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3 21:28:45
文档

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2.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表达的事物,而借用相关事物代替。用借代的手法可以使语言简练、含蓄,同时,能突现描写对象的特征,引发读者联想。“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绿叶红花“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
推荐度:
导读修辞手法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2.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表达的事物,而借用相关事物代替。用借代的手法可以使语言简练、含蓄,同时,能突现描写对象的特征,引发读者联想。“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绿叶红花“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
修辞手法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

2.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表达的事物,而借用相关事物代替。用借代的手法可以使语言简练、含蓄,同时,能突现描写对象的特征,引发读者联想 。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绿叶红花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李贺《南园》)

“终岁不闻丝竹声”(白居易《琵琶行》)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3.夸张:为了表达某种强烈的感情,突出事物的某个特征,作者借助于想象,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4.对偶:是指把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的两个句子或短语对称地排列在一起。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5.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或把物当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能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还可使诗人的表意更加丰富。 

拟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出塞》)

拟物:

6.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古诗词中把这种修辞手法称为列锦。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象,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十枝花”(邵康节《山村咏怀》)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7.设问: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或者故作疑问,自己不答,让读者去思索体会。作用: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李白《子夜吴歌》之三)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8.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题乌江亭 》)

9.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孔雀东南飞》)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李商隐的《锦瑟》)

10.双关: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我念欢的的,子行由豫情。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子夜歌四十二首》)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李白《春思》)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11.叠词:增强语言的音乐美(韵律感);起强调作用,使描述的对象更加生动形象,使思想感情的表达更为绵密曲折。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12.互文:出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或表达艺术的需要,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中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理解这种互文时,必须把上下文保留的词语结合起来,使之互相补充、彼此映衬才能现出其原意,故习惯上称之为“互文见义”。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木兰诗》)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13.顶针,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14.反复

表现手法

1.直抒胸臆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2.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的《雨霖铃》)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采薇》)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3.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4.衬托: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衬托的是正衬,利用事物的相反条件来衬托的是反衬。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白居易《长恨歌》)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

5.渲染:对景物环境多做正面的描写,以突出形象,营造意境,渲染气氛。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东船西舫悄无言,未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6.对比:相互比较两种事物使形象更鲜明,烘托映衬更突出,揭示主旨更深刻,使人感受深切。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

7.虚实相生(以虚衬实):“实”指的是眼前的、现实的景、物、人、事;“虚”指的是不在眼前的景、物、人、事,不是事实,为心中所想、梦中所见。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8.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的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9.想象: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的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塑造成一个典型。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描写手法

1.正侧面描写: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描写是侧面描写。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陌上桑》)

2.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心理、揭示主题思想等的作用。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赵师秀《约客》)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秋思》) 

3.白描:用最朴素、最简练的笔墨不事雕饰,不加烘托,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如实勾勒出人物、事件和景物的情态面貌。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皆饿死。”(《悯农二首》李绅)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4.动静结合:古代诗人常常用恰当的动态来衬托渲染,把动和静对立统一的情态摄入诗歌,使得诗中的人、事、景的动与静有机地结合,构成或动中有静,或静中有动,或动静相称的意境。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王维《鸟鸣涧》)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5.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面”,可以顾及全局,体现广度。点面结合,可以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地反映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最充分地表现思想,抒发感情。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6.声色结合:古诗词中写景涉及声音与颜色,诗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身临其境。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7.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8.视角变化: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不同,如远景与近景、俯瞰与仰视;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从不同角度的描写,使景物更全面,获得美感。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白居易《夜雪》)

9.色彩渲染(点染):表颜色的词语可以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烘托感情。欣赏时,首先要善于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词语,体会诗歌流露的感情色彩。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西厢记·长亭送别》

关于芭蕉的诗句:芭蕉在古诗文中主要表达孤独寂寞和离情别绪。

1、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水仙子》徐再思

2、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长相思》李煜

3、何是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一剪梅》蒋捷

4、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代赠》李商隐

文档

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2.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表达的事物,而借用相关事物代替。用借代的手法可以使语言简练、含蓄,同时,能突现描写对象的特征,引发读者联想。“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绿叶红花“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