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题是中考语文中经常出现的一种题型,纵观历年中考试题不难发现,这类题目一般文字浅易,学生对考点也比较熟悉,但答题结果却年年失分严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答题不规范,容易漏掉一些要点,以致于只能“意会”而不能有效地“言传”。答题自然要根据试题的要求给出相应的答案。
一、品味炼字类
[题目形式]
(1)诗歌中的“某”字或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2)“某”个字或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3)“某”字能否改为“某”字?
(4)你最欣赏哪个字或词?请赏析。
[应对策略] 这类题主要考查我们对精炼词语的感悟能力。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题型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问题:首句中的“断”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解析:“断”字面上是“断绝、隔绝”的意思,结合“音书”一词,可以理解为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含义,再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这首诗是作者从被贬之地岭南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所作,突出了自己久居蛮荒之地的孤寂、苦闷及对家里人的思念之情,故答案应为:
二、名句赏析类
[题目形式]
(1)某诗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该如何理解?
(2)诗歌的某联流传成了千古名句,请分析原因。
(3)从某句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
[应对策略] 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中被后人传诵的名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这类题多为开放题,答案不要求统一,要掌握常见的鉴赏评价的角度:能指出写景特点(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的结合等)或采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或用词的生动形象等,并且还要说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怎样的启示和思考。
[题型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问题:“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
解析:这两句诗之所以被后人传诵,是因为它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向人们揭示了深刻的哲理。首先应明确景物的特点,可理解为:
然后说出这句诗所蕴含的哲理,意思是说,
三、主旨情感类
[题目形式]
(1)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描写了怎样的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3)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应对策略]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态度的领悟。解答这类题要用一句话概括诗歌形象的特点,并根据所描绘的形象特点及作家的风格(豪放、婉约、沉郁顿挫)来推断诗人的情感态度。初中阶段所学诗歌情感大体可分为:离别思念、爱国思乡、友情、爱情、热爱大自然、关心民生等。
[题型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秋夜曲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问题: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这首诗是通过写景来抒情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前三句,作者描绘了计时的漏壶在静夜响起了“丁丁”滴水声、月亮时而遮住时而又露出、暗处的秋虫通宵在鸣叫的三幅画面,这是失眠的女主人公在秋夜的所见所闻,通过这些形象,再结合诗人婉约的诗风,我们可揣测诗人的思想感情为: (意对即可)
四、想象描述类
[题目形式]
(1)展开想象,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优美的意境。
(2)诗歌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应对策略]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题型示例] 欣赏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西江月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现。
问题: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100字以内)
解析:这是一道典型的想象描述类诗歌鉴赏题,有字数,题干中的关键词是“画面”——即要求将下片内容以“画面”的形式再现出来。描绘时要将天外之“星”、山前之“雨”、“路转溪头”忽然呈现出来的社林“茅店”等形象无一遗漏地一一再现。此外,答题时还需要注意用语的简洁优美。示例:
五、表达技巧类
[题目形式]
(1)诗歌某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2)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3)诗歌是怎样抒发作者的情感的?
[应对策略]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和领悟。首先要了解常见的表达技巧,它包括:(1)修辞方法,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对比、比兴等;(2)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或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小中见大、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衬、多角度描写等;(3)表达方式,主要有描写,议论,抒情,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鉴赏时要准确指出诗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或表现手法或抒情方式),然后结合诗句和具体词语作分析,分析时要指出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题型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问题:诗的三、四两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解析:这是一道典型的表现手法类试题,要求赏析三、四句,注意题目要求中的“修辞的角度”,这两句写白雪盼春,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雪花比作“飞花”,是比喻,然后再说出这些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内容(或抒发了什么感情)。答案如下:
[真题演练]
(一)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分)
13.结合全诗内容,说出试题中的“望”字包含哪几层意思。(2分)
(二)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2.这首诗作于王维被排挤出朝廷,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赴边途中。诗题“使至塞上”中
“使”的意思是 ,“征蓬出汉塞”一句中“征蓬”的意思是 。(2分)
13.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第三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三)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6.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颈联中“悦”和“空”两字的妙处。(3分)
7.尾联中“万籁此俱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3分)
(四)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8.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2分)
9.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两句中,你解读出了诗人哪些情感?(3分)
(五)
金陵三迁有感① 宋·梁栋
憔悴城南短李绅②,多情乌帽染黄尘。读书不了平生事,阅世空存后死身。
落日江山宜唤酒,西风天地正愁人。任他蜂蝶黄花老,明月园林是小春。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南宋灭亡前夕,当时作者因被谗在金陵(今江苏南京)屡遭贬官,有感而作。②李绅:中唐诗人,身材短小,秉性性刚直,忠于朝廷。诗在人此处以李绅自比。
(1)五六两句中的“唤酒”“愁人”与开头两句中的“憔悴”“多情”相呼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理状态?
(2)结尾两句是全诗的点晴之笔,请作赏析。
(六)
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0.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21.你认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哪个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2分)
(七)
辋川六言(其五) 王维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
【注释】①辋川:地名。②一瓢颜回陋巷: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赞美弟子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
13.任选一、二两句诗中的一句,发挥想象描绘你读到的画面。(2分)
14.细读全诗,说说诗人向往怎样的生活。(2分)
(八)
渡荆门送别 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100字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
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7.“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两个比喻句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其妙处。(4分)
8.词的下片抒发了哪几种情感?请概括作答。(4分)
(十)
减字木兰花·琴 [宋] 苏轼
神闲意定,万籁收声天地静。玉指冰弦,未动宫商①意已传。
悲风流水,写出寥寥千古意。归去无眠,一夜余音在耳边。
[注释]①宫商:这里指曲调。
8.阅读这首词,根据要求完成赏析。(4分)
词的上片,“神闲意定”描画出琴女弹琴前全神贯注的情态,一个“⑴ ”字渲染了当时的气氛;“玉指冰弦”写琴女抚弄琴弦,“⑵ ”,令人想起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未成曲调先有情”。
词的下片,前两句写⑶ ;末尾两句写词人听琴归来仍觉余音绕耳,侧面表现出琴女演奏技艺的精湛。
要求:⑴用词中的字填空;⑵用词中句子填空;⑶用具体形象的语言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