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3 21:03:07
文档

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

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一、罴说唐[柳宗元](10分)鹿畏貙(貙chū:一种似狸而大的野兽),貙畏虎,虎畏罴。罴之状,被发人(像人一样)立,绝(极度,独特)有力而甚害人焉。楚(今湖南、湖北一带)之南有猎者,能吹竹为百兽之音。寂寂(清静无声)持弓矢罂(一种小口大肚的罐子)火(火种),而即之山。为鹿以感(感召,引诱)其类,伺(等候)其至,发(点燃)火而射之。貙闻其鹿也,趋而至,其人恐,因为虎而骇之。貙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罴闻而求其类,至则人也,捽(zuó,揪住)搏(抓、扑)挽(拉)裂(撕
推荐度:
导读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一、罴说唐[柳宗元](10分)鹿畏貙(貙chū:一种似狸而大的野兽),貙畏虎,虎畏罴。罴之状,被发人(像人一样)立,绝(极度,独特)有力而甚害人焉。楚(今湖南、湖北一带)之南有猎者,能吹竹为百兽之音。寂寂(清静无声)持弓矢罂(一种小口大肚的罐子)火(火种),而即之山。为鹿以感(感召,引诱)其类,伺(等候)其至,发(点燃)火而射之。貙闻其鹿也,趋而至,其人恐,因为虎而骇之。貙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罴闻而求其类,至则人也,捽(zuó,揪住)搏(抓、扑)挽(拉)裂(撕
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

一、罴 说  唐 [柳宗元](10分)

  鹿畏貙(貙chū:一种似狸而大的野兽),貙畏虎,虎畏罴。罴之状,被发人(像人一样)立,绝(极度,独特)有力而甚害人焉。楚(今湖南、湖北一带)之南有猎者,能吹竹为百兽之音。寂寂(清静无声)持弓矢罂(一种小口大肚的罐子)火(火种),而即之山。为鹿以感(感召,引诱)其类,伺(等候)其至,发(点燃)火而射之。貙闻其鹿也,趋而至,其人恐,因为虎而骇之。貙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罴闻而求其类,至则人也,捽(zuó,揪住)搏(抓、扑)挽(拉)裂(撕开)而食之。今夫不善内而恃外者,未有不为罴之食也。 

1.与例句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水陆草木之花

A.发火而射之   B.辍耕之垄上  C.楚之南有猎者   D.未有不为罴之食也

2.下面句中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被发人立         被:同“披”,读“pī”      B.而即之山     即:立即

C.因为虎而骇之   因为: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D. 貙走而虎至   走:走开

3.翻译句子:(4分)

  今夫不善内而恃外者,未有不为罴之食也。

                                                       

4.这则寓言含义深刻,它有力地讽刺了社会上那些              的人。(10字以内)(2分)

二、患 难 见 知 交 [清]王晫  (10分)

赵洞门为御史大夫,车马辐辏,(辐辏:原指车轮的辐条集中于毂上。此处形容如同车辐一样聚集到中心上。)望尘者接踵于道。(接踵:后面的人的脚尖接着前面的人的脚跟,形容人多接连不断。)及罢归(免职),出国门,送者才三数人。寻召还,前去者复来如初。时独吴菌次落落然,不以欣戚(这里指富贵或失势)改观(改变态度)。赵每目送之,顾谓子友沂(赵洞门儿子的名字)曰:“他日吾百年后,终当赖此人力。”未几,友沂早逝,赵亦以痛子,殁(死)于客(外地)邸(旅舍,客店)。两孙孤立,菌次哀振(同“赈”,救济)之,抚其幼者如子,字(嫁)以爱女。一时感叹赵为知人。

1.下面句中加点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两组是:(  和   );(  和  )(4分)

A.不以欣戚改观     B.以中有足乐者     C.字以爱女          D.以塞忠谏之路也  

E.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F.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G.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翻译句子。(2分)

赵亦以痛子,殁于客邸。                                      

3.“                       ”这句古训在这个故事中得到了最鲜明的体现。(2分)

4.该文最主要的写作手法是            。(2分)

三、废 弈 向 学 [明]何良俊 (8分)

魏甄琛(人名)举秀才入都,颇以弈棋废日,至通夜不止,令苍头(仆役,仆人)执烛,或时睡顿,则杖之。奴曰:“郎君辞父母仕宦(做官),若读书,执烛即(那就)不敢辞,今乃(副词。却,竟然)围棋日夜不息,岂是向京(来京)之意乎?琛怅然惭感,遂诣赤彪(人名)许(处所,地方),假(借)书研习,闻见(听到看到的,这里指学问。)日优(好,长进)。

