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5.《琥珀》教学设计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3 21:19:56
文档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5.《琥珀》教学设计

5.琥珀【课文简析】本文选编自科普著作《乌拉波拉故事集》,作者是德国著名的科普作家柏吉尔,译者顾均正。这是一本集科学知识与想象情节于一体、可读性非常强的科普著作。作者根据一块稀世珍宝琥珀,展开大胆而合理的想象,推测出几万年前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并用文字再现了出来,通过故事化的方式将枯燥深奥的科学知识变得极其生动有趣激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利于他们提出更多的问题,促使他们积极探索。课文主要通过故事化的形式写了一块琥珀的形成过程、渔民父子发现琥珀、琥珀的样子及价值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琥
推荐度:
导读5.琥珀【课文简析】本文选编自科普著作《乌拉波拉故事集》,作者是德国著名的科普作家柏吉尔,译者顾均正。这是一本集科学知识与想象情节于一体、可读性非常强的科普著作。作者根据一块稀世珍宝琥珀,展开大胆而合理的想象,推测出几万年前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并用文字再现了出来,通过故事化的方式将枯燥深奥的科学知识变得极其生动有趣激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利于他们提出更多的问题,促使他们积极探索。课文主要通过故事化的形式写了一块琥珀的形成过程、渔民父子发现琥珀、琥珀的样子及价值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琥
5.琥珀

【课文简析】

本文选编自科普著作《乌拉波拉故事集》,作者是德国著名的科普作家柏吉尔,译者顾均正。这是一本集科学知识与想象情节于一体、可读性非常强的科普著作。作者根据一块稀世珍宝琥珀,展开大胆而合理的想象,推测出几万年前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并用文字再现了出来,通过故事化的方式将枯燥深奥的科学知识变得极其生动有趣激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利于他们提出更多的问题,促使他们积极探索。

课文主要通过故事化的形式写了一块琥珀的形成过程、渔民父子发现琥珀、琥珀的样子及价值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琥珀的形成过程是作者描述得最为详细的部分。作者根据那块琥珀的样子,对这一过程进行了大胆而合理的想象,具体而逼真地还原了当时松林、天气情况和苍蝇、蜘蛛的活动,科学有序地揭示了几万年沧海桑田的变化,让读者觉得琥珀的形成过程就在眼前。这样的写作手法就如同是在拍一部科学纪录片,虽然是推测,但不得不让人信服。这种推测加细节描写的方法,值得我们引导学生去品读,并尝试运用。

【学情分析】

本课的细节描写非常精彩,以小学四年级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思维水平,未必能全部发现,也不必全部发现。因此在教学时,教师一是要加以引导,教给他们方法,二是要利用这些细节的前后联系、与生活的联系,以及与科学知识的联系,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并尝试利用这些细节及联系去解决,这才是这篇选文的价值所在。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而我们认为对小学生而言,解决问题的勇气与尝试比解决问题本身更有意思,更有益于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

本单元作为提问解疑单元,在导语中明确提出“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

本课教学在四年级上册阅读策略单元—提问的基础上展开。提出问题是本课学习的第一步。学生已有一定的提问能力,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小组内交流、梳理,并尝试解决提出的简单问题。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读准字音,正确书写,理解词义。

2.借助阅读链接,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文中琥珀的形成过程,找出与链接资料中相对应的段落,并体会它们表达上的不同

3.能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理解作者推测文中琥珀形成的依据

【学习重、难点】

1.能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梳理出比较有价值的问题,并试着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理解作者推测文中琥珀形成的依据。

【学习准备】课件、预习单、导学单等。

【学习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初步了解“推测”的意思。

2.借助阅读链接,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文中琥珀的形成过程。

3.能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

【课时重难点】

课时重点:借助阅读链接,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文中琥珀的形成过程。

课时难点:能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

教学预设批注
板块一  激趣导人,初识推测

1.图片导入,猜测激趣

(1)出示琥珀图片,说说看到什么,猜一猜这是什么。

(2)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趣的科普文章《琥珀》。(板书课题,学生书空)

2.结合字形,初试推测

(1)请同学齐读课题。你能结合偏旁的特点推测一下“琥珀”是什么吗?说说你的依据。

(2)根据“琥珀”的斜玉旁我们可以推测出琥珀是一种化石。我们把根据已知的事物来想象未知的事情的过程叫作推测。本文就是作者根据一块奇特的琥珀而推测出来的一个故事。大家一起来读读这个故事,看看你们的脑海里会产生哪些有趣的画面和值得思考的问题。

