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老子人生哲学及其当代价值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3 21:03:02
文档

老子人生哲学及其当代价值

老子人生哲学及其当代价值【关键词】 人生哲学   道     生重于物    相互协调    自然无为【正文】引言                                  老子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司马迁在《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论述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籍贯: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官职:周藏室之史也;与孔子有交往,孔子适周,将问礼与老子。老子少年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其道德修养高深使他有幸成为周王室的守藏室之史。由于当时王朝已垄断了思想文化方面的资源
推荐度:
导读老子人生哲学及其当代价值【关键词】 人生哲学   道     生重于物    相互协调    自然无为【正文】引言                                  老子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司马迁在《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论述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籍贯: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官职:周藏室之史也;与孔子有交往,孔子适周,将问礼与老子。老子少年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其道德修养高深使他有幸成为周王室的守藏室之史。由于当时王朝已垄断了思想文化方面的资源

老子人生哲学及其当代价值
【关键词】 人生哲学   道     生重于物    相互协调    自然无为 

【正文】

引言                                  

老子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司马迁在《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论述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籍贯: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官职:周藏室之史也;与孔子有交往,孔子适周,将问礼与老子。老子少年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其道德修养高深使他有幸成为周王室的守藏室之史。由于当时王朝已垄断了思想文化方面的资源,老子虽是一名小官,但却在学习上有一个及其便利的环境。他征集、保管、进而包揽了周王朝及诸侯国的典籍,为他创立学说奠定了基础。他一生艰难坎坷,经历了众多的变故,又遭逢乱世,最终离开了周王室,隐姓埋名。                             

老子作为中国哲学史上的一颗明星,其著作《老子》(又名《道德经》),更是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其精练的九九八十一章,以简洁优美的文字,洋洋洒洒,深邃博大,构造了一个朴素的、自然的、豁达的宇宙观,人生观,方的宏大框架。有学者说过,一部《老子》超过了黑格尔全部著作的内涵,包含于《老子》一书的智慧就是哲学的智慧,系统的智慧,普遍无限的智慧和关于世界整体的智慧。 

一.老子之道

老子的整个人生哲学,以无上的智慧去诠释宇宙的本源,其哲学以“道”为基础,其哲学精神却在自然,以自然为宗。老子的人生哲学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推敲和体验。人有追求真善美的本性,如何从自我内在的醒悟到实行,处世修身到实现生命的真实价值,与存在的庄严意义,老子的 “道” 就是实现的原理与方法。 

(一)道是万物的本源 

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的本源,在《老子》一书中第二十五章写到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老子认为在宇宙中有一个不可区分的纯然一体之物,它在整个世界诞生之前就存在着,这个不可区分的纯然一体之物就是宇宙的唯一存在,在整个宇宙之中既无别的声音与之相应,也无别的形体与之相伴,它自足,永恒不变,循环往复永不停息,我们可以认定它就是世界万物的本源,称之为 “道”。同时,在《老子》第四十二章中写到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仔细研读《老子》不难理解老子在这里所说的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的真实含义:“一”指的是宇宙的绝对普遍无限的存在; “ 二” 指的是天,即整个现实的宇宙; “三”指的是 “地” 即整个地球生物圈; “万物”指的就是一切生物和人类。老子认为道诞生了世界的永恒绝对和普遍无限的存在,世界的永恒绝对和普遍无限诞生了整个宇宙,整个宇宙诞生了整个地球,地球诞生了一切生物和人类,即天地万物是由道所创生的。道是万物的本源,天地万物皆由道所创生的。那么天地万物之存在方式,万事万物之运行皆以道为基础,遵循道的规律。有其物则有其道,即物有物道,人有人道,天有天道…… 

(二)道是实存本体,又是客观规律

   老子的 “道”既是于人之外的实存本体,又是世界的客观规律。道贯穿于社会,自然,作为实存本体, “道” 是宇宙中唯一的,绝对的存在;作为客观规律, “道”贯穿于社会,自然。而不改,恒久不变,人们对它只能 “迎之,随之” 而不能改之,即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时候,只能遵循道的规律,按规律办事,否则将受到规律的惩罚。老子的 “道” 作为规律,规则,它具有循环往复返本归根的特征。

