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 姓名: 整洁: 得分:
(一)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也。
——节选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1.用“∕”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只标一处)
实 是 欲 界 之 仙 都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晓雾将歇: (2)夕日欲颓:
(3)白鸥矫翼: (4)然是中有深趣也:
3.翻译下列语句。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4.【甲】文中的“猿鸟乱鸣”和【乙】文中的“吠声如豹”都是声音描写,其作用有何不同?
5.【甲】【乙】两文都是写给朋友的书信,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二)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①。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②,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③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④之登于山。
(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
注释:①鱼梁:一种捕鱼的设施。 ②突怒偃蹇:骤然突起或兀然高耸的样子。 ③嵚(qīn)然:山势高峻的样子。 ④罴(pí):棕熊。
1.解释加点词。(4分)
(1)五色交辉( ) (2)四时俱备( )
(3)与其奇者( ) (4)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 )
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2)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
3.回答问题。(6分)
①《答谢中书书》 这个字高度概括山川景色的特点,《钴鉧潭西小丘记》 这个词简洁概括石头的特点。(2分)
②两篇文章写景的时候运用了不同的手法,甲文动静结合,乙文妙用比喻,请分别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4分)
(三)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①。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②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③。仁智所乐,岂徒语哉!
(吴均《与顾章书》)
注释:①薜萝:薜荔与女萝,皆为香草。后人常以薜萝为隐者服饰。②英英:声音和盛之貌。③办:具备。
1. 翻译下列语句。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森壁争霞,孤峰限日。
2.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下面语句所展现的画面。(2分)
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
3.两文写景的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其作用是什么?(2分)
_
4.对画线语句所表现出的共同的处世态度,你是怎样理解和评价的?
(四)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6分)
(1)鸢飞戾天者( )(2)经纶世务者( )
(3)窥谷忘反( ) (4)晓雾将歇( )
(5)沉鳞竞跃( ) (6)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天山共色/五色交辉 B.夕日欲颓/主人日再食
C.负势竞上/横柯上蔽 D.天下独绝/猿则百叫无绝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文都写到了猿,目的是为了表现大自然的生机盎然。甲文写“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是为了渲染清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热闹气氛;乙文写“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__和____的写法。
5.两文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4分)
_
(五)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1.解释加点的词语。(2分)
(1)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2)雾凇沆砀( )
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是日更定矣/是金陵人 B.是日更定矣/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C.四时俱备/湖中人鸟声俱绝 D.上下一白/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3.翻译句子。(4分)
(1)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_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两篇写景散文皆情景交融,自然成章。【甲】文以“ ”(用原文的字填空)字展开对山川美景的描写;【乙】文则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 的特点。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不同,【甲】文中的陶弘景堪称隐居的“ ”人,【乙】文中的张岱则是“ ”人(均摘自文中的一个字)。
5.【乙】文的结尾舟子说作者痴,你如何理解作者的“痴”?
(六)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是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郦道元《三峡》 )
【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 至于夏水襄陵( )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3) 略无阙处( ) (4) 自非亭午夜分( )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沿溯阻绝/哀转久绝 B.沉鳞竞跃/静影沉璧
C.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自康乐以来 D.夕日欲颓/实是欲界之仙都
3.翻译句子。(4分)
(1)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两文都写到了“猿鸣”,【甲】文用猿鸣渲染三峡秋天 的气氛,【乙】文用猿呜渲染了清晨 的气氛。(2分)
5.文末描写“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突现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6. 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赞美之情,【甲】文中直接抒发这种情感的句子是“ ”, 【乙】文则是“ ”。
参
(一)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也。
(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1.用“∕”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只标一处)
实 是∕ 欲 界 之 仙 都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晓雾将歇: (2)夕日欲颓:
(3)白鸥矫翼: 举 (4)然是中有深趣也: 这
3.翻译下列语句。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如果不是你这样天性清新高雅的人,我哪能用这不打紧的事物(游山玩水的闲事)相邀呢?
4.【甲】文中的“猿鸟乱鸣”和【乙】文中的“吠声如豹”都是声音描写,其作用有何不同?
“猿鸟乱鸣” 使景色灵动,充满生机活力; “吠声如豹”以动写静,衬托了冬夜的空旷寂静。
5.【甲】【乙】两文都是写给朋友的书信,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甲文表达了作者亲近自然的喜悦之情、归隐林泉的髙洁志趣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文对山川的热爱和隐逸情怀;乙文邀请朋友来山中同游,委婉希望他淡泊名利,回归自然。
译文:夜色中登上华子冈,见辋水微波荡漾,和水中有月影一同上下动荡。冬天远处的山火,忽明忽灭地闪烁在树木之外。深巷里的寒犬,叫声像豹子一样。村子里传来舂米声,又与稀疏的钟声相互交错。这时,我独坐在那里,跟来的仆人静默无声,更多地想起从前你与我携手吟诵诗歌,在狭窄的小路上漫步,临近那清澈流水的情景。
等到了春天,草木蔓延生长,春天的山景更可观赏,轻捷的鲦鱼跃出水面,白色的鸥鸟展翅飞翔,晨露打湿了河边的青草,早晨麦田里传出雉鸡的叫声,这些美好的景色已经不远了,(您)能和我一起游玩吗?如果你不是这样天性清新高雅的人,我哪能用这不打紧的事务(游山玩水的闲事)相邀呢?而这其中实在是有深奥的趣味啊!
