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金香
来源:《文学教育》2010年第02期
内容摘要: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著名的作家。他一生共创作了154首十四行诗,其中最脍炙人口的一首就是其中第十八首《能不能让我来把你比作夏日》。从诗歌的结构和韵律、内容和主题以及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三个方面来鉴赏这首十四行诗,足能领略到莎士比亚独具特色的诗歌艺术和语言魅力,欣赏到这首十四行诗的永恒之美。
关键词:莎士比亚 十四行诗 夏天 永恒之美
十四行诗是英语sonnet的译名,起源于意大利,起先是在民间流行的一种抒情诗体,文艺复兴初期时盛行于整个欧洲。意大利伟大的诗人彼特拉克是最早的著名的十四行诗作者,他的十四行诗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前八行(octave),第二部分是后六行(sestet),韵式为abba abba cd cd cd。十六世纪初叶,十四行诗传入英国并迅速在英国诗坛盛行。英国贵族萨里伯爵(Ear1 of Surrey)亨利·霍华德(Henry,Howard)和托马斯·怀亚特爵士(Sir Thomas Wyatt)把这种诗体移植到了英国,到十六世纪末,此诗体在英国诗坛上风行一时,很多诗人都竞相使用这一诗歌形式。
在英国,在十四行诗的诗人群体中升起了一个璀璨的新星,他以烨烨光华照亮了英国诗歌的天空,他就是莎士比亚。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一位天才的戏剧家和诗人,他一生一共写了154首十四行诗,大致认为作于1592年至1598年,1609年于伦敦首次出版。诗集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前126首,献给一个年轻的贵族(Fair Lord),诗人的诗热烈地歌颂了这位朋友的美貌以及他们的友情;第二部分为第127首至最后,献给一位“黑肤女士”(Dark Lady),描写爱情。他的十四行诗形式上采用“莎士比亚式”或“伊丽莎白式”;内容与主题上表现出对于生命的热爱与赞美的人文主义思想,概括了人世间一切的悲喜哀乐,如镜子般反映出人生的全貌;语言上不但语汇丰富,用词精练,而且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更能显示出诗人高超的语言技巧。他的第十八首十四行诗,至今还广为传唱,因为他完美地体现了莎士比亚诗歌技艺的精湛。
一.形式和结构中展现的韵律之美
莎士比亚的第十八首十四行诗结构严谨,韵律和谐,读起来节奏鲜明,抑扬有致,如婉转悠扬的音乐,从山谷传来,轻松流畅,飘荡回旋,不绝于耳。这首“莎士比亚式”十四行诗,在形式上一改传统的意大利十四行诗的四四三三体,而是采用了四四四二体,即三个四行和一个双偶句。现将这首诗的音步划分如下,通过对其格律的分析,来展现其结构之精巧。
Sonnet 18①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Rough winds/ do shake/ the dar/ling buds/ of May,
And sum/mer's lease/ hath all/ too short/ a date:
Sometime/ too hot/ the eye /of hea/ven shines,
And often/ is his /gold com/plxion dimm'd;
And eve/ry fair /from fair/ sometime /declines,
By chance,/ or na/ture's chan/ging course,/ untrimm'd;
But thy/ eter/nal sum/mer shall/ not fade,
Nor lose/ posses/sion of /that fair/ thou ow'st;
Nor shall/ Death brag /thou wan/der’st in/ his shade,
When in/ eter/nal lines/ to time/ thou growest;
So long/ as men /can breathe/, or eyes /can see,
So long/ lives this/, and this /gives life/ to thee.
中文译作②如下:
能不能让我来把你比作夏日?
