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填空题、名词解释
1、血压:通常所说的血压是指动脉血压。当血管扩张时,血压下降;血管收缩时,血压升高。
2、世界无烟日:5月31日
3、世界卫生日:4月7日
4、艾滋病日:12月1日
5、健康促进测量指标:(1)人群健康学指标 (2)日常生活质量指标 (3)临床健康学指标 (4)社会健康学指标 (5)生物学和生物医学指标
6、海洛因:海洛因的化学名为二乙酰吗啡,是吗啡二乙酰的衍生物。海洛因毒品一般为白色或灰色块状、粉末状物质,也有棕色较潮湿粉末状物质,还有一些因掺入其他物质后呈浅黄色、灰色等。大多数海洛因毒品均有醋酸气味。
7、甲状腺肿大:俗称“粗脖子”、“大脖子”或“瘿脖子”。是以缺碘为主的代偿性甲状腺肿大,青年女性多见,一般不伴有甲状腺功能异常,散发性甲状腺肿可有多种病因导致相似结果
8、电脑病又叫视频显示终端综合征,是由于使用电脑时间过长、电脑位置放置不科学以及电脑房环境不佳引起的。电脑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神经衰弱综合征:头晕、头痛、疲劳、失眠或做恶梦、记忆力减退、情绪低落等。
9、溺水急救:一、当将溺水者救至岸上后,应迅速检查溺水者身体情况。
二、迅速进行控水:将吸入水分控倒出来。
三、对呼吸已停止的溺水者,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四、如呼吸心跳均已停止,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
五、溺水者经现场急救处理,在呼吸心跳恢复后,立即送往附近医院。
9、肺结核病: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给人身体健康造成极大危害的一种慢性传染病。
10、夜盲症:夜盲症俗称“雀蒙眼”,在夜间或光线昏暗的环境下视物不清,行动困难,称为夜盲症。
11、脉搏:脉搏就是指浅表动脉的搏动。正常人的脉搏和心跳是一致的。婴儿每分钟120-140次,幼儿每分钟90-100次,学龄期儿童每分钟80-90次,成年人每分钟70-80次。
12、合理营养:从食物中摄取的各种营养素与身体对这些营养素的需要达到平衡,既不缺乏,也不过多。
13、预防沙眼:注意用眼卫生,预防沙眼关键是切断传播途径,防止接触感染。
14、贫血:贫血是指全身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总量减少至正常值以下。
15、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指身体的、心理的和社会的良好状态的三维健 康观。
16、亚健康:是机体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低下的特殊状态,机体尚无器质性病变,但体力降低、反应能力下降、适应能力减退、精神状态欠佳、人体免疫功能低下,已有程度不同的各种患病的危险因素,具有发生某种疾病的高危倾向.
17、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
18、影响健康的因素:1行为和生活方式因素2、环境因素3、生物学因素4、卫生服务
19、健康促进:是指个人与其家庭、社区和国家一起采取措施,鼓励健康的行为,增强人们改进和处理自身健康问题的能力。
20、健康促进计划设计(规划):1、计划设计原则2、计划设计的基本程序3、社区需求评估4、确定优先项目5、确定计划目标6、确定干预策略7、制定评价方案
21、健康管理:是指一个对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
22、社会支持:是指个体与社会各方面,包括亲属、朋友、伙伴等社会人以及家庭、单位、党团、工会等社团组织所产生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联系程度。
23、健康行为:是指人们为了增强体质、维持与促进身心健康和避免疾病而从事的各种活动
24、危害健康行为:是指在偏离个人和社会健康所期望的方向上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相对明显、确定的各种行为。
25、危害健康行为:1、网络成瘾2、自杀行为3、吸毒4、吸烟行为5、酗酒行为
26、饮酒是造成车祸等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导致家庭和社会不稳定等许多社会问题的重要原因。
