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
1.默写
(1)常记溪亭日暮, ______ 。(李清照《如梦令》)
(2)天街小雨润如酥, ______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3) ______ ,欲语泪先流。 (李清照《武陵春》)
(4)挥手自兹去, ______ 。(李白《送友人》)
(5)莫道不销魂, ______ , ______ 。(李清照《醉花阴》)
(6)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表达思乡报国之情的名句是: ______ , ______ 。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12.0分)
2.下列加点词的读音与字形无误的一项是:( )
A. 菜 畦(qí) 睿智(ruì) 瞰望(kàn) 格物 致知(zhì)
B. 栖息(qī) 馈 赠(zèng) 叱 咤(chà) 再接再 励(lì)
C. 蛮 横(hèng) 姊妹(zǐ) 挑 衅(xùn ) 焦 燥不安(zào)
D. 蟠龙(pán) 和 煦(xù) 禀告(bǐn) 好高 鹜远(wù)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烂诗可以不读,俗曲可以 充耳不闻,坏建筑却逼着你天天直视,事实上做一个不负责任的建筑师,比当一个没有天分的诗人,罪孽更重
B. 似乎人类在自然科学上一遇到“起源”的问题就 一 筹 莫 展,宇宙起源、生命起源、思维起源都是人类碰到的几个最大的难题
C. 目前,住房价格一涨再涨,令购房者 叹 为 观 止
D. 发展低碳经济 首 当 其 冲的是要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协调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4.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白岩松第二次登上“扬州讲坛”演讲时认为:天下大事,都是从细节开始做起;所以,所有的事不是从大事开始,就是从小事开始
B. 打车软件在给乘客带来便捷的同时,也提高了出租车的用车效率,但司机在开车时分心使用打车软件,成为出租车事故骤增的主要原因之一
C. 我们中学生必须发扬奋发图强、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实现中华伟大复兴的
D. 通过《中国之声》微薄推出的“正能量益起来”这项活动,让我们一同探寻发现在生活中令我们感动的点滴美好,一起寻找充满正能量的人和事!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诗经》以四言为主,普遍采用赋、比、兴的手法,有重章叠句的特点
B.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一百三十篇,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 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收录了《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藤野先生》等作品
D. 《海底两万里》、《名人传》的作者分别是“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凡尔纳和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罗曼•罗兰
三、其他(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6.(1)201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为纪念那段难忘的历史,学校举行综合实践活动,班级召开主题班会,请你为班会拟写一个主题标语。
(2)请你探究,下面两则材料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材料一:长征时期,才18岁的肖华成为少共国际师师长;王稼祥29岁担任中革副,红军总政治部主任;杨尚昆28岁时已是红三军团政委。
材料二:2012年攻克国际数学难题的在校生刘路22岁时成为中南大学正教授级研究员;邓鹤翔28岁成为武汉大学教授;颜宁29岁成为清华大学教授。
四、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8.0分)
7.【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选自《出师表》)【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丙】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其一) / 李白(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______
A.不以臣 卑 鄙 (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B. 遂许先帝以驱驰 (遂:就,于是)
C.惟吾德 馨 (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D.无案牍之 劳形 (劳:劳苦)
(2)下面是对【甲】【乙】两文的阅读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甲】文先自叙本志,表明自己“布衣”身份,既为下文“先帝不以臣卑鄙”作铺垫,也表明自己的不平凡。
B.【乙】文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陋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圣贤的志趣和抱负,暗示陋室不陋的原因。
C.【甲】文以“躬耕”写淡泊的生活,【乙】文以“陋室”写淡泊的生活,二者所写内容不同,志趣却有相同之处。
D.【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大量较为整齐的句式,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感染力。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表,古代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铭,古代文体名,用于述功记行或警戒劝勉。请联系选文,说说【甲】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乙】文表达了作者什么志向?
