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中职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3 21:19:39
文档

中职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

中职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劳动就业制度的改革,中职毕业生就业实行“不包分配、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的就业安置制度。具体地说,就是执行者“在国家统筹规划和指导下,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的就业方针。面对日益严重的就业形势和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职毕业生或多或少都产生了一些心理困扰,笔者就一些中职学生就业心理展开问卷调查,发出问卷2051份,收回问卷2038份,其中有效问卷2022份。问卷题目如下表:序号题目同意%难以判断%不同意%1选择收入
推荐度:
导读中职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劳动就业制度的改革,中职毕业生就业实行“不包分配、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的就业安置制度。具体地说,就是执行者“在国家统筹规划和指导下,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的就业方针。面对日益严重的就业形势和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职毕业生或多或少都产生了一些心理困扰,笔者就一些中职学生就业心理展开问卷调查,发出问卷2051份,收回问卷2038份,其中有效问卷2022份。问卷题目如下表:序号题目同意%难以判断%不同意%1选择收入
中职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劳动就业制度的改革,中职毕业生就业实行“不包分配、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的就业安置制度。具体地说,就是执行者“在国家统筹规划和指导下,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的就业方针。面对日益严重的就业形势和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职毕业生或多或少都产生了一些心理困扰,笔者就一些中职学生就业心理展开问卷调查,发出问卷2051份,收回问卷2038份,其中有效问卷2022份。问卷题目如下表:

序号题目同意%

难以判断%

不同意%

选择收入高、待遇好,但较辛苦的工作。52.1245.9
2选择稳定工作,但收入不算高。53.64.641.8
3选择做国家干部的工作。61.3830.7
4看大多数人选择什么职业,自己就选择什么职业。 

34561
5 找工作,是靠拉关系的。

 51.3

5.8 

42.9 

6 选择既不辛苦、又稳定‘待遇、工资也不错的工作。

 90.6

1.9 

7.5 

7 中职生就业不如大学生。

72.5 

10 

17.5 

   一、通过问卷调查,发现中职生在就业时存在以下心理状态:

  自卑心理

   中职生一般认为自己没有考上普高,是的、是失败的,上中职学校是迫不得已的选择,大部分同学都认为自己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不如高职生、大学生。因此,他们往往自责自己,潜意识中有自卑和压抑心理。再加上近几年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在不断地提高,而有些单位对中职生的了解又不够明确,这使得中职生在求职过程中处处碰壁,加剧了他们的自卑情绪,从此他们对前途担忧,对未来丧失信心,缺乏自尊心,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陷入不战自败的困境之中。

   自负心理

   部分中职毕业生由于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认为自己是做“白领”的,是国家干部。这种心理表现在择业上,则是他们往往好高骛远,期望值居高不下,没有将自己位置摆正,没有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只是一名中职生,从事的职业及岗位应是生产第一线,所做的工作必须从最基层做起,于是这部分毕业生对用人单位横挑鼻子竖挑眼,就出现了“高不成低不就”、“脚踩几只船”的恶性循环,从而造成就业受挫,难以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产生心理失衡。

   从众心理

   中职毕业生在择业时,“人云亦云”、“看大多数人选择哪里自己就选择哪里;大多数人往哪里挤,自己就往哪里挤。”他们认为,大多数人钟情的工作一定是好工作,大多数人选择的一定没错。这些人毫无主见,缺乏开拓精神,没有客观分析自身专业基础、经济状况等各方面因素,忽视自身的个体特异性与自我创造性,盲目跟风,随波逐流,采取不切合实际的从众行为。 

   矛盾心理

   部分中职毕业生在择业时,碰到各种各样的选择,往往会左右为难。例如,他们总是认为到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稳定,风险较小,但又嫌收入不高;自己创业收入较高,但又觉得太辛劳。于是他们总是举棋不定,总是进行痛苦而矛盾的选择。这种既要顾及工作性质、发展前景,又要考虑地理位置、经济收入、福利条件的矛盾心理,最终往往会使这些中职生失去了太多的时间与机遇。

依赖心理

   有些中职毕业生由于家庭、社会条件较好,在择业过程中把希望寄托在学校、父母或朋友之上,寄托在拉拉关系、走后门之上,有的甚至由家长出面与用人单位洽谈,孰不知这样做的结果恰恰让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产生缺乏开拓能力、生活和工作能力差的印象。当今社会,挑战与机遇并存,只有在择业之初,就树立自信心,少点依靠,敢于竞争,才能在众多的求职者中脱颖而出。

   实惠心理

   持有这种心理的中职生往往在招聘会上,说不上三句话就问“能给多少钱,工资多少,奖金多少,能不能分配住房”。他们的眼睛只盯在外资、金融、保险、电信类企业,错过许多很好的机会。他们往往“宁要大城市一张床,不要边远地区一套房。”孰不知沿海城市的待遇虽高,大城市的发展机会虽多,但并不是每一个人,每一个专业都适合在沿海和大城市发展,西部地区、边远地区也是同学们建功立业的地方。

鉴于上述种种现象,不良就业心理状态的存在已经严重影响了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对中职毕业生就业率的提高造成了实质性阻碍,因此及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已是迫在眉睫。