(三)道法自然

老子的 “道” 以自然为法,即 “道法自然” 。《老子》第二十五章有这样一段说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在整个寰宇之中具有四种普遍绝对与永恒无限的存在物,而人类也是这四种存在物之中的一种,人类活动以地球为法则,地球活动以宇宙太空为法则,宇宙太空活动以道为法则,道的活动以自满自足,自在的自身为法则。道并非毫无规律的为所欲为,它必须以自然为法,这里所谓的 “自然” 并不是指存在于人之外的自然界,它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状词,是形容 “道”和宇宙万物的“ 本体如此、本性如此、自然而然”的状态或天赋的自然状态;其次指宇宙万物的纯朴本性(天性,真性);三是指宇宙万物因其自然本性而具有的存在形式与运作方式。在老子看来 “道”的最基本的特征即为 “自然”, “ 自然”也是宇宙万物最根本的法则,任何事物都必须受其制约。“道法自然”是由两个相互联系的观点构成的。第一个基本观点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 37 章)这里所谓的 “道常无为” 指的是作为宇宙之本的 “道” 总是顺乎自然而无执无施的,就其自然本体来说称之为 “无为”,但是宇宙万物又无不赖之以生。就其生存万物来说,道又 “无不为” 。关于 “道”的自然本性,老子描述说:“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谋,功成而弗居。”(《老子》 2 章)又说:“生之育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为玄德。”(《老子》 10 章)“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为玄德。”(《老子》 51 章)这里,老子反复说明道的最根本的品德,就是生育万物而不居为己有,创造万物而不恃其恩德,成长万物而不为其主宰,有功于万物而不居功自满。著名哲学家王弼深得老子的真谛,对于 “道法自然”他说:“道法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也。”并进一步解释说:“法自然者,在方法方,在圆法圆,于自然无所违也” 。 第二个观点是:万物 “莫之命而常自然”。《老子》第五十一章写到:“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即是说,天地万物皆由道而生,道是天地万物之本,万物 “尊道而贵德” 并非谁之命令,而是本性如此,自然而然,犹如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 (《老子》 32 章)一样。即并不是谁的命令,而是天地和谐运行而降。完全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现象,天地对于万物无所谓爱与恨,一切植物春生夏长,秋凋冬枯,也完全是一种自然的现象。  

二  老子的人生哲学

(一)老子人生哲学之生重于物 

老子人生哲学之生重于物。人活着为什么?如何对待名与利的问题?这是老子人生哲学首先回答的问题。从古之今,尽管社会制度不同,却有相当多的人都是以追求功名利禄作为人生的最高理想。中国有句谚语叫做 “豹死留皮,人死留名” ,把名垂千古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即人活着“一为名,二为寿,三为位,四为货。”这大体上描绘了追求功名利禄为其价值取向的心态。然而老子却鄙视这样的人生理想与价值取向,他从两方面揭露了这种人生观的危害。(一)从治理国家看,“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老子》 3 章)即在上者如崇尚贤明,在下者人人竞争;在上者如不崇尚贤明,人们之间的倾轧也会随之消失。金银珍宝,人人争逐,盗贼的产生也是为了掠夺这些难得之货,如果在上者不重视这些东西,不去收刮民财,人民自然就不会沦为盗贼了。所以,要治理好国家就不能崇尚贤明。(二)从个人修养看,老子说:“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娇,自遗其告。”(《老子》 9 章)金玉满堂,可能腐蚀人的灵魂,败坏人的道德,使人生活糜烂,还可能遭到别人的嫉妒或抢夺,难以终身保持,人富贵之后,如果你提高警惕,很容易滋长骄傲情绪,从而招来各种祸患。

