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内阅读,回答问题。
蜡烛
看着正在燃烧的蜡烛,我不禁陷入了沉思。你看,蜡烛通体洁白,不停地燃烧着,在这漆黑的夜晚放射出明亮的光芒。它的一生是duǎn zàn( )的,却又是高尚的。它照亮了别人,却牺牲了自己。老师的品质不也正像蜡烛一样吗?他们从不企求个人的名利和地位,埋头苦干,为培养人gòng xiàn( )毕生精力。一些老师虽然已经到了暮秋之年,但是他们还是如夕阳一样把生命的每一缕光都洒在祖国的繁花嫩叶上。他们像蜡烛一样,“油不尽,光不灭”,愿在有限的岁月,“燃烧”自己,放出光辉。我赞美蜡烛,更赞美老师。
(1)看拼音,在文中的横线上写出相应词语。
(2)“蜡烛的高尚”是指________。
(3)文章中“燃烧”打引号是_____
A. 表示引用语言 B. 表示专用名词 C. 表示讽刺,嘲笑,说反话 D. 表示特殊含义
(4)文章中“繁花嫩叶”是指________;“油不尽,光不灭”中的“油”指________、“光”指________。(从文章中找出)
(5)找出短文中的一个反问句,并把它改成陈述句。
【答案】 (1)短暂、贡献
(2)照亮了别人,却牺牲了自己(意思对即可)
(3)D
(4)人有限的岁月;毕生;精力
(5)反问句:老师的品质不也正像蜡烛一样吗?陈述句:老师的品质正像蜡烛一样。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汉字)的拼写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暂、献”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3)省略号的作用:列举的省略、话未说完、语意未尽、语意的跳跃、心理活动的时断时续。依据句意可知,省略号的作用是表示特殊含义。
(4)这道题考查的是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解答时要联系文章上下文及主旨来思考。
(5)反问句是用反诘的语气表达一个肯定的意思,答案已经蕴涵在问句中了,不需要对方来回答。陈述句变为反问句,首先注意反问成分的变换,有否定词改时去掉,没有否定词改时加上,然后在句首加上“难道”,句尾加上“吗”,句末的句号改为问号。
故答案为:(1)短暂、贡献。
(2)照亮了别人,却牺牲了自己。(意思对即可)
(3)D。
(4)人有限的岁月、毕生、精力。
(5)反问句:老师的品质不也正像蜡烛一样吗?陈述句:老师的品质正像蜡烛一样。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正确书写。平时读书,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形近字。(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下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3)此题主要考查对省略号的作用的掌握及应用。掌握省略号的作用,结合语境仔细分析判断。(4)这种词语的意思是语境临时赋予的,具有特殊的表情达意的作用。注意,做这样的题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解释,不能借助字典等工具书照抄照搬下来。(5)掌握陈述句转换为反问句的方法,平时多练。
2.重点段落品析。
胡萝卜先生的胡子刚好在风里飘动着( )这绳子够长了( )就是不知道够不够牢固( )小男孩说完就扯了扯胡子,他确定足够牢固,就剪了一段用来放风筝。
(1)找出小男孩说的话。
(2)在文中的括号中加上标点符号。
(3)这段话写了胡萝卜先生做的好事是:
【答案】 (1)“这绳子够长了,就是不知道够不够牢固。”
(2)“ , 。”
(3)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被剪了一段当风筝线,帮助小男孩放风筝。
【解析】【分析】(1)考查对语段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语段整体感知语段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2)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掌握及运用。常用的点号有顿号、逗号、分号、句号、问号、冒号、叹号;常用的标号有引号、省略号、破折号、书名号、括号等。要了解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重点掌握每一种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故答案为:(1)“这绳子够长了,就是不知道够不够牢固。”
(2)“ , 。”
(3)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被剪了一段当风筝线,帮助小男孩放风筝。
【点评】(1)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2)对于标点符号的考查有选择题、加标点题、修改题。所以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的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还要注意标点符号的位置。(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3.课外阅读。
__________
有人喜爱娇艳的牡丹,有人喜爱芬芳的茉莉,我则喜爱那平凡的牵牛花。
乐于向高处攀登,这是牵牛花的本色。开始,她那纤细的茎蔓围着篱笆杆向上缠。慢慢地,篱笆被牵牛花占满了。只要从屋檐下拴几根绳子连在篱笆上,牵牛花又会沿着绳子向上爬去。那翠绿的叶片,红的、白的、紫的花,组成了条条花索,像是在屋前挂上了条条彩带。
牵牛花是凭着坚忍不拔的毅力向上登攀的。她把自己的身体全部缠绕在篱笆上,一点也不游离。正因为她缠得牢,攀得紧,所以风吹雨打她也不会掉下来。
我爱牵牛花。
(1)写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这句话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
(2)分别写出第2、3自然段的中心句。
(3)作者写这篇文章是为了赞颂牵牛花________的精神,抒发自己________的感情。
(4)给短文取个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5)你喜欢什么花?你能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这种花吗?试着写一写吧!
