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县委确定的把发展畜牧业作为我县第一支柱产业的要求,经过全县的努力,我县畜牧业在农业农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已日益突出,成为全县经济发展和农牧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但是,就其发展速度、产业化、规模化等来说,与目前经济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在新形势下,面对机遇与挑战,如何大力发展畜牧业,使其发挥主导产业的经济优势,促进农牧民增收,任务十分紧迫。
畜牧业资源情况
裕民县天然草场辽阔,水草丰茂,气候属中温带干旱气候,对发展畜牧业较为有利。
一、草资源情况
裕民县土地总面积61.477平方公里,天然草场主要分布在巴尔鲁克山区和额敏河南岸。境内有托里县、塔城县、一六一团等单位使用的土地面积为1106.07平方公里。占全县土地总面积17.94%。
(一)地形地貌与天然草场(草地)利用布局
裕民县境内地形复杂。地势南高北低,由南向西北顷斜。根据本县大的地貌轮廓和地貌构造特征以及沉积物特性。可分为:
⑴ 巴尔鲁克山
巴尔鲁克山位于县城以南与玛依勒山衔接。山脉由西南向东北呈弧性延伸到老风口,山体西高东低,海拔高度一般在1300—2500米之间。少部分在2500米以上,最高峰在巴尔鲁克山的中部3248米。地质构造主要有古生界岩层和花岗岩侵入体组成,巴尔鲁克山区因受西来湿润气候的影响,降水较多,地表径流与洪水侵蚀和剥蚀强烈。由于造山运动的影响,使山地多次抬升,可见夷平原。加之外引力多样性的变化,山地地貌垂直带构成非常明显。⑴ 亚高山带:海拔高度一般在2500—3200米之间,山地的北破以寒冻物理风化为主,雪蚀和融雪径流为铺,准平原发育保存得较好,地形相对较为开阔。生长植物主要以耐寒性小莎草料植物为主,伴生有多种小杂类草。⑵ 中山带:海拔一般在1400—2400米之间,以地表迳蚀—剥蚀为主。山峦起伏,河流、山间泉水分布其间。降水较多,河流切割强烈。流侵沟谷深而陡峭。地形破碎,阳面破向石质化强。密灌、灌丛——草甸灌丛—草甸草原发育的极为丰茂,利用上主要作为大畜的夏牧场。(3)低山带:低山带分布范围为中山带以下的低山丘陵。海拔高度一般在1000——1400米,个别地带可延伸到海拔450——900米之间。山坡平缓。坡度较小。一般坡度在25º以下。沟谷宽而不深,山顶浑园起伏为丘陵状。地表水迳流减弱,土壤多为壤质,降水量相对较少,生长植物主要以旱生和旱中生的禾草为主,混生有一定数量的小杂类草或蒿类植物。呈草原景观。部分平缓坡地以被开垦为农田。草场利用上主要作为春秋、夏牧场。
巴尔鲁克山的南坡为被风面,冬季风雪较少,比较暖和,生长植物主要以旱生丛生小禾草为主,是优良的冬季放牧场。
(2)中部洪积——冲积扇顷斜平原区:
此区分布于低山丘陵与北部冲击平原之间。是由哈拉布拉、伯依布谢、切格尔及一些短小河流洪击。冲击而成。海拔高度一般在500——900米。由于本县境内没有终年积雪的高山冰川。因而造成各条河流主要以山间泉水和季节性降水或融雪水补给,水量小而短暂,多为季节性干沟。洪积——冲积扇规模小而不大。东部洪积扇大部分与山地直接相连。扇形小,仅在县城一带山前有黄土丘陵为过度带洪积扇较为开阔平坦。地形坡度小,加之河流的搬运堆积,分选作用。沉积物从山麓到冲积平原,由粗逐渐变细,坡度由陡变缓。地势由南向西北顷斜,土层较薄,尤其是此区风蚀作用强,近老风口风线区,土层更薄,质地以砂砾质为主,在顷斜平原中上部覆盖有风积黄土,土层较厚,距水源近。因此这一带部分草场较早地被开垦为农田,也是本县目前主要是农业生产基地。大部分地区为干荒漠草场,生长植物主要以蒿类半灌木为主,混生有旱生丛生禾草和盐柴类半灌木或小灌木。利用上主要作为春秋场。
(3)北部冲积平原区:
冲积平原区主要由额敏河南岸冲积平原与伯依布谢、哈拉布拉、切格尔等河流的干三角洲组成。海拔一般在400—500米之间,地形平缓、开阔、坡度小。地下水位较高通常在1——3米之间,有些低洼地有临时季节性积水,形成沼泽。土壤盐碱化较重。生长植物主要以耐盐碱的中生、旱中生的禾草和杂类草为主。在河漫滩地草群主要由中生禾草与杂类草组成。主要作为割草场,此区草场在利用上作为冬季放牧场,在洪积扇缘与冲积平原以南相接地带现已耕垦为井灌农区,该区处于老风口主风道上,风蚀强烈,常有大风成灾,影响畜牧业生产。
(二)裕民县天然草场植被类型分布规律
裕民县天然草场植被类型发育是与当地气候、地形地貌、土壤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又直接受水热条件的制约,巴尔鲁克山因受西部湿润气候的影响,降水较多,降水特点为从西到东逐渐减少。热量逐渐增高,随之,草场植被类型垂直分布也从西到东有差异。由此,本县草场植被类型从北部平原到南部山区自然发育有西线、中线、东线三种分布规律。
1、西线:西线主要为巴尔鲁克山西部与苏联接壤。气候湿润,降水量多,热量较丰富,土壤肥沃。草场植被类型分布规律为:山地荒漠草原草场。海拔高度在400—500米,山地草原草场,海拔高度在500—1200米;山地草原草场,海拔高度在1200—1400米;山地草甸草场,海拔高度在1400—2500米;高寒草甸草场,海拔高度在2500—3200米。缺乏山地荒漠带。
2、中线:中线草场植被垂直分布主要临近县城一带。气候较西线干旱,降水相对较少,热量充足,蒸发量较大。草甸植被类型垂直分布与西线有很大差异。而垂直分布带普又最为完整。其分布规律为:平原荒漠草场,海拔高度在450—700米;山地荒漠草场,海拔高度在600—900米;山地荒漠草原草场,海拔高度在900—1100米;山地草原草场,海拔高度在1100—1400米;山地草甸草原草场,海拔高度在1400—1600米;山地草甸草场,海拔高度在1600—2400米;高寒草甸草场,海拔高度在2400—3200米;从中线草场植被垂直带普规律来看,较西线完整,从类型间的变化规律来看,山地草甸草场的下线都比西线高200米,山地草原草场的下线要比西线高600米。由此可见,水热条件的地区间变化而引起草场类型间的明显变化。
3、东线:东线与托里县相接,临近老风口。这里气候中线还要干旱,降水更少,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的数倍。热量更为充足。又直接受老风口与托里县谷地的气候影响。草场植被类型分布规律为:平原荒漠草场,海拔高度在480—900米;山地草原化荒漠草场,海拔高度在900—1000米;山地荒漠草原草场,海拔高度在1000—1200米;山地草原草场,海拔高度在1200—1400米;山地草甸草原草场,海拔高度在1400—2000米;山地草甸草场,海拔高度在2000—2400米;缺乏高寒草甸带。从东线的草场植被类型分布规律与中线相比来看,东线的山地荒漠草原与山地草原草场类型的下线比中线升高100米,比西线升高700米。山地草原草场的上线要比中西线上升400米,从而可见,水热条件地区间的变化,不但能引起草场类型间的明显变化,而且导致草场植被类型质与量的根本性差异。
综上所述,本县西、中、东线草场植被类型垂直分布虽各有其规律性,但也有共同的分布特点。
(三)天然草场植被类型特点
