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附录(世界常用钢号对照表)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3 21:01:22
文档

附录(世界常用钢号对照表)

附录附录A世界常用钢号对照表附表A-1优质碳素结构钢(续)(续)附表A-2合金结构钢(续)(续)(续)(续)附表A-3弹簧钢(续)附表A-4高碳铬轴承钢附表A-5碳素工具钢(续)附表A-6合金工具钢(续)(续)附表A-7高速工具钢(续)附表A-8不锈钢标准钢号对照表(续)(续)(续)附表A-9耐热钢(续)(续)附录B新、旧标准拉伸性能符号对照金属材料的拉伸性能及其符号的新标准《金属材料室温拉伸试验方法》(GB/T228-2002)合并且代替《金属拉伸试验方法》(GB/T228-1987)、《金
推荐度:
导读附录附录A世界常用钢号对照表附表A-1优质碳素结构钢(续)(续)附表A-2合金结构钢(续)(续)(续)(续)附表A-3弹簧钢(续)附表A-4高碳铬轴承钢附表A-5碳素工具钢(续)附表A-6合金工具钢(续)(续)附表A-7高速工具钢(续)附表A-8不锈钢标准钢号对照表(续)(续)(续)附表A-9耐热钢(续)(续)附录B新、旧标准拉伸性能符号对照金属材料的拉伸性能及其符号的新标准《金属材料室温拉伸试验方法》(GB/T228-2002)合并且代替《金属拉伸试验方法》(GB/T228-1987)、《金
附录

附录A世界常用钢号对照表

附表A-1  优质碳素结构钢

                 (续)

                 (续)

附表A-2  合金结构钢

                 (续)

                 (续)

                  (续)

                  (续)

附表A-3 弹簧钢

                 (续)

附表A-4 高碳铬轴承钢

附表A-5 碳素工具钢

               (续)

附表A-6 合金工具钢

                 (续)

                 (续)

附表A-7 高速工具钢

                  (续)

附表A-8 不锈钢标准钢号对照表

                 (续)

                 (续)

                 (续)

附表A-9  耐热钢

                 (续)

                 (续)

附录B 新、旧标准拉伸性能符号对照

金属材料的拉伸性能及其符号的新标准《金属材料室温拉伸试验方法》(GB/T 228-2002)合并且代替《金属拉伸试验方法》(GB/T 228-1987)、《金属薄板(带)拉伸试验方法》(GB/T 3076-1982)和《金属拉伸试验试样》(GB/T 6397-1986)三个标准。新标准与旧标准在性能名称与符号对照列于下表。 

附录B-1 新、旧标准拉伸性能符号对照

附录C 全书图表一览

第1章 钢铁热处理基础

图1-1 Fe-Fe3C合金相图

表1-1 Fe-Fe3C相图中的特征点

表1-2 Fe-Fe3C相图中的特性线

表1-3 Fe-Fe3C相图中各相的特性

表1-4  热处理常用的临界温度符号及说明

图1-2  Fe-Fe3C相图中常用的热处理工艺加热区间

表1-5  铁碳合金中各种组织的力学性能

图1-3 合金钢按用途分类
表1-6 生铁产品牌号示例

表1-7 专用结构钢的前缀符号
表1-8 专用钢材产品用途、特性和工艺方法表示符号
表1-9 优质碳素结构钢牌号和优质碳素弹簧钢牌号示例
表1-10 合金结构钢和合金弹簧钢示例
表1-11 其他钢牌号示例
表1-12 过冷奥氏体转变类型及主要特征
表1-13常用钢材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图的类型
图1-4不同马氏体量时碳含量与淬火硬度的关系
表1-14 常用钢种淬火硬度与临界直径
表1-15 部分钢不同截面尺寸的淬火硬度(HRC)
表1-16 常用淬火介质的淬火烈度H值(cm-1)
表1-17加热计算经验公式及碳钢和合金钢的加热系数

