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也是培养学生对税收知识的进一步了解的课程。该课程是一门介绍税收基本理论,我国税制以及税收管理的课程。在当前教学改革的浪潮中,该课程显得尤为重要。学习税收基础是今后学习纳税实务课程的基础,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会计业务知识。同时,学习好该课程也是顺利通过会计从业资的一个重要基础,也为今后的工作做一个良好的铺垫。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税收的地位、功能和作用越来越重要。税制改革是我国经济总体配套改革的重点之一,税收法制制度已成为国家宏观经济体系和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税收基础》正是为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学习和掌握中国税收制度的需要而开设的。
《税收基础》是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首先要解决的是学生对知识税收的认知问题,培育学生对学习税收知识的兴趣,了解社会实践中的税收在专业工作、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和表现。它以基础会计为前导课程,以金融学基础为后导, 通过工作任务引领的项目活动,培养学生熟悉各税种的法律法规,熟练掌握各税种的应纳税额计算。
2 课程设计思路
1.本课程以各种税种要素为主要知识点进行讲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理解税对于会计的重要性,同时紧密围绕会计从业资大纲的要求进行训练,补充教材上相应的知识内容。
2.各章节所呈现的知识内容应相互区别理解,也可从会计知识方面进行更详细的解释,以便于学生接受相对较难理解的知识点,做到课程之间相互衔接,体现该课程的多元化。
3.在对税收概论的掌握上,结合各主要税种(尤其是从业考试涉及的主要税种)要素熟练掌握,以练习的方式强化理解。
4.本课程总学时72学时,建议理论讲授57学时,实训11学时,复习测试2学时,机动2学时。
3 课程目标
3.1 总体目标
通过税收基础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较全面地了解税收的基础理论和相关知识;熟知我国现行的税收法律制度,熟练掌握各种税的计税方法和税收征管。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理解、运用。为学生将通过资格考试和胜任将来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的培养目标具备相应的业务操作能力,能够胜任各类企业和各级财政部门、税务部门、各类事业、行政单位的税务工作的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学生通过学习理解和掌握税制各要素的内涵及相互关系,掌握中国税制实务中各税种的基本法律内容、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了解税收行政管理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与此同时,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和善于沟通合作的品质,提高学生在社会科学方面的综合素养,为将来走上社会从事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2 知识目标
1. 税收概述、特点,税收分类、税法概念及分类;
2. 流转税制中、消费税、营业税、关税的计算及征收管理;
3. 所得税制中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的计算及征收管理;
4. 税务代理、税收法律责任及诉讼。
3.3 能力目标
1.学生根据学习的内容,自己分析计算各税种;
2.对于教材上未涉及但考试大纲存在的内容要认真掌握;
3.学会归纳总结税收征管的内容。
3.4素质目标
1.树立遵纪守法的道德观念,严格遵守税法的规定,在今后的工作中有良好的职业;
2.具有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和主动、热情、耐心的服务意识;
3.具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5.具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的进取精神。
4 本课程与前续课程的关系
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学生学习了《会计基础》知识,可以为学生更好的理解会计理论知识,同时学习本课程也是学好后续《纳税实务》的基础。
5 课程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 税收概述 | ||||||||
知识目标 | 了解《税收基础》的课程结构,掌握税收的概念和税收的特征。 | |||||||
能力目标 | 根据从业考试大纲,掌握关于税收的概念、特征及作用相关考点。 | |||||||
教学方法 | 教授法、举例法,提问的方式 | |||||||