1.下面句中“日”作状语的一项是(   )(2分)

A.颇以弈棋废日   B.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C.闻见日优   D.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或时睡顿,则杖之  B.其一犬坐于前  C.一鼓作气    D.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3.翻译句子。(2分)

颇以弈棋废日

                             

4.从废弈向学这件事可以看出魏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分)

                            

四、婆 媳 棋 局 [唐]李 肇 (10分)

  王积薪棋术功成,自谓天下无敌。将游京师,宿于逆旅(客舍;旅馆)。既灭烛,闻主人媪(老妇人)隔壁呼其妇曰:“良宵难遣,可棋一局乎?”妇曰:“诺(答应的声音,表示同意)。”媪曰:“第几道下子矣!”妇曰:“第几道下子矣!”各言数十。媪曰:“尔败矣!”妇曰:“伏局(认输)。”积薪暗记。明日覆(重摆,重演)其势,意思(用意、思路,这里指下子的方法。攻守的路子)皆所不及也。

1.解释文中加点词。(2分)

①自谓天下无敌                ②既灭烛                    

2.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含义相同的一项(   )(2分)

A.闻主人媪隔壁呼其妇曰  B.气可以养而致 C.奉命于危难之间  D.先帝不以臣卑鄙

3.下面句中“数”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两项是(        )(2分)

A.层层指数              B.石篑数为余言

C.则凡数州之土壤           D.各言数十

4.与例句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腰白玉之环

A.良夜难遣,可棋一局乎    B. 自谓天下无敌   C.明日覆其势  D.佳木秀而繁阴

5.这则故事给你什么启发?用10字以内概括回答。(2分)

                               

 五、姜 太 师 认 父   《王氏见闻记》(6分)

蜀有姜太师者,失其名,许田(今河南许昌市许田镇)人也。幼年为黄巾所掠,亡失父母。从先主(指五代时前蜀先主王建)征伐,屡立功勋,后继领数镇节钺(指节度使),官至极品(最高的官级,这里指太师)。

有掌厩夫(马夫)姜老者,事刍秣(粮草)数十年。姜每入厩,见其小过,必笞之。如是积年,计其数,将及数百。后老不任鞭棰(鞭打),因泣告夫人,乞(哀求)放归乡里。夫人曰:“汝何许人?”对曰:“许田人。”“复有何骨肉?”对曰:“当被掠之时,一妻一男,迄今不知去处。”又问其儿小字及妻姓氏行第(兄弟姊妹中的排行),并房眷近亲,皆言之。

及姜归宅,夫人具言姜老欲乞假归乡,因问得所失男女亲属姓名。姜大惊,疑其父也。使人细问之,其男身有何记验(记号,标志),曰:“我儿脚心上有一黑子,余不记之。”姜大哭,密遣人送出剑门之外,奏先主曰:“臣父近自关东来。”遂将金帛车马迎入宅,父子如初。

姜报(追补)挞(鞭打)父之过,斋僧数万,终身不挞从者。

1.选出加点词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   )(2分)

例句:幼年为黄巾所掠

A.不足为外人道也  B.项为之僵  C.此为何若人  D.贤能为之用

2.解释句中的加点词。(4分)

①见其小过,必笞之(            ) ②因泣告夫人(                 )

③汝何许人(           )       ④迄今不知去处(                )

           

六、谁 杀 陈 他  (8分)

有甲(某人)欲谒(拜见)见邑宰(县令的别称),问左右曰:“令何所好?”或语曰:“好《公羊传》(旧题战国时齐人公羊高撰,由汉代人写定,是一部阐释《春秋》微言大义的书)。”后入见,令问:“君读何书?”答曰:“惟业(读,从事)《公羊传》。”试问:“谁杀陈他(陈他为《公羊传》中一人物,春秋时陈国国君,被蔡国人所杀)者?”甲良久对田:“平生实不杀陈他。”令察谬误,因复戏之曰:“君不杀陈他,请(问)是谁杀?”于是大怖,徒跣出走。人问其故,乃大语曰:“见明府(对县令的尊称),便以死事见访(向我调查人命案子),后直不敢复来,遇赦当出耳。”

1.选出与例句中的“或”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     )(2分)

例句:或语曰:“好《公羊传》。”

A.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B.或王命急宣    C.或遇其叱咄    D.或异二者之为

2.找出下列句中的省略成分。(2分)

①(    )后入见。       ③(    )试问:“谁杀陈他者?”