表1-18高速钢在盐浴炉中淬火的加热系数
表1-19工模具钢在不同介质中的加热时间及加热系数
表1-20 节能计算法使用的钢件加热时间计算表

表1-21不同钢种加热时间计算表
表1-22电耗定额计算及考核公式
表1-23表1-22中公式各符号含义
表1-24  工艺折算系数

表1-25加热方式系数

表1-26生产方式系数

表1-27工件材料系数

表1-28常用热处理工艺装载系数

表1-29燃料消耗定额计算及考核公式
表1-30 表1-29中公式各符号的含义
表1-31  工艺折算系数

表1-32 加热方式系数

表1-33常用热处理工艺装载系数

表1-34钢的临界温度经验公式
表1-35 50个常用钢种的回火经验方程
表1-36 正火与退火工艺分类及应用范围
表1-37 常用钢回火脆性温度范围(℃)
表1-38 淬火冷却方法分类与应用范围
表1-39 回火工艺名称与应用范围
表1-40调质件加工预留余量
表1-41轴类零件热处理时外圆预留磨削余量
表1-42套类零件热处理时预留磨削余量
表1-43中碳钢套类零件内孔预留余量
表1-44中碳钢套类零件外经及高度预留余量
表1-45高碳钢套类零件内孔预留余量
表1-46高碳钢套类零件外经及高度预留余量
表1-47渗碳钢套类零件内孔预留余量
表1-48渗碳钢套类零件外经及高度预留余量
表1-49合金钢套类零件内孔预留余量
表1-50合金钢套类零件外经及高度预留余量
第2章 常用钢材热处理工艺数据

表2-1碳素结构钢牌号和性能
表2-2碳素结构钢新旧牌号对照
表2-3优质碳结构钢磷、硫含量和低倍组织要求

表2-4优质碳素结构钢临界点温度及常规热处理工艺参数

表2-5合金结构钢牌号与化学成分
表2-6合金结构钢临界点温度及常规热处理工艺参数

表2-7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牌号与性能

表2-8低碳马氏体型钢热处理工艺和力学性能
表2-9低碳马氏体钢淬火临界直径
表2-10弹簧钢化学成分
表2-11弹簧钢临界点温度及常规热处理工艺参数
表2-12轴承用钢化学成分

表2-13轴承用钢临界点温度及常规热处理工艺参数
表2-14碳素工具钢化学成分
表2-15碳素工具钢残余元素的控制

表2-16碳素工具钢临界点温度及常规热处理工艺参数

表2-17合金工具钢化学成分
表2-18合金工具钢临界点温度及常规热处理工艺参数
表2-19 高速工具钢化学成分
表2-20高速钢临界点温度及常规热处理工艺参数
表2-21奥氏体型不锈钢和耐热钢化学成分
表2-22奥氏体-铁素体型不锈钢和耐热钢化学成分
表2-23铁素体型不锈钢和耐热钢化学成分
表2-24马氏体型不锈钢和耐热钢化学成分
表2-25沉淀硬化型不锈钢和耐热钢化学成分
表2-26奥氏体型不锈钢热处理工艺与性能参数
表2-27铁素体型不锈钢常规热处理工艺与性能参数
表2-28奥氏体-铁素体钢常规热处理工艺与性能参数
表2-29马氏体型不锈钢退火热处理工艺与性能参数
表2-30马氏体型不锈钢淬回火热处理工艺与性能参数
表2-31沉淀硬度不锈钢热处理工艺参数
表2-32 奥氏体型耐热钢热处理工艺与性能参数

表2-33 铁素体型耐热钢热处理工艺与性能参数

表2-34 马氏体型耐热钢退火工艺与性能参数

表2-35 马氏体型耐热钢热处理工艺与性能参数

表2-36铸造碳钢牌号和化学成分 
表2-37铸造碳钢力学性能 
表2-38低合金铸钢件牌号和化学成分中硫、磷含量

表2-39低合金铸钢件力学性能要求

表2-40铸造碳钢和低合金铸钢件完全退火热处理工艺

表2-41铸造不锈钢化学成分
表2-42铸造不锈钢力学性能
表2-43耐蚀铸造不锈钢热处理规范和力学性能
表2-44非标准铸造不锈钢牌号、热处理工艺、性能和应用
表2-45新型齿轮钢化学成分(质量分数,%)
表2-46典型新型齿轮钢的临界点温度和热处理工艺参数
表2-47 20CrMoH渗碳淬火有效硬化层深度与碳浓度

