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2)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3 21:05:25
文档

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2)

“单元整合·群文阅读”六年级下册第二组“中华民风民俗”教学设计 【本组说明】 泱泱华夏,盛开着五十六朵民族的花。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北京的春节》《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和田的维吾尔》这四篇课文就是围绕“中华民风民俗”这一专题编写的。不一样的节日,不一样的穿着,不一样的食物,不一样的民居……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不体现出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无不展示着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让学生在了解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的基础上,感受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 《同步阅读》教材第二单元
推荐度:
导读“单元整合·群文阅读”六年级下册第二组“中华民风民俗”教学设计 【本组说明】 泱泱华夏,盛开着五十六朵民族的花。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北京的春节》《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和田的维吾尔》这四篇课文就是围绕“中华民风民俗”这一专题编写的。不一样的节日,不一样的穿着,不一样的食物,不一样的民居……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不体现出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无不展示着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让学生在了解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的基础上,感受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 《同步阅读》教材第二单元
“单元整合·群文阅读”六年级下册第二组“中华民风民俗”教学设计

 【本组说明】

 

泱泱华夏,盛开着五十六朵民族的花。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北京的春节》《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和田的维吾尔》这四篇课文就是围绕“中华民风民俗”这一专题编写的。不一样的节日,不一样的穿着,不一样的食物,不一样的民居……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不体现出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无不展示着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让学生在了解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的基础上,感受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

 

《同步阅读》教材第二单元相应选编了五篇配套的专题文章:舒乙的《北京的春节》、冯骥才的《花脸》、金波的《兔儿爷》、林战青的《在蒙古包里做客》、刘庭华的《傣家风情》。这几篇课文用以辅助教材,增强学生阅读兴趣,开拓视野,通过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增强对中华民族的热爱之情。

 

【设计理念】

 

以“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策略为指导,以知识树为线,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时空、教学方法的全面开放。让学生在分享同步阅读教材的同时,进一步加深对华夏文明的认识和体会,增强他们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教学内容】

 

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二单元课文:《北京的春节》《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和田的维吾尔》。

 

六年级上册语文同步阅读教材:《北京的春节》《花脸》《兔儿爷》《在蒙古包里做客》。

 

【教学重点】

 

在阅读中了解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涵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

 

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准确用句,生动表达的特点。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展示各民族的服饰、节日的图片。)我国幅员辽阔,山河壮美,在这片神州大地上生活着五十六朵民族之花,虽然他们语言不同,服饰不同,习俗不同,但勤劳、勇敢、智慧的华夏儿女们在祖国的大地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动人的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了解他们的民俗风情,感受他们多姿多彩的生活吧!(板书:中华民风民俗)

 

(出示课件知识树和树干里的“中华民风民俗”几个字)请大家看着这棵知识树,相信你们会用精彩的阅读展示,让这棵大树长得枝繁叶茂,结出丰硕的果实。

 

二、主题回顾

 

大家学了第二单元的课文,哪一篇留给你的印象最深?

 

《北京的春节》──热闹《藏戏》──简朴;

 

《各具特特色的民居》──独特《和田的维吾尔》──乐观。

 

三、阅读概览

 

1.在同步阅读教材中,也选编了五篇以“中华民风民俗”为主题的文章,我们重点阅读了四篇:舒乙的《北京的春节》、著名作家冯翼才的《花脸》、金波的《兔儿爷》、林战青的《在蒙古包里做客》。上周老师布置同学们进行了认真的阅读,并且详细填写了《群文阅读记录表》,现在就请大家在小组内相互交流,看看你们的阅读体会是不是一样?还可以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讨论讨论。

 

2.刚才老师看了看,同学们的表填写得很认真,说明读书用了心的;大家讨论得也很热烈,真好!下面就请同学来说说你最喜欢哪篇文章,并说说它的主要内容吧!

 

3.大家通过阅读,对一些民族的民风民俗又有了了解和认识,现在就请同学们说说读了这篇文章的感受后,你想说什么?

