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真心痛:是胸痹进一步发展的严重病证,其特点为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伴心悸、水肿、肢冷、喘促、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3.泄泻:是指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证。
4..黄疸:是因外感湿热疫毒,内伤饮食劳倦或他病后,导致肝胆脾胃功能失调,胆失疏泻而胆汁外溢,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的一种病证。
5.辨别阳黄与阴黄、(阳黄证候、治法,方药(含用量用法)。
阳黄多由湿热或疫毒所致,起病急,病程短,黄色鲜明如橘色,常伴湿热或热毒炽盛之象。阴黄多有寒湿所致,病势缓,病程长,黄色晦黯如烟熏,常伴脾虚寒湿之象。
阳黄:热重于湿 清热通腑,利湿退黄 茵陈蒿汤加味
湿重于热 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 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加减
胆腑郁热 疏肝利胆,泄热退黄 大柴胡汤加减
急黄 清热解毒,凉血开窍 《千金》犀角散加味
6.消渴:是因禀赋不足,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欲过度,导致阴津亏损,燥热偏盛,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乏力,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
7.心悸:是因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痰饮瘀血阻滞心脉,邪扰心神,心神不宁所致,以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8.呕吐:是指胃失和降,气机上逆,迫使胃中之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病证。
9.水肿:是指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临床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10.(肾阳虚水泛证候、治法、方药(含用量用法)。
(1)证候:面浮身肿,腰以下尤甚,按之凹陷不起,腰部冷痛酸重,尿少或增多,四肢逆冷,怯寒神疲,甚则心悸,喘促难卧,面色晦黯或淡白。舌质淡胖,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2)治法:温肾助阳,化气行水
(3)方药:真武汤
11.胃脘痛、判断胃痛的虚实、(肝气犯胃证型、治法、方药(含用量用法)
(1)胃脘痛:指以上腹胃脘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2)辨虚实:暴痛,痛势剧烈,痛而拒按,食后痛或痛而不移者,属实;疼痛日久,痛势缠绵,痛而喜按,得食痛减,痛无定处者,属虚。
(3)肝气犯胃,证型:胃脘胀闷,痛连两胁,攻撑走窜,遇烦恼而作痛或痛甚,喜太息,胸闷嗳气,大便不爽。舌苔多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
12.痢疾、辨别泄泻与痢疾
(1)痢疾系因外感湿热或时邪疫毒,内伤饮食而致邪滞于肠,气血壅滞,肠道传化失司,脂膜血络受伤,化为脓血,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痢下赤白脓血便为主症的病证。
(2)痢疾与泄泻均好发于夏秋季节,主要病位都在胃肠,皆由外感时邪,内伤饮食而发病。痢疾以腹痛,下痢赤白脓血,里急后重为主症;而泄泻以排便次数多,粪质稀溏如水或完谷不化为主症,无里急后重与赤白脓血便。.....
13.淋证、血淋与尿血如何鉴别
(1)淋证:是因外感湿热、饮食不节、情志失调、体虚劳欲,导致肾与膀胱气化不利或气化无权,以小便频数短涩,淋沥刺痛,小腹拘急,或痛引腰腹的病证。
(2)鉴别:血淋与血尿均有小便出血、尿色赤红,甚至溺出纯血等症状,其鉴别的要点是尿痛的有无。尿血多无疼痛之感,虽亦间有轻微的胀痛或热痛,但终不如血淋的小便滴沥而疼痛难忍。
14.淋证与癃闭如何鉴别
(1)两者均有小便量少,排尿困难症状。但淋证尿频而疼痛,且每日排尿量多为正常,癃闭则无尿痛,每日排尿量低于正常,严重时甚至无尿。
15.心悸、惊悸与怔忡如何鉴别
(1)惊悸为心悸的轻症,多为功能性,发病多与情绪因素有关,可由骤遇惊恐,忧思恼怒,悲哀过极或过度紧张而诱发,多呈阵发性,病来虽速,病情较轻,实证居多,病势较浅,可自行缓解,不发时如常人。
(2)怔忡为心悸的重症,多为器质性,常由久病体虚,心脏受损所致,无精神因素亦可发生,多持续心悸,心中惕惕,不能自控,活动后加重,病情较重,多属虚证,或虚中夹实。惊悸日久不愈,可发展为怔忡。
16.痹证、行痹、痛痹、着痹、热痹的临床特征?
