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五年级语文下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考点知识练习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3 21:05:10
文档

五年级语文下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考点知识练习

五年级语文下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考点知识练习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1.阅读与理解。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 。”[1]把文中缺的词句补充完整。[2]给下列带点字注音。为设果(________)答曰(________)[3]解释下列字词的意思。甚:_____  诣:_____  乃:_____  曰:_____[4]上面文段中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意
推荐度:
导读五年级语文下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考点知识练习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1.阅读与理解。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 。”[1]把文中缺的词句补充完整。[2]给下列带点字注音。为设果(________)答曰(________)[3]解释下列字词的意思。甚:_____  诣:_____  乃:_____  曰:_____[4]上面文段中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意
五年级语文下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考点知识练习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

1. 阅读与理解。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 。”

[1]把文中缺的词句补充完整。

[2]给下列带点字注音。

为设果(________)答曰(________)

[3]解释下列字词的意思。

甚:_____  诣:_____  乃:_____  曰:_____

[4]上面文段中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课内阅读。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yù  yì)也。二者不可得兼 (jiān  qiān),__________。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__________。

[1]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画出来。

[2]把画横线的地方按原文填空。

[3]解释所填句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古文阅读。

人生小幼①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②,长成已③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④,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然人有坎壈⑤,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

(注释)①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篇》,题目为编者自拟。 ②专利:专注集中。 ③已:同“以”。表示时间、方位等界限。

④《灵光殿赋》:即东汉辞赋家王延寿创作的一篇赋。 ⑤坎壈:困顿,不得志。

[1]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合适的解释。

(1)固须早教,勿失机也(____)

A.坚固的    B.一定

C.坚决地      D.同“故”,因此

(2)十年一理,犹不遗忘(____)

A.温习,复习  B.道理,义理

C.治理,管理  D.理睬,理会

[2]说说下列解释对应文中的哪个句子。

但是,人难免会有困顿的时候,即使在青少年时失去了求学的机会,也应该在晚年时抓紧时间学习,不可以自暴自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七岁时学习和二十岁以后学习,会有什么不同?请用原文作答。作者写自己的亲身经历是为了说明什么?

(1)七岁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二十岁以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对作者观点概括最准确、最全面的一项是(  )

A.要在年轻时抓紧一切时间学习。

B.少年时是学习的最佳时机。

C.如果年少时学习被耽误了,到年老时也无法补救了。

D.学习的正确态度是:年少勿失良机,年老不可放弃。

4. 阅读理解。

古人谈读书(节选)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敏而好学(______)   (2)不耻下问(______)

(3)默而识之(______)   (4)学而不厌(______)

[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三句话分别告诉了我们哪些关于读书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

(1)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诣:_____________ 乃:________________

(2)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示:____________

(3)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未:____________  闻:____________

[2]仔细阅读下面的句子,完成练习。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上面这两句话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快乐阅读。

小古文《司马光》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想想带点的字在文中的意思。

于:_________ 没:__________ 皆:____________   迸:_____________

[2]第一句中的“群儿”和第二句中的“众”意思一样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

[3]朗读下面的句子时,停顿合理的是( )。

A.群儿戏/于庭 B.光/持石/击瓮/破之

7. 阅读理解。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杯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1.在这首伯牙追悼知音钟子期的诗歌中,和“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意思一样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最能表达伯牙痛失知音后的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诗句的意思。

  (1)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文言文阅读。

钟毓兄弟小时,值①父昼寝②,因共偷服药酒。其父时觉,且托寐③以观之。毓拜而后饮,会④饮而不拜。既而⑤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⑥,不敢不拜。”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注释)①值:碰上。②昼寝:白天睡觉。③托寐:装睡。④会:指钟会。⑤既而:过了一会儿。⑥成礼:完成礼仪。

[1]用学过的方法读懂故事,再判断下列说法。

(1)故事中的“兄弟”指的是钟毓和钟会。(______)

(2)故事中的兄弟二人都偷偷喝了酒。(______)

