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等比数列中,,,则( )
A. . . .
2.设等比数列的前项和为,则( )
A. . . .
3.若数列{an}满足an+1=4an+6(n∈N+)且a1>0,则下列数列是等比数列的是( )
A.{an+6} .{an+1}
C.{an+3} .{an+2}
4.已知奇函数f(x)为R上的单调递减函数,数列{an}是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且f(a5)+f(a6)+…+f(a10)=0,则a2018=( )
A.2018 .2021 .4019 .4021
5.已知数列满足,,则( )
A. . . .
6.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家芝诺发表了著名的阿基里斯悖论:他提出让乌龟在跑步英雄阿基里斯前面1000米处开始与阿基里斯赛跑,并且假定阿基里斯的速度是乌龟的10倍.当比赛开始后,若阿基里斯跑了1000米,此时乌龟便领先他100米,当阿基里斯跑完下一个100米时,乌龟领先他10米,当阿基里斯跑完下一个10米时,乌龟先他1米....所以,阿基里斯永远追不上乌龟.按照这样的规律,若阿基里斯和乌龟的距离恰好为0.001米时,乌龟爬行的总距离为( )
A.米 .米 .米 .米
7.已知等差数列的前项和为,则数列的前10项和为( )
A. . . .
8.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为,若,则( )
A. . . .
9.已知递增的等比数列的公比为q,其前n项和,则( )
A. .
C. .
10.已知等差数列的公差为-1,前项和为,若为某三角形的三边长,且该三角形有一个内角为,则的最大值为( )
A.25 .40 .50 .45
11.已知函数的图像在点A(l,f(1))处的切线l与直线x十3y+2=0垂直,若数列的前n项和为,则S2013的值为( )
A. . . .
12. 如果等差数列中,++=12,那么++…+=( )
A.14 .21 .28 .35
13.意大利数学家列昂纳多·斐波那契提出的“兔子数列”:1,1,2,3,5,8,13,21,34,55,,144,233,…,在现代生物及化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它可以表述为数列满足,.若此数列各项被3除后的余数构成一个新数列,则的前2021项和为( )
A.2014 .2022 .2265 .2274
14.若互不相等的三个实数,a,b,c成等差数列,c,a,b成等比数列,且,则=( )
A. .4 .2 .
15.在各项均不为零的等差数列中,若,则( )
A. .0
C.1.2
16.已知数列的前项和,若,则( )
A. . . .
17.已知数列的前项和为,若,对任意的正整数均成立,则( )
A.162 .54 .32 .16
18.已知非零数列的递推公式为,,则
A.3 .2 .4 .1
19.已知等比数列中,各项都是正数,且,成等差数列,则( )
A. . . .
20.等比数列的前项和,成等差数列,,则( )
A.15 .-15 .4 .-4
二、多选题
21.数列满足,且对任意的都有,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B.数列的前2020项的和为
C.数列的前2020项的和为
D.数列的第50项为2550
22.在《增减算法统宗》中有这样一则故事:“三百七十八里关,初行健步不为难;次日脚痛减一半,如此六日过其关”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此人第三天走了四十八里路 .此人第一天走的路程比后五天走的路程多六里
C.此人第二天走的路程占全程的 .此人前三天走的路程是后三天走的路程的8倍
23.等差数列的前项和为,若,公差,则( )
A.若,则 .若,则是中最大的项
C.若,则 .若,则
24.(多选题)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为,若,公差,则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
A.若,则必有=0
B.若,则必有是中最大的项
C.若,则必有
D.若,则必有
25.已知等比数列{an}的公比,等差数列{bn}的首项b1=12,若a9>b9且a10>b10,则以下结论正确的有( )
A.a9•a10<0 .a9>a10 .b10>0 .b9>b10
