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语言学概论试题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3 21:19:54
文档

语言学概论试题

语言学概论模拟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6分)1.关于语言与言语的关系,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A.用文字记录下来的就是语言,用声音说出来的就是言语B.语言具有内在的一致的规律,而言语则不同,很难找到一致的规律C.语言是言语活动中社会成员约定俗成的共同使用的部分,是均质的D.言语具有个人特点,因此不同于社会约定俗成的“语言”2.最早的比较全面系统地阐述“语言”一般理论的著作通常认为是德国学者( 
推荐度:
导读语言学概论模拟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6分)1.关于语言与言语的关系,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A.用文字记录下来的就是语言,用声音说出来的就是言语B.语言具有内在的一致的规律,而言语则不同,很难找到一致的规律C.语言是言语活动中社会成员约定俗成的共同使用的部分,是均质的D.言语具有个人特点,因此不同于社会约定俗成的“语言”2.最早的比较全面系统地阐述“语言”一般理论的著作通常认为是德国学者( 
语言学概论

模拟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6分)

1.关于语言与言语的关系,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用文字记录下来的就是语言,用声音说出来的就是言语

B.语言具有内在的一致的规律,而言语则不同,很难找到一致的规律

C.语言是言语活动中社会成员约定俗成的共同使用的部分,是均质的

D.言语具有个人特点,因此不同于社会约定俗成的“语言”

2.最早的比较全面系统地阐述“语言”一般理论的著作通常认为是德国学者(  C   )的《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

A.黑格尔                B.康德

C.洪堡特                D.歌德

3.元音音质的差别主要是由下列( B )决定的。

A.发音B.共鸣腔的不同形状

C.发音源            D.发音部位

4.下列各组辅音中都是双唇音的一组是(  A   )。

A.[p][p‘] B.[p][f]

B.[p][n]      D.[b][k]