草场植被类型是研究草场植资源的主要对象,也是发展草原畜牧业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裕民县草场植被属于中温带荒漠草原区。由于本县从北部平原到南部山区的地形、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以东到西有明显差异,使得草场类型具有以下特点:
1、植物资源丰富,牧草种类繁多
裕民县植物资源丰富。在1984年的草场调查过程中采集常见植物标本500余种,初步整理鉴定有450余种,分属53科228属,其中牧草为400余种,优良牧草有90余种,占牧草种类的22.5%,为合理利用和改良草场提供了较丰富的资源条件。
在天然草场上,牧草的种类成分是构成草场的基本要素。单位面积上牧草种类的多少,品质的优劣又直接影响到草场的产草量和载畜量,尤其是优良牧草的多少和占草群中的比重是衡量草场质量优劣的主要依据。据调查,本县天然草场牧草种类比较丰富,除这次草场调查采集到植物中以外,还有近百种植物没能采集到,采集到的植物标本中有一些是稀有或稀少种。如:扁桃[Amyga_ius 本县草原放牧场从低山带到中山带均有分布,海拔高度一般在900—1600米之间,构成宽阔的草原类型带。组成植物主要以丛生小禾草、小莎草植物和蒿属、黎科半灌木组成,但均具有质良饲用价值高,适口性好的特点,草原草场面积为244519.8公顷,占草场总面积的.49%。 3、灌木—灌木化草场面积大 据调查,本县境内的中低山区大量分布有灌木与灌木化草场。塔斯提河以南山地部分有大面积的密灌。生长灌木主要以中生、中旱生灌木为主。灌木种类有:忍冬、悬钩子、山揸、绣线菊、锦鸡儿、——灌木化草场面积为220468.2公顷,占草场总面积的46.73%,密灌为13309.6公顷,占草场面积的2.8%,大量的灌木丛生,不仅占据了大量的空间,而且影响到放牧场的产量和质量,对放牧也有一定的影响,但生长大量的灌木,对于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分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天然草场等级评价 裕民县天然草场资源丰富,草场总面积为471333.3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76.46%,其中草场有效面积为443206.8公顷,占草场总面积的94.03%。 天然草场的数质量评价,是在查明草场类型的基础上,根据不同草场类型的数量,质量特点,通过划分草场资源等级和绘制草场资源等级图来进行的。 草场等标准草场质量的好坏,级标准天然草场产草量的高低,草场等是根据草群中,各类性饲用植物的适口性,营养价值和在草群中的参与度,分为优、良、低、劣五等。本县草场各等级的划分是按《重点牧区草场资源调查大纲》中所列: 一等:优等牧草占60%以上,优等及中等牧草占40%; 二等:良等牧草占60%以上,优等及中等牧草占40%; 三等:中等牧草占60%以上,良等及低等牧草占40%; 四等:低等牧草占60%以上,中等及劣等牧草占40%; 五等:劣等牧草占60%以上。 草场级用草群地上部分产量来标准,分为八级,其标准如下: 一级:亩产鲜草800公斤以上; 二级:亩产鲜草800—600公斤; 三级:亩产鲜草600—400公斤; 四级:亩产鲜草400—300公斤; 五级:亩产鲜草300—200公斤; 六级:亩产鲜草200—100公斤; 七级:亩产鲜草100—50公斤; 八级:亩产鲜草50公斤以下; 根据上述等级标准,本县天然草场各等级面积见下表: 裕民县天然草场各等级面积统计表 单位:亩 面积 平原冬牧场生产力极不稳定,在风调雨顺、少雪、少灾害性天气时,牲畜还能过得去,一遇风雪灾害性天气,牲畜行走困难,牧草被雪掩埋,无法采食,山区冬牧场牧草枯黄,质量低劣,营养物质下降,利用率低,无法满足家畜体内的营养需求,牲畜只是半饱状态,仅能维持生命。一遇灾害性气候,也是死亡。从本县季节放牧场利用现状看,必须寻找解决草畜矛盾的办法。建议应充分发挥夏秋优势,加快牲畜周转,并要在夏季多打草、多贮草,已备冬春补饲。从长远观点出发,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天然打草场改良、培育、保护工作,积极建立人工、半人工饲草饲料地,发展农区畜牧业,来解决冷季饲草饲料不足的矛盾。 (六)天然草场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天然草场的利用现状 裕民县天然放牧场分布在巴尔鲁克山区与平原区,除冲积平原区有少面积草场割草利用外,绝大部分草场经营方式为放牧利用。 1、放牧场利用: 本县天然草场利用方式为季节性专场放牧形式。是根据不同地区放牧场的气候、地形、水源、植被等资源特点,与各家畜对不同的地区放牧场环境条件的适应性,将不同地带的草场划分为冬牧场、夏牧场、春牧场。其中春秋场是两个不同的放牧季节在同一草场上放牧利用。即:一年中在同一块草场上放牧利用两次,春季放牧一次,秋季放牧一次,现将季节放牧场划分的范围,原则及利用时间分述如下: (1)冬牧场:分布在巴尔鲁克山南坡奔风面和县城以北冲积平原区,海拔高度分别在420—450米,1200——2800米之间。其特点山区季节风雪少,温暖,平原区在一般年份,雪少,草层较高,便于牲畜肯食,人畜饮水条件尚好,适应各类家畜冬季放牧。冬牧场进出场时间为11月1日至4月1日,152天。 (2)夏牧场:主要分布在巴尔鲁克山的中山带以上至高山带,海拔高度在1400—3100米之间,气候凉爽,水草丰茂,牧草饲用价值高,适应各类牲畜放牧抓。夏牧场进出场时间为6月20日至9月15日,87天。 (3)春秋场:分布在巴尔鲁克山低山带与山前冲积—洪积扇地区。其特点:地形开阔平坦,早春短命或类短命植物生长生存迅速,其他牧草返青早,秋季牧草营养丰富,给牲畜渡春过秋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春秋场进出场时间分别为4月1日至6月2日,9月15日至11月1日,共计126天。 裕民县实际放牧利用的季节草场面积为379152.5公顷,其中有效草场面积为358047.2公顷,占草场总面积的94.4%,季节草场面积详见下表:4 裕民县季节草场面积统计表 单位:公顷 另外,裕民县还使用外县草场面积16543.4公顷,占本县实际利用草场面积4.4%, 2、打草场利用现状: 打草场是解决冬春季牲畜饲草饲料不足的主要来源,是抗灾保畜的物质基础。目前本县割草场主要为天然草场,人工栽培的饲草饲料地很少。割草场主要分布在冲积平原河滩地,面积为4156.4公顷,占实际利用草场总面积的1.1%。 3、草原基本建设现状: 草原基本建设是改良和提高草原生产能力、稳固地发展畜牧业生产的积极有效措施。裕民县近几年来,围绕冷季草料不足、生产点建设(棚圈、牧民定居、牧区学校)、人畜饮水等问题,全县乡(场)已经进行大规模的草场围栏建设、人工草地的建立、兴修水利、牧民定居建设等项工作。初步解决了畜牧业生产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1)1996年至2000年间,实施牧民定居工程,定居牧民1174户,新建棚圈1162座(暖棚圈配套),青贮池1092座,配备饲草料地3866.7公顷。 (2)1996年至1997年间实施的牧业开发示范工程,建设牧民改良草场1333.3公顷,修建引水渠2公里,修建提水坝1座。 (3)2004年实施的退牧还草工程,共计围栏建设66666.7 1公顷,其中:禁牧区33333公顷,休牧区33333公顷。 (4)2005年实施的退牧还草工程,共计围栏建设53333.3公顷(80万亩)其中:禁牧区13333.3公顷(20万亩) ,休牧区40000公顷(60万亩)。 (5)2006年实施的退牧还草工程,共计围栏建设23333.3公顷(35万亩),其中:禁牧区6666.7公顷(10万亩),休牧区16666.6公顷(25万亩)。 4、人工草场建设的现状: 自1996年以来,县委、县积极挖掘畜牧业发展潜力,积极营造发展人工草料地建设氛围,先后争取到国家、自治区人工草料地建设项目,并积极推动农区人工草场建设步伐,截止到2009年全县人工草料地面积达到12466.6公顷,其中:哈拉布拉乡1282.8公顷,新地乡3309.1公顷,阿勒腾也木勒乡1257.6公顷,吉也克乡1072.7公顷,江格斯乡3080.8公顷,察汗托海牧场2463.6公顷,人工草料地的建设缓解畜牧业发展的冷季草畜矛盾,但是,我们十分清楚全县人工草场100%是种植业轮茬休作的生产方式,并以4—5年一次,面积不稳定,完全依赖于农产品市场价格起伏,因此,依据种植业种植环境(旱地、整体坡度≥25°)实施退牧还草工程是解决春秋放牧场紧缺的唯一途径。 天然草场利用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随着草原畜牧业生产走向现代化方面发展,牧区各项经济的进一步落实,合理利用和改良天然草场的问题就更为突出和重要。当前,本县草原畜牧业生产经营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冷季饲草不足,畜草矛盾严重: 裕民县当前草原畜牧业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冬春季饲草饲料不足。草畜矛盾严重,其主要原因 ① 冬春季漫长,放牧牲畜有半年是在寒冷潮湿多风雪的环境条件下渡过。加之冬春季放牧枯干叶片脱落,营养物质下降,质劣量少、利用率又低,已不能满足牲畜体内的营养需求。在边远的山区,风雪覆盖草被,牲畜菜食困难,消耗体内的能量。又没有足够的营养给予补偿,致使牲畜体重逐渐下降,抗寒抗病能力降低,遇到风雪灾害性天气,就会导致大批牲畜死亡。② 本县一部分冬牧场分布在北部冲积平原区。面积为783780亩,占冬牧场总面积的36.1%,此区同老风口一条风线,冬春季风大成灾,尤其是一遇降雪,草场被风雪覆盖,利用率下降,给放牧牲畜带来一定的影响。冬季遇到了大风雪的情况迫使牲畜再转入山区牧场。给山区冬牧场增加了压力。促使畜草矛盾尖锐化。③ 冷季补饲条件差。寒冷漫长的冬春季,仅依靠天然草场牧草来维持牲畜生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进行冷季补饲,才能保证畜牧业的稳定发展。据调查,本县打草场面积为4156.4公顷,仅占草场总面积的1.1%,在利用上,各乡(牧场)间分配得很不平衡,部分乡(场)几乎无或有少面积打草场。在管理上,目前,还没有打草、贮藏、加工、运输、饲喂一整套的科学经营管理方法,基本上起不到冬春季补饲的作用。 2、草场(草地)管理制度不健全 固定草场使用权是加强草原管理,进行草原建设和发展畜牧业生产的有效措施。本县广阔的放牧场,由于长期受历史上习惯放牧意识的影响,各乡(场)间草场界限含糊不清,很不明确。目前,只是习惯上的界线,少数乡(场)间界线十分不清楚,另外,本县使用外县的草场界线和外县用本县的草场界线,就更加不清楚。争草场、抢地界的现象尚存在。由于草场界线不清,争草场不但影响到草场的合理利用与经营管理,而且长期抢牧、乱牧使草场逐渐退化生产能力降低,载畜量减少。 本县各乡(场)间的草场划分不整齐,不连片。比较分散,利用很不方便。有些乡(场)的草场划分没有根据单位所在区域的远近,畜群结构的性能去合理分配。因而造成放牧草场与牲畜比例不协调。例如:新地乡与阿勒腾也木勒乡的草场,乡址在东北面,而放牧草场划分到西南面。翻山越岭,距离长达百余公里,给专场放牧带来很多困难,目前只有放弃不用。 3、草场利用的不够合理 合理利用草原,是经营好草原畜牧业生产的物质基础。裕民县牧民在长期的放牧时间中,采取了季节倒场与冬季分段放牧的合理利用方法。但是“逐水草而居、逐水草而牧”的落后粗放生产方式仍然存在。① 在季节放牧场上,只要是水草丰茂,地形平坦。距文化、贸易区近的草场。放牧牲畜过于集中,牲畜超载,重牧的现象十分严重。有些地区蒙古包搬走后,片片草场植被都已死亡。② 由于本县草场管理制度不健全,在季节放牧场进出场时间上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规定。在利用上常常是延长出场时间或者是提前进场利用,使草场在利用上不合理。促使季节草场的更加不平衡。尤其是春秋草场是冬夏草场的过渡性草场,如何掌握好适宜地始牧期或终牧期,直接影响到今后草场牧草的萌发。生长结实,更新和载畜量。③ 本县北部冲积平原区有大面积低地草甸草场,部分地区可作为割草场,是用来解决冷季饲草不足的问题。由于管理利用上的不合理,经济效益不高。因此,有待本县主管单位积极开发改良利用发挥更大的草场效益。 4、盲目开垦草场、以农挤牧 裕民县是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牧业县。由于过去在极左思潮的干扰下,重农轻牧的思想比较严重,以农挤牧现象尚存在,据调查在本县山区草场比较平缓的坡地大部分被开垦为旱地。这样无计划的开垦,带来的后果是极为严重的。 目前,本县开垦的天然草场,大多为旱地,水浇地少,种植方式为轮换倒茬,种一年弃一年,广种薄收,不少地区水土流失严重,不仅破坏草场,而且导致生态环境的不平衡。另外,农田与草场相互交错的出现,对放牧管理合理利用草场带来一定影响和。 5、边远放牧场基本建设差 裕民县主要的放牧场分布在山区,草原生产力高、载畜量多的也是山区。但就因为山区基本建设跟不上畜牧业生产发展的要求。造成大面积的优质放牧场丢弃不用。例如:本县塔斯提河以南地丘尔丘特河、布尔干河、加曼铁列克河上游山地,都是水草丰茂载畜量高的地区。就因山高沟深,路险水急,道路与桥梁的问题达不到解决,造成8607.1公顷的草场至今不能利用。另外,在边远的放牧场几乎没有什么棚圈建设。有些冬牧场棚圈也很稀少,甚至有些多年失修,防御风雪能力差,给牲畜越冬渡春带来困难。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加速草场基本建设的步伐,挖潜力,充分开发和利用边远放牧场。 (七)天然草场的利用与保护 1、加强草原管理,固定草场使用权 加强草原管理,固定草场使用权是合理利用草原的先决条件。 (1)根据各乡场牲畜的种类、数量、比例、适宜性等协调地分配季节放牧场,对于不合理的分配的进行调整。对乡场间插花、零星分散的草场,该合的合,该并的并,以利于放牧管理,充分发挥牧民放牧特长和积极性,也有利于包群到户,实行生产承包责任制。 对于本县与外县的草场界线,要通过领导按历史放牧习惯协商解决,把草场界线定下来。 (2)严格按照《草原法》实施草原管理。 (3)改变逐水草而居,逐水草而牧的经营方式,加速草原基本建设。积极采取分区轮牧的放牧方法,合理地利用草场,发挥草场优势。 (4)做好草原保护工作,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治蝗灭鼠,在搞好药物防治的基础上,尽快开展生物防治工作,把草原保护好。 