(5)解释【丙】文中划线的词的意思。
①玉盘珍羞直万钱 | 羞: | ______ |
②直挂云帆济沧海 | 济: | ______ |
五、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27.0分)
8.阅读《成语里的歌声》,完成下列各题。
成语里的歌声 ①翻阅成语大词典,你能找到许多形容歌唱的词汇,你会听到许多成语里飞扬的歌声。这歌声唤出了历史,展现着我们祖国民族音乐五千年的文明底蕴和独特的迷人风采。
②相传,古人唱起歌来,格外投入,常常放开嗓门,大声歌唱。于是,便有人用“引亢高歌”来描述其情状。歌声亮传播远,又有人用“响遏行云”形容赞美这嘹亮的歌声。“响遏行云”这个成语出自《列子•汤问》篇,是说秦国有个叫薛谭的人,拜秦青为师学习歌唱。不久他以为把老师的本领都学到了,便要告辞回家。老师知其想法,未作劝阻,并摆酒为他送行。临别时老师在郊外大路旁,满怀惜别之情高歌一曲,其声音洪亮,震得树林瑟瑟作响,行云驻足不前。薛谭见此大吃一惊,深感自己无知和盲目,于是请求老师留下他继续学习。
③古人不但喜好歌声的高亢、嘹亮,而且注重吐字清楚,行腔流畅,发声自然圆润,以达到表意之目的。于是,便产生了“字正腔圆”、“珠圆玉润”这两个成语。唱歌既要唱声,又要唱情。“声情并茂”这个成语,就反映了古人对歌唱的更高追求。只有用声情并茂的歌声,恰当表现歌曲的情感内蕴,才能产生极大的艺术感染力,使听者为之动容,为之共鸣。这就要用上“回肠荡气”、“哀感顽艳”这两个成语。
④古人不仅能歌通曲,而且有着纯熟的演奏技艺和惊人的欣赏水平。成语“高山流水”(见于《列子•汤问》)记载此事,传为美谈:春秋时,晋国大夫俞伯牙善于弹琴。一个皓月当空的中秋之夜,伯牙乘兴弹起琴来,意境表现高山。曲犹未尽,只听有人赞道:“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伯牙抬头一看,见迎面走来一人,相貌平常。伯牙未加理会,又弹一曲,意境表现流水。曲音未绝,来人朗声赞道:“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十分吃惊,起身施礼,得知此人叫钟子期。伯牙与子期凭音乐的共鸣结成“知音”。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几千年前,伯牙因失去知音而不再弹《高山流水》,而《高山流水》并没有因伯牙不弹而失去知音,它源远流长,成为中华民族音乐中的珍品。
⑤古人还悟出了音乐在战争中的积极作用,以歌声迷惑敌人、涣散敌方军心。成语“四面楚歌”的声波将真情传递:楚汉相争时,楚军被围垓下。一天夜里,项羽听到汉军中的楚歌从四面八方传来,觉得楚地全被汉军占领,十分惊恐。“四面楚歌”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它为刘邦打败项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⑥从摘引部分的有关歌唱的成语里,我们可以知晓古人与音乐的美丽传说,证实祖先创造的民族音乐文化的博大而精深。
(1)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采用的最主要的说明方法及作用是什么?
(2)阅读文章,判断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A.介绍“晌遏行云”是为了说明古人唱歌时歌声亮传播远。
B.介绍“高山流水”是为了说明俞伯牙与钟子期结成“知音”。
C.介绍“四面楚歌”是为了说明古人利用歌声在战争中迷惑敌人、涣散敌方军心。
(3)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文中相关内容,说说“余音绕梁”这个成语所说明的内容。
【材料】
歌唱含情,歌声美妙,回荡耳畔,久久难忘。这便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心理效果。“余音绕梁”这个成语也出自《列子•汤问》篇。说的是韩国有个名叫韩娥的美丽歌女,一次来到齐国临淄城,因带的口粮吃光了,只好在西城门卖唱谋生。她的歌声哀婉悦耳,使人们张大嘴,听得出神。直到韩娥走了很长时间,听者的嘴巴还未闭上。她那优美的歌声,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至过了三天,人们还感觉到歌声的余音仍在屋梁周围回旋荡漾。
9.养马岛日出
宗璞
①到海边了,便总惦记着看日出。最初几日阴雨,天空为云霾锁住,只见海天茫茫,是深深浅浅的灰色。不见太阳,也不辨东南西北。
②一天清晨到得阳台上,忽见一侧天边和海面闪着红光,空中云层后面,有个大红球,那是一轮红日,已经升高了。没有多久,便不能逼视。阳台上看日出,毕竟局促。
③在告别养马岛的这一天,特意到海边去等候。
④微弱的晨曦中,树木似醒未醒,海是凝重的灰蓝。昨天还是海面的地方,现在露出高高低低的礁石,线条还不十分清晰。一个小小的人影正在那块伸入海中的大礁石上移动着,他是想上得高些,看得远些。那是我们力所不及的。我们只能循着岸边小路选择了一处开阔的地方,等候那伟大的时刻。
⑤天边有云层围着。渐渐地,东方红了,由浅到深,红得很朴素。似乎云层后面正在燃烧,却看不出那中心在哪里,我们凝望天边,不敢眨一眨眼睛。忽然有一条鱼从水上跳出,接着又是一条。似乎也在盼着太阳。
⑥“快看!快看!”我们彼此叫着,只见云层后面陡然出现一个小红球。那是太阳!那是燃烧的中心。 太阳在云霞围绕中跳出了海面!云霞红得耀眼,一条光闪闪的红柱从水面拖过来,每一道波都发着红光。
⑦这一带几个海岛上都有三官庙,渔民们奉祀天、地和水。我和他们一样,觉得一切这样神圣。我心中充满感激,感激天有日月、地有泥土,感激太阳辛勤地出没、大海不息地涨落。希腊神话中的阿波罗每天驱赶着金色的马车向天上驶去时,是否想到地上水中的生灵在顶礼膜拜?