26.设等比数列{an}的公比为q,其前n项和为Sn,前n项积为Tn,并且满足条件a1>1,,,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0 27.公差为的等差数列,其前项和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 . .中最大 . 三、填空题 28.已知数列为各项均为正数的等比数列,是它的前n项和,若.且,则______. 29.数列中,,,则数列的通项公式为______. 30.已知数列的前n项和,,其中,则__________. 31.在数列中,,,则数列的通项公式为______. 32.已知数列的首项,且满足,则=________. 33.已知等差数列的首项是,公差是2,则数列的前n项和的最小值是_______. 34.已知公差不为零的等差数列的前项和为,且,若成等比数列,则的值为______. 35.已知为数列{an}的前n项和,且,,则{an}的首项的所有可能值为______ 四、解答题 36.已知等差数列的前项的和为,,. (1)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2)设,记数列的前项和为,求. 37.已知等差数列的前项和为,并且,,数列满足:. (1)求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前项和公式; (2)求数列的前项和. 38.已知等差数列满足,,其前项和为. (1)求数列的通项公式及; (2)若,求数列的前项和. 39.已知数列的前n项和,其中. (1)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2)若为等比数列的前三项,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40. 在数列,中,a1=2,b1=4,且成等差数列,成等比数列() (Ⅰ)求a2,a3,a4及b2,b3,b4,由此猜测,的通项公式,并证明你的结论; (Ⅱ)证明:. 41.设为数列的前项和,. (1)证明:数列为等差数列,并求; (2)设,求数列的前项和. 42.已知在等比数列中,,,等差数列满足,. (Ⅰ)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Ⅱ)求数列的前项和. 43.设是等差数列,是各项都为正数的等比数列,且,, (1)求和的通项公式; (2)设,求数列的前n项和 44.已知数列,是其前项的和,且满足 (1)求证:数列为等比数列; (2)记,求的表达式. 45.已知等比数列的公比,且,. (Ⅰ)求公比和的值; (Ⅱ)若的前项和为,求证. 参 1.A 【解析】 由等比数列性质得 因为等比数列中,同号,所以,选A. 2.B 【解析】 【分析】 由等比数列性质得,成等比数列,即,解方程即得解. 【详解】 由等比数列性质得,成等比数列,即,故答案为:B 【点睛】 (1)本题主要考查等比数列的性质,意在考查学生对该知识的掌握水平和分析推理能力.(2) 等比数列被均匀分段求和后,得到的数列仍是等比数列,即成等比数列. 3.D 【解析】 【分析】 由,可得,,从而可得结果. 【详解】 由, 可得, , 从而, 因此,故是等比数列,故选D.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递推公式的应用,以及利用递推公式证明等比数列,意在考查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属于中档题. 4.D 【分析】 结合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以及等差数列的性质可得a5+a10=0,即可求出首项,可得数列的通项公式,问题得以解决. 【详解】 ∵f(a5)+f(a6)+…+f(a10)=0, 又f(x)为R上的单调递减函数,数列{an}是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 ∴f(a5)>f(a6)>…>f(a10), ∴f(a5)>0且f(a10)<0. 结合奇函数关于原点的对称性可知,f(a5)+f(a10)= f(a6)+f(a9)= f(a7)+f(a8)=0, ∴f(a5)=-f(a10)=f(-a10), ∴a5+a10=0, ∴a5+a5+10=0, ∴a5=-5. 设数列{an}通项an=a1+2(n-1). ∴a5=a1+4×2=-5. ∴a1=-13. ∴通项an=-13+2(n-1)=2n-15. ∴a2018=2×2018-15=4021.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数列的性质和应用,考查了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求法,解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解答,属于中档题. 5.A 【分析】 利用已知条件得到,再用累加法求出数列的通项,用裂项相消法求数的和. 【详解】 由得:, 即, 所以 . 故选:A. 【点睛】 方法点睛:递推公式求通项公式,有以下几种方法: 1.型如:的数列的递推公式,采用累加法求通项; 2.形如:的数列的递推公式,采用累乘法求通项; 3.形如: 的递推公式,通过构造转化为,构造数列是以为首项,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4.