表2-48 20CrNi2MoH渗碳淬火有效硬化层深度与碳浓度

表2-49 部分冷镦、冷挤压用钢热处理工艺与性能
表2-50 高压锅炉用钢热处理规范
表2-51汽轮机叶片用钢热处理规范
第3章  表面加热热处理

表3-1  感应加热方法的分类
表3-2  工件直径、合理的淬火层深度与电流频率的关系
表3-3  几种典型服役条件下的零件表面硬化层深度要求
表3-4  淬硬层深度与电流频率的关系
表3-5  根据淬硬层深度和工件直径选择频率的依据
表3-6  轴类零件表面加热比功率的选择
表3-7  根据淬硬层深度选择加热时间与比功率
表3-8  不同材料推荐的感应淬火温度及通常希望的表面硬度①

表3-9  常用钢种表面淬火时推荐的加热温度(喷水冷却)①

表3-10  部分零件感应加热表面淬火时的冷却方式及介质
表3-11  几种常用钢感应加热表面淬火件炉中回火规范
表3-12  感应加热回火需要的大约功率密度
表3-13  各种感应回火应用的功率、频率选择
表3-14火焰淬火适用钢铁材料
表3-15  用于火焰淬火的燃料气
表3-16  烧嘴移动速度、气体消耗量与硬化层深度
表3-17常用材料火焰表面淬火加热温度
表3-18火焰表面淬火件回火工艺参数
表3-19  激光热处理工艺参数选用原则
表3-20  激光热处理工艺参数对硬化层的影响
表3-21  常用典型材料的激光热处理工艺
表3-22  常用钢激光热处理后的硬度
表3-23  电子束表面淬火的基本工艺方法和淬硬层的组织性能
表3-24  电子束淬火工艺参数
表3-25  42CrMo钢电子束表面淬火效果
第4章 化学热处理

表4-1 常用化学热处理方法及其作用
表4-2 常用结构钢的渗碳热处理规范及性能
表4-3 几种有机液体的产气量
表4-4 一些常用有机物质的碳当量
表4-5 几种有机液体在不同温度下分解产物的组成
表4-6 几种滴注剂单参数控制的最大碳势偏差①

表4-7 常用吸热式气体成分(体积分数)
表4-8 几种类型氮基渗碳气氛的成分(体积分数)
表4-9常用渗碳钢预备热处理工艺及热处理后硬度
表4-10气体渗碳工艺参数
表4-11 液体渗碳盐浴组成及使用效果

表4-12常用固体渗碳剂组成
表4-13固体渗碳装箱及装炉
表4-14固体渗碳及渗后热处理
表4-15 常用防渗碳涂料
表4-16 渗碳后热处理工艺
表4-17 常用渗氮钢的钢种
表4-18常用材料的渗氮温度、表面硬度和渗氮层深度范围
表4-19 常用渗氮钢的调质处理工艺及调质后力学性能
表4-20 常用气体渗氮工艺方法和特点
表4-21 结构钢和工具钢气体渗氮工艺规范
表4-22 纯铁、碳素钢的抗蚀渗氮工艺
表4-23 不锈钢和耐热钢气体渗氮工艺规范
表4-24 离子渗氮工艺规范
表4-25  几种常用钢种的离子渗氮工艺
表4-26 常用结构钢碳氮共渗处理规范及性能
表4-27常见气体碳氮共渗介质
表4-28气体碳氮共渗热处理工艺过程
表4-29 结构钢碳氮共渗的盐浴成分及处理规范
表4-30 几种钢液体碳氮共渗渗层深度与保温时间的关系
表4-31几种碳氮共渗后的热处理工艺及其适用范围
表4-32 气体氮碳共渗常用渗剂
表4-33 气体氮碳共渗工艺
表4-34 保温时间对氮碳共渗层深度与表面硬度的影响
表4-35 70%甲酰胺+30%尿素氮碳共渗效果
表4-36 几种典型的氮碳共渗盐浴及其效果
表4-37 盐浴氮碳共渗工艺
表4-38 不同温度保温1.5h氮碳共渗层深度             
表4-39盐浴氮碳共渗层深度与表面硬度
表4-40  部分材料常用离子氮碳共渗层深度及硬度
表4-41  温度对20钢、45钢和40Cr钢离子氮碳共渗层的厚度和硬度的影响
表4-42  常用的粉末渗锌剂及处理工艺