【答案】 (1)那翠绿的叶片,红的、白的、紫的花,组成了条条花索,像是在屋前挂上了条条彩带。花索;彩带
(2)乐于向高处攀登,这是牵牛花的本色。牵牛花是凭着坚忍不拔的毅力向上登攀的。
(3)坚忍不拔;爱牵牛花
(4)我爱牵牛花
(5)略
【解析】【分析】(1)本题是对比喻修辞手法的考查。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和喻体组成。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在对比喻句有了了解之后就要仔细阅读短文。
(2)本题是对段落中心句的考查,中心句在段落中处于中心地位,它在段落中起主导作用。一般在段落中的句首或句末,起总结引领作用。 第2、3自然段的中心句都是其每段的第一句话。
(3)本题考查的是对短文的理解和对思想感情的体会,再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结构,感受文章内容。短文在结构上前后照应,表达了作者对牵牛花的喜爱之情,内容着重写了牵牛花坚韧不拔往上爬的精神。
(4)本题是给短文拟写题目,首先要对短文中心内容有一定了解,然后进行概括凝练。
(5)本题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观察,介绍自己喜欢的花,叙述要有条理,且要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
故答案为:(1)那翠绿的叶片,红的、白的、紫的花,组成了条条花索,像是在屋前挂上了条条彩带。花索、彩带
(2) 乐于向高处攀登,这是牵牛花的本色。牵牛花是凭着坚忍不拔的毅力向上登攀的。
(3)坚忍不拔、爱牵牛花
(4) 我爱牵牛花
(5) 略
【点评】(1)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2)考查学生掌握中心句的方法并运用。
(3)本题是对短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仔细读短文,认真领会作者的感情,就不难填出答案。
(4)本题考查对学生对短文题目的拟写,学会用凝练的语言概括中心内容。
(5)本题答案不一,但要结合生活实际,在平时的生活中要细心留意周围的事物,养成仔细观察的好习惯。
4.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①一天,列宁又来到公园,走到白桦树下,发现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他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
②这时,列宁看见一个小男孩,就问_____孩子_____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_____
③男孩说:“没……我没看见。”
④列宁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⑤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
⑥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⑦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⑧列宁问:“会飞回来?”
⑨“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1)给选文第②自然段加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这时,列宁看见一个小男孩,就问________孩子________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________
(2)以下哪一项体现了列宁对灰雀着急的心情?( )
A. 他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 B. 列宁问:“会飞回来?”
(3)根据选文中人物的对话,猜猜当时他们心里会想些什么。在横线上填上正确的选项。
A.我不能说是我把灰雀捉走了。
B.我捉走了灰雀,害得别人这样担心,明天我就把它放回来。
C.这只灰雀大概是飞走了,或者冻死了。
D.也许这个小男孩见过那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
Ⅰ第②自然段中列宁想________
Ⅱ第③自然段中男孩想________
Ⅲ第⑥自然段中列宁想________
Ⅳ第⑦和⑨自然段中男孩想________
(4)“男孩说:‘没……我没看见。”’男孩为什么迟疑?
