐射、放射性等污染源治理设施处理能力、处理工艺、处理效果、总量控制要求等方面,评述其长期稳定达标排放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对废气、废水等污染源按各排气筒、污水排口(一类污染物车间排口)、厂界噪声及污染物厂界监控点等采用相应评价标准进行达标和总量控制分析。说明拟采取的污染防治措施国内成功运行实例。必要时须提出改进、补充对策措施或替代方案。技改扩建项目应结合目前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明确“以新带老”的整改措施及其效果。
污染防治措施应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对环境工程设计具有指导作用。“三同时”一览表应为环境工程竣工验收及环境管理提供依据。
实行区域集中供热和污水集中处理,须阐述集中供热设施和污水处理工程及其配套工程概况。附相应协议。如环保基础设施为拟建或在建,应明确其建设进度与建设项目的同步性。
3.1 废气防治措施评述
分别详述各车间(工段)生产工艺废气、燃料燃烧废气、贮运系统等废气采取的治理设施(包括收集、回收系统)名称、处理规模、处理工艺、污染物去除率等。
3.2 废水防治措施评述
详述厂区排水、列表说明各处理设施污水处理能力、处理工艺(附污水处理工艺流程图)、污染物去除率。如果废水进区域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应阐述区域污水处理厂建设规模、处理工艺、运行现状(尾水达标状况、目前污水处理量、区域在建和已批待建项目拟接管污水量及剩余处理能力等)。论证本项目废水经厂内预处理达接管标准的可行性及由区域污水处理厂处理的可行性。明确水回用的去向及回用可行性。专节评述优先控制有机毒物的措施及效果,并明确控制指标及依据,必要时列举处理设施成功运行实例。
3.3 噪声治理措施评述
详述各高噪声设备采取的具体降噪措施和降噪效果。
3.4 固废(废液)治理措施评述
详述各类固废厂内收集、贮存方式、贮存处置方案及是否能达到国家固废法及相关标准的要求,危险废物处置应说明处置单位名称、经营范围、处置资质、处置能力、处置工艺及效果,附相应协议书、资质证书及经营范围。论述固废再资源化的可能性及处理处置的可行性、可靠性。
3.5绿化
明确绿化率指标,化工等项目应细化绿化方案(厂界绿化防护林带宽度、长度、树种等)。
3.6 环保措施投资
建设项目污染治理措施“三同时”及以新带老措施、效果及投资概算按表3-1填写 。
污染源 | 环保设施名称 | 环保投资(万元) | 数量 | 处理能力 |
废水 | ||||
废气 | ||||
固废 | ||||
噪声 | ||||
绿化 | ||||
监测仪器 | ||||
排污口整治等 | ||||
清污分流管网建设 |
4 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分析
4.1 产业
简述国家相关产业,说明建设项目是否属于鼓励、或禁止类别。简述建设项目是否符合相关国际公约。
4.2 清洁生产、循环经济
4.2.1 清洁生产
从原辅料清洁性和产品质量、工艺路线和设备的先进性、单位产品污染物产生量、能耗、物耗、水耗等方面,对照已颁布的清洁生产实用技术的指标或行业清洁生产标准进行分析,评价其清洁生产水平,并说明其属于国际领先还是国内领先。明确水重复利用率指标、污水回用率,提出具体节水措施。如无相应行业的清洁生产标准,应与国内(外)同类企业先进水平比较,如有明显差距,应提出进一步实施清洁生产具体途径。指标比较参照表4-1填写。物耗、
表4-1 主要物耗、能耗及产排污比较
类别 | 名称 | kg (t、m3)/t产品 | 本项目 | 技改前 | 同类企业先进水平 | 国家(省)定额标准 |
物耗 | ||||||
能源及水资源消耗 | 煤、电、汽 | |||||
新鲜水耗 | ||||||
污染物 | SO2 烟尘 COD … |
分析拟建项目资源循环链,提出相关建议,包括拟建项目内部资源的梯级利用、产生的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拟建项目产生的废物、废热在区域内循环再利用以及本项目利用外部的废弃物或废热的途径。分析拟建项目选址是否有利于与区域内企业形成产业链。
5 区域污染源调查分析
污染源资料要求翔实、可靠,应具时效性(含在建、拟建项目污染物排放状况)。图示主要污染源位置。
5.1 污染源调查
按表5-1、5-2填写大气污染源排放状况,按表5-3、5-4填写水污染源排放状况。注意调查与本项目同类污染物的排放状况、优先控制有机毒物和特征污染物排放状况。
表5-1 评价区域内大气污染源排放状况
序号 | 污染源 名称 | 废气排放量 (×104m3/a) | 污染物排放量(t/a) | |||||
烟尘 | SO2 | 粉尘 | 特征污染物 | |||||