⑧太阳不停地上升,愈来愈大。水面红柱愈来愈宽而长,终于成为一片落进海水的灿烂的彩色。太阳的红反而淡下来,变成白亮的强光,使我们转过头去。
⑨太阳出来了,新的一天开始了。太阳是我们的。
(1)根据③一⑧段作者所描写的观“日出”的过程,体会作者情感态度的变化,将下面的空格补充完整。
日出前, ______ -------日出时, ______ -------日出后,感激崇拜
(2)文章写“养马岛日出”,为什么开头写“太阳不见”和“阳台看日出”?
(3)请从修辞的角度,体会文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太阳在云霞围绕中跳出了海面!云霞红得耀眼,一条光闪闪的红柱从水面拖过来,每一道波都发着红光。
(4)第⑦段写道“我和他们一样,觉得一切这样神圣”,“我”和“他们”觉得“神圣”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5)文末为什么说“太阳是我们的”?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50.0分)
10.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绿叶离开了枝头,但对根的怀念不会消失在秋风中;雨滴离开了天空,但对云的怀念不会消失在烈日中;骏马离开了草原,但对家的怀念不会消失在迁徙中……万物皆有情,更何况人。是的,生活中有许多值得我们怀念的人和事、景和情。
请以“怀念 ______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②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
答案和解析
1.【答案】沉醉不知归路;草色遥看近却无;物是人非事事休;萧萧班马鸣;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解析】
(1)沉醉不知归路
(2)草色遥看近却无
(3)物是人非事事休(重点字:是)
(4)萧萧班马鸣(重点字:班)
(5)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6)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重点字:燕)
本题为连续性默写和情境默写的综合,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前后句即可.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
复习名句默写要注意以下几类:
(1)揭示人类社会及事物发展规律的句子(即富有哲理性的句子)
(2)抒发爱国情怀、崇高理想、坚强意志、阔大胸怀的句子
(3)描写优美意境的名句
(4)其他反映科学技术、和平、以德治国等方面的名句
2.【答案】A
【解析】
A. 正确;
B.“ 叱 咤”应读“zhà,”“再接再 励 “ 应 写 作 “ 再 接 再 厉 ”;
C.“挑 衅””应读“xìn”;“焦 燥不安“应写作”焦躁不安“;
D.“ 禀告”应读“bǐng”;”好高 鹜远“应写作”好高骛远“.
故选:A.
要做好本题,就要认真阅读选项中每一个加点字的读音,特别是字形相似,而读音不同的字.这样就一定能够选出正确的答案.
本题考查汉字的读音.做这类题目时要注意多音字,这要根据具体语境进行确定.特别要注意形声字不读声旁的字,如“涸”不能读成“固”的读音.要做好这类题目,就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留心,多积累一些特殊字的读法.
3.【答案】B
【解析】
A.“充耳不闻”指塞住耳朵不听,形容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用于此处不合语境.
B一筹莫展:一点计策也施展不出,一点办法也想不出来.
C.叹为观止: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用于此处不合语境.
D.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用于此处不合语境;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本题考查对成语的运用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正确的理解成语的意思,辨清成语的感情色彩,还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运用是否恰当.总之,做好该题,理解词义是最关键的.
4.【答案】B
【解析】
A.关联词误用,应该是“不是…而是”;
B正确;
C.搭配不当.在“循序渐进”前加上“提倡”;
D.缺主语,去掉“让”或者“通过”;
故选B.