(5)读下面的句子,和选段比一比,说说它们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列宁看见小男孩,就和他交谈,表达自己对灰雀的喜欢和担忧。小男孩被感动了,把提走的灰雀放了回来。
(6)从列宁和小男孩的对话中,你发现列宁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 (1):“;,;?”
(2)A
(3)D;A;C;B
(4)因为灰雀是他捉走的。
(5)选段运用了记叙和语言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写出了事情的经过,生动具体;而题中所给的句子只是简单的叙述,平淡无奇。
(6)列宁是一位爱护下一代,保护小男孩自尊心,善解人意的人。
【解析】【分析】(1)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4)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5)选段运用了记叙和语言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写出了事情的经过,生动具体;而题中所给的句子只是简单的叙述,平淡无奇。
(6)评价人物性格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故答案为:(1):“,?”
(2)A
(3)DACB
(4)因为灰雀是他捉走的。
(5)选段运用了记叙和语言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写出了事情的经过,生动具体;而题中所给的句子只是简单的叙述,平淡无奇。
(6)列宁是一位爱护下一代,保护小男孩自尊心,善解人意的人。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掌握及运用。
(2)、(3)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4)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5)此题考查学生用对比的方法掌握两文在写法上的相同点和内容上的侧重点。
(6)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精神或品质。
5.阅读材料,完成练习。
一次性筷子由于卫生、方便受到餐饮业的青昧,同时,大批生产一次性木筷却使我国大量林地被毁。中国市场每年消耗一次性木筷450亿双,每加工5000双一次性木筷要消耗一棵生长了30年的杨树,全国每天生产一次性木筷要消耗森林100多亩,一年下来总计3.6万多亩。另外,造纸业也是另一项需要大量消耗树木资源的传统行业,年消耗木材也有1000多万立方米。森林资源被严重消耗了。
(1)中国市场制造一次性木筷每年消耗森林多少万亩?( )
A. 100多亩 B. 3.6万亩 C. 2.6万亩
(2)制造一次性木筷和造纸业会带来什么问题?( )
A. 森林资源被严重消耗 B. 森林灾害频繁发生 C. 生态环境恶化
(3)如何保护我们的森林资源?写出你的两点建议。
【答案】 (1)B
(2)A,B,C
(3)①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保护森林资源。②尽量不用一次性木筷,改用非一次性的筷子;节约用纸,爱护书本。
【解析】【分析】(1)本题是对阅读材料的提炼,注意找准问题中的关键词“一年”,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查找出“ 一年下来总计3.6万多亩 ”。
(2)通过阅读我们了解到生产一次性筷子和造纸业需要消耗森林资源,所以必然会对生态造成严重影响。ABC三个选项都是讲的对生态造成的影响。
(3)本题只要提出两点保护森林资源的建议,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1) B;(2)A;
(3) ①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保护森林资源。②尽量不用一次性木筷,改用非一次性的筷子;节约用纸,爱护书本。
【点评】(1)本题一定要读清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去段落中寻找。
(2)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生态生态问题的理解。
(3)本题考查对森林消耗所产生的生态问题的建议,合理即可。
6.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绿
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仙岩有三个瀑布,梅雨瀑最低。走到山边,便听见哗哗哗哗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我们先到梅雨亭。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儿拥着;人如在井底了。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而瀑布也似乎分外的响了。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岩上有许多棱角;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但我觉得像杨花,格外确切些。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花了。——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的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
(节选自朱自清的《绿》,有删改)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特别——________ 出现——________ 准确——________
(2)作者对梅雨亭和梅雨瀑进行了细致的观察,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梅雨亭斜对着梅雨瀑。
B. 梅雨亭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字中一般。
C. 梅雨瀑从上面冲下来时像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
(3)朱自清先生在写梅雨潭时用了许多比喻句,请用波浪线画出你最喜欢的一句:________,并分析这句话是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
(4)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找到了梅雨潭之所以得名的原因,请用横线画出有关的句子。
(5)观察不仅要细致,还要调动多种感官一起观察。细读下面三句话,看看作者是用什么来观察的。
A.眼睛 B.鼻子 C.耳朵 D.皮肤
①走到山边,便听见哗哗哗哗的声音。________
②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________
③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的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________
【答案】 (1)分外;呈现;确切
(2)B
(3)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亭;苍鹰
(4)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
(5)C;A;D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从文中找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
(2)、(5)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结合选项比较判断正误。
(3)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4)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故答案为:(1)分外、呈现、确切
(2)B
(3)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亭;苍鹰
(4)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
(5)①C;②A;③D
【点评】(1)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就容易了。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2)、(5)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3)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4)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7.读一读片段,回答问题。
有一天,妈妈对他说:“约瑟,看看你的毯子,又破又旧,好难看,真该把它丢了。”
约瑟说:“爷爷一定有办法。”
爷爷拿起了毯子,翻过来,又翻过去。
“嗯……”爷爷拿起剪刀开始咔吱咔吱地剪,再用针飞快地缝进、缝出、缝进、缝出。爷爷说:“这块料子还够做……”
(1)约瑟遇到的难题是________。
(2)你觉得爷爷说的料子还够做什么呢?