表4-43  常用气体渗铬介质与处理工艺

表4-44  常用液体渗铬盐浴成分与处理工艺

表4-45  常用固体渗铬剂成分与处理工艺

表4-46  真空渗铬工艺

表4-47  几种粉末渗铝剂成分与处理工艺

表4-48  渗硫剂成分及工艺参数 

表4-49  几种气体渗硼剂与工艺

表4-50  熔盐渗硼成分与工艺

表4-51  几种粉末渗硼剂配方及工艺

表4-52  45钢常用粉末渗硼剂成分与渗硼工艺

表4-53  渗硅、钛、铌、钒、锰的方法及性能
第5章 铸铁的热处理

表5-1  各种铸铁名称、代号及牌号表示方法实例

表5-2灰铸铁件化学成分

表5-3  灰铸铁金相组织控制范围

表5-4灰铸铁件热处理加热温度/℃
表5-5 典型灰铸铁消除应力工艺处理参数
表5-6  灰铸铁消除应力程度、加热温度与时间的关系

表5-7灰铸铁正火、退火加热温度与时间

表5-8  灰铸铁淬火与回火加热温度与时间

表5-9  灰铸铁表面淬火和表面化学热处理

表5-10灰铸铁基体组织与硬度的关系

表5-11不同壁厚灰铸铁最小抗拉强度

表5-12 灰铸铁硬度分级

表5-13 蠕墨铸铁化学成分
表5-14蠕墨铸铁金相组织控制范围

表5-15蠕墨铸铁的热处理工艺

表5-16 蠕墨铸铁的性能要求

表5-17球墨铸铁化学成分

表5-18球墨铸铁组织控制范围

表5-19球墨铸铁热处理加热温度        /℃

表5-20 球墨铸铁退火和正火工艺

表5-21 球墨铸铁淬火和回火工艺

表5-22  球墨铸铁的常温力学性能

表5-23球墨铸铁件单铸试样力学性能要求

表5-24球墨铸铁件室温与低温下V形缺口单铸试样冲击功

表5-25球墨铸铁件附铸试样力学性能要求

表5-26球墨铸铁件室温与低温下V形缺口附铸试样冲击功

表5-27球墨铸铁QT500-10力学性能

表5-28 可锻铸铁件化学成分
表5-29 可锻铸铁石墨化退火工艺

表5-30 可锻铸铁淬火及回火工艺

表5-31黑心可锻铸铁和珠光体可锻铸铁力学性能要求

表5-32白心可锻铸铁力学性能要求

表5-33 特种性能铸铁用途、基体组织和碳存在形式的关系
表5-34 抗磨白口铸铁牌号及化学成分
表5-35 抗磨白口铸铁件热处理规范
表5-36 抗磨白口铸铁金相组织与性能
表5-37高硅耐蚀铸铁牌号及化学成分 
表5-38 两种高合金白口铸铁去应力退火规范

第6章 常用非铁金属及合金热处理

表6-1 常用非铁金属和合金元素的名称及代号

表6-2 常用非铁合金元素的名称及代号

表6-3非铁合金热处理状态的名称及其代号

表6-4铜及铜合金热处理加热的保护介质

表6-5 纯铜牌号及主要化学成分
表6-6 纯铜热处理规范
表6- 7黄铜主要化学成分、处理状态及力学性能
表6-8黄铜冷加工中间退火温度   
表6-9黄铜管材、棒材再结晶退火温度

表6-10 黄铜线材的去应力退火及再结晶退火温度

表6-11青铜主要化学成分、处理状态及力学性能
表6-12锡青铜中间退火温度             
表6-13锡青铜棒材、线材退火温度

表6- 14铝青铜热处理工艺温度

表6- 15一般弹性铜合金(青铜、黄铜和白铜)最佳退火温度
表6- 16铍青铜固溶及时效温度
表6-17 加工白铜化学成分    

表6-18白铜均匀化退火制度
表6-19 白铜加工产品中间退火温度           
表6-20 白铜棒材、线材成品退火温度        
表6-21其他铸造铜合金热处理工艺
表6-22 变形铝合金基础状态代号及说明

表6-23变形铝合金热处理状态代号及说明

表6-24变形铝合金主要化学成分及力学性能
表6-25几种防锈铝合金的去应力退火工艺
表6-26形变铝合金的再结晶退火工艺
表6-27经热处理强化后,形变铝合金的再结晶退火工艺
表6-28 形变铝合金热处理参数
表6-29 铸造铝合金热处理状态代号及说明
表6-30铸造铝合金化学成分及力学性能要求
表6-31铸造铝合金的热处理工艺参数
表6-32铸造铝合金冷热循环处理工艺(T9)参数

