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标管理成果报告
2011年以来,生产技术部认真贯彻落实集团公司对标管理工作实施指导意见和公司开展对标管理活动的要求,提升部门管理水平,增强部门业务能力,提高部门工作效率,有效控制矿山生产成本费用,提高矿山生产效益,结合生产技术部实际情况,开展对标管理工作。现将对标管理成果做全面总结。
一、对标管理工作的开展
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活动为指导,以公司生产经营目标为基础,以增产增效为目的,以技术进步和强化管理为支撑,充分发挥生产技术部作为公司生产环节龙头的作用,规范制度,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全面提高生产技术部的管理水平和矿山生产效率,全面提升生产技术部全体职工的思想素质和职业素养,确保对标活动取得实效,促进生产技术部的工作迈上新台阶、实现新突破。
2、工作原则
本着务实的原则,对照标杆企业和对应二级单位,查找自身不足,改进管理方法,努力缩小与标杆企业和对应二级单位的差距,各项生产指标在确保完成公司生产经营目标的基础上,向标杆企业和对应二级单位看齐,提高管理水平,以降低成本、提高积极效益。
3、对标指标
标杆企业:xxxxxxx
对标指标:
年份 | 采矿损失率 (%) | 矿石贫化率 (%) | 开采回采率 (%) |
2009 | 11.53 | 12.65 | 88.47 |
2010 | 11.35 | 12.63 | 88.65 |
2011 | 11.72 | 12.48 | 88.28 |
本企业目前水平 | 11.70 | 12.50 | 88.30 |
标杆企业目前水平 | 5 | 5 | 95 |
国际先进水平 | 5 | 5 | 95 |
2012 | 11.60 | 12.45 | 88.40 |
2012半年完成 | 12.14 | 12.74 | 87.86 |
1> 将安全生产作为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树立安全生产“可控可防”理念,将安全生产贯穿在工程设计、采矿设计、爆破设计、日常监督检查、工程验收等各个环节,提高本质安全水平。不断吸纳有益的安全管理理念、经验,逐步形成以工程设计施工安全质量标准化的安全管理长效机制,进一步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全面服务于矿井的安全生产。加强工程地质构造带变化大区域施工的安全措施落实和现场监督检查,严格落实超前预防的观念,提前消灭安全隐患;建设可靠的通风系统,确保通风系统合理、稳定、可靠。从作业人员自身身体状况、精神状态、思想情绪、作业环境、作业准备、作业方法、工序流程、安全装置、运行设备、协同作业等环节排查安全隐患,实施安全确认,落实本质安全要求。
2> 加强工程质量标准化管理。
严格执行公司《矿山工程施工管理办法》和《矿山工程验收管理办法》、《采掘工程承包合同》,完善矿山项目部月度考核体系,不断推动工程质量上层次、上水平。按照“开掘先行、质量为重”的原则,突出工程质量、工序质量、正规循环、一次成巷等核心工作。每个环节都要按工作标准认真实施,不断提高工作质量标准。按照我矿安全质量标准化达标规范要求,高起点、高定位、高标准地加强达标验收考核工作。督促和大力推进项目部加强设备管理,确保正常运转。提高机械化装备和科技含量,提高劳动生产率水平,提高工效。按计划组织好各单位日常生产作业,不断提高正规循环作业率,确保生产计划的完成。
3> 加强科室建设,提高技术人员业务能力,更好的服务矿山工作。
根据科室制定的《生产技术部内部管理办法》,对专业技术人员考核分为季度度考核和年度考核。
考核内容包括德、能、勤、绩四个方面。重点考核所完成工作的数量、质量、实绩和成果以及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考核结果可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四个档次。考核结果及时记入部门个人专业技术人员考绩档案。考核时要按照客观、民主、公正的原则,定性、定量地进行考核,考核内容、标准、办法、程序和结果在单位内部公开。考核结果要与职务的聘任以及职称(资格)的晋升结合起来,称职或优秀的可续聘,其中优秀的可优先推荐晋升高一级职称(资格);基本称职的,给予告诫指导,告诫期内有明显改进的,可确定为称职,仍无改进的确定为不称职。考核不称职的,不得晋升上一级职称(资格),根据不同情况,予以工作调整。通过考核培养技术人员主动承担责任,培养、提升技术人员的能力,激发技术人员的潜能,鼓励技术人员发挥工作热情、提高工作积极性,将每一个技术人员培养成独挡一面的技术骨干和技术能手,从而达到提高工作效率,工作质量,更好的推动矿山建设和部室管理水平的提高。
4> 日常工作的开展。
采矿技术人员根据地质技术人员提供的矿床(体、层)赋存条件和采矿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损失贫化率计划指标和完成指标的技术措施。做好采出矿石类型、品级和品位的平衡搭配,稳定供矿质量。采掘工程设计和采掘计划,均应贯彻“大小、厚薄、、难易”兼采的原则。凡在开采范围内符合工业指标的矿体,应尽量设法进行回采。所有采掘工程应合理布置,尽量避免因留保安矿柱而造成矿石损失。