(3)约瑟还会遇到什么困难?爷爷又有什么办法来解决呢?发挥想象,和大家交流一下。
【答案】 (1)毯子又破又旧
(2)衣服、套袖…
(3)爬不上树,抓不住调皮的小狗……
办法:略
【解析】【分析】(1)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2)、(3)本题考查学生依据短文内容发挥想象力进行预测的能力。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是对阅读内容的预测、拓展,也就是故事将会朝着什么方向发展。
故答案为:(1)毯子又破又旧
(2)衣服、套袖…
(3)爬不上树,抓不住调皮的小狗……办法:略
【点评】(1)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2)、(3)此题主要考查学生依据短文内容进行预测的能力。
8.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五瓣丁香
入春以来,我一直惦念丁香。听人说,若能在结着多如云霞的四瓣丁香树上找出一朵五瓣丁香,就会得到好运和幸福。女子都是虔诚的,我这个穿军装的女子也一样。
同病室的几个病友几乎每天傍晚都去医院的后山坡上探看丁香,带回来的消息一天比一天惹人心动:“冒出新绿了。”“生出嫩叶了。”“结花蕾了。”……可是我们嫌慢, 埋怨丁香的疏懒乏情。
昨天晚饭,她们又结伴去探看丁香了,留下我一个在病房里。看着自己打着石膏的腿,再看看白色的病床,白色的墙壁,仿佛一切都变得苍白起来。我心想:这条伤腿一定害我误了花期,不能去找五瓣丁香,寻不着它,那么好运和幸福也就与我无缘了。这样想着,自己把心情弄得灰灰的。
这时,她们回来了,个个兴高采烈,争着向我炫耀她们的“幸福”——五瓣丁香。有白色的、紫色的,小小的花朵很是美丽,花瓣儿更是精致、娇巧、细柔。她们有人要分给我一朵,而我也十二分地想拥有它,可我还听人说:别人送的五瓣丁香不具有神奇的魔力。于是我谢绝了她们的好意。看着她们如同寻得幸福一般的喜悦面孔,我的心羡慕得有点微微发疼。
晚上,我早早地蒙上被子——除了想找一朵五瓣丁香,好像别的一切都不重要了,人,有时就会有一些非常非常小的希望。由于太希冀、太向往,我甚至做了一个丁香梦:我的腿好了,来到一个好大的丁香园找五瓣丁香,可是到处都是四瓣的,无论我如何努力,也没有找出一朵神秘的五瓣丁香。
感觉天亮了,我懒懒地不肯睁开眼睛,心中仍存着找不到五瓣丁香的遗憾。做晨检的护士来了,问我:“别的人都去哪儿了?”我这才发现她们一个都不在。大概是因为太兴奋睡不着而早早跑出去疯闹了吧?疾病竟使我变得有点妒忌她们了。
门被轻轻地推开了,只见她们个个手里拿着一大束丁香花,原来她们一大早去替我折花了。她们把花递给我:“快找你的五瓣丁香吧!”我一时语塞,为她们的热情、真诚所感动,懊悔刚才对她们的妒忌……顿时,我感到自己整个儿沐浴在友爱结成的温馨之中。
我细心地从她们采摘来的一束束丁香花中,找到了一朵白色的五瓣丁香。而我更是在她们中间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五瓣丁香——好运、温暖和幸福。
(1)“而我更是在她们中间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五瓣丁香——好运、温暖和幸福。”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2)抄下描写作者梦中幻觉的句子,想象这样写的好处?