形如: 的递推公式,两边同时除以,转化为的形式求通项公式; 5.形如:,可通过取倒数转化为等差数列求通项公式. 6.A 【分析】 根据乌龟每次爬行的距离构成等比数列,写出和,再结合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即可求解. 【详解】 由题意,乌龟每次爬行的距离构成等比数列, 其中,且, 所以乌龟爬行的总距离为. 故选:A.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等比数列应用,其中解答中正确理解题意,结合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项和公式求解是解答的关键,着重考查推理与运算能力. 7.B 【分析】 设等差数列的公差为,根据,列出方程求得,得到,进而得到,利用“裂项法”,即可求解. 【详解】 设等差数列的公差为, 因为,可得,解得, 所以, 可得, 所以. 故选:B.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前项和公式的应用,以及数列的“裂项法”求和的应用,其中解答中熟记等差数列的通项和求和公式,合理利用“裂项法”求和是解答的关键,着重考查推理与运算能力. 8.C 【分析】 利用等比数列前项和的性质,,,,成等比数列求解. 【详解】 因为数列为等比数列,则,,成等比数列, 设,则,则, 故,所以,得到,所以.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等比数列前项和性质的运用,难度一般,利用性质结论计算即可. 9.A 【解析】 【分析】 由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可知,再由数列为递增数列可得,且,求出q的范围得答案. 【详解】 ,又数列为递增等比数列, ,且,则, 则,, 故选:A.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等比数列的增减性以及等比数列前项和的性质,意在考查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属于基础题. 10.D 【分析】 利用已知条件,结合余弦定理,转化求解数列的和,然后求解的最大值. 【详解】 等差数列的公差为,为某三角形的三边长,且该三角形有一个内角为, 可得:, 得,所以(舍或, . 所以n=9或n=10时, 故的最大值为. 故选.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等差数列的性质和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及其最值,意在考查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掌握水平和分析推理能力. 11.D 【解析】 试题分析:由函数的导数可得,又因为图像在点A(l,f(1))处的切线l与直线x十3y+2=0垂直.所以,解得.所以.所以数列的通项公式为.所以前2013项和为.故选D. 考点:1.函数的导数及几何意义.2.数列的思想.3.数列的裂项为差的求和. 12.C 【解析】 试题分析:等差数列中,,则 考点:等差数列的前项和 13.D 【分析】 根据数列可得出数列是以8为周期的周期数列,进而可根据周期性求和. 【详解】 数列为1,1,2,3,5,8,13,21,34,55,,144,233,…, 被3除后的余数构成一个新数列, 数列为1,1,2,0,2,2,1,0,1,1,2,0,2,2,1,0,…, 观察可得数列是以8为周期的周期数列, ,且, 则的前2021项和为.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数列新定义,解题的关键是得出数列是以8为周期的周期数列. 14.D 【解析】 【分析】 根据条件列方程组,解方程组即得结果. 【详解】 由题意可知,解得或选D. 【点睛】 本题考查等差中项与等比中项,考查基本求解能力,属基础题. 15.A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等差数列性质可知,所以,因为,所以,则,故选A. 考点:等差数列. 16.D 【解析】 由,得,两式相减可得,是以为公差的等差数列,是递减数列,,故选D. 17.B 【解析】 【分析】 由,得到数列表示公比为3的等比数列,求得,进而利用,即可求解. 【详解】 由,可得,所以数列表示公比为3的等比数列, 又由,,得,解得, 所以, 所以 故选B.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等比数列的定义,以及数列中与之间的关系,其中解答中熟记等比数列的定义和与之间的关系是解答的关键,着重考查了推理与运算能力,属于基础题. 18.C 【分析】 根据,代入计算得到答案. 【详解】 ,则. 故选: 【点睛】 本题考查了数列的累乘法,意在考查学生对于数列方法的灵活运用. 