你可是更加可爱,更加温婉;
狂风会吹落五月里开的好花儿,
夏季租出的日子又未免太短暂:
有时候苍天的巨眼照得太灼热,
他那金彩的脸色也会被遮暗;
每一样美呀,总会离开美而凋落,
被时机或者自然的代谢所摧残;
但是你永久的夏天决不会凋枯,
你永远不会失去你美的形相:
死神夸不着你在他影子里踯躅,
你将在不朽的诗中与时间同长;
只要人类在呼吸,眼睛看得见,
我这诗就活着,使你的生命绵延。(屠岸 译)
这首诗的格律是抑扬格五音步。每行有十个音节(五个音步,诗中用/划分),从诗歌结尾的双偶句来看,多数音步的第一个音节弱读,第二个音节重读(重读音节用下划线标注),称为抑扬格,其韵式为abab cdcd efef gg,如每行的结尾“day-may”、“temperate- date”、“shines- declines”、“dimm'd- untrimm'd”、“fade- shade”、“ow'st- grow'st”和“see- thee”都构成押韵。这种格局犹如轻重相间婉转动听的音律,给听觉带来艺术享受,犹如潺潺之流水,有轻有重,有缓有急,曲折跌宕,节奏富于变化。最后两行诗自成一体,是一个双偶句(两句押韵的抑扬格五音步诗行),用来点明全诗的主题,是全诗点睛之笔,又自成一联警语格言。那么,对诗人而言,诗的结构越严谨,就越难抒情,而诗人自由奔放、热烈真挚的感情却在诗歌中娓娓道出,毫不拘谨。那么,诗人运用如此完美的诗歌艺术形式要表达什么深邃的思想呢?
二.主题和内容中体现的人文之美
莎士比亚的第十八首十四行诗表达了人文主义的主题思想:爱征服一切,美常驻人间。英国伊丽莎白时期的爱情诗佳作如云,而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在那个时代却独领风骚。他的诗歌颂和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力量,表扬和赞颂了人高贵的尊严和理性,用深刻的语言阐释了人文主义的思想。人文主义的思想同样渗透在第十八首十四行诗中。这首诗以夏天的意象展开了想象,我们的脑海会立即浮现出绿荫的繁茂,娇蕾的艳丽。但这里的夏日实际上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夏日炎炎”的夏日。英国的夏季除7月下旬的十几天外,气候一般舒适宜人,近似中国北方地区的晚春,让人产生愉快、美好的联想。而且这里的夏日既表示诗人的友人可爱,让人感到可意,又暗指他的友人正处于年轻、精力旺盛的时期,因为夏天总是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万物在春季复苏,夏天旺盛,所以夏天是生命最旺盛的季节,诗歌前六句,诗人歌颂了诗中的主人公“你”作为美的存在,却把“夏天”、“娇蕾”和“烈日”都比下去,因为它们不够“温婉”、“太短暂”、“会被遮暗”,所以“你”的魅力远远胜于夏天。第七和第八两句指出每一种美都会转瞬即逝,禁不住风吹雨打,而第九句到第十二句指出“你”的美将永驻,连死神都望而却步,与时间同长的美才是永恒的美。因为“你”在诗歌中永恒,千百年来天地间只要有诗歌艺术的存在,诗歌和“你” 就能够永生。所以“你”的美永不枯凋,这是一种生命的美,艺术的美,永驻人间。
诗人不但歌颂了美,还赞扬了爱。诗人对“你”的歌颂与赞美不仅停留在对外在美的迷恋,而且歌颂了“你”的美德,因为这种美才能艳压群芳,连死神在他面前也不敢夸口。这就是智慧的美,最有力量的美,因为它是与爱紧紧相连的。这种爱不就是存在于人的价值中吗?莎士比亚肯定了人的价值,因为人类作为万物的主宰,拥有丰富的情感,高贵的理性,无尽的智慧与爱的能力。在这首诗中,诗人体验到了美的感受,才抒发了饱含爱意的感情,肯定了人类爱的力量,这是爱是对生命的热爱,对艺术的挚爱。只要人类延续,生命就会绵延,艺术就能永恒。诗歌中通过诗人对世间美的歌颂,爱的赞扬,不难得出莎士比亚是一位人文主义者的结论。
三.修辞手法中展现的语言之美
语言的美不仅体现在用词的精确上,而且还体现在表达方法的多变上。在这一首简短的十四行诗中,莎士比亚却灵活巧妙地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为表达主题锦上添花,更体现了莎士比亚诗歌中的语言之美。诗歌中所运用到的修辞手法一一细数开来,如明喻、暗喻、拟人、矛盾修饰法等等,不少于十种。
明喻(simile)和设问(rhetoric question)的使用。诗歌中的第一行“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能不能让我来把你比作夏日?)”就使用了明喻和设问两种修辞手法。明喻是对表面上不相似的东西进行明确的比拟,找出两者的相似之处。夏天和“你”的相似之处就是都是美的体现。这一句同时也是一个设问句,即它形式上是个疑问句,但不需要作答,因为它的答案本身就很清楚。也就是说,诗人提出这个问题来并不是作回答,而是要表达“我要将你比作夏日”,而且这个设问句用得非常巧妙。其一它比用陈述句“I shall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语气要委婉礼貌得多;其二是从整首诗的韵律格局来考虑的,即用“I shall”属于扬抑格,“shall I”属於抑扬格,而整首诗的格律是五步抑扬格,所以诗人用的是“Shall I …”而不是“I shall…”,可谓一箭双雕,我们不得不佩服他的别出心裁。
