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它们去哪里了》教案3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3 21:03:23
文档

《它们去哪里了》教案3

《它们去哪里了》教案【教材简析】《它们去哪里了》是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第六课。学生从生活经验中会知道,把食盐或糖放入水中会慢慢“化”掉,但是把小石子放入水中则不会“化”。这节课通过将水与其他物质混合,来研究水的特征。学生将通过观察食盐、红糖和小石子放入水中的变化,进一步了解水的特征——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有些则不能。基于这些观察结果产生的认识都指向“溶解”这一概念,本节课将为学生以后学习和建立“溶解”概念奠定基础。考虑到“溶解”一词对一年级学生有一定的难度,本节课并不为
推荐度:
导读《它们去哪里了》教案【教材简析】《它们去哪里了》是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第六课。学生从生活经验中会知道,把食盐或糖放入水中会慢慢“化”掉,但是把小石子放入水中则不会“化”。这节课通过将水与其他物质混合,来研究水的特征。学生将通过观察食盐、红糖和小石子放入水中的变化,进一步了解水的特征——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有些则不能。基于这些观察结果产生的认识都指向“溶解”这一概念,本节课将为学生以后学习和建立“溶解”概念奠定基础。考虑到“溶解”一词对一年级学生有一定的难度,本节课并不为
《它们去哪里了》教案

【教材简析】

《它们去哪里了》是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第六课。学生从生活经验中会知道,把食盐或糖放入水中会慢慢“化”掉,但是把小石子放入水中则不会“化”。这节课通过将水与其他物质混合,来研究水的特征。学生将通过观察食盐、红糖和小石子放入水中的变化,进一步了解水的特征——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有些则不能。

基于这些观察结果产生的认识都指向“溶解”这一概念,本节课将为学生以后学习和建立“溶解”概念奠定基础。考虑到“溶解”一词对一年级学生有一定的难度,本节课并不为他们建立溶解概念,而只在词汇表中给出科学词汇“溶解”,并没有给出具体的解释。学生只需要通过实验现象来初步认识溶解现象即可。

【下面这部分不放上去也行,格式统一】

教科书共2页(16,17两页),分为3个部分。

l.聚焦

通过回忆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引发学生思考:在水中放入盐、红糖、后可以观察到什么?这是对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探查,同时,也可以根据他们的回答引出本节课的探究主题,即“这些物体去哪里了”。

2.探索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含1个探究活动,这是一个包含两方面问题的对比观察活动。一个是对同一物体放入水中前后的对比观察,另一个是对不同物体放入水中现象的横向对比观察。教科书在该部分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了实验步骤和方法。教师在准备实验时要注意,杯中的水量要能将一勺食盐或者红糖完全溶解。为了减少学生观察溶解现象时的干扰,建议教师在实验中使用较为纯净的红糖和洗干净的石子。

教科书的图1呈现了探究使用的材料,需放入水中的三种物体和所用的实验工具。辅助的文字指导学生先观察物体原本的特征,并提示要用放大镜观察。图2指导学生要用小勺子来取等量的三种物体,并放入等量的水中,然后静静地观察这些物体进入水中的情况,与物体之前的状况进行对比。这时教师要提醒学生不能晃动水杯。图3指导学生在物体进入水中一段时间后,用搅拌棒充分搅拌,让物体与水充分混合。图4指导学生在搅拌停止后,再次观察、对比与水混合后三种物体的变化情况,在探究过程中,学生要按照教科书提供的操作流程一步步地观察和记录。教师要注意提醒学生,如果观察到没有变化也要记录下来,这与观察到发送变化一样重要。

科学词汇:溶解

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液体中的物质分离出来。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不需要记忆和理解溶解的具体概念,只需要对该现象有初步的认识,知道该现象称为“溶解”即可。

3.研讨

这一部分内容主要包括两个问题。问题1旨在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讨论。盐、红糖在放入水中前都是小颗粒状的,放入水中后,这种小颗粒会慢慢减少,并逐渐消失在水中。在充分混合后,食盐水是透明的,盐的颗粒不能被看见。红糖水也是透明的,有颜色的,红糖颗粒也不能被看见。与盐和红糖相比,小石子放入水中后的情况有明显区别。它不会减少,且几乎看不出有什么变化。搅拌后静置,会发现小石子沉在杯底,而水仍然像原来那样。要注意的是,如果红糖中有杂质,杯底就会有少量沉淀,教师需要向学生说明,这些杂质不是红糖。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将红糖、盐在水中的共同现象与小石子在水中的现象进行对比,向学生指出“红糖和盐都溶解在水中了,而小石子没有溶解在水中。”从而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溶解现象。