19.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只要应用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定义就能解决.由,成等差数列得,即,又是等比数列,∴,从而(舍去),则. 考点: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定义. 20.A 【解析】 【分析】 利用成等差数列求出公比即可得到结论. 【详解】 由题成等差数列., 即 即 解得, 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计算,根据条件求出公比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21.AC 【分析】 用累加法求得通项公式,然后由裂项相消法求的和即可得. 【详解】 因为,, 所以, 所以时,, 也适合此式,所以, ,A正确,D错误, , 数列的前项和为,B错,C正确. 故选:AC. 【点睛】 本题考查用累加法数列的通项公式,裂项相消法求和.数列求和的常用方法: 设数列是等差数列,是等比数列, (1)公式法: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的求和直接应用公式求和; (2)错位相减法:数列的前项和应用错位相减法; (3)裂项相消法;数列(为常数,)的前项和用裂项相消法; (4)分组(并项)求和法:数列用分组求和法,如果数列中的项出现正负相间等特征时可能用并项求和法; (5)倒序相加法:满足(为常数)的数列,需用倒序相加法求和. 22.ABD 【分析】 根据题意,此人每天行走的路程成等比数列,设此人第天走里路,由题中条件,求出首项和公比,根据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和通项公式,逐项判断,即可得出结果. 【详解】 根据题意知,此人每天行走的路程成等比数列,设此人第天走里路, 则是首项为,公比为的等比数列. ∴,解得. ∴,∴A正确. 由,,得, 又,∴B正确. ∵,,∴,∴C不正确. ∵, ∴后3天走的路程为,而且,∴D正确. 故选:ABD. 23.BC 【分析】 根据等差数列二次函数的性质可判断A和B选项,然后根据题意判断出,得,判断的正负,即可可判断C和D选项. 【详解】 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又,,可得,所以是关于的开口向下的二次函数,若,则的对称轴,所以根据对称性可知;若,则对称轴为,所以是最大项;若,则,又,所以可得,故;不能判断正负,所以与不能比较大小. 故选:BC. 【点睛】 关于等差数列前项和的最值问题,一般有两种求解方法: (1)利用的公式判断得是关于的二次函数,计算对称轴,即可求出最值; (2)利用的正负判断,当时,则在处取最大值,当时,则在处取最小值. 24.ABC 【分析】 根据等差数列性质依次分析即可得答案. 【详解】 解:对于A.,若,则,所以,所以,故A选项正确; 对于B选项,若,则,由于,公差,故,故,所以是中最大的项;故B选项正确; C. 若,则,由于,公差,故,故,的符号不定,故必有,无法确定;故C正确,D错误. 故选:ABC. 【点睛】 本题考查数列的前项和的最值问题与等差数列的性质,是中档题. 25.AD 【分析】 设等差数列的公差为d,运用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分析A正确,B与C不正确,结合条件判断等差数列为递减数列,即可得到D正确. 【详解】 数列{an}是公比q为的等比数列,{bn}是首项为12,公差设为d的等差数列, 则,,∴a9•a10=<0,故A正确; ∵a1正负不确定,故B错误; ∵a10正负不确定,∴由a10>b10,不能求得b10的符号,故C错误; 由a9>b9且a10>b10,则>12+8d,>12+9d, 可得等差数列{bn}一定是递减数列,即d<0,即有b9>b10,故D正确. 故选:AD. 26.AD 【分析】 分析得到得a6>1,a7<1,故q<1,所以选项正确;,所以选项错误;Sn没有最大值,所以选项C错误;Tn的最大值为T6,所以选项正确. 【详解】 等比数列{an},公比为q, 由a1>1,,得q>0且q≠1, ,得a6>1,a7<1,若不然,,则q>1, 又a1>1,则a6>1,a7>1,不成立,故q<1, 所以选项正确; ,因为,所以,所以选项错误; 因为0 因为,所以Tn的最大值为T6,所以选项正确. 故选:AD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等比数列的性质,意在考查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掌握水平. 27.AD 【分析】 先根据题意得,,再结合等差数列的性质得,,,中最大,,即:.进而得答案. 【详解】 解:根据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得:, 所以,, 由于,, 所以,, 所以,中最大, 由于, 所以,即:. 