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学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病句原因.可以从内容角度分析词义的不同理解病因,可从语法角度分析病因.更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
此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逐项审读,从句意,用词,修辞,标点,结构,词语搭配等多方面去考虑,确定最后选项.
5.【答案】C
【解析】
A《诗经》是我国的最早的诗歌总集,以四言为主,内容是风、雅、颂;普遍采用赋、比、兴的手法,有重章叠句的特点.正确.
B《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正确.
C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收录了《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作品.《故乡》《社戏》等小说选自其小说集《呐喊》.故错误.
D《海底两万里》、《名人传》的作者分别是“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凡尔纳和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罗曼•罗兰.正确.
答案:C.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名著和文学常识,解答此题要结合名著内容和已有的知识储备,根据要求给出答案.
回答名著的问题,细读名著是关键,否则很难回答出正确答案,一定细读教材要求必读的名著.文学常识相关的知识要熟练掌握.
6.【答案】(1)为某个活动拟写宣传语,所拟写的宣传语一定要主题突出,语意简洁明了,有号召性和鼓动性,一般多采用对偶的修辞.据此可拟写为:英雄史诗,不朽丰碑.
(2)本题考查从材料中得出结论.作答时,需认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中出现的人物和事件,找出几则材料共通之处,所得结论一定要能涵盖所有材料,用语需精炼.这两则材料中的人物都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成就了一番事业.据此可得出结论为:自古英雄出少年,我们应该趁着年轻的时候好好努力.
答案:
(1)示例:英雄史诗,不朽丰碑
(2)示例:自古英雄出少年,我们应该趁着年轻的时候好好努力.
【解析】
第一小题考查拟写宣传语.第二小题考查从材料中得出结论.
做好广告(宣传)语拟写试题,在语言上应具有语言精炼、内容醒目、便于记忆的特点,要突出创意的新颖、独特.可借助恰当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比喻、拟人、双关等,让广告(宣传)语达到好说,好记好理解的目的.
7.【答案】D;A;同“馐”美味的事物;渡
【解析】
(1)本题考查实词的解释,解答时根据句意.回顾所学认真作答即可.
A.正确;
B.正确;
C.正确;
D.有误,劳:使…劳累.
故选:D.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辨析.本题为选择题,在了解两篇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各个选项的要点,对照与选项有关的内容,判断正误即可.
A.说法错误(【甲】文先自叙本志,表明自己“布衣”身份,既为下文“先帝不以臣卑鄙”作铺垫,也表明对先帝知遇之恩的感激.)
故选:A.
(3)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①中重点词语有:苟:姑且;全:保全;于:在;闻达:扬名做官.句意为:在乱世间姑且保全性命,不希求在诸侯那里文明显达.
②中重点词语有:上:长到.入:映入.句意:苔藓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4)本题考查的是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甲】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从这些句子可以看出抒发了作者对刘备的感激之情和忠于刘备父子的真挚情感,用先帝创业的艰难来勉励后主.【乙】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可以看出表达了作者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志向.
(5)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①句意为:玉盘中盛的精美菜肴,收费万钱.羞:同“馐”美味的事物;
②句意为: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济:渡;
(6)本题考查学生诗歌关键词句的把握,注意要首先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诗人在“行路难!行路难!”的慨叹中,描写前路艰难,虽然未来还会有机会,但万般的艰难险阻、矛盾,都闪现在脑海中.诗人最后笔锋一转,“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出诗人积极入世的愿望、毅力和决心.
答案:
(1)D
(2)A
(3)①在乱世中保全自己,不谋求在诸侯那里扬名做官.
②苔痕碧绿,长到台阶;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4)【甲】文抒发了作者对刘备的感激之情和忠于刘备父子的真挚情感,用先帝创业的艰难来勉励后主.【乙】文表达了作者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志向.
(5)①羞:同“馐”美味的事物;②济:渡.
(6)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现了李白积极面对挫折的豪迈情怀.(2分)
参考译文:
【甲】 我原本一个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田.只想在乱世里苟全性命,不求在诸侯间扬名显身.先帝不因为我卑微鄙陋,而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庐中来拜访我.向我询问天下大事,由此使我感动奋发,而同意为先帝奔走效力.后来遭遇失败,我在军事失利之际接受任命.形势危急之时奉命出使,从这以来二十一年了.
【乙】 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成为有灵力的水了.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觉得简陋了).苔藓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说说笑的都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无学问的人.可以弹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声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丙】 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 玉盘中盛的精美菜肴,收费万钱.