总学时 | 4 | 理论讲授学时 | 4 | 实训学时 | ||||
教学内容 | 学时安排 | 知识点 | 重点 | 难点 | ||||
税收的概念和本质 | 2 | 税收的概念 | ||||||
税收的特征 | √ | |||||||
税收的职能 | 1 | 税收的职能 |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的作用 | 1 | 税收的作用 | ||||||
活动设计 | 以百姓生活的基础设施等例子,引入财政收入,从而导出税收。 |
第二章 税收制度 | ||||||||
知识目标 | 掌握税制的构成要素及分类 | |||||||
能力目标 | 重点掌握税制要素、能将每个税种进行分类 | |||||||
教学方法 | 讲授法、图示法,举例法 | |||||||
总学时 | 6 | 理论讲授学时 | 6 | 实训学时 | ||||
教学内容 | 学时安排 | 知识点 | 重点 | 难点 | ||||
税收制度与税法 | 2 | 税收制度 | ||||||
税收与税法的区别与联系 | ||||||||
税制的构成要素 | 2 | 税制的构成要素 | √ | |||||
税收的分类 | 2 | 税收的分类 | √ | |||||
活动设计 | 本章内容是后续学习的基础,会以举例和提问的方式让学生熟练掌握。 |
第三章 流转税制 | ||||||||
知识目标 | 征收范围、纳税人、税率、计算及的征收管理 | |||||||
能力目标 | 理解三种流转税的含义,掌握计算方法 | |||||||
教学方法 | 讲授法,实训法 | |||||||
总学时 | 14 | 理论讲授学时 | 10 | 实训学时 | 4 | |||
教学内容 | 学时安排 | 知识点 | 重点 | 难点 | ||||
的征收范围、纳税人、税率 | 4 | 征收范围、补充从业大纲视同销售 | √ | |||||
纳税人 | ||||||||
税率 | √ | |||||||
计算 | 4 | 一般纳税人应纳税额计算 | √ | √ | ||||
小规模纳税人应纳税额计算 | √ | |||||||
减免税及出口退税、征收管理 | 2 | 了解减免税、退税 | ||||||
熟练掌握征收管理 | ||||||||
活动设计 | 重点讲授的征收范围、营改增的应税服务项目。通过不断的练习,熟练掌握的计算以及会计从业考试大纲所涉及的内容。 |
第三章 流转税制 消费税 | ||||||||
知识目标 | 掌握消费税的征收范围、计算以及征收管理的内容 | |||||||
能力目标 | 能确定哪些消费品需要缴纳消费税、能熟练掌握消费税的计算 | |||||||
教学方法 | 理论结合实际练习、举例法 | |||||||
总学时 | 10 | 理论讲授学时 | 8 | 实训学时 | 2 | |||
教学内容 | 学时安排 | 知识点 | 重点 | 难点 | ||||
消费税的征收范围、纳税人、税目税率 | 1 | 消费税征收范围 | ||||||
纳税人、税目税率 | ||||||||
消费税应纳税额计算 | 6 | 从价定率、从量定额、从价定率和从量定额复合征收 | √ | |||||
应税消费品已纳税款的扣除 | √ | √ | ||||||
自产自用应纳消费品应纳税额、委托加工应税消费品应纳税额 | √ | √ | ||||||
消费税征收管理 | 1 | 消费税征收管理 | ||||||
活动设计 | 通过习题集的练习,熟悉消费税相关内容 |
第三章 流转税制 营业税 | ||||||||
知识目标 | 掌握营业税征收范围、纳税人、税率及计算 | |||||||
能力目标 | 能对营业税征收范围熟悉记忆,准确计算 | |||||||
教学方法 | 理论讲授与实训相结合,演示法 | |||||||
总学时 | 6 | 理论讲授学时 | 5 | 实训学时 | 1 | |||
教学内容 | 学时安排 | 知识点 | 重点 | 难点 |
营业税概念、税目、税率、纳税人 | 2 | 营业税概念、纳税人及扣缴义务人、税目、税率 | ||
营业税应纳税额 | 2 | 计税依据 | ||
营业额的基本规定 | √ | |||
营业税征收管理 | 1 | 营业税征收管理 | ||
活动设计 | 根据习题集相关习题,进行练习,掌握营业税内容 |
第四章 所得税制 企业所得税 | ||||||||
知识目标 | 理解企业所得税的含义及征税对象、纳税人以及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 | |||||||
能力目标 | 能够进行相应经济业务企业所得税的计算。 | |||||||
教学方法 | 理论讲授与实训相结合,演示法 | |||||||
总学时 | 12 | 理论讲授学时 | 10 | 实训学时 | 2 | |||
教学内容 | 学时安排 | 知识点 | 重点 | 难点 | ||||
企业所得税征收范围、纳税人、税率 | 2 | 企业所得税概念、纳税人 | ||||||
税率 | ||||||||
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 | 6 | 收入总额、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 | √ | √ | ||||
准予扣除项目、不得扣除项目 | √ | |||||||
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业务招待费、广告费、业务宣传费等支出的税前扣除。 | √ | √ | ||||||
弥补亏损 | √ | √ | ||||||