*** | *** | *** | ||||||
1 | ||||||||
2 3 |
污染源名称 | P烟尘 | P粉尘 | PSO2 | P特征因子 | ∑Pn | kn(%) | 排序 |
序号 | 污染源名称 | 废水量 (×104t/a) | COD (t/a) | NH3-N (t/a) | TP (t/a) | 特征污染物 (t /a) | 排放去向 |
… |
序号 | 污染源名称 | PCOD | PNH3-N | … | ∑Pn | Kn(%) | 排序 |
… |
描述区域主要污染源污染物达标状况,突出与本项目污染物排放相同的企业,说明废水排放去向。总结当地区域主要环境问题,分析本项目是否会加重当地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6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资料须翔实可靠、并具代表性、有效性、合法性。在区域污染源无显著变化的前提下,可充分利用历史资料进行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地下水、土壤及生态调查评价按有关规定。
6.1环境质量现状监测
监测因子选择应结合拟建项目特点,若排放有机毒物和特征污染物,须监测环境本底值。空气环境监测点按表6-1填写,监测结果按6-2至6-4填写。水环境监测断面按表6-5填写,监测结果按6-6填写。噪声结果按6-7填写。
分别绘制空气环境、水环境、声环境监测布点(断面)图。空气环境监测布点图应图示评价范围、主要空气环境保护目标,附风玫瑰图和比例尺图标。水质监测断面应在水系图上标明。厂界噪声监测布点图上应标明主要噪声源、声环境保护目标。水、气、声监测点编号图表一致。监测时间频次按规定要求。
表6-1 空气环境现状监测点位
监测点编号 | 名称 | 方位 | 距离 | 监测项目 | 所在环境功能 |
G1 | |||||
… |
监测点编号 | 名称 | 小时浓度 | 日均浓度 | ||||
范围 | 超标率% | 最大超标倍数 | 范围 | 超标率% | 最大超标倍数 | ||
监测点号 | 名称 | 日均浓度范围 | 超标率% | 最大超标倍数 |
监测点号 | 污染物 名称 | 名称 | 厂界最大浓度 | 超标率% | 最大超标倍数 |
河流名称 | 监测断面 | 距排口距离 | 离岸边距离 | 监测项目 | 水功能环境 |
… | W1 … Wn | ||||
… | Wn+1 … Wm |
河流名称 | 监测断面 | 项目 | PH | COD | NH3-N | … | 特征因子 |
… | 最大值 最小值 平均值 | ||||||
… |
监测点号 | 环境功能 | 昼间 | 达标状况 | 夜间 | 达标状况 |
N1 … |
根据监测结果或有效历史资料,采用单因子指数法评价区域环境质量、现状及变化情况,如存在超标现象必须分析超标原因。总结区域内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
7 环境影响预测评价
7.1 影响预测
列出排放源参数表(见表7-1、表7-2)。分析气象特征、水文特征,明确本次预测计算所采用的模型参数及具体预测内容(方案)。如采用典型日气象条件计算日均浓度,典型日的选取应包括空气环境保护目标处于不利气象条件,气象条件按表7-3填写。水文条件按表7-4填写。地表水水质预测方案应包括不同水文条件(不同流向、流速、闸开启关闭、涨落潮)及不同运行工况进行预测。
表7-1废气排放源参数表
污染物名称 | 烟气量 (m3/h) | H (m) | D (m) | 出口烟温 (℃) | 源强(mg/s) | ||
SO2 | 烟尘 | … | |||||
废水量
(m3/s) | 源强(g/s) | 排放方式 | ||
COD | NH3-N | … | ||
连续(间歇) |
时间 | 02 | 05 | 08 | 11 | 14 | 17 | 20 | 23 | ||||||||
典型日 | 1# | 2# | 1# | 2# | 1# | 2# | 1# | 2# | 1# | 2# | 1# | 2# | 1# | 2# | 1# | 2# |
风向 | ||||||||||||||||
风速 | ||||||||||||||||
气温 | ||||||||||||||||
稳定度 |
断面编号 | 平均水深(m) | 平均流速(m/s) | 流量(m3/s) | 流向 |
W1 | ||||
… | ||||
Wn |
新建项目预测结果应叠加本底浓度,并考虑区域内在建、已批待建项目同类污染物排放的叠加影响,明确影响范围和程度。技改扩项目若增产不增污(减污),环境影响预测可简化,必要时只预测事故状态下对保护目标的影响。
无组织排放废气源还应估算其卫生防护距离,说明源与厂界位置及与保护目标相对位置。对卫生防护距离内土地利用提出合理建议。