胸中郁闷啊,我停杯投箸吃不下; 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
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 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
像姜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 又象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
世上行路呵多么艰难,多么艰难; 眼前歧路这么多,我该向北向南?
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 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之”的用法:
①旁人皆为之感怆(之:代词,代指这件事)
②吾欲之南海,何如?(之:往,到…去)
③水陆草木之花(之:的)
④无丝竹之乱耳(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性)
⑤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之:补充音节)
8.【答案】B
【解析】
(1)考查文章的说明内容和说明方法.
概括说明内容抓关键语句.在一篇说明文中,说明的中心内容有时集中在一两句话,这些关键句有可能出现在文章的开头、结尾和中间.该文的说明内容在第①段“歌声唤出了历史,展现着我们祖国民族音乐五千年的文明底蕴和独特的迷人风采.”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作引用等.
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必须要结合文段的内容的来分析说明方法,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或者文段的内容所体现出来的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分析作用即可.
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把选项中的内容放在原文中印证,能找到依据的正确,与原文不符或没有的为错误的.
A.正确.
B.错误.介绍“高山流水”是为了说明古人不仅能歌通曲,而且有着纯熟的演奏技艺和惊人的欣赏水平.
C.正确.
D.正确.
故选B.
(3)考查对成语的理解.
解答此题要结合原文和材料中的内容,“余音绕梁”意思是形容歌声优美,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与第③段说明的内容一致.抓住关键作答即可:“只有用声情并茂的歌声,恰当表现歌曲的情感内蕴,才能产生极大的艺术感染力,使听者为之动容,为之共鸣.”
答案:
(1)歌声唤出历史,展现祖国民族音乐五千年的文明底蕴和独特的迷人风采.
举例子,生动具体地说明了祖先所创造的民族音乐文化博大而精深这一内容,通俗易懂.
(2)B
(3)声情并茂的歌声,产生了极大的艺术感染力,使听者为之动容.
文章采用逻辑顺序,第①段引出说明对象,第②-⑥段具体说明了歌声唤出了历史,展现着我们祖国民族音乐五千年的文明底蕴和独特的迷人风采.
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③、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④、作比较:把___和___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⑤、打比方:将_____比作______,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9.【答案】期待急迫;激动欣喜
【解析】
(1)本题考查作者情感的梳理.解答此题按时间提示找到相应段落,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分析作者的心理或找出表达感情的词语即可.期待急迫;激动欣喜.
(2)本题考查段落作用的分析.解答时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 内容是一般是对前文内容的总结或补充,或者引起下文.结构上根据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同来区分. 思路:这一段写出了…,突出了…,(这是内容)为下文…作铺垫.段落位置不同,结构作用不同,表述语言有所不同.文章开头:引出下文,为…作铺垫.营造了…氛围.更好地表现“我”对“太阳”的喜爱,同时以“我”“阳台看日出”的无趣与局促衬托养马岛日出的壮观以及带给我的欣喜激动之情.为下文到养马岛看日出做铺垫.
(3)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解答句子赏析一般从动词和修辞手法角度进行.解析:指出修辞手法,分析修辞的用法,然后分析表达效果,最后看表达感情.①比喻:把…比作…,形象生动的写出了…的特征.②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 的效果.③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④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便于抒发作者强烈的感情.⑤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太阳以人的特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太阳从云霞中升起的情态,以及阳光投射在海面上的壮丽景观.色彩鲜明,颇富动感,给人身临其境之感.(或者表达出作者的喜悦和赞美之情.)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和感情的理解分析.解答时找到相应段落,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等语句,分析作者的心理或找出表达感情的词语即可.“我”觉得“神圣”是因为我觉得日出壮观辉煌,给人带来希望和光明,是对生命的尊敬,对万物的爱戴. “他们”觉得“神圣”是因为他们把太阳作为一种信仰供奉膜拜,是为了祈求丰收,生活能更加美好.
(5)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的理解.文章的主旨句一般出现在首段与末段,是对题目的解释与深化,多为议论抒情性的句子.太阳是美丽的、光明的、神圣的,是我们热爱的、崇拜的,寄寓着我们的希望与追求.作者这样说,表达了乐观自信、豪迈昂扬的情怀.
答案:
(1)(2分)期待急迫;激动欣喜(意思对即可,每空1分)
(2)(3分)更好地表现“我”对“太阳”的喜爱(1分),同时以“我”“阳台看日出”的无趣与局促衬托养马岛日出的壮观以及带给我的欣喜激动之情(1分).为下文到养马岛看日出做铺垫(1分).