痹症:是由于外感风、寒、湿、热等邪侵袭人体,导致肢体经络痹阻,出现肢体筋脉、关节、肌肉等处疼痛、麻木、酸楚、重着,或关节肿胀、变形,屈伸不利、僵硬,甚至内舍于五脏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1)行痹:肢体关节疼痛酸楚,游走不定,屈伸不利,可涉及肢体多个关节;或伴恶风发热。舌苔薄白或腻,脉浮或浮缓。
(2)痛痹:肢体关节疼痛剧烈,痛有定处,得热痛减,遇寒增剧,日轻夜重,关节屈伸不利,局部有冷感。舌淡,苔白,脉弦紧。
(3)着痹:多见于下肢,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重着,或肿胀,痛有定处,肌肤麻木不仁,活动不便,得热得按可略缓。苔白腻,脉濡缓。
(4)热痹:关节痛剧,局部灼痛红肿,得冷则舒,痛不可触,筋脉拘急,不可屈伸;可有皮下结节或红斑,常伴有发热,恶风,口渴,纳少,烦躁不安等。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
17.中风:是因内伤积损,复因劳欲、饮食、情志或外邪等因素,导致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冲犯脑,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所引起的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㖞斜,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而仅见半身不遂,口眼㖞斜为主症的一种病证。
18风痰瘀痹阻经络的证候、治法、方药(含用量用法)
证候:口眼㖞斜,舌强语謇或失语,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黯紫,苔白滑腻,脉弦滑。
治法:搜风化痰,行瘀通络。
方药:解语丹加减
填空题:
1.哮病的主因是 宿痰内停于肺 ,诱因可分为 外邪侵袭 , 饮食不当,
情志失调 , 劳倦失养 ,等。
2.胃痛的基本病机是 外邪犯胃 , 饮食伤胃 ,以及 情志所伤 、 脾胃素虚 。
3.心胸绞痛而见四肢厥冷,冷汗如油,脉细欲绝,为_危重之象/心阳暴脱_____。
4.治疗感冒之气虚证的主方是 参苏饮加减 ,阴虚证主方是 葳蕤汤加减 。
5.水肿的治疗原则,《素问》早有论述,即_开鬼门_、_洁净府_____、_去宛
陈莝___三项治疗原则。
6.对血证的治疗原则可归纳为_治火_,__治气__,__治血_三个原则。
7.心悸的辨证应分虚实,虚者系指气血阴阳亏虚 心失所养 ,实者指 痰饮
淤血阻滞心脉 、 邪扰心神 、 心神不宁 。
8.胸痹心痛的主要病机是_心脉阻痹______;辨证要点重在辨__标本虚实__、
辨_疼痛性质_、辨_病势轻重__。
9.失眠病位在_心__,由于_心神失养__或_心神不宁____所致,其发病与_肝肾脾胃_____五脏腑关系密切。
10.淋证的主要病机是_湿热蕴结下焦________,_肾与膀胱气化无力或气化无权______,病位在_膀胱_______与___肾_____ 。
11.积聚的病机主要是_气机阻滞__,__瘀血内结__。两者比较,聚证以_气滞___为主,积证以__血瘀___为主。
12.标本缓急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_急则治其标_、_缓则治其本_、_标本兼治_
三个原则。
13.肺痈四期的首选方分别是初期 银翘散加减 ,成痈期 《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加减 ,溃脓期 加味桔梗汤加减____,恢复期 _沙参清肺汤__ 。
14.中风的基本病机是_脏腑阴阳失调_____、_气血逆乱_____、__上冲犯脑及风、
火、痰、瘀横窜经络____。
15.黄疸的病机关键是 湿邪 。
16.头痛的治疗应根据头痛的部位选不同的引经药,如太阳头痛选 羌活 、 防风 。