   二、解决中职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帮助中职生更新就业观念

有一些中职生留恋过去“统包统分”的就业制度,害怕人才的竞争;还有些中职生认为到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工作才是就业,这种工作稳定,而对三资企业、民营企业等非国有企业,则认为不可靠、不保险。显然,这种就业观念是不利于成功就业的。因此,中职生要转变就业观念,摒弃干部身份、国企身份的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不求对口先就业,先求生存后发展”的思想,用新观念去指导就业实现大就业观念。所谓大就业观念,即只要有一份工作,有一份相对固定的收入,不管在国有单位、还是非国有单位、甚至从事个体工作,都是就业。同时,还应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要对学生进行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引导毕业生认清当前就业形势,在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专业、特长、能力的基础上,调整好就业期望值,找准坐标,使自己的职业意向与社会的需求相吻合,使毕业生抓住机会,顺利就业。

(二)重视中职生就业心理疏导

  学校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战场。因此,中职学校首先应从职教的特点出发,应从中职生特点出发,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构建“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教育指导为辅”的心理健康教育运行机制,形成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其次,中职学校应积极开展中职生健康择业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帮助中职生客观认识自己,做到正视现实、敢于竞争、放眼未来。做好择业心理准备,特别是受挫折的心理准备,以及求职自荐、面试、考试、洽谈等择业环节中的心理准备。促进中职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另外,学校可根据心理学的理论对中职学生进行与择业活动有关的心理测量、社会适应性测量,帮助中职生更客观的认识自己、分析自己的优势及不足,指导学生如何提高自身素质和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树立终身接受教育的观念,以便更合理地进行人-职匹配及科学地进行择业决策,并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指导和咨询,以调适其心理状态。

(三)鼓励毕业生树立自信心

  自信是对自己一种积极评价,中职毕业生要相信自己具备某项职业所要求的条件,鼓足勇气,参与竞争。但自信是以充分的就业准备为基础的,即正确地认识自我及就业形势,确立恰当的就业目标。这就要求中职毕业生一定正确认识自我,认真客观地分析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气质、能力水平等,检查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竞争力如何,不要刻意追求现实中不可能达到的事情。同时还要正确认识就业形势,即考虑自己的专业和理想职业在社会上的需求量如何,竞争强度如何;自己的理想职业与自己所学的专业是否相符,如果不符合,该如何弥补;将要去求职的单位对求职者有何具体要求等等,综合加以考虑,确立就业目标。当然中职毕业生还要培养积极主动的就业意向,经常了解专业的发展趋势、信息、前景、培养目标及使用方向,不断汲取新的专业知识,不断修正就业意向,不断寻找就业信息以及求职材料准备等等,但自信心并非短时间内所能树立。树立自信的最根本途径还是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中职毕业生只有搞好学业,发展特长,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面对招聘者才可能信心十足。

  

四)指导中职学生正确对待挫折,迎接挑战

     有的毕业生择业失败后,就无颜面对他人,不敢与用人单位接触,情绪低落,一蹶不振甚至精神崩溃、行为失常。其实人的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挫折的,关键是遇到挫折后要分析失败的原因,战胜或适应挫折。找出问题的根源,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想办法去战胜它。虽然失败和挫折是伴随人生的事情,但它也是磨练人的最好机会,一帆风顺并不利于锻炼人的意志能力。择业是人生的第一步,勇于面对挫折,克服困难,百折不挠,有利于积累社会经验,走向成熟,为今后的事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通力协作,正确引导中职学生就业

  家庭成员要关心和引导自己的子女求职择业,注意减轻他们的求职压力,与孩子们做到心理沟通,并与学校相互配合。同时,社会也要营造良好的求职择业环境与氛围。国家已经制订和颁布了《就业促进法》等相应的就业法规,就业市场逐步得以规范和完善,使毕业生依法求职,有法可依。

  总之,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与协作,解决好中职毕业生在求职择业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必将促进中职教育快速、健康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这也是体现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更新就业观念,抓住机会,顺利就业

   通过人才市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已成为我国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方式。但是,我们仍有许多毕业生在就业观念上却往往跟不上就业制度改革的步伐。他们留恋过去“统包统分”和“包当干部”的就业制度,害怕人才的竞争;他们片面理解就业,认为就业就是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工作,而对三资企业、私营企业等非有国单位,则认为不稳定、不可靠、不保险。显然,持这种过时的就业观念,是不可能在毕业生就业市场和人才市场上被择优录用的。

   因此我们要帮助毕业生调整目标,进一步转变观念,摒弃干部身份的概念,破除人为把工作岗位分成高低贵贱的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不求对口先就业,先求生存后发展”的思想,用新观念去指导就业实践。这就要求中职学校首先要强调毕业生要树立大就业观念。所谓大就业观念,即只要有一份工作,有一份相对固定的收入,不管在国有单位、还是非国有单位、甚至从事个体工作,都是就业。同时中职学校还应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要对学生进行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引导毕业认清当前就业形势,在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专业、特长、能力的基础上,调整好就业期望值,找准坐标,使自己的职业意向与社会的需求相吻合,使毕业生抓住机会,顺利就业。

文档

中职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

中职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劳动就业制度的改革,中职毕业生就业实行“不包分配、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的就业安置制度。具体地说,就是执行者“在国家统筹规划和指导下,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的就业方针。面对日益严重的就业形势和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职毕业生或多或少都产生了一些心理困扰,笔者就一些中职学生就业心理展开问卷调查,发出问卷2051份,收回问卷2038份,其中有效问卷2022份。问卷题目如下表:序号题目同意%难以判断%不同意%1选择收入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