问题2则鼓励学生对现象进行解释,指向更深层次的思考。这个问题对一年级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也正因为如此,才能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发展他们的解释能力。不同学生可能持有不同的观点,教师要鼓励他们说出观点和理由,不必急于纠正他们的想法。比如有的学生会认为食盐和红糖没有消失,红糖水的颜色变成红色,可以尝到甜味,这就说明原来的红糖仍然存在水中,只是变得不能被我们看见。而有些学生并不相信物体仍然存在水中。这是,教师可以鼓励他们继续学习、研究,寻找能够被人信服的证据。

【学情分析】

经过前五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学会用感官进行观察和描述,对液体和固态物体的许多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从孩子的生活经验知道,把食盐或糖放入水中会慢慢“化”掉,但是把小石子放入水中则不会“化”。一年级的孩子往往把这种现象称为“融化”。本节课学生将运用一种不同于前面几课的实验方法——混合,把一些物质放入水中,观察混合后发生的变化。混合实验将丰富学生对前面研究的物体属性的认识,学生将从实验中观察并认识到,有一些物质较难溶解在水中,有一些物质较易溶解在水中。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知道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能溶解。

知道盐、红糖在水中看不见的现象叫做溶解,能用溶解一词来描述。

2.科学探究目标

通过对比的方法,观察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

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颗粒。

能用搅拌的方法让水中的物体充分混合。

3.科学态度目标

认识到可以用对比的方法观察现象。

认可从多角度进行观察是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知道有些物体能溶解,有些物体则很难溶解;

2.教学难点:观察和描述溶解前、中、后物体和水的变化。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3个装水的透明杯子、3个小玻璃盒、放大镜、搅拌棒、小勺、食盐、红糖(块状)、小石子、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班级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故事引入:我们都知道小马刚好能过这个河。一天,妈妈把小马叫到身边,让小马把一袋盐、一袋红糖、和一袋小石子背过河,你觉得小马能背过去吗?盐、红糖、小石子会有变化吗?

2.如果我们把食盐、红糖和小石子放入水中,水会发生变化吗?会发生什么变化?食盐、红糖或小石子会发生变化吗?

3.揭示课题——它们去哪里了。

二、探索:描述并记录现象。

1.老师为每组都准备了这三样物品,盐、红糖和小石子,布置观察要求。

①放入前,先仔细观察并记录。

②领取一杯水,放入一种物体,观察并记录。

③3分钟后,学生领取搅拌棒,搅拌并继续观察。

④观察完一种物体,再观察另一种物体。

2.记录的要求:

①用小点的大小表示颗粒大小。

②用斜杠的多少表示颜色深浅。

提示:教师要提示,三次放入物体的量要差不多,每一步必须记录完成才能进行下一步操作。搅拌棒可以根据学生记录情况适时发放。

3.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三、研讨

1.我们来交流:

把盐、红糖、小石子放入水中后,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放入前,食盐(红糖、小石子)……

搅拌时,食盐(红糖、小石子)……,水……

搅拌后,食盐(红糖、小石子)……,水……

2.我们的发现

将这三种物体放入水中,盐和红糖能溶解,小石子不能溶解。

盐、红糖在水中看不见的现象叫做溶解。

3.盐、红糖放入水中后,真的“消失”了吗?说说你的理由

4.现在,如果你是小马,你会告诉妈妈什么呢?

四、拓展延伸

我们已经知道了盐、红糖可以溶解在水中,那么还有哪些物体可以溶解在水中,哪些物体不能溶解在水中呢?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外继续去尝试。

【板书设计】

6、它们去那里了

文档

《它们去哪里了》教案3

《它们去哪里了》教案【教材简析】《它们去哪里了》是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第六课。学生从生活经验中会知道,把食盐或糖放入水中会慢慢“化”掉,但是把小石子放入水中则不会“化”。这节课通过将水与其他物质混合,来研究水的特征。学生将通过观察食盐、红糖和小石子放入水中的变化,进一步了解水的特征——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有些则不能。基于这些观察结果产生的认识都指向“溶解”这一概念,本节课将为学生以后学习和建立“溶解”概念奠定基础。考虑到“溶解”一词对一年级学生有一定的难度,本节课并不为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