(3)根据文言文的用词规律,“因共偷服药洒”中的“因”可以扩为“因为”来理解。(______)

(4)联系上下文,“既而问毓何以拜”这句话前面省略了问话人“父亲”。(______)

(5)兄弟二人的做法,肯定有一个人是对的,有一个人是错的。(______)

[2]联系上下文,说说加点字的意思。

其父时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且托寐以观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小古文阅读。

王华还金

王华六岁,与群儿戏水滨,见一客来濯足,以①大醉,去,遗②所提囊。取视之,数十金也。公度③其醒必复④来,恐人持去,以投水中,坐守之。少顷,其人果号而至,公迎谓曰:“求尔⑧金耶?”为⑨指其处。其人喜,以一铤⑦为谢,却不受。

[注释]①以:因为。②遗:丢失。③度:估计,思考。④复:再。⑤尔:你,你的。⑥为:替,给。⑦铤:同“锭”。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与群儿戏水滨(___________) (2)其人果号而至(___________)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这个故事发生在王华六岁时,地点是水边。

B.王华将金子投到水中,是想等人们走后,自己再取走,没有想到那人找回来了,于是只好把金子还给他。

C.其人“号”是因为担心找不到他的金子,其人“喜”是因为金子失而复得。

D.王华拒绝那人的报酬更加体现了他拾金不昧的可贵品格。

10. 课外拓展阅读。

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解释括号里的词。

(1)众皆弃去(__________)

(2)破之(__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请举一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文言文阅读。

手不释卷

(材料一)成语解释: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材料二)人物: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

顾炎武一生辗转,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他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材料三)典故原文:凡先生之游①,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②。所至厄塞③,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④;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⑤坊肆⑥中发⑦书而对勘⑧之。或径行⑨平原大野,无足⑩留意,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⑪;偶有遗忘,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⑫复之。

[注释]①凡先生之游:凡是先生外出游历。先生:对比自己年长的人的尊称。指顾炎武。②自随:跟随自己。③厄塞:险要关口。④曲折:详细情况。⑤即:靠近,引申为走向。⑥坊肆;街市中的客店。⑦发:打开。⑧对勘:核对校正。⑨径行:任意而行。⑩无足:不值得。⑪诸经注疏:各种经典著作的注解疏证。⑫熟:认真仔细。

(材料四)对联:手不释卷识三昧,汗牛充栋满书斋。

典故: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没有文化,孙权鼓励他学习史书与兵法。吕蒙听了孙权的话,手不释卷,最后做了吴国的主将,屡建奇功。

[1]阅读材料一、二、三,思考:顾炎武成就斐然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2]阅读材料三,思考:顾炎武好学不倦表现在哪些地方?请用自己的话简单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单写一写你读了这四则材料后的启发或收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材料一、四,写一句话用上“手不释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____________。孔君平______________其父,父不在, ___________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_______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__________________。”

[1]把课文补充完整。

[2]结合阅读体会,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

A.都根据人物姓氏来借题发挥。

B.杨氏之子以否认的语气表示出杨梅是自己家的果子。

C.指出了孔君平的“孔”是孔雀的“孔”。

D.既否定了孔君平的话,并不尊重。

[3]孔君平听了杨氏子的回答后,会有怎样的反应?请从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加以描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课内阅读。

古人谈读书(节选)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清]曾国藩

[1]下列对“士人”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将士 B.读书人 C.老百姓

[2]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对“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诗句最能体现曾国藩所说的读书方法的哪一点?(   )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A.有志 B.有识 C.有恒

14. 课外阅读。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行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世说新语·容止》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自以行陋,不足雄远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既毕,令间谍问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魏王雅望非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魏王为什么要“追杀此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一成语形容文中的魏王是否恰当?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档

五年级语文下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考点知识练习

五年级语文下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考点知识练习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1.阅读与理解。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 。”[1]把文中缺的词句补充完整。[2]给下列带点字注音。为设果(________)答曰(________)[3]解释下列字词的意思。甚:_____  诣:_____  乃:_____  曰:_____[4]上面文段中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意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