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摘要:创造性思维是人以新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新问题,需要通过想象思维活动来解决。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标志,因此中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创造性思维有利于解决新颖、复杂性的问题。培养中小学生创造性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字:中小学生 创造性思维 培养
创造性思维过程,主要包括发现新问题和解决新问题两大阶段。在培养中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过程中应该结合中小学生自身思维发展的特点,掌握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各种因素来培养中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影响中小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的因素
(一)创造动机和知觉情境的影响
创造动机也叫创造积极性,它是创造思维的内部动力。动机的强度应有一定的限度,既不能太强,也不能太弱,因此,要注意其适度性。解决问题往往受直觉情境的影响,要排除无关因素的影响,要努力创设较好的有关因素的情境。
(二)思维定势和功能固着的影响
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解决类似问题,思维定势具有积极的作用;而在条件变化的情况下解决创造性的新问题,思维定势则有消极影响。功能固着通常干扰创造思维的发挥。
(三)已有知识和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影响
掌握的已有知识是解决问题的依据,但是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则影响着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策略主要有算法策略和启发策略,这两种策略各有优势,应根据实际问题具体选择。
(四)人格的影响
创造性与人格两者之间具有互为因果的关系。良好的品质和人格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培养中小学生创造性思维过程中,应加强对其人格和品质的培养。
(五)灵感和启发的影响
灵感的迸发往往会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而通过其他相关事物的启发也能提高创造性,因此,中小学生应学会激发灵感和联想来提高创造性思维。
二、中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方法
教师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要有计划地教给学生必需的思维方法,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发展其创造性思维。根据中小学的思维发展的特点,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调动学生的学习和创造的积极性
教师必须注意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使学生知道学习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性活动中的思维过程。要求有创新的设想和理智的判断。与一般思维不同,主要表现在联想、想象,尤其是创造性想象的参与。什么事情都是这样:“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
(二)用唯物辩证法指导思维活动
按照唯物辩证法进行思维,可以防止的主观性、表面性和片面性,防止唯心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的影响。
(三)提高元认知能力,教给学生思维策略
要能对思维活动进行监控,教师必须设法想学生讲授有关思维策略和元认知的知识,进行这方面训练,使学生学会学习,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凡事多加思考,人的惯性思维往往是失败的根源,当定向的思维遇到反常规的事情时,就容易犯错,所以经常换一种思维去考虑问题,也是件有必要的事。
(四)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和创造方法
为了培养创造型人才,教师必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让学生注意掌握知识的过程,讲授理解知识、应用知识的思维方法和发明创造方法,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
(五)不断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让学生掌握有关思维和创造的知识。在强调思维训练重要性的同时,也要重视逻辑知识和创造知识思维传授,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合理优化,培养强烈的求知欲。
(六)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
思维与言语密切相关。提高言语能力是提高思维能力的重要条件,让学生切实掌握言语,更好地发展思维能力。
(七)要使学生了解自己的思维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使学生了解自己的思维品质的特点,更好地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一个人有了正确的人生目标就会有精神支柱,就不会迷失方向,就会有前进的动力
(八)提供创造性活动条件,让学生大胆创造
环境是必不可少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求尽可能的给学生提供条件和优良的设施环境,鼓励其进行创造性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创早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到来,我们只有勇于和善于创新,才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而这个重任就落在了我们肩上。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培养更多的创新精神,使每个学生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思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