17.消渴病的主要病机在于_阴津亏损,燥热偏盛_____,而以_阴虚_____为本,_燥热_____为标,两者互为因果。
18.感冒实证的证型有_风寒证__、_风热证_、_暑湿证_____、__秋燥证____。
19.外感头痛的治疗主以_疏风___,兼以_ 散寒__、_ 清热__、_ 祛湿___。
是非判断题:
1、凡实证而表现虚证假象可用补法。F
2、一般而言,哮必兼喘,喘也必兼哮。F
3、有些呕吐为人体祛除有害物质的保护性反应,故不能见呕止呕。T
4、胆腑郁热首选柴胡疏肝散。F清胆汤
5、胀痛而眩者为肝阳头痛。T
6、鼓胀应用峻剂逐水,直至腹水消失。F
7、淋证与现代医学的淋病是同一种疾病。F
8、治疗咳血阴虚肺热证的最佳选方是百合固金汤。T
9、消渴的病变脏腑,主要是心、肝、肾。F(肺胃肾)
10、痹证与痿病最主要的区别是关节肢体是否痿废。T
1、中医辨证的基本原则要求辨证与辨病相结合。?T
2、咳嗽剧烈者可加入诃子、罂粟壳镇咳。F久咳纯虚无邪者
3、喘以声响名,哮以气息言。F
4、患者胸痛剧烈,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痛无休止,身寒肢冷,气短喘息,
脉沉紧。宜选血府逐瘀汤F(寒凝心脉)
5、痫病久发,多为阳痫,治以熄风涤痰泻火为主。F
6、辛香理气药多数具止痛效果,治疗胃痛时应经常使用。?F
7、腹痛的治疗原则总以“通”为主法。T
8、瘀阻肝络之胁痛,治疗宜首选一贯煎。F(肝络失养)(血府逐瘀汤)
9、区别尿血与血淋的关键是出血量多少F(是否疼痛)
10、治疗痿证之肺热津伤证,应用大剂苦寒之品以清热救津。F以免化燥伤津
单项选择题(在下列答案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 D )1、根据不同季节的时令特点,以考虑用药的原则,此称为
A.因人制宜 B.因地制宜 C.因病制宜 D.因时制宜 E.三因制宜
( D )2、感冒兼夹湿邪的辨证要点为
A.胀痛 B.鼻涕 C.风寒 D.身困重 E.苔薄
( D )3、咳嗽之痰白带血者,证属
A.风寒 B.风热 C.风燥 D.虚寒 E.肝火
(E )4、哮病的发生的主因是
A.饮食 B.外邪 C.情志 D.劳倦 E.宿痰
( C )5、心悸痰火扰心证的代表方是
A.苓桂术甘汤 B.桃仁红花煎 C.黄连温胆汤 D.归脾汤 E.安神定志丸
( C )6、卢某,男,58岁,心悸多年,时发时止。现症见心悸,失眠多梦,口干口苦,小便黄,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滑。本病应辨证为
A.心血瘀阻挟痰热 B.阴虚挟瘀热 C.痰热扰心 D.心虚胆怯
E.心脾两虚挟痰饮
( E )7、因胃阴不足引起胃痛的主要表现的疼痛是
A.冷痛拒按而喜温 B.胀痛引两胁 C.冷痛喜温喜按 D.刺痛固定不移
E.灼痛隐隐
( C )8、泄泻是由于哪脏腑功能失调造成的
A.肺 B.肝 C.脾 D.肾 E.心
( B )9、下列哪项不是眩晕的主要病理因素
A.风 B.寒 C.火 D.瘀 E.痰
( B )10、狂证痰火扰神治疗首选方是
A.滚痰丸 B.生铁落饮 C.清气化痰丸 D.顺气导痰汤 E.温胆汤
( A )11、黄疸病证始见于下列哪部医著
A.《内经》 B.《金匮要略》 C.《诸病源候论》 D.《圣济总录》 E.《景岳全书》
( B )12、胁痛的基本病机是
A.气滞血瘀 B.肝络失和 C.肝胆湿热 D.肝阴不足 E.瘀血停着
( C )13、头痛在头之两侧,连及于耳属
A.太阳头痛 B.阳明头痛 C.少阳头痛 D.厥阴头痛 E.以上均不对
( B )14、积聚的病位主要在
A.脾肾 B.肝脾 C.肝胆 D.肝肾 E.心肝
(D )15、鼓胀的病位在
A.肺、脾、肾 B.心、肝、肾 C.心、脾、肾 D.肝、脾、肾 E.心、肺、肾
( D )16、风水泛滥水肿,主治首选方是
A.越婢汤 B.五皮饮 C.五苓散 D.越婢加术汤 E.舟车丸
( E )17、淋证与癃闭的鉴别要点是
A.每次小便量是否正常 B.小便是否频数 C.小便时是否刺痛