5.语音的本质属性是(  D   )。

A.物理属性        B.生理属性

C.心理属性         D.社会属性

6.北京人把“分配”[f n55p‘ei51]说成[f m55p‘ei51],这种语音变化形象是( A  )。

A.同化        B.异化

C.弱化              D.脱落

7.下列四组合成词中,(   D  )含有不成词语素。

A.火车               B.热爱

C.心疼               D.端详

8.一般说来,前缀在构词中通常(   B  )。

A.只改变词的具体意义、不改变词的词类          

B.只改变词的抽象意义、不改变词的词类

C.只改变词的词类、不改变词的具体意义         

D.只改变词的词类、不改变词的抽象意义

9.“一张上海”这句话表面上看起来是词语搭配不当,其实是“买一张去上海的车票”这句话在特定场所(售票处)对话省略。这种现象说明了(  A   )。

A.语境对语法的作用    

B.修辞对语法的作用       

C.语汇对语法的作用     

D.语音对语法的作用

10.“学习外语”和“政治学习”中的“学习”是(  D)。

A.边缘类的词       

B.兼类词

C.同音词 

 D.词性完全相同的词

11.义素分析的基本方法是(   C  )。

A.扩展法                B.二分法               C.对比法                D.描写法

12.“她在喂孩子”这个句子中,“她”是施事,“孩子”是受事。这种施受关系属于(  D  )。

A.语汇意义                B.语境意义            C.附加意义                D.语法意义

13.已有的自源文字,从字符跟语言中什么样的语言单位相联系的标准来归纳,都是(  B   )。

A.音节文字                B.词语文字           C.音位文字                D.语素文字

14.在下列四种古老的自源文字中,至今仍在使用的一种是(  C   )。

A.古埃及文字             B.苏美尔文字            C.汉字                   D.马雅文字

15.在下列四种行为中,与文字起源直接有关的是(  C   )。

A.结绳                B.串贝                   C.图画                D.以上各种行为

16.现在公认的汉字的最早源头是(  A   )。

A.甲骨文、金文            B.甲骨文、篆书       C.金文、隶书           D.甲骨文、隶书

17.下列各组汉字中都属于会意字的是(   B  )。

A.课桌          B.众兵          C.新闻          D.电灯

18.语言的统一只能通过以下(  C   )方式来实现。

A.消灭现有方言                               B.方言和民族共同语相互融合

C.推广民族共同语,逐步用它来取代方言         D.推广方言,使之取代共同语

19.从词义发展上看,下面(   B  )组词的词义指称范围扩大了。

A.江、河                B.闻、香         C.臭、脚                D.江、风

20.下列各组词中,都是借词的是(   B  )。

A.吉普、电脑            B.尼龙、电视机      C.沙发、绷带            D.冰淇淋、冰棍

21.语法上,(   C  )是句子中最小的能活动的单位。

A.语素                B.词组                   C.词                  D.合成词

22.下列关于“概念”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

A.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                     B.概念是从千千万万的个体属性中抽象出来的

C.概念反映了客观事物一般的本质属性         D.概念就是语汇

23.(  B   )受到损害后,患者会出现语言障碍,基本上不能说话,但能听懂说话。

A.大脑右半球前部           B.大脑左半球前部     C.大脑右半球后部        D.大脑左半球后部

24.现在一般认为,人学习语言的最迟临界点是在(  C   )左右,就是说在这个年龄之前如果不接触语言,此后就几乎无法学习语言了。

A.两岁                B.五岁         C.十二岁              D.二十岁

25.“熟”语料库是指(  D   )。

A.经常使用的语料库                     B.经过批准发行的语料库 

 C.经过使用证明较为成熟的语料库        D.标注了一定附加信息的加工文本

26.“语言迁移现象”指的是(  A   )。

A.在外语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母语对目标语的影响现象     B.将一种语言转化成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C.随着人口迁移而带来的语言变化现象                 D.学习母语过程中语言水平提高或降低的过程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4分)

27.非音质音位包括(ABC)。

A.调位      B.重位     C.时位      D.音段音位       E.语调

28.下列研究属于应用语言学范围的是( BCD      )。

A.对语言基本理论的研究              B.第二语言教学      C.机器翻译,自然语言理解

D.为语音合成服务的实验语音学        E.现代汉语的句法理论研究

29.下列五个元音,(    BCE      )都是后元音。

A.[i]    B.[o]    C.[u]    D.[a]     E.[γ]

30.基本语汇具有的特点有(ACD          )。

A.产生的历史长       B.民族性强       C.使用的范围广       D.构词能力强       E.概括性强

31.下列词组中,(ABC          )都是主谓关系。

A.饭没有了     B.火车开走了     C.我很累      D.教室里没有人了      E.冰棍!(叫卖)

3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       )。

A.汉字是意音文字  B.汉字是音节文字   C.汉字是音位文字  D.汉字是词语文字   E.汉字是表意文字

33.下列语言中来自拉丁语的有(ADE          )。

A.意大利语  B.土耳其语    C.俄语      D.法语      E.西班牙语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2分)

34.词形变化:是指通过词的形态变化产生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包括附加、屈折、异根和零形四种。

35.派生词:词根语素加上词缀语素构成一个新词,这样得到的合成词又附加式合成词,即派生词。

36.语言转用:是随着不同民族的接触和融合而产生的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指的是一个民族的全体或部分成员放弃使用本民族语言而转用另一民族语言的现象,也称之为语言替换。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37.使用国际音标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使用国际音标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注意将国际音标与字母区分开来。一个字母可以有大写和小写的区别,还可以有手写体和印刷体的不同,国际音标则没有这些区别。在国际音标中,一个字母的不同形体就是不同的音标,代表不同的音素。比如国际音标中的[N]和[n]、[Y]和[y]等都表示不同的音。一个字母在具体语言中和借用到国际音标中,会代表不同的音素,切不可将它们混为一谈。比如汉语拼音方案中的b,p,d,t,g,k与国际音标中形体相同的[b]、[p]、[d]、[t]、[g]、[k]所代表的音素就并不相同。为了与一般的字母相区别,国际音标在使用时通常在符号外别上方括号。