表6-33钛及合金成分及力学性能

表6-34钛合金消除应力退火规范

表6-35钛及钛合金退火规范

表6-36常用钛及钛合金相变温度
表6-37工业钛合金相变点和退火温度
表6-38钛合金固溶处理和时效规范

表6-39铸造钛合金退火热处理工艺

表6-40 常用镁合金热处理类型表示符号

表6-41加工镁合金化学成分及力学性能

表6-42  加工镁合金退火规范

表6-43 常用加工镁合金固溶时效热处理规范

表6-44铸造镁合金化学成分及力学性能
表6-45 铸造镁合金热处理规范
表6-46 ZM5和ZM10其他热处理规范
第7章 真空热处理

表7-1材料在真空下可以相互接触(不粘结)的最高允许温度

表7-2金属材料真空热处理温度和推荐真空压强
表7-3各种材料在真空热处理时推荐的真空度

表7-4 工件加热分段预热方法

表7-5真空除氢退火保温时间
表7-6真空加热透烧系数

表7-7工件的保温时间       
图7-1周期真空作业炉炉温和被加热工件表面与心部的温度曲线
表7-8考虑尺寸形状、装炉量和工件摆放空隙时的保温时间
表7-9气淬与油淬冷的的冷却时间经验公式
表7-10部分钢的真空退火加热参数
表7-11部分不锈钢的真空退火加热参数
表7-12钛合金的真空退火加热参数
表7-13铜及铜合金的真空退火加热参数
表7-14常用合金结构钢真空淬火、真空回火工艺规范
表7-15常用工模具钢、不锈钢的真空真空淬火、真空回火工艺规范
表7-16钛合金真空淬火(固溶)、真空时效工艺规范
表7-17真空渗碳温度的选择

表7-18低碳钢渗碳温度、渗碳时间与总渗碳层深度的关系   
表7-19  真空离子渗碳层深度与时间的关系  

第8章 热处理质量检验

表8-1正火与退火件质量要求与检验
表8-2 淬火与回火件质量要求与检验
表8-3感应加热淬火件质量要求与检验
表8-4 火焰加热表面淬火件质量要求与检验
表8-5渗碳和碳氮共渗件质量要求与检验
表8-6 渗氮件质量要求与检验
表8-7铝合金热处理件质量要求与检验
表8-8钛合金工件的热处理检验项目
表8-9布氏硬度压痕直径与试样最小厚度的关系          
表8-10不同材料的试验力-压头球直径平方的比率

表8-11不同条件下的试验力

表8-12圆柱面布氏硬度测定数值表
表8-13洛氏硬度的试验条件和应用范围

图8-1试样最小厚度(Y,mm)与采用金刚石压头实验(A、C和D标尺)
表8-14 凸圆柱面工件硬度修正表(用金刚石压头试验(A、C和D标尺))
表8-15 凸球面上C标尺洛氏硬度修正表
表8-16维氏硬度符号与试验力
图8-2 试样最小厚度-试验力-硬度关系图(HV0.2~HV100)
表8-17球面(凸型)维氏硬度修正系数
表8-18 球面(凹型)维氏硬度修正系数
表8-19 圆柱面(凸型)维氏硬度修正系数(压痕对角线与轴线成45。)

表8-20 圆柱面(凹型)维氏硬度修正系数(压痕对角线与轴线成45。)

表8-21 圆柱面(凸型)维氏硬度修正系数(压痕对角线平行于轴线。)

表8-22 圆柱面(凹型)维氏硬度修正系数(压痕对角线平行于轴线。)

表8-23 各评级图适用范围
表8-24评级图Ⅲ在不同放大倍数下所测定的显微晶粒度关系
表8-25 与标准系评级图、、等同图像的晶粒度级别对照表

图8-3晶粒度等级与晶粒尺寸图
表8-26 W18Cr4V高速钢晶粒度与组织特征
表8-27退火钢材珠光体组织合格级别(截面尺寸不大于60 mm)

表8-28退火钢材珠光体组织合格级别(截面尺寸大于60 mm)