2、以草定畜,合理发展草场载畜量 以草定畜,合理发展草场载畜量,是按自然规律经营畜牧业生产和科学养畜的积极有效措施,有什么类型的草场,就饲养什么家畜,有多少草场就发展多少牲畜。 据调查证实,目前本县天然草场理论载畜量为:夏季牧场为 ? 绵羊单位的草场,春季放牧场 绵羊单位,冬季放牧场? 绵羊单位。2009年我县牲畜存栏数为58.01万只绵羊单位。从草场利用现状和饲养各类家畜的数量来看,本县天然草场载畜量并没有超载而且大有潜力可挖。如何合理发展载畜量,急待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积极有效地搞好草原基本建设工作。对边远地区的棚圈、道路、桥梁建设起来,目前,水利建设解决了大部分人畜饮水问题,把现有的草场都充分利用起来。 (2)要根据放牧场草场植被类型,合理协调地配置各类牲畜的数量比例。发挥天然草场更大的经济效益。 (3)充分发挥夏秋草场优势,加快畜群周转,提高牲畜品种质量。调整牲畜结构,提高母畜比例,速度使幼畜在较短的饲草盛季育肥,当年屠宰出售,提高和加快高品转化率。 (4)加速人工草料基地建设,逐步实行饲草调制、贮藏、加工饲喂的科学经营管理方法。 (5)做好牧民定居工作,改变分散的、游牧的饲养方式,跳出抗灾保畜的圈子。 3、退耕还草,建立人工草料基地 退耕还草,建立人工草料基地,是当前和今后的发展草原畜牧业生产中必不可行的措施。根据我县具体情况,要解决冷季饲草不足,建立人工草料基地,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山区农田要退耕还草。以种草料为主,建立稳固的饲料基地。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精耕细种,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2)草原草场上的插花农田与弃耕地要退耕还草。中草料对弃耕多年荒地,在原生植物没有恢复的情况下,采取农业技术措施,进行改良培育,有灌溉条件的可以种植人工草地。 (3)对已开垦的草场,因土质差,肥力不足,土壤沙化,盐渍化水土流失的耕地,应退耕还草。 (4)坚决禁止盲目开垦草场,各乡场因地质宜地建立2—4个草料供应站,解决冷季饲草料不足的矛盾。 (5)农区实行草田轮作制,种草改土养畜三结合。 4、培养草原技术人员,加快草原建设步伐 本县从事草原工作的技术人员比较缺乏,跟不上草原畜牧业生产发展的需要。一是草原站工作人员知识相对老化,急需更新知识;二是各乡场广大农牧民草原科学知识急需提高。 (八)人工草场建设与天然草场(草地)合理利用规划 人工草场建设与天然草场(草地)合理利用规划必须是从保护生态环境的战略角度出发,以满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考虑到本县是一个以牧为主的牧业县。在一定时期内人口和国民全疆经济对畜牧产品的需要,而确定的长期人工草场建设和天然草场(草地)合理利用规划为目的。 从全县草资源(包括人工草场农作物秸秆)总量来看,全县草食家畜发展有一个总量控制,也就是草资源与畜牧业发展的平衡关系——草食家畜饱和度的问题,草业发展空间是有限的,不论人工草场以及天然草场(草地)中放牧草场、改良草场、围栏草场,提高产草量幅度不是无限,发挥其最大作用,有其最大限度,因此,人工草场建设与天然草场(草地)合理利用规划和畜牧业发展规划要协调一致,不能以生态环境和生产环境作为代价来换取暂时的经济利益最大增长,这一方法也是得不偿失的,畜牧业发展规划的重点是在突出总量的前提下,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推进牲畜品种良种化,开拓畜产品牌,以生产天然的、绿色的畜产品为重点,以畜产品单价增值为目的,来增加畜牧业经济收入,因此,我县人工草场建设与天然草场(草地)合理利用规划的内容如下: 1、人工草场建设规划 (1)2010年2015年全县高标准人工草料地面积25000亩,达到20800公顷,其中:阿勒腾也木勒乡达到2090公顷,增加168公顷,新地乡达到5520公顷,增加442公顷,哈拉布拉乡达到2140公顷,增加172公顷,吉也克乡达到1790公顷,增加143公顷,江格斯乡达到5150公顷,增加413公顷,察汗托海牧场达到4110公顷,增加329公顷,到2020年全县人工草场总面积维持总量不变。 (2)人工草场建设不再以开发天然草场来转化,全部以种植业耕地退耕还草及轮作来建设。 (3)人工草料地单产在2010年—2015年间通过土壤改变,灌溉条件改善基础上,提高到800公斤/亩,井落区人工草场实施三茬打割,旱作区实施二茬打割。 2、天然草场合理利用规划 1、2010年—2015年通过项目建设,全县改良草料地面积达到13333公顷,产草量由2方/亩提高4方/亩。 2、2010年—2015年间、飞播牧草面积达到66666.7公顷。飞播牧草后,天然草场产草量由目前1.2方/亩提高到2.7方/亩。 3、通过天然草场改良,天然草场(草地)产量有明显提高。其中禁牧草场(草地)产草量由目前的2.1方/亩,提高到4.6方/亩。休牧草场(草地)0.8方/亩提高到2.1方/亩。 4、到2020年全县实现草场(草地)有计划按照载畜量合理利用。 (九)农区饲草料资源 我县农区种植业主要分布在以前顷斜平原和北部冲积平原(低以丘陵带有一定数量的分布)。2009年,全县总播种面积31630公顷,其中: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8847公顷(小麦5160公顷,玉米3561公顷),油料播种面积14969公顷,其它作物面积7844公顷。 农副产品生产力与载畜量: 充分利用农副业产品,发展农区畜牧业是当前与今后发展现代畜牧业生产的方向,也是摆脱逐水草而居而牧。靠天养畜落后放牧方式的重要途径。本县各种农副业产品生产力与载畜量情况详见下表: 裕民县农副业产品生产力与载畜量统计表 单位:公斤、只 项目 1、农作物秸秆折合鲜草比为: 1:1.4 2、糖夫折合鲜草比为: 1:2 3、糖、渣折合比为: 1:2.5 4、配合饲料折合鲜草比为: 1:3.5 从农副产品生产力与载畜量表中可看出,可在冬季补饲近2万只绵羊单位的饲草。这就要求本县怎样去合理利用农副业产品饲料资源,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来补偿和解决一部分冷季饲草饲料不足的问题。 二、牲畜资源情况 2009年,裕民县畜牧业生产总值为10219.45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8.8%,年末牲畜存栏45.16万头(只)。 裕民县畜牧业生产发展历史较长,因此,畜禽品种繁多,主要有羊、牛、马、骆驼、猪、鸭、兔等,是发展我县畜牧业生产的重要资源和人民生活的物质基础。 1、羊 ⑴ 绵羊:是我县牲畜的主体,2009年存栏42.1107万只,占牲畜总头数的72.6%,从我县的气候和草原资源条件来看,很适合绵羊生产;从畜牧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看,绵羊也最高,我县的绵羊品种主要有:细毛羊、美利努羊、寒羊,还有当地有名的巴什拜羊等。 巴什拜羊是裕民县地方优良品种,也是国内外不可多见的优良品种。2009年巴什拜羊存栏34.21万只。