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栽培技术要点
1、播前准备
(1)种子准备
播前要晒种并精选种子;小麦种子常携带有病菌,要注意应用药肥包衣剂进行种子包衣;测定种子的发芽率与田间出苗率,以备准确计算播种量。
(2)整地
稻茬秸秆还田、浅旋灭茬。
(3)开沟
三沟于播种后进行机械开沟或人工开挖,每2.5~3m开挖一条竖沟,沟深20~30cm。距田两端横埂2~3m,各挖一条横沟,沟深30~40cm,田块长超过100m的应加挖腰沟,沟深30~40cm,内外沟配套相通。
2、播种
1、 播种期
10月10日~10月20日为宜。
2、播种量
基本苗宜12万~14万/亩,具体用量按以下公式计算:
播种量(kg/亩) | = | 基本苗数(万) |
每公斤种子粒数×发芽率(%)×出苗率(%) |
3、 施肥
1、肥料用量
氮肥 每亩宜施纯氮16~18kg
磷肥 每亩宜施P205 8~10kg
钾肥 每亩宜施K2O 8~10kg
2、施肥比例
基肥占50%左右;壮蘖肥占10%左右;拔节肥占20%~25%,孕穗肥占15%~20%;磷、钾肥基追比为6:4,追肥在7~9叶期施用。
3、 施肥方法
(1)基肥
重视有机肥施用,每亩宜施有机肥1000kg,或者秸秆全量还田,每亩施碳铵12~18kg或尿素4~6kg,复合肥(氮、磷、钾含量均为15%)30~40kg。
(2)壮蘖肥
越冬始期(12月20日左右)宜施尿素4~6kg/亩。
(3)拔节肥
在小麦基部第一节间接近定长、叶龄余数2.5时,宜施45%复合肥(氮、磷、钾均为15%)20~25kg/亩。
(4)孕穗肥
在小麦叶龄余数为0.8~1.2叶时,施尿素5~8kg/亩。
4、防倒
建立合适群体,群体较大田块于拔节初期(2月底或3月初)可用矮苗壮60g/亩或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50~75g/亩进行叶面喷雾。
5、 病虫草害防治
(1)防治原则
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实施“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相结合。
(2)农业防治
精选种子,汰除病粒,推广精量播种,提高群体质量,推广平衡施肥技术,使用经高温腐熟的有机肥料,轮作换茬,清理田园等。
(3)生物防治
应用生物类及其衍生物防治病虫害。
(4)物理防治 应用灯光、色板、性诱激素、网具等诱(捕)杀害虫。
(5)药剂防治
根据田间病虫草发生特点,选准对口药剂,适时适量防治。并注意合理混用、轮换交替使用不同作用机理或具有负交互抗性的药剂,克服和推迟病虫害抗药性的发生和发展。
①化学除草
化学除草应根据草相、草龄、墒情等适期使用对路药剂,重点抓好冬前化除工作,早春根据草情做好补治工作。可在播后苗前或杂草1~2叶宜用异丙隆25%可湿性粉剂250~300g/亩喷雾,或在小麦苗期、杂草2~3叶期,每亩宜用6.9%骠马乳油50~60ml或骠灵60~80ml加75%巨星干粉1.0~1.5g对水均匀喷雾。返青期即2月中旬,对草害较重的田块每亩宜用6.9%骠马60~80ml或骠灵60~100ml加75%巨星1.5g对水50kg均匀喷雾。
②纹枯病
在返青期至拔节期,当病株率达到20%时,每亩宜用5%井岗霉素水剂300~400ml对水100kg对准发病部位,均匀喷雾,发病严重田块可进行药水泼浇。
③白粉病
当上部3张功能叶病叶率达30%左右时,或病株率达20%左右时,为防治标准。对早春病株率达5%的田块,可提早防治1次,减轻后期危害程度和防治压力。每亩用15%酮(粉锈宁)可湿粉20~30g或12.5%烯唑醇(禾果利)乳油20~30ml,或33%多·酮(纹霉净)可湿粉50g,对水50kg手动喷雾或对水20kg机动弥雾叶面喷施。
④赤霉病
在扬花期,每亩宜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g对水50kg均匀喷雾,预期较重时应在7日后再次用药。
⑤麦蚜虫
小麦扬花至灌浆初期,有蚜穗率10%~20%左右时或百穗蚜量超过300~500头(天敌与麦蚜比小于1:150)时,即需防治。此外,苗期平均每株有蚜4~5头时也需进行防治。每亩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0~15g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g或2.5%溴氰菊酯乳油50ml或48%乐斯本乳油50ml或25%辛·氰乳油40ml对水50kg均匀喷雾。
⑥麦蜘蛛
当每米麦垄蜘蛛发生量达到600头时,每亩用1.8%阿维菌素乳油20ml或25%哒螨酮(扫螨净)乳油40ml对水50kg均匀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