第二,要注意将形体相似的音标区别开来。国际音标中有些音标符号是对同一个字母进行不同的变形而产生的,应加以区分。比如[z]、[  ]和[  ],[n]、[  ] 、[  ] 和 [  ] , [h] 、[  ]和[   ]。

第三,要了解国际音标记录语音有宽式与严式的区别。粗略地说,“宽式音标”是一种比较概括的音标,与区别意义无关的发音特征和差别可不必反映,又可以叫做“音位标音”。“严式标音”则是一种详尽反映发音特征和差别的标音,又可以叫做“音素标音”。比如汉语普通话的“党”和“电”,按宽式标音分别记为[ta  ]和[tian]就可以了;按严式标音则可分别记为[tα  ]和[tiεn]。严式和宽式是相对而言的,二者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记录语音时采用宽式标音,还是严式标音,要依需要而定。

38.划分文字类型有哪几种标准?

答:文字的类型可以根据两种不完全相同的标准来分类:一种是根据文字系统中的字符跟语言中什么样的语言单位相联系的标准来分类,另一种是根据字符跟语言单位的语义还是语音相联系的标准来分类。根据字符跟什么样的语言单位相联系的标准来分类,在理论上各种文字可以分为“词语文字”、“语素文字”、“音节文字”和“单位文字”,音位文字还可以细分为“辅音音位文字”和“全音位文字”。全部或绝大多数字符都只跟语言中的词语相联系的文字是词语文字。全部或绝大多数字符只跟语素相联系的文字是语素文字。全部字符都只跟语言单位中的音节相联系的文字是音节文字。全部字符只跟辅音音位相联系的文字是辅音音位文字,平时就称为辅音文字。既有代表辅音音位的字符,也有代表元音音位的字符的文字是全音位文字,平时就称为音位文字。根据字符跟语言单位的语义还是语音相联系的标准来分类,在理论上各种文字可以分为“表意文字”、“表音文字”和“意音文字”。全部字符都是意符的文字是表意文字。全部字符都是音符的文字是表音文字。表音文字习惯上双称为拼音文字。一部分字符是意符,一部分是音符的文字是意音文字。

39.关系意义和词汇意义有什么不同?

答:句子通常都是由词语组合而成的,词语在组合时总要形成一定的结构关系,由这些结构关系所赋予的意义就是我们所说的“关系意义”。关系意义和词汇意义不同,词汇意义是词语本身所具有的意义,一个词语即使孤立存在,也会具有一定的词汇意义,而关系意义则是词语进入组合之中才会产生的意义,它只存在于一定的句法结构之中,孤立的词语是没有这种意义的。

五、问答题(每小题9分,共18分)

40.为什么说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第二性的?举例说明。

答:因为任何一种语言总是先有口语,后有书面语,而且大多数语言在其存在的历史上只有口语而没有相应的书面语。比如汉语、英语等世界通用语言,都是先有口语,后有书面语;但是我国的部分少数民族至今只有口语而没有书面语。任何一种书面语又都只能是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的,并且或迟或早总是要随着口语的演变而演变。比如我们的汉语,书面语产生后,随着口语的演变由古汉语发展演变成今天的汉语普通话。任何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口头存在形式,但是古往今来只有极少数语言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了相应模拟的书面语。比如现今世界上只有汉语、英语、日语、法语、德语、俄语等少数语言有书面语。

41.什么是共同语?什么是基础方言?汉民族共同语为什么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北京方言语音为标准音?