该品种产于裕民县江格斯乡。巴什拜羊体型大、呈宗黄色,鼻梁弓起、白头心、四蹄发白、前胸宽、尾巴分瓣。巴什拜羊作为唯一羔羊肉型地方优良品种资源,具有其它品种羊不可替代的优势,一是适应能力强,耐寒、耐粗饲,可在山地、丘陵、平原任何地方生存,且羔羊成活率高;二是生长发育快,出栏早,在自然放牧条件下,羔羊日增重平均达300克,4、5月龄羊均活重35.5公斤,胴体重19.66公斤。三是净肉羊高,屠宰率达56%,骨肉比为1:4是典型的肉用羊体型;四是肉质品位高,胆固醇含量低,钙、铁等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含量高,纤维少,脂肪度低,肉质细嫩、味美,易被人体吸收。屠宰率、胴体重、净肉率和骨肉比4个方面,巴什拜羊在全国目前居于首位。 在四季自然放牧条件下,其生产性能的最低指标为: 生产性能表 单位:公斤 羊别 县委把2004年作为我县牲畜品种改良年,4月初,已完成全县种公畜摸底调查鉴定工作,并依照《自治区种畜禽管理条例》对全县的不合格种畜进行了强行去势,按县委九届八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农区每30只生产母羊配备1只特级、一级巴什拜种公羊。 类别 按照我县要求,牧区小畜人工授精率达到98%,全县牧区参配母羊为22.73万头(只),人工授精母羊达到13.56万只。 2002年,自治区农科院决肯教授引用盘羊与巴什拜羊杂交培育,成功培育为一代,以巴什拜羊为母体,野生盘羊为父体,生产的一代一是巩固巴什拜羊的优良遗传性状,增强抗病力、适应性、耐粗饲等优良遗传性状的遗传力;二是通过远缘杂交育种,野生盘羊个体大、产肉性能好,使巴什拜羊的经济性状(产肉性能)得到进一步提高;三是通过与野生盘羊的杂交育种,可按市场需求培育出多种巴什拜羊品系,例如:强脂型、中脂型、弱脂型、高代野生型、低代野生型、皮用型、肉用型等品系,以满足市场不同类型的需求。养殖小区的建立,可推广优质牧草种植技术,增强项目区饲草地产量和载畜量,提高裕民县畜牧业防灾能力。目前,一代正在研究试验中。 根据我县实际,巴什拜羊育种扩繁基地设在其所在地江格斯乡,该乡现有农业耕地4.2万亩,有天然草场354万亩,人工草场2.41万亩,围栏改良草场20万亩。建暖圈1800平方米、新建制作冻精办公室100平方米,购置液氮罐10个,购置制作冻精颗粒设备20套,购置野生盘羊8只,购入纯种巴什拜羊2510只,其中纯种母羊2500只,种公羊10只。核心群达到5000只,示范群达到12000只规模。年出场巴什拜种公羊1000只,基础母羊800只,建设3处储量为80立方米的青贮窖。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肉质食品的需求量逐年增加,巴什拜羔羊肉因其胆固醇含量低,肉中的钙、铁含量高等优点,深受消费者喜爱。目前国际、国内市场对羔羊肉的需求猛增,市场行情看好,鉴于此种情况,各国都在积极发展成熟早、生长快、效益高的肉用品种羊,并扩大了羔羊肉的生产规模。据统计,巴什拜羊各类指标远远超过了国内外各类羔羊的平均水平。无任何草原污染,不补饲添加剂,因此裕民县巴什拜羊是纯绿色羔羊肉生产型新品种,最具市场竞争力。随着中国加入WTO,同世界经济的交流日益密切,裕民县巴什拜羔羊肉在国际国内将具有更广阔的市场前景。 ⑵ 山羊 2009年存栏7.3237万只,占牲畜总头数的12.6%,山羊的饲养能够利用绵羊和其它牲畜不能利用的草场,对合理利用草场具有一定的意义。 我县的山羊多为绒毛、乳、肉、兼用品种,适应性很强,耐寒、耐粗饲,易于放牧管理,体格强健,抗病力强。成年去势公羊体重高达100公斤,产肉产脂性能好,屠宰率在42%左右,产绒量一般在200克左右,反之成活率较高,双羔率在50%上下。 由于裕民县天然草场均在山地,草场退化严重,山羊采食牧草连根拔起,加速草的退化,因此,裕民县应限量饲养山羊。 2、牛 2003年有牛5.9958万头,占全县牲畜总数的10.3%。牛的品种主要有:哈萨克牛、褐牛、北京黑白花、西门塔尔牛。 2009年完成胚胎移植妊娠牛167头;2009年完成冷配6715头; 3、马 我县养马业也是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共有马1.6562匹,占当年牲畜总数的2.9%,过去它是我县的主要牲畜和役畜,为农业生产作出一定贡献,而今主要用于放牧、食肉、奶等。我县马的主要品种以哈萨克马为主。 哈萨克马,外貌偏粗,体格中等,四肢结实,肋骨开张良好,蹄质坚实致密,头形偏粗重,毛色以骝毛、黑色居多。适应性强,耐寒,耐粗饲,适于放牧管理。耐劳性强,善爬山涉水。由于现代化交通工具的不断普及和农牧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马匹在社会所处的实用地位也有所改变。因此,养马业和改良的积极性也受到一定的影响。但随着人们对饮食水平的提高,马肉制品、马奶、灌马肠等制品的独特风味,对发展食肉型马前景广阔,应适当发展。 4、骆驼 骆驼是干旱荒漠草原的特有畜种。耐寒、耐炎热、是沙漠和牧区的需要交通工具,有“沙漠之舟”美称,适应性强,耐粗饲,对放牧草场和植物种类要求不苛刻,往往其它牲畜不易食植物,它都可食用,尤其是一些沙漠中的超旱生植物种类。并能在一定时间缺水的情况下生活。它的乳、肉富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它乳深受少数民族的喜爱,对治疗贫血、胃病、肺等都有很好的作用,每公斤可卖15元左右,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皮张和驼毛也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在我县有部分干旱缺水草场适于发展养驼业生产。我县部分牧区驮畜也要依靠骆驼,因此,在我县发展一定数量的骆驼是有必要的,在肉奶制品加工上也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2009年,全县有骆驼0.4258万峰,占全县总牲畜0.7%。我县骆驼均为双峰,体格,母驼一般日产奶35公斤,每峰产毛线35公斤,毛色以栗色居多,有少数黑褐色和白色。骆驼一般为两年一产或三年两产,骆驼羔初生体重公羔平均37.5公斤,母羔31.2公斤。 5、猪 我县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禁猪民族较多,因此,猪的饲养量较少,只是在汉族较集中的农区有一定饲养量,2009年,全县共有猪0.49万头,占牲畜总数的0.84%。 我县猪的品种主要有:苏大白、白猪、约克夏、巴克夏、长白猪、宁乡猪。多以杂种为多,纯种繁育较少。 我县各种猪的年出栏个体重100—130公斤,屠宰率在65—72%之间。 6、禽 我县养禽业主要以养鸡为主,鹅、鸭、鸡也有饲养,品种有:火鸡、土鸡、三黄鸡、肉鸡、蛋鸡、乌鸡等。2009年,全县养禽16.5万羽,养禽业今后在我县将有大发展。 7、野生动物资源 我县野生动物资源丰富。主要有:野猪、马鹿、黄羊、大头羊、狗熊、狼、狐狸、獾猪、旱獭、黄鼠狼、草兔、石机、雪鸡和鹰类等。其中有些已经为数不多,还列为保护动物,禁止捕猎,如马鹿、大头羊、雪鸡等。 三、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 1、裕民县共有养殖小区7个(库沙河生态区千头牛养殖小区和乡场各建一个养殖小区)。 