(二)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①。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②,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③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④之登于山。
(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
注释:①鱼梁:一种捕鱼的设施。 ②突怒偃蹇:骤然突起或兀然高耸的样子。 ③嵚(qīn)然:山势高峻的样子。 ④罴(pí):棕熊。
1.解释加点词。(4分)
(1)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 (2)四时俱备( 四季 )
(3)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 ) (4)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向西北,朝西北)
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2)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_鱼梁的上面有个小山丘,生长着竹子树木。
3.回答问题。
①《答谢中书书》 奇 这个字高度概括山川景色的特点,《钴鉧潭西小丘记》 奇状这个词简洁概括石头的特点。
②两篇文章写景的时候运用了不同的手法,甲文动静结合,乙文妙用比喻,请分别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答:_甲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由静到动,描绘出一幅秀美、富有生机的山川图;乙文“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把向下的岩石比作牛马饮于溪,生动形象写出岩石的奇形怪状。(或“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把向上的岩石比作熊罴之登于山,生动形象写出岩石的奇形怪状。)
乙译文:寻到西山以后八天,沿着山口向西北探行二百步,又探得了钴鉧潭。潭西二十五步,正当流急水深处筑有垒土阻水,开缺张网的鱼梁。梁上有个小土丘,丘上生长着竹子树木,丘石或骤然突起、或兀然高耸,破土而起,竞相形成奇奇怪怪形状的,几乎数都数不清;有的倾侧堆垒而趋下,就像牛马在溪边饮水;有的又猛然前突,似乎较量着争向上行,就像熊罴在山上攀登。
(三)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①。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②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③。仁智所乐,岂徒语哉!
(吴均《与顾章书》)
注释:①薜萝:薜荔与女萝,皆为香草。后人常以薜萝为隐者服饰。②英英:声音和盛之貌。③办:具备。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四时俱备/前人之述备矣 B.遂葺宇其上/择其善者而从之
C.仆去月谢病/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日 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邑人奇之
2.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下面语句所表现的情景,(2分)
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
答:_陡峭的崖壁直抵天空,好像要与彩色的云霞一争高下,矗立的山峰穿过云霄, 遮住了红色的太阳和辽阔的天空,清幽深邃的洞穴蕴含着神奇缥缈的白云,那深谷的小溪,积聚着醉人的绿色,如同屈曲蜿蜒的玉带。
3.两文写景的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其作用是什么?(2分)
答:__都运用了多角度描写的方法。如从视觉和听觉等表现色彩、形态、声音等。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景物的鲜明特征,充分表现了山川自然的美好,寄寓了强烈的热爱之情。若答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等其它写法及其作用,符合要求即可。
4.对画线语句所表现出的共同的处世态度,你是怎样理解和评价的?(2分)
答:__理解远离尘俗,洁身自好。评价一 乐山乐水,挣脱尘网,是高洁的品性、宽广的胸襟、超凡的气度。评价二 厌恶尘俗,消极避世,不是积极的处世态度,不值得提倡。
译文:我上个月因病辞官,回到家乡寻找隐居的地方。梅溪的西面,有座石门山。阴森陡峭的崖壁与天上的云霞争高下,的山峰遮住了太阳;幽深的洞穴包含着云雾,深谷小溪积聚着翠绿的潭水;蝉鸣鹤叫,水声清越,猿猴啼叫,和谐动听的声音相互混杂,声调悠长有音韵之美。我既然向来推崇隐居,就在那山上筑了房子。幸好菊花、竹米多。山谷中隐居生活的必需品,这里都已具备。这种地方被仁人智士所喜爱,岂是虚言啊。
(四)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6分)
(1)鸢飞戾天者( )(2)经纶世务者( )
(3)窥谷忘反( ) (4)晓雾将歇( )
(5)沉鳞竞跃( ) (6)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 (2分)
A.天山共色/五色交辉 B.夕日欲颓/主人日再食
C.负势竞上/横柯上蔽 D.天下独绝/猿则百叫无绝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文都写到了猿,目的是为了表现大自然的生机盎然。甲文写“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是为了渲染清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热闹气氛;乙文写“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是从听觉的角度表现大自然的生机盎然,令人神往。从写景手法上看,两文写景都采用了衬托___和___动静结合__的写法。(2分)
5.两文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4分)
答:相同:都表达了热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乙文更多的流露出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含蓄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五)
【甲】《答谢中书书》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1.解释加点的词语。(2分)
(1)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2)雾凇沆砀( )
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2分)
A.是日更定矣/是金陵人 B.是日更定矣/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C.四时俱备/湖中人鸟声俱绝 D.上下一白/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3.翻译句子。(4分)
(1)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_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两篇写景散文皆情景交融,自然成章。【甲】文以“ 美 ”(用原文的字填空)字展开对山川美景的描写;【乙】文则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 开阔辽远、清新淡雅的特点。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不同,【甲】文中的陶弘景堪称隐居的“ 仙 ”人,【乙】文中的张岱则是“痴 ”人(均摘自文中的一个字)。(4分)
5.【乙】文的结尾舟子说作者痴,你如何理解作者的“痴”? (4分)
答:__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称赏,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
译文: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情的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六)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是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郦道元《三峡》 )
【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 至于夏水襄陵( )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3) 略无阙处( ) (4) 自非亭午夜分( )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B )(3分)
A.沿溯阻绝/哀转久绝 B.沉鳞竞跃/静影沉璧
C.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自康乐以来 D.夕日欲颓/实是欲界之仙都
3.翻译句子。(4分)
(1)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两文都写到了“猿鸣”,【甲】文用猿鸣渲染三峡秋天 凄凉萧瑟 的气氛,【乙】文用猿呜渲染了清晨 生机勃勃 的气氛。(2分)
5.文末描写“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突现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6. 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赞美之情,【甲】文中直接抒发这种情感的句子是“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 【乙】文则是“ 实是欲界之仙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