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期 | 节次 | 内 容 | 备注 |
3.1—3.4 第一周 | 2 | 1、放大镜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 |
3.7—3.11 第二周 | 2 | 3、放大镜下的晶体4、怎样放得更大 | 妇女节一天 |
3.14—3.18 第三周 | 3 | 5、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6、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7、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 |
3.21—3.25 第四周 | 3 | 8、微小世界和我们(机动一节)1、 我们身边的物质 | |
3.28—4.1 第五周 | 3 | 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4、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 |
4.4—4.8 第六周 | 2 | 5、铁生锈了6、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 清明一天 |
4.11—4.15 第七周 | 3 | 7、控制铁生锈的速度8、物质变化与我们(机动一节) | |
4.18—4.22 第八周 | 3 | 1、地球的卫星一月球2、月相变化(一、二) | |
4.25—4.29 第九周 | 3 | 3、我们来造环形山4、日食和月食(一、二) | |
5.2—5.6 第十周 | 2 | 5、太阳系6、在星空中(一) | 劳动节一天 |
5.9—5.13 第十一周 | 3 | 7、在星空中(二)8、探索宇宙(机动一节) | |
5.16—5.20 第十二周 | 3 | 1、一天的垃圾;2、垃圾的处理 | |
5.23—5.27 第十三周 | 3 | 3、减少丢弃及重新利用4、分类和回收利用;5、一天的生活用水 | |
5.30—6.3 第十四周 | 3 | 6、污水和污水处理;7、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 儿童节一天 |
6.6—6.10 第十五周 | 3 | 8、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总复习 | 端午节一天 |
6.13—6.17 第十六周 | 3 | 总复习 |
通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科学本质有一定的了解,科学素养得到相当的培养,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不过两极分化很明显。优等生表现出对科学浓厚、持久的兴趣,科学素养发展态势良好;后进生对科学有种担忧敢,随着年级的升高,课程难度值增加,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加上对科学学科的认识不足,认为本学科不重要,轻视,造成科学素养发展态势一般。
本册内容由“微小世界”“物质的变化”“宇宙”和“环境和我们”四个单元组成。
“微小世界”单元,将引领学生经历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观察丰富多彩的昆虫、晶体、细胞及微生物,使他们既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又对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部分成果进行梳理,扩大视野,提高认识。
“物质的变化”单元,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观察和认识物质变化是常见的自然现象,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类型。在研究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学生将根据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认识到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物质,从而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区别开来。
“宇宙”单元,学生将在感知的基础上,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建立有关环形山、太阳系、星座、星系等模型,对月相、环形山、日食、月食、星座、星系等有初步的认识。希望他们能认识到宇宙是一个庞大的、运动变化着的系统,不同宇宙空间分布着不同的天体。人类通过不断的探索,将发现越来越多的宇宙奥秘。
“环境和我们”单元,从垃圾和水两个主题出发,学生将探究垃圾的来源、成分和处理方法;将探究水污染的成因,了解污水处理的方法等,从而对人类生活带来的环境问题有一定的了解,真切地认识到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并且能够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开展环境保护行动。
通过以上不同视角对周围世界的探究,学生将会对小学阶段所学的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等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世界是变化着的,多样的;世界是物质构成的,人无时不刻不在与之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我们应当保护地球环境。
在本册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1、通过系列化的探究活动,较全面地收集证据。在本册,学生除了通过观察、实验方式外,还将学会用统计、调查、收集资料等方式来收集证据。比如对垃圾问题、水资源问题的研究。
2、对各种证据进行处理,尤其是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如根据资料对水中微生物的研究,根据行星数据表建立太阳系模型等。
3、学习对现象进行科学解释,获得概念性理解。本册将让学生学习用多种不同的方式对探究的结果进行解释,如画出通过显微镜观察出的结果,画日食成因图,建立环形山模型,形成垃圾问题的解决方案等。
4、加深对探究的理解。如在“物质的变化”单元中,分辨现象与证据的关系,认识证据支持结果的重要性等。
5、在活动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
1、解学生对所学科学问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
2、指导学生反复进行控制变量的实验。(控制变量实验要加以指导)
3、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
4、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
5、引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
五年级科学进度表(上)
日 期 | 节次 | 内 容 | 备注 |
3.1—3.4 第一周 | 2 |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 |
3.7—3.11 第二周 | 2 |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4、造一艘小船 | 妇女节一天 |
3.14—3.18 第三周 | 3 | 5、浮力6、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一、二) | |
3.21—3.25 第四周 | 3 | 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探索8、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机动一节) | |
3.28—4.1 第五周 | 3 | 1、热起来了 2、给冷水加热3、 液体的热胀冷缩 | |
4.4—4.8 第六周 | 3 | 4、空气的热胀冷缩 5、金属热胀冷缩吗 | 清明一天 |
4.11—4.15 第七周 | 3 | 6、热是怎样传递的(一、二) 7、传热比赛 | |
4.18—4.22 第八周 | 3 | 8、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机动一节)1、时间在流逝 | |
4.25—4.29 第九周 | 3 | 2、太阳钟(一、二)3、用水测量时间 | |
5.2—5.6 第十周 | 2 | 4、我的水钟5、机械摆钟 | 劳动节一天 |
5.9—5.13 第十一周 | 3 | 6、摆的研究(一、二)7、做一个摆钟 | |
5.16—5.20 第十二周 | 3 | 8、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机动一节)1、昼夜交替现象 | |
5.23—5.27 第十三周 | 3 | 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3、历史证明地球在自转4、谁先迎来黎明 | |
5.30—6.3 第十四周 | 2 | 5、北极星‘不动’的秘密6、地球在公转吗 | 儿童节一天 |
6.6—6.10 第十五周 | 2 | 7、为什么一年有四季8、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 端午节一天 |
6.13—6.17 第十六周 | 3 | 总复习 |
教材分析:
由“沉和浮”、“时间的测量”、“热”和“地球的运动”四个单元组成的。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提供足够的材料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完成探究任务。
(2)帮助学生把现象、数据转化为证据,利用证据得出结论。
(3)科学概念的构建不是一步到位的,需要长时间的学习才能达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急于求成,要一步一步打好基础,让学生的认识沿着概念形成的规律发展。
(4)本册有许多动手制作的项日,一定要让学生亲自经历制作的过程,只有在手脑并用的过程中,才能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科学本质有一定的了解,科学素养得到相当的培养,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不过两极分化很明显。优等生表现出对科学浓厚、持久的兴趣,科学素养发展态势良好;后进生对科学有种担忧感,随着年级的升高,课程难度值增加,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加上对科学学科的认识不足,认为本学科不重要,轻视,造成科学素养发展态势一般。
教学目标:
1、本册教科书设计了许多探究活动,这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教师要发展学生识别和控制变量的能力,继续学习运用对比实验进行探索的技能,要引导学生及时记录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整理,转化为证据,用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构科学概念。
2、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五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仍然需要直观形象的支撑,因此在思维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从现象和事实出发,帮助学生进行概括总结,得出结论,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应该基于对证据意识的培养上,使学生能够不断地寻找证据来支持自己的假设,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大胆的质疑,来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基本措施:
1、了解学生对所学科学问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
2、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
3、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
4、引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
5、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6、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