在这里,老子对人类初期文明弊病的揭露与剖析,是对人类初期文明负作用的深刻反省。由物质文明而造成的争利之心和由道德文明而造成的争名之心,激起人们对财富,权利,贤明的强烈占有欲,驱使人们去竞争,盗窃,掠夺,杀害,以至于出现了 “重物轻生”的本末倒置现象。人们为了求得自身的发展而创造了物质文明,但是物质文明反过来有成为损害人,阻碍人进步的异己力量。人类为了追求美名,不惜扭曲自己的本性,损害自己的身体,以至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这种重名利,轻生命的现象,老子持否定态度。功名,财货和生命都是人生所需要的,三者相比,哪个更重要呢?对于这个问题,世上不少人都把功名,道德,财货,权势的位置摆在人的生命之上,为了权势可以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老子在名利与权势的迷宫中,破天荒的发现了人的生命价值,他从 “全生” 的基本立场出发,认为生命贵于名利,追求名利是为了人的生命,如果名利损害人的生命,宁肯抛弃名利,也要保全自己的生命。老子曰:“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老子》 44 章)“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老子》 13 章)这即是说,对人来说,名利与生命相比,生命更重要。因为名利是身外之物,如果因获取名利而导致生命的丧失,那就是舍本逐末了。俗话说:“留得清山在,还怕没柴烧”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老子人生哲学之相互协调

相互协调是大道运行的规律,也是宇宙变化的法则,以及人生处世的法则。它包括四方面:合和生成论、相反相成、反向求全、循环反复。说明如下:

合和生成论,天道的自然本性为 “和”,以天为道,合人之道,是和的相合,即为“合和” 。此 “和” 并非一团和气不言斗争之和,是中和达到相反相成的对立统一。《易。乾卦篆辞》中写到:“保合大和乃贞利,首出庶物,万国咸宁”。阴与阳的合和,主观与客观的合和,意识与物质的合和,是达到完美形态的重要条件。中国传统哲学的主流思维模式是 “天人合一” 思想,这也是老子人生哲学体系立论的基础。老子所说的天是宇宙自然之天,天道是宇宙自然规律之道,老子所说的人,同源于道,同构于物,同归于根,同合于一,以人之道,合天之道,天与人同归于道,达到人生理想境界,是古之善为道者至高无上的准则。夫之自然规律之道,相应相求,相互依存,主宰万物。“厉而不害”(《老子》 81 章)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老子》 77 章)“抚育万物,生之畜之,长之育,亭之毒之,养之覆之。”(《老子》 51 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芒,是谓玄同,故为天下贵。”(《老子》 56 章)挫损消磨千差万别的浮躁锋芒,化解由生理感官与经验所产生的片面有限性所引起的纷繁矛盾。协调一切事物隐蔽的瞬间千变万化,综合消除一切事物的片面局限。 挫损浮躁锋芒,协调隐蔽的变化,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即 “和合生成” 。

  相反相成,老子以为道体自身超然,宇宙一切现象,都是由相反对立的形态所构成。有美就不能无丑,有善就不能无恶。“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老子》 2 章)天下人都知道美,丑的观念相对而产生;天下人都知道善,不善的观念相对而产生。有快乐必有痛苦,有失败就有成功。事物的对立,不可分离,有正有反。《道德经》的相对词如下:有与无,美与恶,难与易,前与后,虚与实,强与弱,内与外,得与失,浊与清,全与曲,大与小,轻与重,雄与雌,白与黑,长与短,高与下,吉与凶,张与敛,兴与废,刚与柔,厚与薄,阴与阳,损与益,寒与热,进与退,正与奇,利与害,祸与福,生与死,贵与贱,亲与疏,智与愚等。宇宙万物固然相反对立,但也相辅相成。“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 2 章)“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老子》 27 章)老子所谓“善人”是指真正有道德的人,不是以道德自耀的人,而是师法善人的行道。不厌弃不善的人,不善之人正是我们关心的对象。如果天下都是善人,那么也就无所谓善了,正由于有很多不善的人,才使我们的善有对象去发挥。   