答:全体社会成员共同使用的语言形式就是民族共同语,简称“共同语”。而共同语是在某一个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作为共同语基础的方言叫做“基础方言”。所谓作为共同语的基础,指的是共同语的语音、语汇和语法系统是来自基础方言的。在一种语言的诸方言中,究竟哪一种方言成为基础方言,是由客观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条件决定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即普通话以北方言为基础方言,这主要是由政治上的原因决定的。北方方言区的代表点北京是辽、金、元、明、清各代的都城,近千年来一直是一个政治中心;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言几百年来被用作实施国家管理的工具,被称作官话;加之近千年来,许多重要的文学作品,如宋人话本、元曲和明清的白话小说等,大多是用北方方言或者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写成的,而且使用北方方言的人也最多,这些因素使北方方言在汉语众多方言中地位最为重要,影响也最大,因而它就成为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北京语音就成为共同语的标准语音。

六、分析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42.用义素分析法分析下列各词的异同:

   看:〔+用眼   —视线凝聚     —用力〕

   望:〔+用眼   +视线凝聚     —用力〕

 盯:〔+用眼   +视线凝聚     +用力〕

43.分析下列歧义句属于哪种类型,具体是什么原因引起歧义的,每句表示哪几种不同意义。

昨天江苏和浙江的部分地区下了雨。

答:该句歧义属于组合歧义,是由不同的层次构造引起的歧义。层次构造可以是 “昨天江苏/和浙江的部分地区下了雨” ,意思是“昨天整个江苏和浙江的部分地区都下了雨”。层次构造也可以是“昨天江苏和浙江的/部分地区下了雨”,意思是“昨天江苏和浙江两个省的部分地区都下了雨”。

模拟题二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6小题,每题1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关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 ) 

A、复合符号原则上不是任意的,是有理据的  B、正是由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语言是可变的

   C、最基本的单纯初始符号都是任意的

D、任意性是指一个符号先由某一个群体约定,继而向周围扩散推广

  2、关于书面语,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 

A、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的,经过加工和提炼,比较规范,所以,语言研究应该首先研究书面语                    B、书面具有相对的性

  C、任何语言总是先有口语,后有书面语     D、书面语和口语的差异主要是风格上差异

3、产生与18世纪末叶19世纪初叶的语言学被称为( B)

 A、结构主义语言学  B、历史比较语言学  C、社会语言学  D、功能语言学

4、组合关系现在一般称为(C ) 

 A、联想关系  B、类聚关系  C、句法功能  D、语义组合

5、语音的四个物理要素中,区别不同的意义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的是(D ) 

 A、音高  B、音强  C、音长  D、音色

6、元音和辅音本质区别是( C)

 A、元音的发音可以延长,辅音不可以  B、元音发音响亮,辅音不响亮

 C、元音发音时气流不受阻,辅音一定受阻D、发元音时发音器官的各个部分均衡紧张;辅音则不然

7、[ε]的发音特征是(D ) 

 A、舌面前高不圆唇  B、舌面后高不圆唇  C、舌面前半高不圆唇  D、舌面前半低不圆唇

  8、下面各项中,都是浊辅音的一组是(C ) 

 A、[t§ ½]   B、[d §]   C、[b z]   D、[p k] 

9、“升帐”的“帐”和“热胀冷缩”的“胀”,其理据性体现在( B) 

 A、初始性  B、同源性  C、拟声性  D、复合性

10、构成“语言、身体”这两个词的语素的类型是( B)

 A、都是成词语   B、都是不成词语素  C、“语”和“言”是成词语素,“身”和“体”是不成词语素

 D、“语”和“言”是不成词语素,“身”和“体”是成词语素

11、“伟大、美好、性急、霜降”等词的构造方式是( D) 

 A、都是陈述式                        B、都是并列式 

  C、前两个是陈述式,后两个是并列式    D、前两个是并列式,后两个是陈述式

12、结构形式大多相当于句子的“语”是(A ) 

 A、谚语  B、成语  C、惯用语  D、格言

13、正是因为什么样的特性,才是语法规则是一种简明的规则,只需重复使用有限的几条规则就能管住大量的现象(B ) 

 A、抽象性  B、递归性  C、系统性  D、稳定性

14、下列关于“组合规则、聚合规则”的表 述不正确的是( D)

 A、组合规则关注的是线性搭配问题,聚合规则研究同功能的替换问题

 B、组合规则是现实的,聚合规则是潜在的

 C、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是结构主义语法学提出的  D、组合规则、聚合规则各自