故AD正确,BC错误. 故选:AD. 【点睛】 本题考查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与等差数列的性质,是中档题. 28. 【分析】 化简得到,,故,,在计算得到答案. 【详解】 ,故,,故,故,故,. . 故答案为:. 【点睛】 本题考查了等比数列基本量的计算,求和,意在考查学生对于等比数列公式的灵活运用. 29. 【分析】 根据累加法求通项公式即可. 【详解】 解:因为,所以, 所以, , , …… , 累加得:,, 由于,所以, 显然当时,满足, 所以,. 故答案为: 【点睛】 本题考查累加法求数列的通项公式,数列前项和公式,考查数算能力,是中档题. 30. 【分析】 在中令得到,再由,得到,进一步说明是等比数列,再由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运算即可. 【详解】 由题意得,所以,又,故,,. 由,得,即. 由,得,所以. 因此是首项为,公比为的等比数列, 于是. 故答案为: 【点睛】 关键点睛:已知与的关系求通项时要注意与的 下标及n的范围区别. 31. 【分析】 方法1:设,解出,可构造出数列为等比数列,确定该数列的首项和公比,求出数列的通项公式,可求出; 方法2:在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得,利用待定系数法得出,可知数列为等比数列,求出该数列的通项公式,可求出. 【详解】 方法1:令, 即,与比较得, 又,所以是以为首项,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所以,即; 方法2:由,两边同时除以得, 设,化简得,与比较得. ,故数列是以为首项,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所以,即,故答案为:. 【点睛】 本题考查利用待定系数法数列通项,解题时要注意待定系数法对数列递推式结构的要求,同时合理选择方法构造等差或等比数列来求解,属于中等题. 32.512 【分析】 利用已知将n换为n+1,再写一个式子,与已知作比,得到数列的各个偶数项成等比,公比为2,再求得,最后利用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即可得出. 【详解】 ∵anan+1=2n,() ∴an+1an+2=2n+2.() ∴,(),∴数列的各个奇数项成等比,公比为2, 数列的各个偶数项成等比,公比为2, 又∵anan+1=2n,(),∴a1a2=2,又,∴, 可得:当n为偶数时, ∴a20=1•29=512. 故答案为512. 【点睛】 本题考查了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数列递推关系,考查了推理能力与计算能力,属于中档题. 33.. 【分析】 本题先求等差数列前n项和,再由此求出数列的前n项和的最小值. 【详解】 解:∵等差数列的首项是,公差是2, ∴, ∴时,数列的前n项和的最小值是. 故答案为:. 【点睛】 本题考查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最小值的求法,考查等差数列的性质等基础知识,考查运算求解能力,是基础题. 34.88 【解析】 由题意得 所以 35. 【分析】 根据题意,化简得,利用式相加,得到,进而得到,即可求解结果. 【详解】 因为,所以, 所以, 将以上各式相加,得, 又,所以,解得或.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数列的递推关系式应用,其中解答中利用数列的递推关系式,得到关于数列首项的方程求解是解答的关键,着重考查了推理与运算能力,属于中档试题. 36.(1)数列的通项公式为 (2) 【解析】 试题分析:(1)建立方程组 ; (2)由(1)得:进而由裂项相消法求得. 试题解析:(1)设等差数列的公差为,由题意知 解得. 所以数列的通项公式为 (2) ∴ 37.(1),;(2). 【分析】 (1)根据题意代入即可求得,再求出公差,根据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与求和公式求解项公式及前项和公式即可; (2)易得,再根据错位相减法求解即可. 【详解】 (1)设等差数列的公差为, 则当时,, 即. 故, 故; 此时. 故,. (2)由可得,, 所以, 故 ① ② :, 故. 故.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求解,同时也考查了等差数列求和公式与错位相减求和的方法,属于中档题. 38.(1),(2) 【分析】 (1)根据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性质求出首项、公差,即可得到通项公式, (2),求得通项,利用“错位相减法”与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即可得出. 