(3)(3分)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赋予了太阳以人的特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太阳从云霞中升起的情态,以及阳光投射在海面上的壮丽景观(1分).表达出作者的喜悦和赞美之情(1分).
(4)(4分)“我”觉得“神圣”是因为我觉得日出壮观辉煌,给人带来希望和光明,是对生命的尊敬,对万物的爱戴(2分). “他们”觉得“神圣”是因为他们把太阳作为一种信仰供奉膜拜,是为了祈求丰收,生活能更加美好((2分)).(意思对即可).
(5)(3分)太阳是美丽的、光明的、神圣的,是我们热爱的、崇拜的(1分),寄寓着我们的希望与追求(1分).作者这样说,表达了乐观自信、豪迈昂扬的情怀(1分).(意思对即可)
本文通过记叙我在养马岛看日出的经历,描绘了日出时的壮观辉煌,给人带来希望和光明,表现了对生命的尊敬,对万物的爱戴.寄寓着作者从日出中体会到的希望与追求.
句子赏析的答题方法:
一、可以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赏析一般格式为:修辞+修辞特点+内容+中心 比喻形象生动;拟人生动形象;排比整齐,有气势;夸张突出特点;反问加强语气;反语增加讽刺意味 表述形式: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
二、从描写的角度赏析
1、人物描写 格式:人物描写方法+内容+中心 表述形式: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写出了…表达了…
2、景物描写 格式:描写内容+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等) 表述形式:通过描写…烘托了…
10.【答案】飞逝的时光
【解析】
【例文】
怀念飞逝的时光 下雨了,大颗大颗的雨水打在我的身上,我疾奔回到教室,坐在座位上,找到一张干净整洁的白纸,我用力的捏,使劲儿的揉搓,做出各种虚无的形状,打开纸,我看见了各种各样的条文,痕迹,像虚空中突然出现的裂缝,‘呼’的把我吸了进去,里面仍然空白一片,茫茫无边际.我慢慢的将其撕开,看着裂缝越来越大,越来越深,听着“嘶嘶”的声音感觉就像是自己的生命在一节一节的断裂,然后消失殆尽…
我盯盯的看着白白的,不同形状的纸块儿,仿佛看见了我经历的一切,一切的欢喜,一切的悲伤,一切的忧愁,一切的苦涩,一切的一切.我开始发疯似的拼凑着,然后喘着粗气的盯着那破碎不堪的纸片发呆,我不止一次的想到,那一条条破了的罅隙中是否隐藏着我流逝的时光、消逝的青春还有我无尽的悲哀.
坐在冰凉的石板凳上,寒意直捣心底,背靠这一棵很老很老的大槐树,木棉花的种子漫天飞舞,飘过头顶,随着风远去仿佛那些失去已久的记忆,我用心的数着那被枝叶剪碎的晃动着的阳光,犹如寻找消匿的张片来填补残缺的记忆.
晃荡在无边无际延伸的马路中间在迟暮之时,我却不由得怀念下雨时泥泞的小道,怀念那个追逐溅了自己一身泥的汽车的无知的孩子,和那个看着远去的汽车垂头丧气在夕阳下游玩的孩子,怀念那挑逗小狗却被反咬一口放声哭泣的孩子,怀念那仰望白云默默感叹的孩子.
在时光流逝的时候我在回忆.
当我感叹的那片刻,青春在消失.
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我们写作的思路应在题目中寻找,只要能确定关键词语或者能分析出材料中的含义,本作文写作难度不大.
【审题立意】这个题目中,包含了两个主旨,一个就是怀念,意思是一段时间内发生的事,另一个就是xx.其实,就是将你过去的人或者事情写出来,可写其中的一、两件事情,详细写出来,就可以了.
【误区指南】本作文有一个关键词语:怀念,在写时,切记不要围绕该词写假大空的文字,给人无病呻吟之感.应该写具体的事例来体现.
【细节描写】文章应以细节描写为主,特别是心理描写(写某人或者某物的追忆心路历程),一定要使用.
【形式创新】如果我们感觉字数可能不够时,可以采用小标题或者分镜头的方式,写几件事,会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文体选择】本文适合写记叙文,不太适合写议论文.
【例文点评】这是一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作文,记叙文字为主体,议论文字很好的升华主题和主旨,相得益彰.本习作紧扣题目“时光飞逝”这一主题来写,用生动和充满正能量的文字写出回忆,十分符合写作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