15、英语的man—→men采用的语法手段是 ( A ) 

 A、屈折变化  B、变换重音的位置  C、变化中缀  D、异根

16、把现代汉语第三人称代词写成“他”、“她” (D ) 

 A、表示性范畴    B、表示格范畴    C、表示人称范畴   D、什么语法范畴都不表示

17、下面关于语义模糊性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 ) 

 A、词义反映的对象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  B、词义的中心是明确的

  C、有不少词的词义是精确的          D、模糊性影响了人们的交际,所以要多造一些专有名词

18、“阿Q圆圆地画了一个圈儿”中的“圆圆地”语义指向(C ) 

  A、阿Q   B、画  C、圈儿  D、没有指向

19、“连老王都打了”是一个歧义结构,歧义的原因是(D ) 

 A、词汇意义不同造成歧义      B、句法结构关系不同造成歧义

 C、句法结构层次不同造成歧义  D、语义结构不同造成歧义

20、关于自源文字,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 ) 

 A、都是意音文字  B、都是词语文字  C、都是语素文字  D、都采用了假借字直接表音 

21、人类几种古老文字的原始字形,都是( A)

 A、象形的  B、会意的  C、表音的  D、假借的

22、语言的发展演变是不平衡的,变化最慢的是( C) 

 A、语音  B、词汇  C、语法  D、修辞

23、洋泾浜语和克里奥耳语属于语言的( C)

 A、语言的借用和吸收  B、语言的转用 C、语言的混合  D、双语现象

24、关于语言能力,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D ) 

A、语言能力指语言表达能力  D、语言能力指人类的大脑为人类提供了掌握语言的先天基础

C、语言能力指不同年龄段获 得语言的能力  B、语言能力指利用语言进行思考的能力

25、普遍语法的提出者是(C ) 

 A、洪堡特  B、索绪尔  C、乔姆斯基  D、布洛卡

26、下面对中介语的表述正确的是( A )

A、中介语只属于个人的语言系统  B、中介语是儿童学习母语过程中的过渡语

 C、中介语两个母语背景不同的人使用的共知的第三种语言  D、中介语是科技语言系统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个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一个元音的发音特征取决于(ACDE ) 

 A、起主要作用的部位  B、声带是否振动  C、唇形的圆展  D、舌位的前后 E、舌位的高低

2、基本词汇的特点是(DBE ) 

 A、数量最多  B、使用范围广  C、理据性强  D、产生历史长  E、构词能力强

3、根据字符跟语言单位的语义还是语音相联系的标准 可以将文字分为( CDE) 

A、音节文字  B、音位文字  C、表意文字  D、意音文字  E、表音文字

4、来自原始印欧语的亲属语言有( ABC) 

 A、拉丁语  B、日耳曼语  C、古斯拉夫语  D、苗语  E、阿尔泰语

5、下面提到的研究内容,属于广义的应用语言学范畴的是(ABDE ) 

A、外语教学的规律  B、母语教学规律  C、社交称谓语的演变规律

 D、语言规范化问题  E、语言信息处理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每一名词解释都须举例。

1、 发音方法: ① 狭义的发音方法只指发辅音时形成阻碍和克服阻碍的方式,广义的发音方法还包括声带振动不振动,送气不送气等。(2分)②形成阻碍和克服阻碍的方式有塞音、塞擦音、擦音、鼻音、边音五种,声带振动的是浊音,不振动的是清音。(1分)③如[p]发音方法是:塞音、不送气音、清音。(1分)

2、 语法单位的构成关系: ①语法单位共有三级,语素和语素组是一级,词和词组是一级,句子和句组是一级,同级之间是量变关系,功能相同;不同级之间是质变关系,功能不同。(2分)②同级语法单位之间的量变关系叫做构成关系。(1分)③如“花”都是词,“红花”是词组,“花”和“红花”功能相同。(1分)