 反向求全,就是相对作用。老子提出:“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老子》 22 章)曲,枉,洼,敝是人人都讨厌的,他却认为全,直,盈,新,就在其中,只是这个道理一般人不知道罢了。我们如果能自我检讨,反省,不仅“人不知而不愠”,而且任劳任怨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态度谦逊,保持内心的空虚无欲,我们的心将会更加开放,头脑清晰,了解宇宙间无所谓新旧,便不会贪新而厌旧。“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老子》 7 章)这需要效法圣人的修养,处处谦逊,不争,退让,才为人所推崇。舍己为人,反而能身受其益。因此,老子要人守柔,居下,要人无知,抱朴,要人居于反面,实是使人到达正面的途径。“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老子》 81 章)愈帮助人,自己愈充足;愈给与人,自己愈富有。                                                          

 循环反复,道体的运动,就是反复不已,才能成就绵延不尽的生命,成为万物依循的常轨。由宇宙万象的动变无常,与人生百态的果厄不安,所以形成的生命飘浮与挫折之感,乃是自古以来就已存在的普遍事实。只是乱世中的人心,印象特别深刻,感受远为真实。循环反复既然是一种自然律,是万物共同遵守的法则,人世间的一切,自然也不能例外。老子在第五十八章提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正复为奇,善复为夭”。说明祸福相倚相伏,祸中有福的因,福而又潜伏了祸的子。如不能了解相反相成的道理,执着表面是非,祸福,善恶。最后产生的结果,本是求正道,却变成了诡术,本是为了行善,却变成了邪路,而陷于迷惑。儒家所谓“剥极必复”,“否极泰来”,与此是同样的道理。这是宇宙的奥秘,也是不变的常轨。

(三)老子人生哲学之自然无为

无为,并非一无所为,而是顺应自然,是自然的行动,不造作,不妄为的意思。人们做任何事只要摒绝私念,不为己益,遇事能超脱空虚,而顺其自然,绝不可妄自主张,强有所为。创立事业,要想无败无失,只有自然无为,顺应时势,该动则动,该止则止。也就是要“为无为,事无事”。(《老子》 63 章)“自然”两字的意义来说,只是“自己如此”,非常简单。但就其内容,或如何达到自然的方法,老子的答案:“无为”。他主张“无为”,是不妄为,不是一无所为。无为仅是其精神,无不为才是其结果。无为是自然的行动。他在书中提到“自然”五次:“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老子》 51 章)“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老子》 17 章)“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  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 25 章)“希言自然”。(《老子》 23 章)老子自然无为思想包括:处柔顺,守需静,求大方,归赤朴。

处柔顺。道的德能是唯一的,通透万事万物。为此,伦理修养可以影响到物理界,为此,善恶可以影响稼穑收获的好坏。老子主张柔弱,并非追求柔弱本身,而是有见于“柔弱胜刚强”。(《老子》 63 章),“柔弱者生之徒”。(《老子》 76 章)如大树坚强,但易招风而折;小草柔弱,却能保存久长。 换言之,柔弱是其手段,刚强,生,才是其目的。他用水来证明弱胜强的道理。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老子》 78 章)采取与世俗相反的路径来行事。例如一般人好争斗,他却主张不争,世俗人好刚强,他却视柔弱为无上的美德。而且觉得:“柔弱胜刚强”。

 如只看到表面刚强的就认为是强,殊不知柔弱中也有强的因素在,而柔弱又可以克刚强。所以人只要把握着“弱”,才能获得真正的“强”。修养心性,由虚而达到统一的境界,由静而达到真笃的地步。了解常道,我们的心能澈悟而不迷,开放而容纳一切,便大公无私,为万物所归,与天道同行,和道合一。 谦下退让,是老子治政方法之一。他认为地位愈高的人,愈要谦让,将自己置于低卑之地,在万物变化中,减损反而能增益,求增益反而遭减损。“物因亏损而生长,因生长而亏损”。(《老子》 42 章)江海所以能成百川之王,使天下河流复归于海,是因为它善处低下的地位。所以圣人要想居万民之上,言语颜色一定要谦,想居万民之前,必要遇事退后,不和人争。他又提醒人要修身,最好方法莫如爱惜精神,知其白守其黑。“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老子》 7 章)谦让退后,反而能得到推戴,舍己为人,反而能身受其益。这和儒家思想的“满招损,谦受益”,是同一道理。因此老子要人守柔、居下,要人无知抱朴,要人居于反面。因为反面正是到达正面的快捷方式。从以上而看,难怪老子要勉励人实行“自然无为”了。