表8-29高速钢和高铬钢退火后共晶碳化物不均匀度的控制
表8-30  中碳钢和中碳合金结构钢的马氏体金相组织说明
表8-31  高碳钢和高碳低合金工具钢马氏体金相组织说明
表8-32  Cr12型高碳高合金工具钢马氏体金相组织说明
表8-33热作模具钢组织特征及马氏体针最大长度说明
表8-34渗氮预备热处理的索氏体、残留铁素体数量组织说明

图8-4硬度压痕的位置
表8-35 表面淬火组织说明
表8-37珠光体球墨铸铁表面硬化层金相组织评级图说明
图8-5硬度压痕的位置
图8-6硬度测点的位置
图8-7硬化层深度的数学校验
表8-38 渗碳齿轮有效硬化深度推荐值
表8-39  渗层显微组织主要为针状马氏体时的组织评级
表8-40渗层显微组织主要为板条马氏体时的组织评级
表8-41心部铁素体级别评级
表8-42渗氮前原始组织级别及说明
表8-43渗氮层脆性级别说明
表8-44压痕级别换算表
表8-45渗氮层疏松级别说明

表8-46氮化物分级说明

表8-47不同材料氮碳共渗后的表面硬度和渗层深度规定
图8-8典型脱碳的示意图
图8-9  碳素钢表面脱碳 100×    
图8-10  60Si2MnA弹簧钢表面脱碳          
图8-11  GCr15表面部分脱碳的金相组织,100×
表8-48碳钢、合金钢硬度与强度换算表(GB/T 1172-1999)

表8-49碳钢的硬度与强度换算(GB/T 1172-1999)

表8-50铝合金硬度(HBlOD2)与强度换算(GBn 166-1982)

表8-51铝合金硬度(HB3OD2)与强度换算(GBn 166—1982)

表8-52 黄铜硬度与强度换算(GB 3771—1983)

表8-53 铍青铜硬度与强度换算(GB 377l-1983)

表8-54结构钢与工具钢的常用侵蚀剂
表8-55不锈钢的常用侵蚀剂
表8-56铝合金的常用侵蚀剂
表8-57铜及铜合金的常用侵蚀剂
表8-58钛合金的常用侵蚀剂
第9章 热处理常见缺陷与对策

表9-1锻造工艺不当引起裂纹的主要特征及产生原因
表9-2锻造组织缺陷主要特征、产生原因及影响

表9-3铸造缺陷主要特征、产生原因及影响

表9-4正火和退火常见缺陷及对策                                                 

表9-5常见钢的淬火缺陷和预防对策

表9-6热处理淬火裂纹与非淬火裂纹的特征
表9-7导致形成淬火裂纹的因素
表9-8磨削裂纹与工艺过程的关系及其预防对策

表9-9磨削裂纹、热处理裂纹和锻造裂纹的特征对比
表9-10淬火后加工因素对淬火裂纹的影响
表9-11工具钢淬火、回火常见缺陷和预防对策
表9-12回火常见缺陷及对策
表9-13真空热处理和保护热处理常见缺陷与对策

表9-14感应加热表面淬火常见缺陷及对策

表9-15火焰加热表面淬火常见缺陷及对策

表9-16渗碳过程中常见缺陷与预防对策
表9-17气体氮化常见缺陷与预防对策
表9-19气体碳氮共渗淬火、回火常见缺陷与预防对策
表9-20气体氮碳共渗常见缺陷与预防对策
表9-21渗硼常见缺陷与预防对策
表9-22铸铁件热处理常见缺陷及对策铸铁件
表9-23铜合金热处理特殊缺陷及防止补救方法

表9-24铍青铜热处理特殊缺陷及防止补救对策

表9-25铝合金热处理特殊缺陷及预防补救对策

表9-26钛合金热处理特殊缺陷及预防补救措施

表9-27镁合金热处理特殊缺陷及预防措施

第10章 热处理工艺材料、安全与环保

表10-1  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熔点(℃)

表10-2 盐中杂质对热处理质量的影响

表10-3碳钢、合金钢、高速钢淬火加热、预热常用盐浴
表10-4钢铁回火、等温淬火、分级淬火及有色金属热处理常用盐浴
表10-5光亮淬火和低温加热常用盐浴
表10-6 不脱氧长效盐