 

《北京的春节》──有趣《兔儿爷》──怀念

 

《花脸》──自由《在蒙古包里做客》──热情

 

四、片段分享和精彩赏析

 

同学们在阅读这四篇文章的时候,肯定有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咱们就来交流交流让你感受很深的句子吧。

 

《北京的春节》

 

同样都以《北京的春节》为题,老舍和舒乙这对父子他们的这两篇文章,有哪些相似之处和不同的地方?(结合学生汇报,点评、归纳)

 

(1)都有侧重点。老舍的《北京的春节》着力突出“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这四天,舒乙则重点写了“腊八、祭灶神、食品、娱乐”。

 

(2)两篇文章同样写了腊八节,可以有不同的写法,在以后的习作中,我们也要善于灵活运用不同的写法,写出个性,写出特色。视频教程点播下载网

 

(3)语言风格。老舍是语言大师,他的文章读起来犹如在听一位长者拉家常、讲故事一样亲切有味,朴实无华。舒乙这篇《北京的春节》更多透出的是风趣、幽默、有趣。

 

《花脸》

 

预设问题:文中多处表达了“我”对花脸的喜欢,你能找到这些句子吗?{引导学生反复读,在读中品味}

 

(1)“这刀!这花脸!没想到一下子得到两件宝贝。我高兴得只是笑,话都说不出。”

 

前两个短句,两个感叹号,“我”同时得到花脸和青龙偃月刀时的惊喜之情溢于言表,而此时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只会用笑来表达心中的喜悦、快活、激动──高兴之极!

 

(2)“这样,整个大年三十我一直带着这花脸,谁说都不肯摘。睡觉时也戴着它,还是妈妈在我睡着后轻轻摘下放到我枕边的。转头醒来头件事就是立刻戴上它,恢复我这‘关老爷’的面貌”

 

如此举动,把“我”对花脸的喜欢体现得淋漓尽致──喜爱之极!

 

(3)“从这件事我悟到一个祖传的经验:一年之中唯有过年这几天是孩子们的自由日,在这几天里无论怎样放胆去闹,也不会立刻得到惩罚。”

 

“花脸”是贯穿全文的线索。花脸给“我”带来快乐、带来骄傲、带来威风、带来神气,花脸更给“我”轻松和自由!这种自由是一年中只有过年这几天才会有的!这便是作者怀念童年时代的花脸的原因所在!

 

《兔儿爷》

 

“我”对兔儿爷究竟怀有怎样的情感呢?(生交流,并找出相关语句体会)

 

(1)“每年的中秋节,都愿意‘请’一尊兔儿爷来和我们玩耍。”喜爱,亲近中不乏对它的尊敬。

 

(2)“已经好多年没见过兔儿爷了,如果现在有卖兔儿爷的,我一定买个大个儿的。”

 

兔儿爷是“我”儿时的玩具,伴随“我”一起长大,而且成为了作者美好的回忆。玩具也是一种文化,它凝聚着创造者的智慧和才华,反映了特定的民俗风情,体现了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特征。

 

《在蒙古包里做客》

 

预设问题:读了《在蒙古包里做客》这篇文章,蒙古族人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1)“主人快步跨到蒙古包前,站在一边,请客人进门。年长的区长东海先进,我们依次鱼贯而入。客人们单膝跪地,依次跪坐在左边地毯上。主人坐在右边。宾主坐定,互相再次问好。不但互问对方好,还问到家庭成员好,牲畜好。”一举一动中都透出蒙古族人对客人的热情、尊重。──热情的民族

 

(2)“赏过耳尾,男主人帮着长者把整羊解开,请客人随便享用。我问翻译:‘这吃肉可有什么规矩?’翻译嘴里嚼着一块肥肉,咽下去,说:‘没有,吃得越多主人越高兴。’”

 

招待客人倾全力,大方、好客、豪气十足的蒙古人形象跃然纸上。──豪爽的民族

 

(3)“早有人将喂饱的马牵来,备好鞍,一一扶客人上马,并把客人放在蒙古包外的支擦拭一新,交给客人。这时,主人全家以及左邻右舍,站在蒙古包附近,目送来客踏上归途途。”对待客人像照顾家人一样细心、周到、体贴入微。──勤劳的民族

 

五.主题拓展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通过这节课的阅读交流,相信同学们对民风民俗又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吧!大家如果感兴趣,课外还可以读读这些书。

 

《中华风俗大观》(上海文艺出版社)

 

《中华风俗志》(民俗、民间文学影印资料)

 

《中华风俗小百科》(天津人民出版社)

 

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在这片热土上勤劳智慧的华夏儿女谱写了一首首动人的歌,抒写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有责任把传统的文化发扬光大,传承文明,共铸辉煌。

 

 

1.板书设计

 

2.课件(本页左下方可下载)

文档

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2)

“单元整合·群文阅读”六年级下册第二组“中华民风民俗”教学设计 【本组说明】 泱泱华夏,盛开着五十六朵民族的花。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北京的春节》《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和田的维吾尔》这四篇课文就是围绕“中华民风民俗”这一专题编写的。不一样的节日,不一样的穿着,不一样的食物,不一样的民居……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不体现出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无不展示着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让学生在了解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的基础上,感受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 《同步阅读》教材第二单元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