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题分析
从整体上看,本次试题难度适中,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试题注重基础,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注重了趣味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突出了学科特点,以能力立意命题,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精神。本次试卷考查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对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把考查数学基础知识与考查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充分结合起来,这有利于教学方法和学法的引导和培养。有利于良好习惯和正确价值观形成。
1、本次试题以基础知识为主,既注意全面更注意突出重点,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保证了较高的比例,并保持了必要的深度,综合性强。
2、贴近生活实际,体现应用价值。“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是新课标的一个基本理念。本次试题依据新课标的要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索取题材,把枯燥的知识生活化、情景化,通过填空、选择、解决问题等形式让学生从中体验、感受学习数学知识的必要性、实用性和应用价值。
如选择题第6题为了达到美观的要求,在正方体礼品盒中找相对面。第9题摆出几桶干方便面的三视图,求总桶数。解答题题21题把代数式的问题放到莱阳和烟台的地域范围之内,求在莱阳上车多少人;第26题在话费的付费方式中考察第三章列代数式、求代数式的值和第二章有理数的运算应用。
3、重视各种能力的考查。本次试题通过不同的数学知识载体,全面考查了学生的计算能力,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比如选择题12题自定义新运算问题;填空题16题探究小正方形的个数,解答题19题探究规律题,22题看立体图数立方体的个数,24题用火柴棒搭等边三角形等等。
4、试题中考察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题目有一定的挑战性。这也是这份试题的一个难点。
如选择题第5题,知道了平方和立方的运算结果,求底数;第8题,要使运算的结果最小,求式子中的运算符号;第11题,知道了分组的结果,求组数;填空题15题,知道了绝对值的结果,求绝对值符号里面的加法算式中的一个加数;解答题21题知道了用代数式表示的最后车上的人数,求中间在莱阳上车多少人。
5、值得探讨的题目:
填空题15题带了绝对值符号,但是因为排版印刷或者说格式的问题,很多学生看不到这个符号;
填空题18题对学生识图有较高要求,答案应填6。不少学生含糊填了1和6
解答题24题这道题的价值不大。与本册书所学知识联系不大。也不是考察平面图形也不是探索规律,纯粹是考察智力。
最后一题26题需要分类讨论,现在出在初一的试卷上为时过早。按照答案来看,原题应该加上时间大于300分钟的条件。优秀的学生能按时间分类讨论,可是批卷的结果却是照答案来,不得分。没分类讨论的得全分。不太合理。
二、考试成绩分析
从平均成绩来看,经过所有数学老师两个月的指导与训练,大部分班级的平均成绩都在90分的及格线以上,因为试题的能力探究考察较多、知识的综合性特别强,所以面上各个班级的优秀率都不高,及格率相对较好。
三、学生答卷情况分析
从学生的得分情况来看,学生对能直观看到的、可动手操作的几何图形的内容掌握较好,如选择题第2题、第6题、第9题、填空题16题解答题22题画三视图掌握得比较好。有理数的大小比较掌握较好,简单运算基本过关,解答题第20题两道计算题得分率较高。但是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探索能力,阅读能力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如第21题、23题、25题、26题得分率较低。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能力较差,与分数、小数有关的计算得分率很低。
从试卷反映的情况来看,学生对直接来源于书本的基础知识掌握的较好,而对于考查他们对于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则显得不足。总体上看,一部分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也有一小部分学生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约,没有掌握基础知识,成绩在60分以下的学生有十个左右。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
1、学生读题不扎实、审题能力较差,读不出关键词、句。
选择题第1题出错较多。一部分学生从文字看,是求相反数,其实仔细看,一定能够看出绝对值符号。只有仔细读题才会想到要先化简绝对值,再求相反数;
第3题有的学生直接找所给两数之间的整数,而没有根据原题的意思先求第一个数的倒数、第二个数的绝对值,然后再找整数;
解答题第21题说到莱阳有一半人下车,结果很多人在列式的时候不考虑这个“一半”;
最后一题第26题第二问,给了7天的通话时间,请学生估计该用户每天通话多少分钟,有的同学只求总和,根本没想到为求每天的通话时间该求平均数。
在以后的习题练习和讲评过程中,应该从最基本的读题审题习惯开始,继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关注关键字、词、句,转化成有用的数学信息,有次序的解答问题。一个学生知识不懂,老师可以再讲,可如果养成了做题不认真的习惯,那可是谁也帮不了。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不光要注意知识的培养,还要注意一些好习惯的培养。
2、与分数、小数有关的计算得分率很低。
填空题13题单纯求俩小数4.5与-3.5的差,应该等于8,却有不少等于6等于7等于9的;
选择题第10题三个负分数比较大小做对的很少;解答题第21题列对了代数式却化简不对;第25题都能找出错误,自己却不能给出正确的计算结果。主要原因是分数的加减和通分运算不够熟练准确,涉及的小学知识不牢固,从而影响了初中的学习,今后还要在教学中,继续关注小学与初中衔接的部分,与其说高楼平地起,不如说打好地基是关键。
3、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不强。
学生对学过的知识和方法掌握的不够牢固,理解不够透彻。
比如解答题第19题的第2问探索规律,就是把《伴您学》上的杨辉三角关系倒过来了,还是应该找三个数的和差关系,结果很多学生没有想到,知识迁移能力不高。
第23题求圆柱体的体积,其实追根求源,这个圆柱体的形成,是“面动成体”的结果,要用运动的观点看待几何体。考完讲评试卷时,我让学生拿起自己长方形的课本按要求演示一下这个动态过程,大家都发现,所给的长方形的边长只能做底面圆的半径。不用老师讲,很多学生懊悔的说:自己当直径来用了。可见,今后的教学,更要注重知识的类比、迁移和变式应用。尤其要注重数学的思想方法。
可见,今后的教学,更要注重知识的类比、迁移和变式应用。
4、创新、探索能力不够,空间建构能力不强。
填空题第14题和解答题24题,这道题主要考察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水平。在没有实物操作的情况下,多数学生做不对。可见缺乏想象能力和对题目的理解能力,暴露出自身能力方面的不足。 考试之后,我们用实践作业的形式让学生拿火柴棒动手摆一摆,拿小立方体动手搭一遍,让学生把动手实践操作和抽象思维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还要教给学生答题技巧,其实考试时拿小纸条摆摆也是一样的,要尽可能的把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转化为有形的东西,把陌生的东西转化为熟知的东西,相信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一定可以慢慢的把手中实物操作转变成脑中空间操作,建构思维能力。
5、基本公式、知识要点、主要解题方法步骤掌握得不牢固。
有些同学连小学学过的圆的面积公式都记不住,很多公式很混乱。各类有理数的运算法则也记不准,符号、绝对值混乱。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正确率很低,不能按照正确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是一个重要原因。化简代数式去括号时变号没有全变、分配没有分配到每一项。强调了带分数做不能做系数一定要要化成假分数,有的同学就因为没有做到这一点而扣掉5个得分点。
可见学习不够扎实,基础知识没有夯实。
6、答题经验不足。
学生升入初中第一次接触答题卡、大型试卷、长达两个小时的考试,学生的考试经验不足,出现了不应该有的问题。比如按卷面看应该得117分,实际打印出来的分数只有87分,差30分。不考虑其他因素,还是应该加强考试技巧和考试常规等方面的教育指导,培养好的答题习惯,训练考试技能。如认真审题、规范书写、心理调试和各种题型的解答技巧等,这些都靠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