板块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学习字词。

学习活动一

 (1)自主朗读课文,要求:

①字词不读错,句子不读破,圈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并采用多种方法解决。

②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在有疑问的地方标上问号。

(2)互学生字词

同桌或小组间互教互学,老师巡视时记下有难度的重点字词,准备全班交流。

全班交流重难点字词。

①老师出示重难点字词,学生自读后展示,互相提示,互相纠错。

第一组:怒吼  拂拭  松脂  (“吼”读hǒu,不读kǒng)

第二组:晌午  渗出  挣扎(“扎”是多音字,要学会根据意思选择读音)

第三组:包裹  化石  澎湃(“湃”读pai,不读bai)

②难的词语老师适当点拨。

2.浏览课文,概括全文

(1)再次读三组词语,说说自己的发现。

第一组词语写了故事发生的环境条件及小苍蝇的出场,第二组词语写了悲剧发生时的情形,第三组词语写了它们与松脂一起变成化石的过程。

(2)请你用上这三组词语,用自己的话概括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先在小组内说说,再在全班交流。

(3)说说哪些画面深深吸引着你,哪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用令你印象深刻的词语描述深深吸引你的画面,结合“阅读链接”的内容,再来说说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看看谁说的最符合原文大意,谁说得最引人入胜

板块三  回顾方法,学会提问

1.回顾提问方法

(1)这是一个有趣的科普故事,在读故事、讲故事的过程中,你的脑海里一定有了许多小问号。那么怎样防止提出的问题过于散乱?如何提出有价值的、值得我们探究的问题呢?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四年级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提问方法,谁来说说?(师生补充)

①默读课文,并作标记或批注,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②小组交流,整理问题分类清单,从多种角度提出问题。

③选出你认为最值得思考的问题,并尝试解决。

(2)发放问题清单。

提出的问题提问角度重要程度解决办法
针对科学知识
针对课文内容
针对课文写法
针对课文启示

(联系生活经验)

问题的重要程度通常可以分为“不影响我对课文的理解”(不重要)、“可以帮助我理解课文内容”(重要)、“可以引发我深入地思考”或“可以促进我对写法的掌握”(很重要)几种类型。

2.默读课文提问。

学习活动二

(1)默读课文,结合前面的批注,依托问题清单从不同角度提出自己的问题。

(2)小组交流,整理问题分类清单,对问题进行分类。

(3)讨论问题的重要程度。
交流反馈:

①针对科学知识:什么是琥珀?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形成琥珀需要哪些条件?

②针对课文内容:文中的松脂球是怎样形成的?文中琥珀是怎么一步步形成的?为什么琥珀里有蜘蛛和苍蝇就特别奇异?为什么把“渗出的松脂”比喻为“黄色的泪珠”?为什么陆地会沉下去,海水会漫上来?为什么松脂球不会腐烂?故事中哪些细节是合理的?又是怎么推测出来的?

③针对课文写法:为什么要写苍蝇、蜘蛛的动作细节?这些细节与琥珀的形成有什么必然关系?为什么要写森林、大海的变化?课文为什么能写得如此生动?

④针对课文启示:了解琥珀对我们今天的人有什么意义?要想准确地推测,有什么好的方法?课文这样写科普知识,对我们的写作有什么启发?

3.尝试解决简单问题。

第一类问题可以通过查阅资料或老师补充资料完成有的不重要的或耗时比较多的问题也可以留到课后,通过查找资料来解决。第二类问题中的一些简单问题,可通过联系上下文、生活经验或插图解决。一些需要运用推测方法的问题与第三、四类问题一起,留待第二课时精读课文时研究。

板块四  分类写字,小结作业

1.指导写左右结构的字

(1)观察生字表,其中哪一类的字比较多?分别有哪些?

左右结构:吼、脂、拭、划、晌、辣、渗、挣、埋、刷、测、详。

(2)在结构宽窄上有什么发现

左窄右宽:吼、脂、拭、晌、辣、渗、挣、埋、测、详。

左宽右窄:划、刷。

(3)根据结构特点,对照笔画穿插避让的情况,描一个写一个,写完再对照、评价

(4)根据建议再写,优秀的进行展示。

2.指导写难写的字

(1)要写好“餐”字,你有什么好的建议或提醒?