暗喻(metaphor)和拟人(personification)的使用。暗喻是对表面上不相似的东西进行不明确的比拟。如在第四行“And summer’s lease hath all too short a date(夏季的日子又未免太短暂)”的“lease(期限,租赁使用期)”和“date(持续时间)”这两个词上,它们是法律用语,意思是把夏日比作是房屋,是向大自然租借来的东西,因此它的使用期是有限的;同时也暗指青春、美丽持续的时间都是有限的。拟人是将一件事情、一个物体,或一个想法当作人物来呈现。这种修辞格在该诗中也多次使用到。如在第五行“Sometime too hot the eye of heaven shines(有时候苍天的巨眼照得太灼热)”中的“the eye of heaven”,即它把天空比作是人,它是有眼睛的,也就是指太阳。这个拟人手法延伸到了下一行“And often is his gold complexion dimmed(他那金彩的脸色也会被遮暗)”中的“complexion(肤色,脸)”一词上,只有人才能谈肤色,所以诗人把太阳也拟人化了。还有在第三行“Rough winds do shake the darling buds of May(狂风会吹落五月里盛开的花朵)中的“darling(亲爱的,可爱的)”这个词上,即诗人把“buds(花蕾)”人格化了,表达了诗人对花蕾的一种欣赏和爱怜的感情。
双关(pun)和夸张(hyperbole)的使用。双关是一种文字游戏,指利用读音或词根相似的词的不同含义或语法功能。英语里的双关有两种,一种是利用同一个词的不同意思;另一种是利用同一个词的不同语法功能。该诗用到的双关属於前一种情况,在第七行“And every fair from fair sometime declines(每一样美呀,总会离开美而凋落)”,这里的两个“fair”含义就不同,第一个意为“美的人或物”,而第二个的意思则是指“美本身”,所以这是运用了双关。夸张就是言过其实的陈述,一般是为了强调。夸张的手法在该诗中也多次使用,如第九行“thy eternal summer”中的“eternal”这个词上。根据自然规律,每一种美的事物都将逐渐丧失其美丽,那么诗中人的美又怎能永恒呢?“Nor shall death brag thou wander’st in his shade(死神夸不着你在他影子里踯躅)”,每个人早晚总免不了一死,我们都不可能不朽,那么诗中人又怎能不受这种自然规律的约束呢?
诗中除了使用到以上修辞手法外,还使用了矛盾法(paradox)、头韵法(alliteration)、提喻(synecdoche)和倒装(inversion)等多种手法。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这首十四行诗中用到的修辞格不仅多,而且全面,既有语音手段的修辞格(头韵),也有词汇手段的修辞格(明喻、暗喻、拟人、夸张、矛盾法、双关、借代),还有句法手段的修辞格(设问句和倒装),我们不得不为莎士比亚语言艺术的风采所折服、感叹。
总的来说,莎士比亚的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夏日的璀璨,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从主题方面还是语言方面,都能堪称是诗歌中的精品。这首诗描绘了生命与自然是永恒的和谐美好的存在,唤起我们对生活和生命的热爱。它让我们感到人与自然息息相融,它犹如大自然变幻的感觉,掠过我们的发际,走过我们赏花于五月的心田,并凝住我们美好的希望。这种贮藏于心灵的永恒之美与世之真爱,应该为全人类共同拥有,永世传唱。
注释:
①②文中所引用的诗及译文均来自胡家峦的《英国名诗详注》[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参考文献:
[1]胡家峦.英国名诗详注[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2]李正栓,吴晓梅.英美诗歌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李赋宁.英国文学论述文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4]罗益民.宇宙的琴弦——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十八首的音乐主题结[J].名作欣赏,2004(4).
[5]屠岸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6]王佐良,何其莘.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社,2006.
[7]王佐良,李赋宁.英国文学名篇选注[M].商务印书馆,1999.
李金香,女,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