3.翻译句子。(2分)

或语曰:“好《公羊传》。” 

                                           

4.这则寓言讽刺的是哪种人?(2分)

                                           

七、乐 不 思 蜀(10分)

司马文王①与禅②宴,为之作故蜀技③,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于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矣,而况姜维邪?”

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

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郤正闻之,求见禅曰:“王若后问,宜泣而答曰:‘先父坟墓远在陇、蜀⑤,乃心西悲,无日不思。’”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

注释:①司马文王:指司马昭。②禅:指蜀王刘禅,刘备之子。③蜀技:四川的歌舞。④郤正:刘禅旧臣,与刘禅一起被迁送到洛阳。⑤陇、蜀:都指四川。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2分)

A.颇思蜀否?(很)   B.宜泣而答(应当)  C.会王复问(正巧)   D.诚如尊命(假使)

2.比较以下三句,解释各句加点的“乃”字。(3分)

①人之无情,乃何至于是邪?                 ②乃心西悲,无日不思。            

③何乃似郤正语邪?        

3.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句中加点的两个“为之”。(2分)

为之①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②感怆。

为之①           为之②           

4.翻译“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一句。(2分)

                                                                             

5.写出文中除“乐不思蜀”之外的一个成语。           (1分)

八、齐威王之时喜隐 [司马迁](10分)

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沈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威行三十六年。

1.威王“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沈湎不治”,“委政卿大夫”导致①          、      

         、               。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大鸟止于王庭”,“不蜚不鸣”是喻②                          。(2分)

2.下列各项中,用法和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2分)

   国且危亡                       止王之庭             

A.且                        B.之                     

 年且九十                       好为淫乐长夜之饮       

淳于髡说之以隐曰                     在于旦暮

C.说                              D.暮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薄暮暝暝

3.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的一句是:(   )(2分)

A.何陋之有   B.吾谁与归   C.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D.皆还齐侵地

4.齐威王的话里饱含着一个成语,请你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成语           。(2分)

5.以“旦”“暮”为词素各写一个成语。(2分)

①            ②          

 九、宋 之 逊 告 密 《朝野佥载》(8分)

唐洛阳丞(和地方官的副职都称“丞”)宋之逊,太常主簿之问(宋之问,唐朝著名诗人,与沈佺期齐名,号称“沈宋”。但人品不高,谄附权贵。)弟,罗织(罗列网织罪名,即诬陷)杀驸马王同皎。

初,之逊谄附张易之兄弟(即易之、昌宗兄弟二人,他们是武则天的幸臣。则天死后被宰相张柬之杀死),出(被贬逐)为兖州司仓(管理粮仓的官),遂亡而归。王同皎匿之于小房。同皎,慷慨之士也,忿逆韦(唐中宗韦皇后,杀中宗,临朝乱政。后被唐玄宗所杀,故称“逆”。)与武三思(武则天的侄子,曾封王,与韦皇后私通,专擅朝政,被玄宗所杀)乱国,与一二所亲论之,每至切齿。之逊于帘下窃听之,遣侄昙上书告之,以希(迎合)韦之旨。武三思等果大怒,奏诛同皎之党。兄弟并授五品官。之逊为光禄丞,之问为鸿胪丞,昙为尚衣奉御。天下怨之,皆相谓曰:“之问等绯衫(红色官服。唐朝时五品官才能穿红袍),王同皎血染也。”诛逆韦之后,之逊等长流岭南。

客谓浮休子(人名)曰:“来俊臣(武则天时的酷吏,惯会罗织罪名。)之徒如何?”对曰:“昔有狮子王,于深山获一豺,将食之。豺曰:‘请为王送二鹿以自赎。’狮子王喜。周年之后,无可送。王曰:‘汝杀众生亦已多,今次到汝,汝其图之。’豺默然无应,遂咬杀之。俊臣之辈,何异豺也!”

1.解释文中加点词。(2分)

①以希(迎合)韦之旨(     )  ②兄弟并授五品官(       )

2.选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   )(2分)

例句:请为王送二鹿以自赎

A.士卒多为用者  B.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C.而辙也未之见焉  D.君与俱来

3.翻译文中划线句:(2分)

俊臣之辈,何异豺也!