守虚静。“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老子》 16 章)所谓“虚”不只是像一般的“自己如此”,去掉摆脱外在的约束,而且连这个执着“自己”的自我意识也要“虚掉”,这才是真正的自然。人的心灵本来是虚明寂静的,但往往为私欲所蔽,而昏昧紊乱。所以必须“致虚”“守静”,克去私欲,使心体回复本性的清明寂静,然后才能不致为纷杂的外物所扰乱,观察出万物演化归根,才能悟道,才能修道。“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渝”。(《老子》 41 章)所谓“德”是指至德的修养,唯有通过心性的工夫,达到无为的境界,才能动而皆自然。最高的德行,谦冲自牧,有如虚谷。最纯洁的心灵,常处污泥之中,好象负耻辱之行。为德求广,永远似乎感觉不足。比如处理事件,不受主观情绪支配,谨慎不用一己的私见来看问题,处于无欲无私,问题就自然迎刃而解。

求大方。人如谦卑而顺承智能以发展,不死板守旧,不墨守成规,才能有所突破。与“道”同化。“大方无隅”(《老子》 41 章)是德性的运用。王弼注:“方而不割,故无隅也”。河上公注:“大方正之人,无委曲廉隅”。两者都是就德之用来说的。“方”是方正,也就是规矩或道义,是一种标准,用来评量人物的。而大方,就是把“方”提升到圆的境界,所以真正的大方,没有边隅而能与万物相融相合。就德性来说,真正大方之人,心胸开阔,没有定见。能容人,而不苛责于人。能广容天下,自由自在而不执着。 

归赤朴。万物皆须循道而运动,人是万物之一,所以人,地,天都要依“法道”而行。老子的人生哲学是“自然无为”。照着这句话做去,人们自可与道合一,与自然和谐。到此地步,才算到了人生最高境界,同时也是人的最后归宿。“既知其子,复守其母”。(《老子》 52 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老子》 55 章)老子重视自然,素朴。以赤子之心比作自然之心。德性深厚的人,一如婴儿的无求无欲。“复归于婴儿”。又“复归于朴”(《老子》 28 章)而意念达到柔顺的境界。他要人守住内在的真诚,不追逐外在的声誉,不受外在世俗的纷扰,空掉内心的意念贪执。心归朴素,言行举止宛如愚昧戆直的人。才能使心地纯净有如朴木。唯有修养至此,人才可永保平安,永得幸福。 比如一位好医生,只尽心尽力医治病人,一心一意为别人的健康和幸福而贡献自己的力量,淡泊名利,不求己益,不为世俗的价值观纷扰而随波逐流。

三  老子人生哲学的当代意义

 人类的生活旋律,如象一条奔腾的江河,有前进,也有回流,有顺境,也逆境。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在慢长的人类历程中,特别是人处于逆境之时,老子的人生哲学的智慧之光,总会把人从逆境中解脱出来,或隐或显的显现出它本身潜在的现代意义。

从老子 “生重于物” 的思想中,人们悟出了许多真谛。老子的这种人生哲理,在历史上有过深远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也有重要的作用。这可以从两方面来说明:(一)身外之物。所谓 “身外之物” 指的是名位,钱财是身体以外的东西,这些东西既不能随人生带来,也不能随人生而带去,所以把它称为身外之物。表示对名位,财势的轻视之意,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也把 “不追求名,不追求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作为自己的人生指南。每当人们官场失意或市场竞争失败后,常常会听到这样一句: “名利只不过是身外之物” 这句话,这会使失败者在心理上得到调节和平衡,起到安慰的作用,把人们从逆境中解脱出来。(二)淡化过于强烈的为官心理。在古代 “烈士殉名” 比比皆是,在今天,观察一下官场,这类事例也不泛其人,买官卖官之风盛行。所以,人们常常依据老子的人生哲学,主张淡化做官心理,把人们从 “名缰利索” 中解脱出来,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在现代文明社会中,既要激发人的生存发展和追求名利的欲望。推动社会的前进,又要以 “身重于物”的观念来淡化过于强烈的名利意识,以缓解由于利益冲突和权利之争而尖锐的人际关系,保持社会的相对稳定,调节人的生活节奏,保持个体生命的心理平衡。否则,由权、利之争就会导致许多历史悲剧。老子 “生重于物” 的价值观念,在现代文明进程中,至少可以起到一种解酒剂,清醒剂的作用,为某些淡化名利的人提供理论依据,也为某些人提供一种可以自我保护的方法。                   