2、培植了巴什拜羊专业乡2个、专业村29个、专业户600户、家庭牧场500户。 3、建设棚圈2930座、草料库(池)1100座,其中:青贮池87座,已建成投入使用的药浴池16座。 4、2006年共完成新建牧民定居住房225幢、棚圈537座、青贮池57座,新修定居区内砂路道路12.2公里,砌砖围墙12公里。 5、2007年共完成新建牧民定居住房225幢、棚圈537座、青贮池57座,新修定居区内砂路道路12.2公里,砌砖围墙12公里。 5、2008年牧民点建设抗震安居房60座,新(改)建采光板棚圈75座,新修道路22.8公里,新建砖围墙3.2公里,新打人畜饮水井28眼。 (8)2009年共建牧民定居住房451座,棚圈415座。在定居建设青贮池226座。 6、全县购置畜牧业配套机械2400余台,其中:粉草机2100台,中型青贮机1台。 7、全县共开设大畜冷配站22个、小畜人工授精站30个。 8、有天然草场707万亩,随着牧民定居工程的全面完成,建立了相配套的饲草料基地及人工草地5.7万亩。全县计划在十二五期间退牧还草31万亩。 9、全县定居牧民1174户,其中插花式定居365户。 10、悦羊畜牧发展有限公司具有规模大、设备好,年屠宰加工率达100万吨,冷库占地面积3.6万平方米,屠宰车间150平方米,冷藏室250平方米,冷冻、速冻室各1个,检疫、办公及辅助设施齐备。 9、谢利盖畜牧有限责任公司 10、巴尔鲁克牧业有限责任公司 四、人力资源 2009年末,全县总人口47309人,其中农村人口34696人,城镇人口12613人,从事养殖业中牧区9199人,农区17000余人。裕民县畜牧局下属草原监理所、草原站和动物防疫监督站3个站所。共有干部职工158人,其中:大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98人,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8人,初级技术人员23人。 畜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畜牧业发展现状: 畜牧业作为我县第一支柱产业的地位已经形成,产业化程度有大幅度的提升,特别在巴什拜羊的发展、牛的胚胎移植、牲畜疫病防治、退牧还草工程、养殖小区建设和牲畜科学饲养等重要工作方面成效显著。2003年,畜牧业工作取得了地区单项考核第一名,2004年胚胎移植工作成为地区唯一超额完成任务并被表彰奖励的县。 1、畜牧业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09年,完成畜牧业总投入9000万元,增长17%。实现畜牧业产值2.4亿元(九0不变价),增长6.1%;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37%,农牧民收入中39%来自畜牧业,畜牧业使农牧民人均增收123元。 2、畜牧业生产规模逐年加大,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县牲畜2009年存栏达58.01万头(只),其中:巴什拜羊34.21万只,肉类总产10837吨,奶类总产352吨,毛绒877吨,皮张16.1万张。 3、畜牧业资源优势得到发挥,草地建设取得一定成效。截止2009年,改良草场面积达0.83万公顷,人工草料地建设1.19万公顷。 4、农区畜牧业得到迅速发展.。2009年,全县农区牲畜存栏达24.86万头(只),较上年增长3.2%,占牲畜存栏总数的55%。 5、品种改良和疫病防治工作突出。县委把2009年作为我县品种改良年,狠抓了牲畜品种改良,牛的胚胎移植达167头,大畜冷配6715头,小畜人工受精13.8万只,引进良种公畜78头,引进优质生产母牛50头。 目前,畜、禽常见疫病有: (1)马的传染有:鼻疽、腺疫、流行性感冒副伤寒、传染性脑脊椎炎。 (2)牛、羊传染病有:布氏杆菌、羊肠毒血症、羔羊大肠杆菌病、牛气肿疽、牛出血性败血症、牛肺疫、牛犊大肠杆菌病、传染性乳腺炎、羊痘传染性脓疮、坏死性口膜炎、牛结核等。 (3)猪的传染病:猪疽、丹毒、肺炎、仔猪副伤寒、流感等。 (4)禽病:鸡新城疫、霍乱、传染性喉炎、气管炎、马立克病、鸡白痢、流感等。 (5)寄生虫病:马胃蝇、牛皮蝇、羊捻、捻转血矛线虫、羊鼻蝇、奥利春细颈线虫、蛇形毛园线虫、夏伯特线虫、涤虫、羊疥癣、牛羊多头虫幼病,羊肝、肺包虫病等。 已消失的疫病: 马脑脊髓膜炎、牛肺疫、羊痘、口蹄疫。 对牲畜以上疫病,要本着“防重于治”的原则,加大防疫力度。 6、牧民定居工作成效显著。全县已实现牧民定居1174户,插花定居365户,配套人工饲草料地5.87万亩,暖棚暖圈1162座,青贮池1157个,粉碎机械578台。 7、龙头企业已初步形成。裕民县悦羊公司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改扩建,对巴什拜羊肉进行屠宰、分割、包装等生产工艺,对畜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拉动作用。 二、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经营管理落后 2009年,全县牲畜出栏率占年初总头数41.5%,其中商品率32.8%,畜群中的比例结构不合理。牲畜处于“夏肥、秋壮、冬瘦、春死”状态。 (二)自然灾害严重 1、风雪灾害。我县北部处于老风口线上,一年中东西大风经常刮,一刮就是3—5天,最长可达7—9天。年平均风速在2.7—3.4米/秒。对牲畜的放牧、牧草生长等都有较大的影响。 2、多种疫病 近两年塔城地区连续发生W号病疫情。2003年,禽流病也偶然发生。我县未发生上述疫病,但畜禽其他疫病及寄生虫病对畜、禽的健康发展也都有很大的影响。 (三)畜牧科技水平有待提高 畜牧业生产发展靠科学文化知识,裕民县畜牧业科技人员非常有限,而且技术人员知识相对老化,不能适应当今畜牧业的发展要求。 (四)畜牧业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有待进一步加强。 畜牧业结构调整与布局 一、突出重点、调整优化畜牧业结构 要从本地资源实际出发,把发展奶、肉产品和巴什拜羊生产作为畜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优化畜种结构,以巴什拜羊为主,优质牛羊并重,因地制宜发展马、骆驼和特色养殖。优化畜群结构,加快提高生产母畜比例,使牛羊的可繁牧畜比例分别达到55%和75%以上。 2009年,畜牧业使农牧民人均增收123元,畜牧业在人均收入、市场化程度、前景和效益等方面高于种植业,强化畜牧业支柱地位,按照牧业兴县的发展思路,在第一产业结构调整中,畜牧业最终要占大农业总收入的50%以上。