                                       

4.《宋之逊告密》一则,刻画了告密者的        和他们       的灵魂。(2分)

十、富 不 易 妻(6分)

太宗谓尉迟(指尉迟敬德)公曰:“朕将嫁女与爱卿,称意否?”敬德谢曰:“原妇虽鄙陋,亦不失夫妻情。臣每闻说古人语:‘富不易妻,仁也。’臣窃慕之,愿停圣恩。”叩头固让,帝嘉而止之。

1.选出加点的“固”字含义相同的两项(      )(2分)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C.叩头固让   D.君子固穷  E.固守

2.找出“而”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2分)

 例句:帝嘉而止之

A.溪深而鱼肥   B.委而去之   C.先天下之忧而忧    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翻译句子。(2分)

富不易妻,仁也。

                                        

十一 (14分)

庚寅冬,予自小港欲入蛟川城(指镇海),命小奚以木简(用木板做的书夹子)束书从。

时,西日沉山,晚烟萦树,望城二里许。因问渡者:“尚可得南门开否?”渡者熟视小奚,应曰:“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阖。”予愠为戏。

趋行及半,小奚仆(摔了一跤),束断,书崩,啼,未即起。理书就束(把书理齐捆好),而前门已牡(门闩)下矣。

予爽然思渡者言近道(哲理)。天下之以躁急自败,穷暮而无所归宿者,其犹是也夫,其犹是也夫!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①渡者熟视小奚(      ) ②天下之以躁急自败(     )

2.选出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

例句:徐行之,尚开也

A.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B.寡助之至   C.属予作文以记之  D.公将驰之

3.这则故事,可用成语             来概括其中的哲理。(2分)

4.下列译文有错的一项是(     )(2分)

A.尚可得南门开否?   译文:还来得及赶上南门开着吗?

B.予愠为戏。      译文:我听了有些生气,认为他在戏弄我。

C.趋行及半,小奚仆。  译文:慢慢走刚到半路上,小书童摔了一跤。

D.其犹是也夫      译文:大概就像这样吧。

5.书童的行为结果印证了文中哪句话?请将这句话译成现代汉语。(4分)

                      

翻译:                                   

6.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寓意。(2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

                 

十二、三 人 越 谷 (选自苏洵《谏论》)(9分)

今有三人焉:一人勇,一人勇怯半,一人怯。有与之临乎渊谷者,且告之曰:“能跳而越此,谓之勇;不然为怯。”彼勇者耻怯,必跳而越焉;其勇怯半者与怯者则不能也。又告之曰:“跳而越者与千金(古代计算货币的单位),不然则否。”彼勇怯半者奔利,必跳而越焉;其怯者犹未能也。须臾,顾见猛虎,暴然向逼,则怯者不待告跳,而越之如康庄矣。然则,人岂有勇怯哉?要者以势驱之耳。

1.填空(3分)

本文作者苏洵,与儿子     、     合称“                   ”。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①彼勇者耻怯(       )   ②然则,人岂有勇怯哉(     )

3.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并翻译。(4分)

                            

                                     

十三、 心 不 在 马  《韩非子》(14分)

赵襄主学御(驾车)于王于期(即下文的“于期”,是个善于驾车的人),俄而(不久)与于期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三易马而三后。

襄主曰:“子(你)之教我御,术未尽也。”

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驾车最要紧的),马体安于车,人心调(谐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赶上)于臣。夫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通“尚”,还)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1.选出加点的“于”解释及用法相同的三组:( )和( )相同;( )和( )相同;( )和( )相同。(6分)

A.赵襄主学御于王于期 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D.先则恐逮于臣

E.万钟于我何加焉   F.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G.未尝不痛恨于桓灵也  H.游于是乎始

I.马体安于车     j.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2.选出加点词解释及用法相同的两组:(  )和(  )相同;(  )和(  )相同。(4分)

A.此君之所以后也           B.所以动心忍性  

C.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D.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E.吾知所以距子矣

3.下列各项与“子之教我御”中的“之”用法一样的是(   )(2分)

A.故时有物外之趣  B.怅恨久之  C.益慕圣贤之道  D.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4.翻译句子。(2分)

上何以调于马

                             

  十四、田 子 退 金(8分)

    田子为相,三年归休(休假回家),得金百镒(古代重量单位,一镒合二十两)奉其母。母曰:“子安得此金?”对曰:“所受俸禄也。”母曰:“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当官)如此,非吾所欲也。孝子之事亲(侍奉父母)也,尽力致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家)。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子其去(拿开)之。”田子愧惭走出,造朝(上朝)还金,退请就狱。王贤其母,说(通“悦”,喜欢)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