27、压力:是指生活中对人们心理产生影响的各种刺激。
28、人际关系:是社会生活中,人们彼此为寻求满足各种需要而建立起来的相互间的心理关系。
29、心理防御机制:
30、营养:指人体从外界摄取食物、经过消化吸收和代谢,利用食物中身体需要的物质以维持生命活动的整个过程。
31、合理膳食:是指对人体提供符合卫生要求的平衡膳食,即膳食的质和量都能适应人体的生理、生活、劳动以及获得需要的膳食。
32、蛋白质:由20余中氨基酸组成。
33、缺铁
34、缺点
35、每人每日食盐量不超过6克为宜
36、谷类是面粉、大米、玉米粉、小麦、高梁等的总称。美人每天应该吃300-500克。
37、睡眠: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睡眠是大脑休息的过程,是一种被动的、平静的和简单的状态。
38、性教育:传播性知识,破除性愚昧,弘扬性文明的教育过程,主要对象是青少年学生。
39、流行病学诊断:
40、糖尿病:是指有遗传倾向的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紊乱性疾病
41、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病因的损害性作用下,因自稳条件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42、遗传病:是由于遗传物质基因或染色体改变而造成的疾病。
43、肿瘤:通常认为,肿瘤是体细胞突变的结果。由于体细胞突变不影响生殖细胞,故细胞突变的遗传特征不会传给个体的下一代。
44、温室效应:是指大气层中的某些气体能吸收地表发射的热辐射,使大气增温,从而对地球起到保温作用的现象。
45、体育环境:是指体育锻炼的自然环境和人工提供的场地设施。
46、龋齿:是牙齿硬组织的一种慢性疾病
47、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空腹、清醒、安静不动时的能力消耗。
二.简答题
1.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关系
健康教育在健康促进中起主导作用,没有健康教育也就没有健康促进。健康促进是在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两者既有区别,又关系密切。
(1)从原则上讲,健康教育最适于那些有改变自身行为愿望的人群。而健康促进是在组织、政治、经济、法律闪提供支持环境,它对行为改变的作用比较持久并带有一定的约束性。
(2)健康促进涉及整个人群和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不仅限于某一部分人群或仅针对某一疾病的危险因素。
(3)健康教育是健康促进的基础,健康促进如不以健康教育为先导,则健康促进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健康教育如不向健康促进发展,其作用就会受到极大。
(4)与健康教育相比,健康促进融客观的支持与主观的参与于一体。前者包括和环境的支持,后者则着重于个人与社会的参与意识与参与水平。表明健康促进不仅是卫生部门的职责,也是要求全社会参与和多部门合作的社会工程。
2.健康促进的实施五个环节
(1)制定实施时间表。(2)实施的质量控制。(3)实施的组织机构。(4)实施人员的培训。(5)实施所需设备及健康教育材料配备。
3.健康管理的理论基础
(1)健康危险性的差异。(2)健康危险因素的可控性。(3)健康危险因素与人类疾病谱。
4.肌肉适能训练方法
(1)等长训练法。(2)向心等张训练法。(3)离心训练法。(4)等速训练法。(5)超等长训练法。(6)震动训练法。
5.健康人格的培养方法
(1)正确的教养方式。(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3)主动适应环境。(4)悦纳自己,接受他人。(5)善于控制情绪。(6)良好的人际关系。
6.增进人际关系的方法
(1)尊重交往对象,平等相处。(2)互利互惠,以礼相待。(3)正确认识心理定式的影响。(4)注意交流的技巧。(5)增强自身的人际吸引能力。
7.睡眠的功能
(1)促进脑功能的发育和发展。(2)保存脑的能量。(3)巩固记忆。(4)促进机体生长、延缓衰老。(5)增加机体的免疫机制。(6)保证健康睡眠。
8.不合理用药产生的危害
(1)不合理用药严重威胁人的生命与健康。(2)不合理用药造成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3)抗菌药物滥用导致耐药菌株增加。