地测技术人员根据“探矿超前”的原则合理布置生产探矿工程,及时提供采掘工程设计所需的地质资料。地质技术人员在生产探矿及采掘工程施工过程中,及时进行编录填图,收集原始资料,进行综合整理,并负责损失率和贫化率的测算工作。应分别按月、季、年进行损失贫化计算和分析。分不同的矿区、矿体(层)、采矿方法及矿石类型等分别进行统计分析。测量专业负责提供采场生产现状测绘资料,及时收集和整理所有原始资料,提出损失贫化分析和监督意见。
地测人员应经常深入现场进行检查监督,发现采掘(剥)工程不按设计施工、矿石严重丢失或大量废石混入等现象,要及时进行说服教育使其纠正,必要时有权停止其施工作业,促使采用有效的补救措施。
矿山项目部必须按批准的设计、计划和工程质量标准进行生产采切工程,做到合理开采。矿块回采前,采矿技术人员要向生产人员进行技术交底,以免情况不明造成矿石的损失贫化。生产人员在矿床开采过程中,应最大限度地回收矿产资源,尽量减少损失和贫化。
井下深孔、中深孔按设计施工终孔后,必须经过质量检查、设计人员检查验收,否则不准放炮。负责组织生产的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要经常深入现场检查施工质量,发现问题要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做好有底柱崩落采矿方法、机械化生产、天井施工、固定式破碎锤、深孔凿孔、铲运机等新采矿方法、新技术、新工艺、节能环保设备的推广使用,提高回采效率和矿石的回采率。努力控制好上下盘围岩的混入贫化,提高入选品位,保持生产的稳定正常。
保持品位的相对稳定,有利于选冶指标的控制。在充分利用低品位矿石的前提下,努力提高入选品位,进一步提高选矿回收率,达到对标指标要求。
5> 合理确定采场结构参数
确定合理的采场结构参数,可以有效地控制采场暴露面积,减少或防止顶板冒落事故,使回采过程得以正常进行,从而减少损失与贫化。采矿组做设计时必须考虑全面,科学设计,严谨施工。最大限度减少设计贫化与损失
6> 完善回采工艺.加强采场技术管
回采工艺有:采准—切割—凿岩—爆破—出矿—装矿运输等几个环节。这些环节关系紧密,其中一个工序出现问题,将影响整个采场的各项指标完成。凿岩必须按照设计要求进行,使炮孔长度、角度、位置、排列顺序,尽可能地做到施工与设计相复合,为下一爆破打好基础。爆破需选择合理的爆破参数。孔径、每孔装药量、装药结构、起爆顺序,爆破器材选择等必须严格把关,认真管理。
二、所取得的成效
1、采矿技术改进
改进采矿技术,由原来的天井开拓,改为现在的斜坡道开拓,大幅度节约工程量。1240米中段用原开拓方法,需掘进37条人行天井,共1875米。采用新方法后,只需掘进一条374米的斜坡道,就能到同等的效果。而且斜坡道安全系数远高于天井,同时斜坡道方便采掘机械进入各分层进行作业。
合理布置回采范围,分清矿石和围岩的边界。中深孔作业时,严格控制炮孔布置范围,使其尽量在矿石中,避免打入围岩中。爆破时少崩落围岩,以减少矿石贫化,降低采矿损失率。
2、测量精度提升
测量工作进行对矿石产量、矿产损失,以及贫化资料的统计,为研究和指导矿山均衡生产,降低损失和贫化,使之充分利用地下资源提出有效措施。矿石的损失和贫化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它与矿山测量工作的好坏是有一定关系的。测量组成员加大放线密度和精度,严格按照设计进行施工,并对巷道成形、巷道质量进行了严格把关,并及时更新测量图纸,测量图纸更为精确细致、符合现场实际,为地质探矿、采矿设计提供了有利的依据。
3、地质探矿加强
加强地质探矿工作,提高矿体边界精度,为矿山开采提供详细、准确的地质资料是保障进行贫化损失管理工作的先决条件。也是整个贫损管理工作的基础。原来只对主中段进行地质编录工作,由此推断两中段50米之间的矿体走向,这样对矿体变化情况了解的误差较大,现在两个中段之间有3个分层,对3个分层都进行地质编录工作,对矿体的走向变化控制的更加精确,为采矿设计工作提供了更加可靠的资料,有效的降低了采矿损失率和贫化率。
4、机械设备更新
加大对井下采掘设备的投资,提高生产效率。由原来脚踏式矿车更新为曲轨侧卸式矿车,原脚踏式矿车为1t,现在曲轨侧卸式矿车为3t,大幅度提高运输效率。并新增加铲运机,新铲运机铲斗容量大,而且对井下空气污染少。
5、技术员业务能力提升
执行考核制度,激发技术人员的潜能,提高技术人员业务能力。自执行考核制度以来,技术人员严格律己,积极完成份内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并在空余时间,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提高自身业务能力。
三、发现的问题和改进
个别人员对开展能效对标活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组织推进对标活动时,强调客观因素过多,主观努力不够,对这项活动的开展存有畏难情绪和不思进取的思想意识,对于对标挖潜工作缺乏系统的思考与组织,致使该项工作没有得到深入持续的开展。在今后的工作中,需加强对标管理重要性的教育,做到全员参与,全员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