分析建设项目“三废”排放和土地利用状况变更对生态、公众健康的影响。用土地面积多和污染物危害性高的建设项目应详评对生态和公众健康的影响。(参照HJ/T19-1997)
8 总量控制分析
8.1 新建项目污染物排放总量按表8-1填写,技改扩项目按表8-2填写。
8.2 总量平衡方案
明确新建项目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来源,说明由当地环保部门认可的污染物总量指标调拨单位名称、污染物原排放指标量、削减方案(关、停、污染治理措施)、实施后可出让的指标量和调拨计划。对废水接入区域或综合污水厂的项目,须说明污水处理厂指标核批和实际处理量、排污量等情况。
表8-1 新建项目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 (t/a)
污染物名称 | 产生量 | 削减量 | 预测排放量* | 建议申请量 | 区域平衡替代削减量 | |
废气 | SO2 | |||||
烟尘 | ||||||
粉尘 | ||||||
特征因子 | ||||||
废水 | COD | |||||
NH3-N | ||||||
石油类 | ||||||
TP | ||||||
特征因子 | ||||||
清下水COD | ||||||
固废 |
表8-2 技扩改项目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t/a)
污染物名称 | 技改前(已建+在建) | 技改工程排放量 | 技改后(已建+在建+拟建) | 技改前后增减量 | 区域综合治理削减量 | ||||
实际排放总量 | 批复排放总量 | 以新带老削减量 | 预测排放总量 | 建议申请量 | |||||
废 气 | SO2 | ||||||||
烟尘 | |||||||||
粉尘 | |||||||||
特征污染物 | |||||||||
废 水 | COD | ||||||||
NH3-N | |||||||||
石油类 | |||||||||
TP | |||||||||
特征污染物 | |||||||||
清下水COD | |||||||||
固 废 |
若污水接入区域污水处理厂,应列出水污染物接管考核量。清下水中污染物(COD、SS)量单列。
9 环境风险评估
根据建设项目特点设环境风险评价专章。调查收集同类建设项目风险事故资料,界定建设项目风险类型。分析建设项目风险事故发生概率,说明事故排放状况下污染物扩散范围及危害形式,提出事故防范对策措施和应急预案,预测采取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后的影响范围和程度。
10 公众参与
说明公众参与调查方式,被调查人员应具代表性、广泛性。要分析被调查人员与项目的关系,特别是区位关系。调查对象包含专家、周围有关单位、工作人员、居民。征求意见表中应对拟建项目性质、污染治理预期效果、对环境的影响(含卫生防护距离的设置)等内容作简要介绍。汇总公众的意见与建议。对建设性意见应予以采纳,在报告书中加以说明。如不采纳,应说明不采纳的理由。对持反对项目建设的意见应分析其原因,并提出处理意见。调查结论应客观公正。重大项目要召开听证会。给出被调查人员汇总表(包括姓名、年龄、职业、住址或单位、联系方式)。重大项目调查数量不少于100份,中型项目不少于60份,小型项目不少于30份。
11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
针对项目特点,提出企业环境管理、清洁生产审计、污染物(含特征污染物)监测计划(包括厂界)。提出相应的监测点位、频次及排污口规范化设置要求。涉及环境敏感区,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制定特征污染物(尤其是有机毒物等)跟踪监测管理计划。提出三同时验收监测建议清单。
12 结论和建议
从建设项目与国家法规的相符性;厂址与区域总体规划和环保规划的相符性、与区域总量控制要求的相符性;污染物排放达标可行性;项目投产后地区环境质量与环境功能的相符性;清洁生产水平;公众参与情况等方面阐述项目建设的环境可行性,并简述相应依据。结论务必明确、客观、公正。提出产业升级、产品方案和厂区总平面布局调整、进一步优化污染防治措施等方面的具体建议(包括建立区域或企业间的“循环链”的建议)。
备注1:《江苏省工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主要内容编制要求》不包括电磁辐射、放射性污染项目,对这类项目须由有资质单位按《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等有关规范编制。
备注2:报告书每页文字拟28行×32字,图幅不小于160×200mm,四号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