9.环境保护的概念和内容
(1)、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名称。
(2)、内容:1、防治由生产和生活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2、防止由建设和开发活动引起的环境破坏;3、保护有特殊价值的自然环境;另外,城乡规划,控制水土流失和沙漠化、植树造林、控制人口的增长和分布、合理配置生产力等,也都属于环境保护的内容。
10、体育锻炼的卫生原则:
1、循序渐进原则2、系统性原则3、全面性原则4、区别对待原则5、持之以恒的原则
11、体育锻炼的注意事项:
(1)、运动中不要大量饮水,这样会使胃部膨胀,妨碍膈肌活动,直接影响运动中的呼吸。因为水分过多渗入血液,会使血液稀释增加心脏的负担。
(2)、在长跑锻炼时,要尽量采用鼻呼吸或“鼻吸口呼”的方法,尤其在冬天或顶风跑时更应如此。因为鼻腔能提高空气的温度,避免冷空气直接刺激咽喉,同时还提高空气的湿度,对于消除空气中的尘埃也有一定的作用。
12、健康自我管理的概念、内容和技巧
(1)、概念:是在系列健康教育课程或健康资讯的帮助下,掌握健康生活方式的基本知识和管理技能,充分利用各种社区资源,通过个人的努力对自身不良的行为和生活方式进行校正,降低健康危险因素,提高健康水平的自我管理活动。
(2)、内容:1、健康评估2、健康计划3、健康计划监督和反馈4、健康自我管理的社会支持
(3)、基本技巧:1、做积极的自我管理者2、解决问题的技巧3、制订计划的技巧4、与医生交流的技巧
13、健康行为及四大理论观点:
1、健康行为是指人们为了增强体质、维持与促进身心健康和避免疾病而从事的各种活动。
2、理论观点:(1)、健康信念理论模型:是一个解释和预测人们实施各种预防性健康行为的主要理论框架。
(2)、合理行为与计划行为理论:两个理论都关注态度-行为关系,并且假设个体能够就其后果做出预想和理性判断。
(3)、自我效能理论:该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认知和环境3者共存于一个互为因果关系的三角形中。人的行为都是具有目的性的,并收到预先设定好的计划的引导。同时,人也具有自我约束性,他们可以改变自己的行为和周围的环境;同样还可以改变自身的标准以适应他们的行为,并用这些标准来指导行动,激发动机。
(4)、阶段化理论:该理论认为促进健康行为和体力活动的变化经历5个阶段,即前预备阶段,预备阶段和准备阶段,行动阶段和维持阶段。
14、亚健康原因、状态及预防:
1、亚健康原因:a、由于快节奏的社会生活、繁多的社会信息刺激b、受社会学、心理学、环境、生活方式和遗传学因素的不良影响c、环境严重污染,生产空间过于狭小,可使空气中的负离子浓度降低d、社会生活的日益复杂化和多变性e、缺乏亲密的社会关系和友谊f、缺乏社会支持也是导致心理和躯体障碍的一个重要因素。
2、亚健康状态:1、躯体亚健康状态2、心理亚健康状态3、人际交往亚健康状态4、慢性疲劳综合征5、过劳死。
15、病毒肝炎的传染途径:
主要通过血液与体液传播,具有慢性携带状态。可通过注射或非注射途径进入易感者体内。注射途径包括输血及血制品、集体预防接种、药物注射和针刺等方式;而非注射途径包括母婴传播、生活上的密切接触、手术和血液的接触等传播途径讲为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因而,性接触也是乙肝的一种重要的传播途径。
16、天气、气候条件对健康的影响
1、对人体的物理作用:如严寒造成冻疮或冻僵、寒冷刺激器官充血、环境高温引起热病或热促疾病
2、影响人体生理和代谢功能
3、影响生物性病原体和生物性传媒
4、影响环境质量,增加环境污染对健康的不良影响
5、影响人体心理和精神状态
17、正常与异常心理的区分:
目前对判断心理异常与否的几个基本原则还是取得一致认同的,即1、心理活动要和现实环境和谐统一2、心理活动本身要和谐统一3、人格要相对稳定
心理活动和行为必须与客观世界保持一致,和现实环境和谐统一,否则是不正常的,如果你感受到的事务而客观上却不存在,这就是幻觉,而正常情况下心理健康的人是不出现幻觉的。构成心理活动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是协调一致的,即什么样的刺激产生什么养的情感和行为,如果在听到令人高兴的事时却表现出悲哀的言行则是不正常的。如果一个一向干净利索的人没有原因的变得生活懒散不修边幅,则是不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