  3、 预设:①就话语本身的意义而言,如果有句义甲就必然有句义乙,且句义乙是句子的背景信息,那么甲以乙为预设。(2分)②预设是不能否定的,否定了甲,乙依然成立。(1分)③如“他哥哥来了”(甲)的预设是“他有个哥哥”(乙),否定了甲,“他哥哥没来”,预设仍是“他有个哥哥”。(1分)

  4、 字符:①“字符”也就是文字符号,是文字的基本单位,也就是直接跟某种语言单位相联系的符号。(2分)②如汉字的“字”,拼音文字的字母都是字符。(2分)。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1、 简述索绪尔对语言学的主要贡献。

答:①开创了结构主义语言学。(1分)②区分了言语活动中的“语言”和“言语”,语言是社会的、抽象的、匀质的,言语是个人的、现实的、异质的。(2分)③给语言符号的物质实体和意义内容创制了专门术语----能指和所指(1分)④明确地限定了语言学的研究对象、范围和重点,使语言逐步形成了特有的理论体系和方体系。20世纪的语言学对其它学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2分)

  2、“修路”、“老人可以接待”都是歧义结构,试从语义角色的角度加以说明。

  答:①“修路”有两个意思,一个是通过“修”这个动作,使之有了“路”,另一个是原本就有“路”,但“路”有问题,通过“修”使之好。“老人可以接待”也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可以接待老人”,另一个是“老人可以接待别人”。(2分)②根据谓词和变元之间的语义关系可以把变元分为不同的类型,这些类型就叫语义角色。常见的语义角色有施事、受事、与事、结果、工具、处所等等。语义角色不同,常常造成歧义。(2分)③“修路”的第一个意思中,变元“路”的语义角色是结果。第二个意思中,变元“路”的语义角色是受事。“老人可以接待”的两个意思中,变元“老人”的语义角色分别是受事和施事。(2分)

  3、什么是语言的规范化?规范花的原则是什么?

答:①语言规范化就是要把那些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新成分、新用法肯定下来并加以推广,对那些不符合语言的发展规律、且又难以被社会公众接受的成分和用法,则根据规范化的要求加以剔除,从而为共同语确定语音、语汇、语法方面的标准,并用这些标准引导人们的语言使用。(3分)②原则和标准是:语言规范化应该在认识了解语言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应该从语言的社会功能的角度去分析各种语言变化的利弊得失,即使是语言学家认为不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现象,只要社会上普遍承认,也应该按照约定俗成的原则予以承认。语言规范化必须跟上语言发展的步伐,保证规范化能够有效地发挥作用。(3分)

五、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1、分析下列语言事实,从词汇对语法的影响的角度说明其中的规律。

 a、 差点考上了、差点没考上

 b、 差点摔倒了、差点没摔倒

 c、 差点中奖了、差点没中奖

 d、 差点淹死了、差点没淹死

答:①这四组例子,a、c是一类,b、d是一类。a、c组的“考上、中奖”是积极意义的,b、d组的“摔倒、淹死”是消极意义的。(2分)②词汇对语法有影响,针对这些例子来说,当谓词的词汇意义是积极意义的时候,进入“差点儿----”句式后,肯定形式表达的是否定意义,“差点儿考上了”的意思是“没有考上”,“差点儿中奖了”的意思是“没有中奖”,否定形式表达的是肯定意义,“差点没考上”的意思是“考上了”,“差点儿没中奖”的意思是“中奖了”;当谓词的词汇意义是消极意义的时候,进入“差点儿 ----”句式后,不论是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表达的意义都是否定的。“差点儿没摔倒”和“差点儿摔倒了”的意思都是“没有摔倒”,“差点儿淹死了”和“差点儿没淹死”都是“没有淹死”的意思。(4分)

2、试从词语的构造方式 的角度对下列合成词进行分类,分别填入相应的各项中:

修辞 阿姨 瓜子 燕子 女儿 马儿 作者 司仪 刚刚 第三 作为 忘记 窗户 木头 开头 后现代 后年

 词根和词根组合的合成词:修辞 女儿 司仪 刚刚 作为 忘记 窗户 开头 后年 瓜子

 词根和词缀组合的合成词:阿姨 马儿 燕子 作者 第三 木头 后现代

 前加式派生词:阿姨 第三 后现代

 后加式派生词:燕子 作者 马儿 木头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小题10分,第2小题8分,共18分)