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 | 2 | 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 | ||||||
活动设计 | 根据学习内容以及从业考试重点,安排学生进行复习,主要方式是以练习为主。做到熟能生巧 |
第四章 所得税制 个人所得税 | ||||||||
知识目标 | 掌握个人所得税的征收范围、纳税人、税率以及不同个人所得应缴纳所得税的计算方法 | |||||||
能力目标 | 能区分各种个人所得税的不同计算方式,并准确计算 | |||||||
教学方法 | 理论讲授与实训相结合,举例法 | |||||||
总学时 | 10 | 理论讲授学时 | 8 | 实训学时 | 2 | |||
教学内容 | 学时安排 | 知识点 | 重点 | 难点 | ||||
个人所得税的征收范围、纳税义务人、税目、税率 | 2 | 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义务人 | ||||||
应税项目、税率 | ||||||||
个人所得税应纳税额计算及征收管理 | 6 | 工资薪金所得、个体生产经营所得、企事业承包经营所得、劳务报酬所得应纳税所得计算 | √ | √ | ||||
稿酬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应纳税所得计算 | √ | √ | ||||||
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 | ||||||||
活动设计 | 根据本节所学的内容,配合习题集进行练习 |
第五章 税收征收管理 | ||||||||
知识目标 | 掌握教材种税收管理概念、管理制度、税务代理制度以及税收法律责任及税收诉讼的内容。同时需掌握会计从业考试大纲中所涉及的税务登记、开具、纳税申报、税款征收相关内容 | |||||||
能力目标 | 掌握考试大纲中所涉及的税务登记、、申报、税款征收的相关内容。 | |||||||
教学方法 | 讲授法、举例法 | |||||||
总学时 | 6 | 理论讲授学时 | 6 | 实训学时 | ||||
教学内容 | 学时安排 | 知识点 | 重点 | 难点 | ||||
税收管理概述、税收征收管理 | 2 | 税收管理概述、税收征收管理制度 | ||||||
税务代理制度和税收法律责任及诉讼 | ||||||||
税务登记、开具与管理 | 2 | 开业登记、变更登记、停业复业登记、注销登记等内容 | √ | |||||
的种类、开具要求 | √ | |||||||
纳税申报、税款征收 | 2 | 纳税申报 | √ | |||||
税款征收方式、税收保全措施、税收强制执行 | √ | |||||||
活动设计 | 根据教学内容布置相关作业,掌握税收管理的知识点 |
6.1 师资配备
专业教师应具有良好的师德风尚和终身学习能力,能够按照门和会计主管部门要求,完成教师和会计技术职务继续教育项目。能够每两年参加不少于2个月的企业实习与实践活动。具备现代职教理念,能够运用会计信息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采用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方法。
本课程主要采用课堂授课教学、案例教学法、主题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1、课堂授课教学
针对多媒体课件条理分明、信息量大、学生相对容易接受,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接触更多的信息量,能大大提高上课效率及后续课程内容的自学等特点,应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满足基础理论教学的需要。
2、案例教学法
根据教学目的要求,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运用所学的理论,对具体事例进行分析,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得出某些结论或获取处理问题正确方法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从具体案例中掌握和理解所学课程的基础知识,归纳出理论知识的脉络,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技巧。案例教学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应对、解决各种错综复杂现实税收问题的能力,有利于促进税收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也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的教学互动。
3、主题讨论法
针对当前社会关注的税收现象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例如:密切联系我国财政、金融改革中的热点问题,国家宏观问题等,引导学生去学习、研究这些问题等等。通过教师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热情,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学会搜集相关信息资料,在小组内讨论,并总结讨论结果在课堂上大胆发言。此过程中一定注意教师的身份,以学生为主,教师只是引导者。通过主题讨论法,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能够大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增强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