表10-7 冷却介质的类型

表10-8自来水冷却性能

表10-9  20℃无机盐水溶液静止状态的冷却性能

表10-10水及无机盐水溶液的冷却特性和适用范围

表10-11一些淬火用油静止状态的冷却性能

表10-12几种聚乙烯醇水溶液的成分配方(质量分数,%)

表10-13其他有机水溶液淬火介质冷却特性和适用范围

表10-14有机物水溶液静止状态时的冷却性能

表10-15有机物淬火浓缩液的物理性能

表10-16 常用热电偶及其使用温度
表10-17 常用热电偶绝缘管材料及其使用温度
表10-18 常用热电偶保护管材料及其使用温度
表10-19 热电偶补偿导线型号及材料
表10-20  补偿导线允差
表10-21 热电偶热电势及允差(参考端为0℃)

表10-22 热电偶允差等级(参比端为0℃)

表10-23 热电偶试验前后温度的变化量允许值
表10-24 热电偶连续加热200h,其加热前后的热电势变化
表10-25 热电偶上限温度绝缘电阻
表10-26热处理生产常见的危险因素
表10-27热处理生产常见有害因素
表10-28敷设各种管道的安全距离                         
表10-29车间内工作地点的夏季空气温度规定    
表10-30设备与设备之间的距离    
表10-31工作场地空气中的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
表10-32可燃气体和空气混合的爆炸范围和燃烧温度
表10-33推荐的置换炉内空气的中性气体及其用量
表10-34处理含镁铝合金时盐浴的最高允许温度
表10-35 热处理环境污染的分类和来源

表10-36 废气中三种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排放量                

表10-37 废气中其他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排放浓度

表10-38 废水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排放浓度
表10-39 热处理固体废物浸出毒性鉴别标准

附录D 全书参考标准一览

第1章 钢铁热处理基础

《钢铁产品牌号表示方法》(GB/T221-2008)

《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GB/T 1591-2008) 

《钢  淬透性的末端淬火试验方法》(GB/T 225-2006)

《热处理节能技术导则》(GB/Z18718-2002)

《热处理生产电耗计算和测定方法》(GB/T17358-2009)

《热处理生产燃料消耗定额及其计算和测定方法》(GB/T 19944-2005)

《钢的正火与退火》(GB/T 16923-2008) 

《钢件的淬火与回火》(GB/T 16924-2008) 

第2章 常用钢材热处理工艺数据

《碳素结构钢》(GB/T700-2006)

《优质碳结构钢》(GB/T 699-1999) 

《合金结构钢》(GB/T 3077-1999)

《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GB/T1591-2008)

《弹簧钢》(GB/T 1222-2007)

《高碳铬轴承钢》(GB/T 18254-2002)

《渗碳轴承钢》 (GB/T 3203-1982)

《高碳铬不锈轴承钢》(GB/T 3086-2008)

《碳素工具钢》(GB/T 1298-2008)

《合金工具钢》(GB/T 1299-2000)

《高速工具钢》(GB/T 9943-2008)

《不锈钢和耐热钢  牌号及化学成分》(GB/T 20878-2007)

《不锈钢棒》(GB/T 1220-2007)

《耐热钢棒》(GB/T 1221-2007) 

《一般工程用铸造碳钢件》(GB/T11352-2009)

《一般工程与结构用低合金铸钢件》(GB/T 14408-1993)

《工程结构用中、高强度不锈钢铸件》(GB/T 6967-2009)

《一般用途耐蚀钢铸件》(GB/T 2100-2002)

《冷镦和冷挤压用钢》(GB/T 78-2001)

《高压锅炉用无缝钢管》(GB/T 5310-2008)

《汽轮机叶片用钢》(GB/T 8732-2004)

第4章 化学热处理

《固体渗碳剂》(JB/T 9203-2008)

《钢铁件的离子渗氮》(JB/T 6956-2007) 

第5章 铸铁的热处理

《铸铁牌号表示方法》(GB/T 5612-2008)

《灰铸铁件热处理》(JB/T 7711-2007)

《灰铸铁件》GB/T 9439-2009

《蠕墨铸铁件》(JB/T 4403-1999 )

《球墨铸铁热处理工艺及质量检验》(JB/T 6051-2007)

《球墨铸铁件》(GB/T 1348-2009) 

《可锻铸铁热处理》(JB/T 7529-2007)

《抗磨白口铸铁件》(GB/T8263-1999) 