要实现这个目标,在思想观念上要实现“五个转变”:一是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要按照把巴什拜羊的品质做优、规模做大、产业链做长、经济效益做高的要求,大力推广种养结合、禁牧舍饲、科学饲喂等生产技术,大力发展标准家庭牧场、小区建设等,积极推行规模养殖,把产前、产中、产后的每个环节做实做好;二是由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辅向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为辅的方向转变,强化畜牧业支柱地位,按照“牧业兴县”的思路,在第一产业结构调整中,畜牧业最终要占大农业总收入的50%以上,扩大饲草料种植面积,使种植业为畜牧业服务;三是由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狠抓牲畜品种改良,缩短饲养周期,加快牲畜周转速度,提高出栏率和商品率,每年牲畜存栏总头数控制在55万头(只)左右,出栏率提高到40%以上;四是由常规畜牧业向特色畜牧业转变。重点加快调整畜种、畜群结构,发展巴什拜羊产业,提高良种母畜存栏比例,今年使巴什拜羊存栏数达到30万只以上;五是要由单纯发展草原畜牧业向兼顾农区大力发展畜牧业转变,特别是向井灌区牧业定居一线转移,不断提高农区畜牧业比重。农区畜牧业要扩大饲草料种植面积,大力推广舍饲喂养和长草短喂、短草槽喂、“三贮一化”技术。草原畜牧业要实行以草定畜,稳定牧区现有牲畜数量,大力提高牲畜品质,减轻草场过牧的压力,保持草畜平衡。 二、布局 要引导龙头企业,带动生产基地集中连片发展,形成养殖小区、专业牧场,把优势畜牧产业做大做强。充分发挥农区、牧区和城郊畜牧业的优势,形成互动,实现资源共享和经济融合,共同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 1、牧区畜牧业:提供育肥、保膘材料(架子畜),突出巴什拜羊规模化发展,提高出栏率,天然草场合理利用。 2、农区畜牧业:突出育肥、保膘生产、提高畜牧业增值、实现规模化保膘。 3、城郊畜牧业:发挥市场中介作用,向市场靠扰,在牧户与市场之间起到桥梁与纽带的作用。 规划目标 我县是以牧业为主的县。根据我县的自然资源条件和原有的畜牧业生产基础,应以重点发展巴什拜羊和优质牛生产为主体,因地制宜,适当发展其他家畜和特色养殖。畜牧业发展的目标是:畜牧业经济整体实力明显提高,畜牧业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以上;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明显提高,达到40%以上,畜牧业收入在农牧民收入中的比重明显提高,达到30%以上,人均占有量达到一定水平。 一、近期目标(2015年) 1、品种改良。羊的良种率达到98%,巴什拜羊达到90%以上,牛的良种率达到99%。 2、畜牧养殖规模。根据裕民县草地建设和人工草场利用情况,我县牲畜养殖规模化控制在50万头(只)以下。 3、饲料转化率 (1)农作物秸秆转化饲草,转化率在95%以上。 (2)粮食转化饲草,转化率在30%以上。 4、提高牲畜出栏率、商品率。牲畜出栏率达60%,商品率达70%以上。 5、合理利用草场,加大天然草场合理利用。裕民县改良草场达到30万亩,围栏草场达到300万亩,使草场利用布局合理,全面实行轮牧制。 6、壮大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实力。由粗加工向深加工迈进,由分割肉到加工装罐或熟食品加工。 二、远景目标(2025年) 发展畜牧业就要从“抗灾保畜”、“规模化畜牧业”的禁锢中出来,在“控制总量、提高质量;突出重点、形成规模;保护生态、合理布局;注重加工、增加效益”上下功夫。 1、品种改良。牲畜品种良化程度的高低是畜牧业种植水平高低的重要体现,也是畜牧业生产能否取得高效益的关键。判断优良品种的一个主要标准就是看在正常的饲养管理条件下,其生产性能和养殖效益的高低。力争良种率达到98%以上,利用高科技提高牲畜良种化程度(如转基因和科隆技术)。 2、合理利用草场 (1)进行天然草场的补播。 (2)改良草场和围栏,提供高营养饲草。 (3)进行人工草地建设。 3、加大防疫力度。 4、利用科学加工,配备饲草饲料。 5、提高机械化水平饲养牲畜,利用高新技术养畜,全面实现机械化水平。在圈养舍饲情况下,科学化控制温度、湿度等。 6、加大畜产品周转率,增加效益。 (1)饲养生产性能较高的牲畜,加速周转率。产肉畜可选择早熟品种,也可利用牧区畜农区育肥的方法。 (2)建立一整套肉产品加工、系列产品加工及包装的龙头企业。 (3)建立加工皮、毛、肠等边缘产品、半成品企业。 (4)建立健全销售体系。使我县名优畜种的品牌产品有国际优势地位。 三、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 1、申报“裕民县无特定疫区项目”,每年投资额为1700万元。 2、裕民县天然草场退牧还草项目,第二、三、四期,每期投资在1400万元以上。 3、裕民县库鲁斯台湿地畜牧业开发利用综合项目,投资2300万元。 5、裕民县防疫体系建设,投资额150万元。 6、裕民县人工草场建设项目,投资额1200万元。 7、裕民县巴什拜羊产地认证建设项目,投资额30万元。 8、裕民县农作物秸秆转化项目,投资额150万元。 9、裕民县天然草场改良补播项目,草场补播面积260万亩,投资3400万元。 实现规划的措施及建议 一、实行农、牧结合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 利用农区秸秆和副产品,大力发展农区各种畜、禽,既增加了农牧民的收入,又给种植业提供了优质有机肥料,使农牧业互相促进。 二、加强牧业基本建设,改变靠天养畜的面貌 1、加强畜舍圈棚道路的建设、改善生产条件,提高抗灾能力。 2、建立人工草场、提高载畜量。 3、扶持家庭牧场,建立一定规模和一定数量的家庭牧场是畜牧业产业化推进的必然要求。 三、加大疫病防治力度,为发展畜牧业保驾护航,健康发展 现代畜牧业的发展,防疫工作必须要先行。要坚决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依法开展计划免疫和强制免疫,全面实行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巩固本地无“五号病”的地位,以实现无规定疫病为目标,加强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运转有效的疫病快速扑灭机制。提高防疫质量和水平,加快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加大源头治理工作,从源头上保证畜产品质量卫生安全。保护畜产品产地环境,严格兽药、饲料和农药、化肥等畜牧业投入品的市场准入条件。把生产绿色、无公害产品作为畜产品的质量目标,增强市场竞争力。 四、打开销路,便于畜产品流通 进一步思想转变观念,把产品经济、自然经济、区域经济、数量经济真正的转移到市场经济、商品经济的轨道上。 1、建立牲畜买卖公司,作为各种种畜、活畜出售的中介,代理推销。 2、尽快解决巴什拜羊绿色品牌的产地认证工作。 3、努力发展龙头企业,采取多种形式对畜产品进行生产、加工、销售和经营,实现畜牧业商品化。培育龙头企业是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没有龙头企业就没有畜牧业的产业化。积极营造有利于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的社会环境,建立和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机制。