6.2 实验实训条件
结合学习编制的校本习题集,以案例为主,贯穿整个税收的理论知识。
6.3 教学资源配置
选用教材:《税收基础》,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此教材符合职业技能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技能为主线”教学的要求,重点突出,概念明确,结构合理,篇幅适中,实例新颖,文字简明,可读性强,注重实际技能的培养,并处理好基本内容和新知识之间的关系,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应用性。
1.注重习题书应用
由于本课程课标以从业资为主要目的,所以配套的习题集在讲解和学生练习时就应有所侧重点。
2.常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理论知识较复杂或者量大的时候,可以利用PPT等教学仪器,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生动性,促进学生理解、接受课程知识。
教学研究涉及的领域、教研活动
近年来教学队伍教研活动涉及的领域、提出的教改项目和措施、已经解决的问题和取得的教改成果。
1、理论联系实际。主要通过案例分析,让同学更深刻地了解税收基本原理,学会理论在实际中的运用。老师通过搜集税收实践中的相关资料,向同学们介绍税收领域的典型案例,并组织同学们进行讨论。
2、税收模拟。开展实验教学,增加学生感性知识和锻炼实际操作能力。对业务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利用模拟实验室设备,进行计算机模拟教学,包括税收的计算、纳税申报表的填制;组织学生到实际部门见习各类纳税申报软件的运行使用情况,使学生更易于理解与掌握有关制度规定和业务方法。
3、多媒体教学。课堂教学以多媒体电子课件为主,配合使用黑板板书。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用电子课件制作大量内容丰富的教案,在配以案例、习题等内容,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4、网络教学。学生不仅仅在课堂上学习书本的知识,还可以通过网络了解最前沿的知识及其技术手段,通过网络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加强《税收基础》的学习与理解。
5、采用过程与模块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注重课堂提问、课后作业、模块考核等手段,强调课程结束后综合评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注重考核学生的职业素养及职业能力。
6、社会实践。除了在全程教学计划中有专门的实习安排外,还根据课程学习的需要,利用课余时间及假期,组织学生走向社会,进行专题社会调研和税法宣传活动;组织学生到税务机关进行专业实践。
7 教学评价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从业资格考试大纲为基础,突出每个章节的重难点,注重强化案例的训练。
2.激发学生考证的动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堂课的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3.教师自身不断扩充自己的专业知识,更新教材的内容,与现有税收制度相衔接。
4.课堂上以提问,课堂作业等进行综合评价
5.对于积极主动学习的学生给予相应的鼓励和奖励
6.税收基础学期总成绩由三个部分组成:平时成绩、期中成绩、期末成绩。其中,平时成绩由:出勤(10%)、课堂表现(10%)、课后作业(10%)构成,期中成绩占20%,期末成绩占50%。
8推荐教材及参考资料
依据从业资大纲对《税收基础》教材进行删减
《税收基础》 高等教育出版社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经济科学出版社
9 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
1.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教学标准
2.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考试大纲
3.绵阳财经学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0 其它说明
1.本课程标准适用于中等职业学校三年制会计专业。
2.本课程标准所列的各模块总学时和教学内容学时为建议学时,不包括国家法定节假日的时间,学校可根据具体情况作适当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