1.找出与“归休”的“归”意思相同的一项(   )(2分)

A.众望所归   B.吾谁与归    C.暮而归

2.判断下列“为”的读音和用法,对的打“√”,错的打“×”。(2分)

①五个“为”都是动词,读第二声。(   ) 

②四个“为”是动词,一个“为”是介词。(    )

3.翻译下列句子。(2分)

王贤其母,说其义。

                            

4.指出加点“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   )(2分)

A.辍耕之垄上  B.吾欲之南海  C.孝子之事亲也   D.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十五、 农 夫 与 行 者 (8分)

道傍有甫田(大田),农夫耕之,数息而后一锄。行者见而曰:“甚矣,农之惰也!田且甫矣,数息而后一锄,将终岁为乎!”农夫闻之,招行者谓曰:“余将老于农矣,而莫知所以耕,子盍(何不)示我以耕之道?”行者于是解衣下田,忙忙然,一息而数锄,一锄尽一身之力。未及移时,而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仆于田。徐谓农曰:“今而后知耕之难也!”

农夫曰:“耕曷难乎?子之速耕,殆难也。夫子一息而数锄,则作者常少,而辍者常多;余数息而一锄,则作者常多,而辍者常少。以其所常多者,较其所常少者,以其所常少者,较其所常多者,孰为速而孰为迟乎?孰(谁;哪个)为逸而孰为劳乎?”

行者服而退。

1.下列句中的“而”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农夫耕之,数息而后一锄     而:才。  

B.余将老于农矣,而莫知所以耕   而:可是

C.一息而数锄,一锄尽一身之力   而:就。

D.行者服而退           而:却。

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甚矣,农之惰也

                         

②孰为逸而孰为劳乎

                            

3.故事里的过路人,他不懂得种田的规律,没有正确分析广大田地和人的有限体力之

间的矛盾。这则寓言告诉我们:                                。

 十六、幽 王 击 鼓  《吕氏春秋》(8分)

周宅(居住,这里指处于)丰、镐(都在今陕西长安县附近),近戎人。与诸侯约:为高葆(堡垒一类的建筑物)于王路(官道),置鼓其上,远近相闻。即(如果)戎寇至,传鼓相告,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

戎寇尝至,幽王击鼓,诸侯之兵皆至。褒姒(幽王的宠妃)大说,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之兵皆数至而无寇。

至于后,戎寇真至,幽王击鼓,诸侯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于丽山(即骊山,在今陕西临潼东南)之下,为天下笑。

1.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①戎寇尝至(     ) ②褒姒大说,喜之(          ) 

③因数击鼓(      ) (      ) ④置鼓其上(           )

2.文章活画了一个昏君的形象,请按要求摘录原文。(多摘少摘不得分)(3分)

①荒淫:               ②昏庸:                    

③下场:             

3.翻译句子:(2分)

幽王之身,乃死于丽山,为天下笑。

                                 

4.这个故事传说给人以启示,请你说说:(3分)

①给平常人的启示:                        

②给为官者的启示:                       

③给执法者的启示:                       

十七、以 叶 隐 形  《笑林》(5分)

楚人贫居,读《淮南方》,得“螳螂伺蝉自鄣叶,可以”,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辨,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鄣,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云:“不见。”默然大喜,携叶入市上,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县官受辞(审问),自说本末,官大笑,放而不治。

1.我国古代还有个故事与这个故事惊人相似,后来演变成了成语,请写出这个成语。(2分)

              

2.解释句中加点词。①吏遂缚诣县(    )  ②可以(      )(2分)

3.本文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来表现楚人?(1分)

                  

文档

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

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一、罴说唐[柳宗元](10分)鹿畏貙(貙chū:一种似狸而大的野兽),貙畏虎,虎畏罴。罴之状,被发人(像人一样)立,绝(极度,独特)有力而甚害人焉。楚(今湖南、湖北一带)之南有猎者,能吹竹为百兽之音。寂寂(清静无声)持弓矢罂(一种小口大肚的罐子)火(火种),而即之山。为鹿以感(感召,引诱)其类,伺(等候)其至,发(点燃)火而射之。貙闻其鹿也,趋而至,其人恐,因为虎而骇之。貙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罴闻而求其类,至则人也,捽(zuó,揪住)搏(抓、扑)挽(拉)裂(撕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