由工业文明和科技进步而导致的生态环境危机,正在加速工业文明走向颓废,代之以一种新的生态文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中,老子的人生哲学所蕴藏的丰富生态智慧,将会为人类的这一新的社会文明形态提供新的思维模式。有助于保护当今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今时代,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在此情况下,人们愈来愈认识到老子智慧的可贵之处。借用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的话称赞老子自然无为、自然协调观点,认为它是认识到“人要征服宇宙就要失败”的宝贵直觉。又借用美国物理学家卡普拉的话:“老子提供了最深刻、最完美的生态智慧”。按老子道法自然,理应和睦相处,协调发展。老子自然无为在我看来包括三层含义:一是不以人类私利为中心而对社会妄加干预,随意破坏外界的自然存在状态;二是人类的一切行为皆应顺其自然,一切按宇宙万物所具有的自然本性而运行;三是追求人的自由自在的精神境界。这三层含义有一个共同本质即为“自然无为”。这就要求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应忽视自然之力,强调对自然万事万物规律的顺从与尊重,反对对自然物的过分掠夺和残害。这对于化解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对于维护生态环境的平衡其价值不可忽视。同时老子以维持事物的自然和谐状态为其价值追求的目标,这对于人类摆脱盲目发展的误区,建立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竞争日益激烈,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如何保全自己,如何让自己不为压力所奴,老子的人生哲学思想同样帮你如何摆脱困境。                                                                               

结论

 总之,老子的哲学思想,人如追求名利财货,声色犬马。这一切令人心迷神醉,永无止境地追逐。往往令人身体精神两受疲累。人如只为满足生理的需要,不作贪妄的追求,如此不但身体健康,神志也可以清明。可惜,人喜欢走快捷方式,贪快,用小聪明去投机取巧,爱表现个人的智巧,好耍聪明,弄技巧,以为不如此不能表现自己的高明,结果反而奇物滋起,乱事迭生。社会因而不安,自身更是终日惶惶。如能做到不受情绪支配,谨慎不把一己的私见来看问题,处于无欲无私,问题就自然迎刃而解。人如谦卑而顺承智能以发展,不死板守旧,不墨守成规,而能有所突破。与“道”同化。老子的人生哲学是“自然无为”。照着这句话做去,人们自可与道合一,与自然和谐。老子重视自然,素朴。以赤子之心比作自然之心。德性深厚的人,一如婴儿的无求无欲。他要人守住内在的真诚,不追逐外在的声誉,不受外在世俗的纷扰,空掉内心的意念贪执。心归朴素,言行举止宛如愚昧戆直的人。才能使心地纯净有如朴木。唯有修养至此,人才可永保平安,永得幸福。因为人如能领悟正反相转,祸福无常,而以自然之心生活,不虚伪,不固执。学习顺应环境,自然乐在其中,享受舒适安逸的日子。

可惜许多人受物质生活的压迫,无法发展自己的精神生活;有的人在实行中,甚至在理论中,否认自己的精神生活,强迫心灵做身体的奴隶,做物质享受的工具。无法创造自己的伟大人格。他的教训,真是现代唯物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苦口良言。

文档

老子人生哲学及其当代价值

老子人生哲学及其当代价值【关键词】 人生哲学   道     生重于物    相互协调    自然无为【正文】引言                                  老子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司马迁在《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论述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籍贯: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官职:周藏室之史也;与孔子有交往,孔子适周,将问礼与老子。老子少年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其道德修养高深使他有幸成为周王室的守藏室之史。由于当时王朝已垄断了思想文化方面的资源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