(3)我为什么一直在梦中追寻一朵五瓣丁香?
(4)“看着自己打着石膏的腿,再看看白色的病床,白色的墙壁,仿佛一切都变得苍白起来。”这句话中连用了三个表示白色的词语,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答案】 (1)“好运、温暖和幸福”指的是友谊,是朋友给我寻找的五瓣丁香让我明白了友谊,这就是一生中的好运、温暖和幸福。
(2)略
(3)因为“我”听说得到五瓣丁香就会得到好运和幸福。
(4)体会到“我”心中很失落,感到很遗憾。
【解析】【分析】(1)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根据词句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义。
(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考查文段在文中的作用。解答此类题,一般要结合着具体语境,从内容、结构等角度分析作答。
(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4)体会三个表示白色的词语,结合上下文,紧扣文章主题中心进行理解概括。
故答案为:(1)意思表述合理即可。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理解句意,有利于对文章中心主题的把握。(2)略(3)因为“我”听说得到五瓣丁香就会得到好运和幸福。 (4)体会到“我”心中很失落,感到很遗憾。
【点评】(1)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本题考查文段在文中的作用。
(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4)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理解句意,有利于对文章中心主题的把握。
9.课内阅读,回答问题。
有一个小女孩每天都从家里走路去上学。
一天早上天气不太好,云层渐渐变厚,到了下午时风吹得更急,不久开始有闪电,打雷,下大雨。
小女孩的妈妈很担心,她担心小女孩被打雷吓着,甚至被雷打到。雨下得越来越大,闪电像一把锐利的剑刺破天空,小女孩的妈妈赶紧开着她的车,沿着上学的路线去找小女孩,她看到自己的小女儿一个人走在街上,每次闪电时,小女孩都停下脚步、抬头往上看并露出微笑。看了许久,妈妈终于忍不住叫住她的孩子。
妈妈问女儿说:“你在做什么啊?”
女儿说:“上帝刚才帮我照相,所以我要笑啊!”
(1)给多音字组词。
露 lòu________ lù________ 相 xiāng ________ xiàng ________
(2)给短文加个小标题。
(3)写出文中的比喻句。
(4)小女孩的妈妈在雷雨天担心的是什么?
(5)在下列选择符合短文意思的句子。( )
A. 文中的小女孩每天坐车去上学。
B. 每次闪电时,小女孩都吓得心惊胆战。
C. 小女孩在每次闪电时,都要抬头望望天空,并露出微笑。
D. 小女孩对着闪电微笑,她认为是上帝在给她照相。
【答案】 (1)露面;露水;相信;相片
(2)单纯的喜悦
(3)闪电像一把锐利的剑刺破天空。
(4)担心女儿被打雷吓着,甚至担心被雷打到。
(5)C,D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多音字的辨别能力。多音字,就是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不同的读音表义不同,用法不同,词性也往往不同,当然组词也不同。
(2)考查拟定标题。阅读短文,梳理段落,就可以概括出短文的主要内容,再进一步提炼标题。
(3)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4)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5)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故答案为:(1)露面、露水、相信、相片
(2)单纯的喜悦
(3)闪电像一把锐利的剑刺破天空。
(4)担心女儿被打雷吓着,甚至担心被雷打到。
(5) C D
【点评】(1)对于多音字,我们读的时候,要根据词语的意思来确定它的读音。做到认真、细致,如果对某个字不大熟悉,一定要查字典弄明白。
(2)此题主要考查提炼文章标题的能力。
(3)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4)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5)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10.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春天的小雨滴滴滴
陈木城
雨已经下了很久了。
浙淅沥沥打在篷顶的波浪板上,滴滴答答打在树林里的叶子上,叮叮咚咚打在铁皮屋顶上。于是,屋子前面小水沟里的水流动起来了,像一股从地底下涌出来的清泉,高兴得哗啦哗啦,哗啦哗啦,你推我挤。
打开一把红色的雨伞,走在树林里的小路上,听雨滴打在油加利树上,打在相思树上,打在羊蹄甲上,打在面包树上……淅浙沥沥,啪啦啪啦,哗啦哗啦,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整片树林仿佛成了一座音乐厅。
小雨滴在树叶上集合起来,成为一颗大水珠,顺着叶脉滑下来,打小鼓似的:啪!嗵——嗵一—嗵!咚——咚——咚!