支持龙头企业引进和采用一流的技术、设备和工艺,按照国际标准组织生产加工,开展质量认证。使悦羊公司发展成为我县龙头企业,使巴什拜羊肉产品打入国际市场。 五、实行科学化管理,实现网络信息化 1、努力提高畜牧业科技含量,依靠科技发展畜牧业。坚持以自繁自育为主的方针,大力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和完善畜禽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加快推进良种化进程。在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良品种的同时,充分利用地方优良畜禽品种资源,积极采用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先进技术,迅速扩大优良畜禽规模。 2、为使裕民县畜牧业生产适应于市场的变化,由牵头,把畜产品市场的供需关系、需求数量、质量以及价格等信息及时提供给生产者和科研部门,及时调整科研和生产方向。 3、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掌握市场信息,并将信息通过电子计算机及时传递给农牧户和科研单位,农牧户和科研单位也可通过电子网络把信息反馈给。 六、广泛开展职业教育,提高农牧民的科学技术水平 对全县范围内的养殖户进行专业教育,使其懂技术、会经管,能够实现科学养畜。充分发挥农牧民加入(自发组织)养殖协会,提高农牧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协会带动农牧民致富。 附:《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表》 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表
(五)冬牧场不足的主要原因等级 1(优) 2(良) 3(中) 4(低) 5(劣) 合计 有效面积 有效面积 有效面积 有效面积 有效面积 有效面积 一 数量 27.1 4401.3 7190.4 % 0.63 0.99 1.62 二 数量 5351.5 657.3 1468.4 962.5 8439.7 % 1.21 0.15 0.33 0.22 1.91 三 数量 11690.3 2369.3 9888.1 1434.5 25382.2 % 2. 0.54 2.23 0.32 5.73 四 数量 19500.2 3513 23013.2 % 4.4 0.79 5.19 五 数量 10745.4 519.3 246.5 75272 43438.2 % 2.42 0.12 5.56 1.7 9.8 六 数量 23507.3 28715.4 70042.9 10217.3 132482.9 % 5.3 6.48 15.8 2.31 29. 七 数量 20529.9 93276 32472.3 146278.2 % 4.63 21.05 7.32 33 八 数量 44241.7 8797.9 3942.2 56981.9 % 9.98 1.99 0. 12.86 合计 数量 51294.5 52791.2 2658529 69325.9 3942.2 443208 % 11.57 11.92 59.98 15. 0. 100
从裕民县季节草场面积统计表中可以看出,冬牧场与春秋场面积相差不多,分别占总有效面积的38.54%和36.26%,夏牧场面积相对较小,占总有效面积的25.17%,但从草场数质量看,据调查计算冬牧场仍存在饲草饲料供不应求,草畜矛盾日趋严重的问题。春秋放牧场在本县西部地区严重缺水或无水,利用率很低,夏牧场水草茂盛,产草量高,载畜量高,有利用充分发挥夏秋优势,缓和冬春草场畜草矛盾。项目 草场毛面积 草场可利用面积 占草场总有效面积% 冬牧场 144827 137973.7 38.54 夏牧场 100608.7 90138.1 25.17 春秋牧场 133716.9 129925.4 36.29 合计 379152.6 358047.2 100
注:农副产品 数量 折合鲜草量 利用天数 理论载畜量 农作物秸秆 16678800 23350320 152 13826 糖夫 1721629 3443258 152 3851 糖、渣 150000 375000 152 419 配合饲料 300000 1050000 152 1382 合计 18850429 28218578 152 19477
裕民县已建有4个巴什拜羊养殖专业乡、12个养殖专业村、共有875户养殖专业户,建有江格斯乡巴什拜羊育种科研中心一座,拥有核心群3019只,育种示范群26群,7850只,年出栏纯种种公羊500余只。项目 成年公羊 一岁半公羊 成年母羊 一岁半母羊 一级 体重 85 65 60 50 剪毛量 2.5 2.0 2.0 1.8 二级 体重 25 55 55 46 剪毛量 2.3 1.8 1.8 1.6
2009年全县农区冬羔羊生产(包括牧民定居区)母羊达到9.17万只。2009年全县巴什拜羊和公羊鉴定表(只) 乡场 巴什拜羊羊总数 参加鉴定的巴什拜羊数 试情公羊 种公羊 应补充试情公羊 应补充种公羊 巴什拜羊 细毛羊 合计 淘汰 特级 1级 合计 淘汰 哈拉布拉乡 21583 11116 241 4 245 23 6 17 23 1 18 8 阿勒腾也木勒乡 40192 26768 574 0 574 25 7 18 25 5 25 10 新地乡 26388 11373 294 9 303 34 5 15 20 2 34 4 江格斯乡 26394 13926 332 2 334 15 15 25 40 4 15 0 吉也克乡 62829 31068 559 111 670 29 7 21 28 2 29 15 察汗托海牧场 24920 14870 301 3 304 20 3 9 12 10 20 10 机关 25140 20145 80 0 80 0 0 0 0 0 0 0 合计 227446 129266 2381 129 2510 146 43 105 148 24 141 47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规模 期限 投资额 1 裕民县无特定疫区项目 建设重点病例隔离站一座、监测站一座 2010—2015 1700万元 2 裕民县天然草场退牧还草项目 220万亩 2006—2010 1400万元 3 裕民县地方牲畜良种扩繁项目 新建一座地方良种扩繁场 2010—2015 300—400万元 4 裕民县库鲁斯台湿地畜牧业开发利用综合项目 建设水坝三座、支渠8公里、斗渠24公里、改良草场120万亩 2010—2 015 2300万元 5 裕民县防疫体系建设项目 新建监测站、检疫站各一座 2010 100万元 6 裕民县巴什拜羊品系培育建设项目 新建巴什拜羊育种场一座 2010—2015 60万元 7 裕民县人工草场建设项目 2万亩 2010—2015 200万元 8 裕民县巴什拜羊产地认证建设项目 2010—2015 30万元 9 裕民县农作物秸秆转化项目 年转化农作物秸秆 2006—2010 100万元 10 裕民县天然草场改良补播项目 260万亩 2006—2010 34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