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颜港小学低中年级语文教研组课改沙龙活动记载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3 21:12:50
文档

颜港小学低中年级语文教研组课改沙龙活动记载

颜港小学低中年级语文教研组课改沙龙活动记载颜港小学周越萍前言夏末秋初,颜小低中语文教研组在方塔脚下的七碗茶楼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课改沙龙。古韵悠悠,茶香袅袅,我们在这里各抒几见,畅谈教改新理念,为进一步改进教学活动和提升教学质量而深入探讨。我们邀请了皇莆校长、朱雪刚教导、朱春华教导以及中高年级语文教研组组长孙琼芳,他们也各自发表了许多精辟独到的见解。我们有着共同的心声,那就是革旧鼎新、开拓进取,与颜小一起,应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呼唤,汇入教育改革的潮流。活动记载时间:2003年9月24日下午地点:
推荐度:
导读颜港小学低中年级语文教研组课改沙龙活动记载颜港小学周越萍前言夏末秋初,颜小低中语文教研组在方塔脚下的七碗茶楼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课改沙龙。古韵悠悠,茶香袅袅,我们在这里各抒几见,畅谈教改新理念,为进一步改进教学活动和提升教学质量而深入探讨。我们邀请了皇莆校长、朱雪刚教导、朱春华教导以及中高年级语文教研组组长孙琼芳,他们也各自发表了许多精辟独到的见解。我们有着共同的心声,那就是革旧鼎新、开拓进取,与颜小一起,应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呼唤,汇入教育改革的潮流。活动记载时间:2003年9月24日下午地点:
颜港小学低中年级语文教研组课改沙龙活动记载

颜港小学  周越萍

   前言

 夏末秋初,颜小低中语文教研组在方塔脚下的七碗茶楼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课改沙龙。古韵悠悠,茶香袅袅,我们在这里各抒几见,畅谈教改新理念,为进一步改进教学活动和提升教学质量而深入探讨。我们邀请了皇莆校长、朱雪刚教导、朱春华教导以及中高年级语文教研组组长孙琼芳,他们也各自发表了许多精辟独到的见解。我们有着共同的心声,那就是革旧鼎新、开拓进取,与颜小一起,应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呼唤,汇入教育改革的潮流。

 活动记载

  时间:2003年9月24日下午

地点:七碗茶楼

参加者:一、二、三年级语文教师  张建刚教导

探讨话题:以教学个案入手,就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展开探讨,揭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受邀参加者:皇莆校长、朱雪刚教导、朱春华教导、孙琼芳老师(教研组长)

过程:

在皇莆校长简要的鼓励发言后,我们的课改沙龙就揭开了序幕。首先发言的是张教导。

张建刚:“我有这样一个课例:一位教师上完了《小珊迪》一文后,让学生讨论:当小利比看到自己的哥哥小珊迪被车撞得快要死了,他会怎么想?怎么做?学生们相互讨论后,纷纷举手发言。其中,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如果我是小利比,我就杀了他。’在场的老师和学生听了为之一震,甚感奇怪。如果你是当时这位上课的老师,你会怎么处理?”

这个学生与众不同的发言引起了在座老师们的探讨,有的说:“这么小的孩子已经知道‘安乐死’这个名词了,厉害!”有的说:“这个孩子有个性,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应该适当加以引导。”更多的意见倾向于“不妨问问他,‘你为什么会这样说’,进而了解孩子的想法,再加以正确引导”。这时,张教导接下去说了。

张建刚:“是的,这位执教的老师也和各位的想法一样,他开始也是吃了一惊,但他没有轻率地予以否定,而是耐心引导:‘小利比怎么会杀了小珊迪呢?你能说说理由吗?’这位同学大胆地说出了自己的理由:‘因为小珊迪伤得很重,快要死了。与其看到他在受尽痛苦后死去,不如减少他的痛苦,杀了他。’停了一会儿,这个学生又补充说:‘小珊迪没钱治病,等待他的只有死亡。与其等死,不如早死。’这时教师又该怎么样评价他的发言呢?”

王飞老师说:“我觉得应该先肯定他的发言是经过了认真的思考,同时《小珊迪》这篇课文旨在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面,可以就这一方面进行引导,在这样人吃人的黑暗制度下,像小珊迪这样的孩子,面临的是悲惨的结局,死亡也许是最好的解脱,就像《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最终结局一样。”

张建刚:这个课例给我们的启示不少,它折射出了这样的教学理念:那就是我们教师对待学生这种勇于创新、敢于求异的‘火花’千万不能轻易扼杀,要抓住各种宝贵的教学资源,进行开拓、挖掘,探索激励学生创新思维的策略。以此开发全班性的创新思维能力,形成一种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氛围。对于学生的奇思妙想,我们教师千万要精心呵护,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永远记住:教师一句赞赏的话语,往往可以造就出一个奇才,让学生终身受益。

朱冬梅老师说:我这里也有一个课例,有相似之处,但又有所不同。一次,一个三年级的男生用“如果 ……就……”造句:“如果有人打我一拳,我就还他一拳.”孩子们听了哗然.一个女孩子随即站起来质疑:“你怎么能打人呢?”男孩子脱口而出:“毛说:‘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你年龄还太小,处世尚浅,毛的话不错,但能用在这里吗?’‘怎么不能用/难道毛的话会错吗?’老师知道,孩子应该享有保留不同观点的权利,老师要保护的不是自己的尊严,而孩子那种灵魂深处流露出来的执着,是打破对老师的崇尚与盲从的那种绵延不绝的批判性思维的声音.老师向那个孩子走近,为他鼓掌,同他握手,这个男孩子也更加眉飞色舞.