  1、 举例说明几种主要的语法手段。

答:1、①语法形式就是能体现语法意义的形式,语法形式的类叫语法手段。(1分)②语法手段又可以分词法手段和句法手段两大类。(1分)③词法手段包括词形变化、词的轻重音、词的重叠三个小类。词形变化如:book—books是附加形式,foot-feet是内部屈折形式,go----went是异根形式,fish(单数)----fish(复数)是零形式。(2分)词的轻重音如:东西/东•西的意思不同,买卖/买•卖的意思也不同。(1分)词的重叠如:人人、年年、天天等都 有逐个的意思,看看、说说都有尝试的意思。(1分)④句法手段包括虚词、语类选择、语序和语调四个小类。虚词手段如:a boy和the boy 的区别就是靠冠词来表达的,“看书”和“看了书”的区别就是靠时态助词来表达的。(1分)语类选择如:“读书”之所以是动宾结构,“好书”之所以是偏正结构,这和词类是有关系的。(1分)语序手段如:“客人来了”和“来客人了”的意义不同,是由于语序的不同,前者的“客人”是有定的,后者的“客人”是无定的。(1分)语调的手段如:“你去吧?”和“你去吧!”,前者是疑问,后者是祈使,语调的作用明显。(1分)

  说明:语法学实际上就是研究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之间的关系的学问,因此理解语法手段和语法意义的内涵是非常重要的。语法手段的表现非常复杂,不可能在一个简单的论述题中说的很清楚,这里的关键是考查学生是否对语法手段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只要没有明显的错漏,举例和说明正确就可以得分。其中词形变化有四个方面,漏掉两个扣1分,不够两个的不扣分,不出现0.5分的情况。

2、 举例说明归纳音位的原则。 

答: ①音位就是从社会功能的角度划分出来的语音单位,它可以包含若干个音色不同的音素。(2分)②归纳音位的原则有三个,第一个是对立性原则。如果几个音素处于对立关系之中,都具有辨义功能,那么它们属于不同的音位,这就是归纳音位的对立性原则。(1分)如汉语普通话中,bǔ(补)和pǔ(普)中“b[p]”和p[p>]出现的语音环境相同,音节的对立实际上是“b[p]”和p[p>]的对立,区别了不同的意义,根据对立性原则,“b[p]”和p[p>]是汉语的两个音位。(1分)③第二个是互补性原则。如果几个音素各有自己的出现环境,不在相同的环境中出现,不能区别意义,那么我们可以把它们归为一个音位,这就是归纳音位的互补性原则。(1分)如:普通话的[Q] [a] [A] [A]四个音素出现的语音环境不同,[Q]出现于[i-]、[y-]与[-n]之间,[a]出现于[-i]、[-n]之前,[A]出现于无韵尾的韵母中,[A]出现于[-u]、[-N] 之前。它们不区别意义,根据互补性原则,这四个音素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是一个音位。(1分)④第三个原则是相似性原则,如果几个音素处于互补关系之中,而且,它们音质之间的差异不能从各自出现的环境之中得到解释,音质之间的差异较大,那么我们把它们也归为不同的音位。这就是归纳音位的相似性原则。(1分)“[p]”和[N]普通话中是互补的,出现的语音环境不同,但这两个音素的音质差别太大,所以我们仍将它们看作不同的音位。(1分)

 

文档

语言学概论试题

语言学概论模拟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6分)1.关于语言与言语的关系,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A.用文字记录下来的就是语言,用声音说出来的就是言语B.语言具有内在的一致的规律,而言语则不同,很难找到一致的规律C.语言是言语活动中社会成员约定俗成的共同使用的部分,是均质的D.言语具有个人特点,因此不同于社会约定俗成的“语言”2.最早的比较全面系统地阐述“语言”一般理论的著作通常认为是德国学者(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