【详解】 解:(1)设等差数列的公差为,则,解得:,, ∴,, ∴,, (2)因为,所以, 所以,① ①式两边同时乘,得,② 所以①-②可得,, ,即, 所以. 【点睛】 本题考查等差数列的通项和前n项和公式的求解,以及运用“错位相减法”求数列的和,属于中档题. 39.(1);(2). 【分析】 (1)利用计算即可; (2)先求出,利用等比中项求出,再求出的首项和公比即可. 【详解】 由,当时, ,两式相减得: , 当时,, 故数列的通项公式为; (2)由(1)知,,,, 所以, ,且,故, 所以等比数列的首项为,公比, . 【点晴】 此题考的应用及等比数列通项的求法,属于较易题. 40.(Ⅰ), (Ⅱ)略. 【分析】 (Ⅰ)根据递推关系可求a2,a3,a4及b2,b3,b4,从而可猜测,的通项,利用数学归纳法猜想成立. (Ⅱ)利用放缩法和裂项相消法可证明不等式成立. 【详解】 (Ⅰ)由条件得 由此可得 . 猜测.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①当n=1时,由上可得结论成立. ②假设当n=k时,结论成立,即 , 那么当n=k+1时, . 所以当n=k+1时,结论也成立. 由①②,可知对一切正整数都成立. (Ⅱ). n≥2时,由(Ⅰ)知.· 故 综上,原不等式成立. 【点睛】 方法点睛:与数列的和有关的不等式的证明,一般利用放缩法把通项放缩为容易求和的通项,再利用不等式的性质来证明. 41.(1)见证明,;(2) 【分析】 (1)当时,求得,再利用等差数列的定义可得结论;(2)先由可得,由此可得,利用裂项相消法可得结果. 【详解】 (1)当时,, 当时,,也满足,故. ∵,∴数列是首项为7公差为4的等差数列. (2)∵,∴, ∴.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等差数列的定义与通项公式,以及裂项相消法求数列的和,属于中档题. 裂项相消法是最难把握的求和方法之一,其原因是有时很难找到裂项的方向,突破这一难点的方法是根据式子的结构特点,常见的裂项技巧:(1);(2) ; (3);(4)等差数列,;此外,需注意裂项之后相消的过程中容易出现丢项或多项的问题,导致计算结果错误. 42.(Ⅰ)(Ⅱ) 【分析】 (Ⅰ)利用等比数列的性质求出公比q,可得出通项公式; (Ⅱ)利用等差数列的性质求出公差d,就出通项公式,继而求得前n项和. 【详解】 解:(Ⅰ)等比数列中,∵,, ∴,∴,∴, ∴数列的通项公式为. (Ⅱ)∵等差数列满足,, ∴ ,∴ , ∴. 【点睛】 本题考查了数列的综合,对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性质,通项公式的运用,以及求和公式的掌握,属于基础题. 43.(1);;(2). 【分析】 (1)设数列的公差为d,的公比为q,由题意 ,利用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即可得出; (2)利用“错位相减法”与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即可得出. 【详解】 (1)设数列的公差为d,的公比为q,由题意 , 因为, 所以,即, 所以解得, 由可得: 解得, 所以, (2)由(1)有 , 设的前n项和为 ,则 两式相减得 所以 . 【点睛】 方法点睛:用错位相减法求和应注意的问题 (1)要善于识别题目类型,特别是等比数列公比为负数的情形; (2)在写出“”与“”的表达式时应特别注意将两式“错项对齐”以便下一步准确写出“-”的表达式; (3)在应用错位相减法求和时,若等比数列的公比为参数,应分公比等于1和不等于1两种情况求解. 44.(1)见解析; (2). 【分析】 (1)时,由,得,然后利用,可得到,进而得到从而可以证明数列为等比数列;(2)由(1)可以得到的通项公式,代入可得到的表达式,进而利用分组求和即可求出的表达式. 【详解】 (1)时,,所以, 当时,由,得, 则, 即, 所以又, 故就是首项为,公比为3的等比数列, 则即. (2)将代入得, 所以 . 【点睛】 分组求和与并项求和法: 把数列的每一项拆分成两项或者多项,或者把数列的项重新组合,或者把整个数列分成两部分等等,使其转化成等差数列或者等比数列等可求和的数列分别进行求和,例如对通项公式为的数列求和. 45.(Ⅰ),;(Ⅱ)见解析. 【解析】 试题分析:(Ⅰ)因为为等比数列,所以由等比数列的性质得,又因为,所以,因为,所以,因为,即得.因为,所以,即; (Ⅱ)由(1)得, ,所以,因为,所以. 试题解析:(Ⅰ)因为为等比数列, 且, 所以,因为,所以, 因为,所以. 因为,所以,即 (Ⅱ)因为,所以 因为 所以, 因为,所以. 考点: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C.Sn的最大值为S7 .Tn的最大值为T6
1,所以数列各项均为正值,Sn没有最大值,所以选项C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