听了这个课例,一时之间大家也深受触动,纷纷谈起《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的:“语文教学应该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要“尊重”“珍视”“张扬”学生在学习中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本案中的老师学会了倾听,充满了对学生的尊重。民主的课堂中师生是互相尊重的关系。“蹲下来和学生交流”不是在于蹲下来的形式,而是在于尊重学生的实质。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的见解,不强求,不压制,不扭曲。尊重学生的差异,欣赏差异,鼓励差异,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发展个性。而学生学会了选择、质疑、保留和批判,因而得到了发展。“如果有人打我一拳,我就还他一拳。”其思想虽然混沌,但没有老师的耐心倾听,男孩根本没有“引经据典”,用实践佐证自己观点的机会和权利,那种对“伟人的景仰”,对“自我崇尚”的执着,就会淡化甚至消除,至于语言内容的思想误区,随着年龄的增长及感性、理性认识的加固,一定会加以澄清。

这两个课例的探讨,让在座的每一位老师都自我检视,在课改逐渐深入的今天,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面对学生,如何给自己定位,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在深深思索的问题。

陶爱珍老师提出的案例也从另一个方面阐述了师生在课堂上所处的地位:

一位教师在教学苏教版第三册的《青蛙看海》时,在整堂课的前半段还处理得不错,学生通过自读感悟,了解了小松鼠帮助青蛙出主意,把看似登不上的高山化为一级一级的石阶去攀登。接着学生们在讨论“青蛙登上山顶碰到了哪些困难”后,教师播放了一段松鼠带青蛙跳石阶的录像,配上教师的深情朗读:“累了在草丛中歇一会儿,渴了喝点山泉水。不知不觉,他们已经跳完了石阶,到达了山顶……”,学生们看着看着,陶醉在美丽的登山动画片中。 就在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道:“老师,我还想看一遍录像!”后边有三五个学生也跟着起哄。教师心想,不行啊,再看,后边的教学任务可要完不成了——扩散想象、深入揭示寓意、生字的书写都需要时间。“暂时看到这吧”,老师说完后,又牵着学生继续读书,讲解关课文的寓意……可活跃的学生还是抑制不住心中的疑问:“老师,如果小青蛙在登山途中碰上一条蛇怎么办?蛇是青蛙的天敌,会吃青蛙的啊。”又一学生站了起来。也许是看看时间不多了,老师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他一定会想办法解决的。”之后,又带着学生总结全文,配乐朗读课文,进行生字的书写。结果把学生的思维牢牢地套在了教师的“教案”这下,抹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对于这个课例,朱教导发表了他的见解:“我们都知道,课堂上教师的主导作用非常关键,教师要导得方向正确、方法科学、过程实在。但课堂上最关键的还是学生的主体作用,我们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就是“课改”对传统教学的最大革新。要积极地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式。新一轮课改中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注重从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发掘课堂教学的资源,教学过程和方法的实施要时刻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为学生设计还是为听课设计的呢?如果总是担心“怕出乱子”,我们怎能在课堂上体现发展人们的教育思想呢?再看看课中学生两次提出的要求或问题:“多看一次录像”、“万一有蛇出现,青蛙如何面对?”是很无聊的事和问题吗?多看一次录像孩子们可能就有更真切的情感体验;多一次讨论,学生对青蛙登山的艰难,登上山顶的来之不易可能就有更深刻的认识。这一切都应当成为教师教学的良好契机,教师不能被“教学设计”左右着,失去了良好的教育机会。”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的主导作用绝对不应该因为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而削弱。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尊重学生。教师要通过有效的学习活动,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使学生不断进行自我组织、自我建构,在这种组织、建构中,逐渐提高语文素质,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语文的方法。

几位老师也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补充意见,他们认为:

要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要实现师生角色的转换,教师要由教学的主宰、中心,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要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体、主人,他们不仅有在老师的组织下进行共同学习的义务,而且有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伙伴、学习方式进行个性化学习的权利。 

其次,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方式,这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的自主学习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自学探究是基础,合作学习是重要的方式,教师的指导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另一方面,专题性、综合性学习要引起重视,学生在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能有效地培养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综合运用知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是的,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主动中尝试成功的喜悦,教师眼中要有人啊!