突然,吹来一阵风,树叶上的水珠通通跌下来了。
嗵嗵嗵!咚咚咚!啪啪啪!所有的鼓都敲起来了,敲在小伞上,敲在地面上,好像地球就是一面鼓,雨滴们叮叮咚咚的,在把地球敲响。(选文有改动)
(1)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量词。
一________清泉 一________大水珠 一________小鼓
(2)照样子,摘录文中描写雨的声音的词语。
滴滴答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文章内容,把句子补充完整。
①小水沟里的水流动起来了,像________。
②整片树林仿佛成了________。
③好像地球就是________,雨滴们叮叮咚咚的,在把地球敲响。
(4)这篇文章主要写的是( )
A. 雨的颜色 B. 雨的样子 C. 雨的声音 D. 雨的敲打
(5)在作者的笔下,小雨的心情是( )
A. 激动的 B. 忧愁的 C. 愉悦的 D. 平静的
(6)小雨滴落下来,会像打小鼓似的发出不同的声音,主要是因为( )
A. 小雨有时下得大,有时下得小 B. 小雨滴下来的力度不一样
C. 小雨滴落在不同的物体上 D. 小雨滴落下来的速度不一样
【答案】 (1)股
;颗
;面
(2)叮叮咚咚
;哗啦哗啦
;淅淅沥沥
;啪啦啪啦
;嗵嗵嗵
;咚咚咚
;啪啪啪
(3)一股从地底下涌出来的清泉
;一座音乐厅
;一面鼓
(4)C
(5)C
(6)C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量词的掌握情况,这道题是让填量词,量词通常用来表示人、事物或动作的数量单位的词,填空时要按语言习惯合理搭配。如: 一股清泉、一颗大水珠、一面小鼓 (2)拟声词是模拟自然界声响而造的词汇,是世界上所有语言都具备的成分。 文中描写雨的声音的词语:叮叮咚咚、哗啦哗啦、淅淅沥沥、啪啦啪啦、嗵嗵嗵、咚咚咚、啪啪啪。(3)本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明白比喻这一修辞手法以及其作用。所谓“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①小水沟里的水流动起来了,像一股从地底下涌出来的清泉。②整片树林仿佛成了一座音乐厅。③好像地球就是一面鼓,雨滴们叮叮咚咚的,在把地球敲响。
(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掌握一定的技巧,可把整篇文章拆分成几个部分,明确写了哪几方面内容,然后总综和即可。这篇文章主要写的是雨的声音。(5)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在作者的笔下,小雨的心情是愉悦的 。(6)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小雨滴落下来,会像打小鼓似的发出不同的声音,主要是因为小雨滴落在不同的物体上。
故答案为:(1)股 颗 面
(2)叮叮咚咚、哗啦哗啦、淅淅沥沥、啪啦啪啦、嗵嗵嗵、咚咚咚、啪啪啪。
(3)一股从地底下涌出来的清泉 一座音乐厅 一面鼓
(4)C
(5)C
(6)C
【点评】(1)掌握量词的用法,学生做题就容易了,平时要注意积累和运用。(2)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象声词的掌握情况,准确地使用象声词,将会使我们说话、习文的生动性、形象性大大增强。(3)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4)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5)此题考查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6)此题考查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