D.小便是否通畅 E. 24小时尿量是否正常
( E )18、各种郁证的形成应该以何郁为先导
A.痰郁 B.血郁 C.食郁 D.火郁 E.气郁
(C )19、提出“止血”,“消瘀”,“宁血”,“补血”的治血四法的医学著作是
A.《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B.《景岳全书》 C.《血证论》 D.《丹溪心法》
E.《医学正传》
( A )20、消渴病的基本病机特点是
A.阴虚燥热 B.肝郁气滞 C.痰热扰动 D.气阴两虚 E.阴阳两虚
( C )21、首倡感冒用辛温,辛凉两大治法的医家是
A.张仲景 B.孙思邈 C.朱丹溪 D.刘河间 E.张景岳
( B )22、患者咳嗽气粗,喉燥咽痛,痰黄稠,咯吐不爽,鼻流黄涕,发热微恶寒,汗出口微渴,治宜
A.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B.疏风清热,宣肺化痰
C.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D.清热化痰肃肺 E.健脾燥湿,化痰止咳
( A? )23、哮证发病的病理关键是
A.痰气搏击,壅塞气道 B.宿痰内伏,气道不利
C.外邪侵袭,触动伏痰 D.饮食不当,触发伏痰 E.以上都不是
( C )24、治疗痰热郁肺型喘证的最佳方剂是
A.定喘汤 B.越婢加半夏汤 C.桑白皮汤 D.三子养亲汤 E.以上均不是
( B )25、心悸不安,胸闷不舒,心痛时作,痛如针刺,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或代。证机概要为
A.脾肾阳虚,水饮内停,上凌于心 B.心脉瘀阻,心失所养
C.痰火扰心,心神不安 D.心阳虚衰,无以温养心神 E.心血亏损,心神失养
( B ) 26、胸痹心痛之疼痛以胸骨后或心前区发作性闷痛为主,一般不会呈现
A. 灼痛 B.跳痛 C.绞痛 D.刺痛 E.隐痛
( D )27、下列哪项不是眩晕瘀血阻窍证的主要症候
A.头痛固定 B.唇舌紫暗 C.舌有瘀斑 D.面色少华 E.脉象细涩
( B )28、明确将中风病分为闭、脱二证的是下列哪位医家
A.李东垣 B.李中梓 C.李时珍 D.李士材 E.叶天士
( C )29、治疗不寐时,朱砂安神丸最适用于
A.阴虚火旺 B.痰火扰心 C.心火炽盛 D.心胆气虚 E.心阴不足
( B\\D? )30、因情志所伤引起的胃痛,和情绪关系密切可能是下列哪种疼痛
A.刺痛 B.胀痛 C.灼痛 D.隐痛 E.冷痛
(B )31、因饮食积滞引起呕吐的主要表现是
A.突然呕吐 B.呕吐酸腐 C.呕吐清水痰涎 D.呕吐吞酸
E.呕吐日久,反复发作
( C )32、间断下痢日久,并有脾阳虚弱表现者,可用
A.藿香正气散 B.黄连阿胶汤 C.连理汤加味 D.香连丸 E.芍药汤
( C )33、治疗阳虚便秘的主方是
A.黄芪汤 B.增液汤 C.济川煎 D.润肠丸 E.六磨汤
( A )34、患者头痛而昏,胸脘满闷,呕恶痰诞,苦白腻,脉滑。治疗首选方是
A.半夏白术天麻汤 B.柴胡疏肝散 C.天麻钩藤饮 D.通窍活血汤
E.羌活胜湿汤
( B? )35、治疗内伤发热气郁发热证的代表方剂是
A.四逆散 B.丹栀逍遥散 C.半夏厚朴汤 D.四海舒郁丸 E.柴胡疏肝散
( D )36、黄疸的病机关键是
A.脾胃虚弱 B.瘀血内阻 C.热毒炽盛 D.湿浊阻滞 E.气血不足
( C )37、提出“泻南方,补北方”治法的医家是
A.张景岳 B.叶天士 C.朱丹溪 D.张仲景 E.巢元方
( E )38、治疗行痹的代表方剂是
A.桂枝芍药知母汤 B.桂枝汤 C.越婢汤 D.大秦艽汤 E.防风汤
( E )39、肝肾亏虚型痿病的主治代表方剂是
A.益胃汤 B.四妙丸 C.参苓白术散 D.清燥救肺汤 E.虎潜
( C? )40、在一般情况下,当扶正与祛邪同时并用时,此多适用于下列何种情况
A.正虚为主 B.正虚邪不实 C.正虚与邪实并重 D.邪实而正不虚
E.邪实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