《高硅耐蚀铸铁件》(GB/T 8491-2009)

第6章 常用非铁金属及合金热处理

《变形铝及铝合金牌号表示方法》

(GB/T 174-1996)
《变形铝及铝合金状态代号》(GB/T 175-2008)
第7章 真空热处理

《真空热处理》(GB/T 22561-2008) 

第8章 热处理质量检验

金属材料布氏硬度试验第1部分:试验方法》(GB/T231.1-2009)

《金属材料洛氏硬度试验 第1部分:试验方法:试验方法(A、B、C、D、E、F、G、H、K、N、T标尺)》(GB/T 230.1-2009)

《金属材料维氏硬度试验第1部分:试验方法》(GB/T 4340.1-2009)

《碳素工具钢》(GB/T 1298-2008) 

《合金工具钢》(GB/T 1299-2000) 

《高碳高合金钢制冷作模具显微组织检验》(JB/T 7713-2007) 

《金属平均晶粒度测定法》(GB/T 6394-2002) 

《低、中碳钢球化体评级》(JB/T 5074-2007)

《中碳钢与中碳合金结构钢马氏体等级》(JB/T 9211-2008) 

《工具钢热处理金相检验》(ZB/J 36003-1987) 

《高碳高合金钢制冷作模具显微组织检验》(JB/T 7713-2007) 

《热作模具钢显微组织评级》(JB/T 8420-2008) 

《钢铁零件  渗氮层深度测定和金相组织检验》(GB/T 11354-2005)

《钢的感应淬火或火焰淬火有效硬化层深度的测定》(GB/T 5618-2005) 

《钢件感应淬火金相检验》(JB/T 9204-2008) 

《珠光体球墨铸铁零件感应淬火金相检验》(JB/T 9205-2008)

《钢件渗碳淬火硬化层深度的测定和校核》(GB/T 9450-2005) 

《薄层碳氮共渗或薄层渗碳钢件显微组织检测》(JB/T 7710-2007)

《钢铁零件 渗氮层深度测定和金相组织检验》(GB/T 11354-2005) 

《钢的脱碳层深度测定法》(GB/T 224-2008) 

第10章 热处理工艺材料、安全与环保

《金属热处理生产过程安全卫生要求》(GB 15735-2004) 

《热处理环境保护技术要求》(JB 8434-1996) 

参考文献

[1]中国热处理专业学会编.热处理手册(1~4卷). 第4版.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中国标准出版社,全国热处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编.中国机械工业标准汇编-金属热处理卷.第2版.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2

[3]安继儒. 热处理工艺规范数据手册. 第1版.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4]薄鑫涛.实用热处理手册. 第1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5]朱学仪.钢材热处理手册. 第4版.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7

[6]王群娇. 有色金属热处理技术. 第1版.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7]韩德伟. 金属硬度检测技术手册,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

[8]樊东黎. 热处理技术数据手册, 机械工业出版社(2版).2006

[9]包 耳 田绍洁.真空热处理. 第1版.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10]王广生.金属热处理缺陷分析及案例. 第2版.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11]王忠诚. 热处理常见缺陷分析与对策 . 第1版.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12]马伯龙,王建林. 实用热处理技术及应用.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13]唐殿福,卯石刚. 钢的化学热处理,第1版.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14]樊东黎 潘健生, 徐跃明 佟晓辉 中国材料工程大典第15卷材料热处理工程, 第1版.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15] 姚艳书,唐殿福. 工具钢及其热处理. 第1版.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16] 李维钺, 中外钢铁牌号速查手册. 第2版.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文档

附录(世界常用钢号对照表)

附录附录A世界常用钢号对照表附表A-1优质碳素结构钢(续)(续)附表A-2合金结构钢(续)(续)(续)(续)附表A-3弹簧钢(续)附表A-4高碳铬轴承钢附表A-5碳素工具钢(续)附表A-6合金工具钢(续)(续)附表A-7高速工具钢(续)附表A-8不锈钢标准钢号对照表(续)(续)(续)附表A-9耐热钢(续)(续)附录B新、旧标准拉伸性能符号对照金属材料的拉伸性能及其符号的新标准《金属材料室温拉伸试验方法》(GB/T228-2002)合并且代替《金属拉伸试验方法》(GB/T228-1987)、《金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