在活动过程中,我们的教师踊跃发言,案例涉及到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吴怡老师谈了她在网上看到的一个课例,并与自己的教系了起来:

一年级上学期有一篇看图学文,叫《秋天》。在这一课的学习中,孩子们将第一次接触“自然段“这个概念。我记得我指导学生认识自然段是比较费力的,而且在以后的编自然段这个训练中,常常有同学出错。后来,我在网上看到一位老师是这样教的,感受颇深。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出示了与课文内容完全相同,但却没有分段的一段文字,让学生观察比较,看看两者有何不同,学生经过分组观察、比较、讨论后讲到:“老师出示的这短话和课文比,说的话是一样的。不一样的地方是课文是分了的,老师这段话没有分。”老师请同学们讲讲从哪儿看出课文是分了的。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我们发现有几个地方开头空出了两格。”有的说:“我们还发现课文把讲天空的句子分在一起,把讲地面的句子分在一起。”这时,老师让孩子们为这“分了的”一组句子取名字,孩子们取的名字有“一节”、“一组”、“一段”等等。教师在充分肯定和鼓励孩子们的想法后,告诉孩子们它已经有了一个大家都叫惯的名字“自然段”。

这一课关于“自然段”的认识的教学设计,教师一改传统教学中直接告诉学生的方式,不是从教师如何去“教”、去“讲”有关自然段知识的角度设计教学,而是从学生任何自主学习的角度精心设计了学法,创设了比较的教学活动,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不仅发现了自然段的形式,还发现了自然段的本质。这堂课十分关注通过学生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使他们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学习的方法。

孙琼芳老师也有感而发: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地给学生讲清楚,这种只“重”教不重“学”的教学模式,明显地带有被动学习的特征,往往使学生难以适应新的学习。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是最重要的,而如何掌握知识才是学习的关键。教学的目的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教学方式应当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我们教师应更关注和重视学生的学习,评价一堂课也应由重教师教得如何转为重学生学得怎样。

说到评价,立刻有老师将话题转到了现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问题。有的教师一味的迎合学生,整堂课都是“你真棒!”“你真了不起!”“好极了!”等等夸张而不切实际的表扬,甚至有个老师讲到这样一个笑话:一位老师在上公开课的时候,有个小朋友回答错了,这位老师的反应是:“你答错了,很好,请坐下!”听者哗然。这其中固然有临场紧张的成分在,但也折射出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的课堂上缺少中肯而有益的评价。老师的评价有时含糊其词,过于笼统,缺乏具体的指导。杨亚萍老师列举了这样一个案例:

一位男同学在认真朗读,他读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神情特别专注。朗读结束后,老师这样评价:“刚刚大家都听到了这位同学如洪钟般能促动人灵魂的话语,可却没注意到他投入、专注的神情,让我们再一次聆听他的声音,欣赏他专注的神情。”这位男同学在老师的鼓励下,读得更好。读完后,老师再一次评价:“如果我是你的一位学生,听到比这样严肃而又充满哲思的话语,我一定有所悟。你是一位严厉派的苏格拉底。”接着,老师又让一位女同学读苏格拉底的话,老师第三次评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你如春雨般滋润人心的话语,渗入我的心田,你是一位温和派的苏格拉底。”

对于同一段话,老师作了三次评价。第一次评价从朗读过程和朗读方法入手,“洪钟般响亮的声音”,从语音、语调上进行评价,“专注投入的神情”,从感情方面进行评价。老师让全班同学再次聆听那位男生的朗读,欣赏他专注的神情,不仅巧妙地告诉其他同学朗读的显形要求——投入专注,以情动人,还给了朗读者最高的评价——位同学作示范,使他扬起自信的风帆。第二、第三次评价,把自己当作一位普通听众,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和感悟,对学生各具特色的朗读都予以肯定,不经意的话语中,向学生传递这样的理念: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阅读要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老师的三次评价,每一次都有实质性的内容,把阅读的技巧、阅读中的情感表现,都一一传递给了学生。这样的评价,才是有价值的。

当活动接近尾声时,已是斜阳西下,这次活动是一次全新的体验,也是一次成功的体验,我们满怀自信,相信“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我们将继续开展具有颜小特色的教学研究活动,更好地实施课程的改革。

文档

颜港小学低中年级语文教研组课改沙龙活动记载

颜港小学低中年级语文教研组课改沙龙活动记载颜港小学周越萍前言夏末秋初,颜小低中语文教研组在方塔脚下的七碗茶楼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课改沙龙。古韵悠悠,茶香袅袅,我们在这里各抒几见,畅谈教改新理念,为进一步改进教学活动和提升教学质量而深入探讨。我们邀请了皇莆校长、朱雪刚教导、朱春华教导以及中高年级语文教研组组长孙琼芳,他们也各自发表了许多精辟独到的见解。我们有着共同的心声,那就是革旧鼎新、开拓进取,与颜小一起,应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呼唤,汇入教育改革的潮流。活动记载时间:2003年9月24日下午地点: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