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解除平滑肌痉挛;⑵抑制腺体分泌;⑶眼科:虹膜睫状体炎,验光配镜、检查眼底;⑷抗缓慢型心律失常;⑸抗休克;⑹解救有机磷酸酯类中毒。
2.简述地西泮(安定)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
药理作用:⑴抗焦虑;⑵镇静催眠;⑶中枢性肌肉松弛;⑷抗惊厥或抗癫痫。
作用机制:与苯二氮卓受体结合,增强γ氨基丁酸(GABA)能神经的功能,从而发生药理效应。
3.简述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共同特点?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是由氨基酸和苷元结合而成:(1)药动学:脂溶性小,口服难吸收,注射易吸收,在体内不被代谢,以原形从尿排出。(2)性质:水溶性好,性质稳定。(3)抗菌谱:较广。(4)耐药性:易产生,同类药间有交叉耐药性。(5) 作用机制:与细菌核糖体结合,干扰细菌蛋白质合成。(6)不良反应:耳毒性,肾毒性,神经肌肉阻断作用,过敏反应。
4.《中国药典》2010年版共分几部?各部收载的内容是什么?
答:分一、二、三部。
一部收载药材及饮片、植物油脂和提取物、成方制剂和单味制剂等;
二部收载化学药品、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以及药用辅料等
三部收载生物制品。
5.《中国药典》 2010年版中规定的“水浴温度”、“热水”、“微温或温水”、“室温”、“冷水”、“冰浴”、“放冷”,其温度或温度范围是什么?
答:水浴温度:除另有规定外,均指98~100℃;热水:系指70—80℃;微温或温水:系指40—50℃;室温:系指10—30℃;冷水:系指2~10℃;冰浴:系指0℃;放冷:系指放冷至室温。
6.简述注射剂的一般质量要求。
⑴无菌 ⑵无热原 ⑶可见异物(或澄明度) ⑷安全性
⑸稳定性 ⑹pH ⑺渗透压 ⑻降压物质
7.简述药物在体内的过程。
吸收: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分布:指药物吸收并进人体循环后向机体可布及的组织、器官和体液的转运过程。
代谢:指药物用于机体后,在体内的酶系统、体液的pH或肠道菌丛的作用下发生结构转化或称生物转化的过程。
排泄:指吸收进入体内的药物或经代谢后的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转运:吸收、分布和排泄没有结构变化,只有部位改变,统称转运。
消除:是指药物从测量部位的不可逆消失,即指整个机体中的原形药物消失与不复存在的过程是代谢和排泄的总和。
8.简述对药品检测方法进行验证的主要项目及其内容。
准确度系指用该方法测定的结果与真实值或参考值接近的程度,一般用回收率(%)表示。
精密度系指在规定的测试条件下,同一个均匀供试品,经多次取样测定所得结果之间的接近程度。精密度~般用偏差、标准偏差或相对标准偏差表示。
专属性系指在其他成分可能存在下,采用的方法能正确测定出被测物的特性。
检测限系指试样中被测物能被检测出的最低量。
定量限系指试样中被测物能被定量测定的最低量,其测定结果应具一定准确度和精密度。
线性系指在设计的范围内,测试结果与试样中被测物浓度直接呈正比关系的程度。
范围系指能达到一定精密度、准确度和线性,测试方法适用的高低限浓度或量的区间。
9.微生物的概念和特点?
微生物是存在于自然界中一大群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几百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它们具有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繁殖迅速、容易变异的特点。
10.简述细菌内毒素与外毒素的主要区别。
外毒素:主要是G+菌和部分G-菌合成并释放到菌体外的毒性蛋白质。其主要特点:①毒性强,对组织具有严格的选择性。②化学成分是蛋白质,对理化因素作用不稳定,一般不耐热,可被蛋白酶分解。③抗原性强,经甲醛处理后可制成类毒素,其相应抗体称为抗毒素。
内毒素:是G-菌细胞壁的成分,在菌体裂解后才能释放出来的毒性脂多糖。其主要特点:①对人体组织无明显的选择性。②各种细菌的内毒素成分基本相同,对理化因素作用相对稳定,耐热。③抗原性较弱,不能制成类毒素。
11.简述胃液的成分及其作用。
胃液的成份除水外,主要有盐酸和内因子,胃蛋白酶原,黏液等。
1)盐酸,又称胃酸。作用主要有:①激活胃蛋白质酶原使之转变为有活性的蛋白酶,并提供胃蛋白酶作用的酸性环境;②杀死进入胃内的细菌,保持胃和小肠的相对无菌状态;③在小肠内促进胆汁和胰液的分泌;④有助于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等。
2)胃蛋白酶原。在胃腔内经盐酸或已有活性的胃蛋白酶作用变成胃蛋白酶,将蛋白质分解成膘、胨及少量多肽。
3)黏液。大量黏液和HCO3覆盖胃黏膜表面形成凝胶层,构成黏液-碳酸氢盐屏障,保护胃黏膜免受食物的摩擦损伤,并阻止胃黏膜与胃蛋白酶及高浓度酸的接触。
4)内因子。能与食物中维生素B12结合,形成一复合物,易于被回肠主动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