预设:一是左上的“步”是一点,不要写成两点(老师也可以根据字源形象地讲解);右上是“又”,撇不能不出头。二是上面要写得扁平舒展些,为“食”腾出空间。

(2)按方法写字。

(3)还有哪些难写的字?经同学互相提醒或建议后,再写一写。

3.小结并布置作业。

(1)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了解了琥珀的形成过程,从多个角度提出了各种难度的问题,并尝试解决了一部分。我们下节课将解决更有难度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作者推测的依据,真正理解琥珀形成的奥秘。

(2)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琥珀

科学知识

课文内容

提问角度      针对                    梳理归类

课文写法

课文启示

【作业设计】

1. 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尽量能使家人听懂,觉得有趣。

2. 阅读课文,再次梳理、整合自己的问题,让自己的问题更有研究价值。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进一步理解“推测”的意思

2.试着解决自己或同伴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理解作者推测文中琥珀形成的依据

3.找出与链接资料相对应的段落,并体会它们表达上的不同。

【课时重难点】

1.试着解决自己或同伴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理解作者推测文中琥珀形成的依据

2.找出与链接资料相对应的段落,并体会它们表达上的不同。

教学预设批注
板块一  由果溯因,再识推测

1.通过倒推,了解推测。

(1)上节课同学提出了许多问题,其中有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说这块琥珀是奇异的?请同学观察一下插图,并说一说。那么课文中哪个自然段是直接描写这块奇异的琥珀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请你读出描写这块琥珀真实样子的句子。(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每一根毫毛,因为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2)哪一部分不是作者看到的而是想象的?(还可以想象它们当时在黏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作者的根据是什么?(因为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这块琥珀是透明的?(我们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根据什么知道那时就有蜘蛛和苍蝇?(这块关着苍蝇和蜘蛛的琥珀有几万年了)下面大家再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通过情境理解推测。

(1)像上面这种根据已知来想象未知的方法就叫推测,我们上节课也提到过。下面我们再来深入了解一下“推测”的含义。请你选词填空。

推测      猜测

①象台根据气象卫星发回的数据,可以准确地(      )出这几天天气的变化。

②今天体育课是班主任王老师临时替我们上的,我(      )体育老师可能生病了。

③冲进黑客的老巢,发现电脑屏幕虽然关闭了,但电脑主机还是热的,于是()黑客刚刚逃离不久。

(2)在比较中懂得推测要有充分的依据,而猜测有依据即可。科学作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所以推测必须要有充分的依据。

板块二  以点突破,初试推测

1.书后例句,练习推测。

(1)作家根据这块奇异的琥珀做了哪些科学的推测呢?我们先来读读书后例句。

①晌午的太阳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许多老松树渗出厚厚的松脂,松脂在太阳光里闪闪地发出金黄的光。

②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

学习活动一

我们可以用上前面学到的方法,联系那块琥珀,找找作者推测的依据。可以借助下面的表格完成。

描写的细节

推测的依据
老松树厚厚的松脂、一大滴那块琥珀同时包着苍蝇和蜘蛛,说明松脂又大又厚,产于老松树比较合理
发出金黄的光从资料和插图中可以知道,那是琥珀的颜色
…………
小组内交流
2.以点带面,扩大推测。

(1)那些反复出现的细节更值得我们关注。“晌午的太阳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你有没有注意到课文中太阳(阳光)出现了多次?为什么一再强调这一细节?作者为什么认为悲剧发生的那一刻一定在晌午?这是个值得思考的话题。请你找出来,读一读,想一想。

“一个夏日,太阳暖暖地照着”“在阳光下快乐地飞舞”那里长着许多高大的松树,太阳照得火热”“晌午的太阳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许多老松树渗出厚厚的松脂”。

(2)和同伴说说你的想法,看看谁的依据更有说服力。

(3)结合资料再讨论。老师出示补充资料:

松树通常在每年的4月到11月之间渗出松脂,天气越热,松树越大,渗出的松脂越厚越多。

3.师生小结。

只有在文中推测的这种天气、时机、松林下,才最有可能产生瞬间同时包得下蜘蛛和苍蝇的大滴松脂。这些描写看似漫不经心,但绝不是可有可无的随意想象,它们点出了琥珀形成的条件,为故事发展做好铺垫

像这样的描写文中还有许多处,让我们继续关注苍蝇、蜘蛛、化石形成过程等细节,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板块三  深入提问,尝试解决

1.推测关于苍蝇的描写。

学习活动二

(1)出示第3---4自然段描写苍蝇的部分,说说哪些细节描写得最逼真。依托自主学习表格,推测作者这样写的依据。

(2)小组交流第3自然段。

描写的细节推测的依据
展开柔嫩的绿翅膀、快乐地飞舞根据观察琥珀的情况、联系生活经验
嗡嗡地穿过草地联系生活经验
长着许多高大的松树闻到一股松脂的香味根据观察晓珀的情况
(3)全班讨论第4自然段。

描写的细节推测的依据
伸起腿来掸掸翅膀
拂拭那长着一对红眼睛的圆脑袋
它飞了大半天身上已经沾满了灰尘
①同伴先讨论,可以大胆地猜测。

②老师适当讲解,也可以出示相关图片,边讲解边让学生推测。           

苍蝇飞行动作特别灵敏,几乎可以随时朝任意方向起飞,逃避危险。而根据常识我们知道,它在掸翅膀、拂拭脑袋时,飞起避险的动作反应会慢许多,同时拂拭脑袋时也恰好影响了它敏锐的视力(脑袋上最大的部分就是一对大大的复眼),这为下文它没能逃避快速下落的松脂的包裹埋下伏笔。

③师生小结。

2.推测关于蜘蛛的描写。

学习活动三

(1)出示第5~7自然段描写蜘蛛的部分,说说哪些细节描写最逼真。依托自主学习表格,推测一下作者这样写的依据。

(2)依托表格进行交流,教师适当点拨(特别注重前后联系)。
3.推测关于化石的形成。

(1)松脂球是怎么一步步形成的?作者是怎么知道两只小虫“前俯后仰地挣扎了一番”的?联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说一说。

(2)作者除了进行理性的推测,还赋予文字一定的情感。上节课有人问,为什么称淹没小虫的松脂为“黄色的泪珠”,请联系全文说说。

点拨学生从“突然”“可怕的事情”可以看出,在作者眼中这是一场悲剧。

(3)松脂球又是怎样变成化石的呢?默读课文,边读边画一画。

①我们先来讨论一下:松脂球原来在什么地方?后来呢?最终起了什么变化

②作者这样推测的依据是什么?(相机补充地质运动形成化石的常识)

③你觉得作者这样叙述与一般资料中说明化石形成过程的方法有什么不同?(生动逼真)请你带着真情实感读一读这个部分。

4.推测琥珀的发现。

(1)作者又是通过什么方式把发现这块琥珀的过程也写得生动的?读课文第13---17自然段。

(2)其实这部分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人们在海边发现了琥珀。你觉得是这种方式好,还是作者的方式好?为什么?这对你的写作有什么启示?

读一读父子的对话,读出他们发现这块琥珀的惊喜。

(3)作者这样推测的依据又是什么呢?

板块四  拓展阅读,热爱科学

1.比较表达。

(1)本课在语言表达上给你留下哪些深刻的印象?我们再来看看王文利的《琥珀物语》中的两段话,请你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段落,比比它们之间的不同

(2)两种表达,哪一种科学性更强一点?哪一种趣味性更强一点?你更喜欢哪一种?说说你的理由

2.谈谈收获。

(1)学了这一课,说说你们有什么收获。

(2)这节课,我们通过自主提问,结合课文内容合理推测,并尝试解答,这种方法对科普类文章的学习有很大的作用。

3.课后延伸。
【板书设计】

琥珀

提出问题         依据         推测解决

联系生活      联系上下文      科学常识

【作业设计】

(1)找来《乌拉波拉故事集》读读。

(2)同学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提出几个问题,并利用今天学到的方法解决它们。

文档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5.《琥珀》教学设计

5.琥珀【课文简析】本文选编自科普著作《乌拉波拉故事集》,作者是德国著名的科普作家柏吉尔,译者顾均正。这是一本集科学知识与想象情节于一体、可读性非常强的科普著作。作者根据一块稀世珍宝琥珀,展开大胆而合理的想象,推测出几万年前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并用文字再现了出来,通过故事化的方式将枯燥深奥的科学知识变得极其生动有趣激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利于他们提出更多的问题,促使他们积极探索。课文主要通过故事化的形式写了一块琥珀的形成过程、渔民父子发现琥珀、琥珀的样子及价值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琥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