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要求:引导学生感受、体验音乐中的民族文化特征,认识、理解民族民间音乐与人民生活、劳动文化习俗的密切关系。教学中注重教师的引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学习。
学习目标:1、音乐作品的民族风格、特点;音乐作品中体现民族风格的音乐要素;民歌与专业创作歌曲的区别;各民族的常见乐器。2、民间乐器中,了解各种音乐形式的重要曲目及风格特点,了解各器乐种类的主要乐器。
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音乐鉴赏能力,对音乐也有了自己的理解。在高一学年的学习过程中对各种民歌音乐风格和各类乐器、作品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可能知识点会比较零散,没有形成链条式的、系统全面地认识。
设计理念: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并根据诱思探究教学理论,突出教师的引导作用,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在音乐实践的过程中通过对比、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自主总结各个时期和流派的音乐风格特点。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在音乐实践中体验和掌握相关的音乐常识。教学中注重师生的双向交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1、感受西北民歌、各民族民歌(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中原民歌和南方民歌的情感、风格特点及创作方法。2、对“花儿”、“信天游”有明确地认识和了解。 3、了解我国器乐分类方法,音乐体裁及演奏形式。
教学难点:1、西北民歌的音乐特点 2、对比民歌和创作歌曲
教学过程:
一、民歌
学生讨论:什么是民歌? 民歌的地位?
教师总结
1、 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
类别 | 专业创作的歌曲 | 民 歌 |
创作者 | 专业音乐工作者 | 人民群众 |
创作方式 | 根据作曲技法创作 | 口头创作 |
体现特征 | 作曲者的个性特点 | 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地方风格 |
传承方式 | 借助记谱法进行传承 | 依靠人民群众口耳相传 |
变异性 | 歌词、旋律固定不变 | 长期流传中不断加工 |
(1) 劳动号子:人们在从事体力劳动的过程中创作并演唱的一种带呼号性的歌曲。
(2) 山歌:广大劳动人民在山里、田间等地劳动生产时即兴演唱的歌曲。
(3) 小调:泛指流行在广大城乡的民间歌曲。
2、西北民歌:
(1)以“花儿”和“信天游”最具代表性。
“信天游”:流行在陕西、甘肃、宁夏。特点:①节奏自由、旋律高亢辽阔、起伏较大。②节奏工整、结构严谨、旋律平稳、表达感情较为细腻。
“花儿”流行在青海、甘肃、宁夏。特点:旋律高亢、悠长,多用假声或真假结合的方法演唱。
(2)代表作品
作品 | 类型 | 表现情绪或特点 |
《脚夫调》 | 陕北信天游 | 脚夫赶脚时的寂寞惆怅、凄凉无助的心情 |
《上去高山望平川》 | 青海花儿 | 歌词寓意深刻,富于哲理性 |
《刨洋芋》 | 山西民歌 | 农民收获后的喜悦心情 |
(1) 特点:歌词比较含蓄、内在、善用比兴,旋律多婉转、流畅、细腻、抒情
(2) 代表作品:
作品 | 流行地 | 特点或相关知识 |
《弥渡山歌》 | 云南 | 前六句或比或兴,后两句切入主题 |
《对鸟》 | 浙江 | 题材特殊少见,采用吴地方言 |
《幸福歌》 | 湖北 | 采用领合的演唱形式 |
(1) 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又名《沂蒙山好风光》,其旋律来自花鼓调《十二月调》,采用“鱼咬尾”和起承转合的结构。虽标为“小调”,但旋律舒展,感情奔放,带有明显的山歌风格。
(2) 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好汉歌》的曲调取材于此。
(3) 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源头在江苏,后传到河北,发生“同体变异”
5、蒙古族民歌
(1) 体裁:长调和短调 特点见课本25页
(2) 作品:《辽阔的草原》,蒙古族长调歌曲。《牧歌》,蒙古族长调歌曲,《嘎达梅林》,蒙古族短调歌曲,《森吉德玛》蒙古族短调歌曲。
6、藏族民歌
(1) 藏族民歌的分类: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
(2) 作品:《宗巴朗松》:传统歌舞曲,具有典型的囊玛音调。
7、维吾尔族民歌
(1) 风格特点:旋律生动活泼,热情奔放,歌词多采用比兴,寓意深刻。
(2) 作品:《牡丹汗》是首爱情歌曲。
拓展:8、朝鲜族民歌
代表作品:《桔梗谣》、《阿里郎》
9、少数民族代表乐器与舞蹈
民族或地区 | 代表乐器 | 代表舞蹈 |
蒙古 | 马头琴 | 盅碗舞、筷子舞 |
藏族 | 札木聂等 | 锅庄、弦子 |
手鼓、热瓦普、弹布尔 | 赛乃姆、刀郎舞 | |
朝鲜族 | 长鼓、伽倻琴 | 长鼓舞 |
1、中国的民族器乐演奏形式分为独奏、重奏、合奏。重奏和合奏的形式有锣鼓乐、弦索乐、丝竹乐、吹打乐。
2、鼓吹乐:又称“鼓乐”,以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的民间器乐合奏。《滚核桃》表现农民在房顶晾晒河套的情景及丰收时的喜悦心情。
3、打溜子:流行于湖南土家族的一种民间器乐合奏。《锦鸡出山》表现人们热爱生活的乐观情趣。
4、吹歌:以吹管乐器为主,辅之以打击乐器。《童谣》中,管子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5、江南丝竹与广东音乐
器乐乐种 | 流行地 | 音乐风格 | 主奏乐器 | 代表曲目及特点 | 代表人物 | 其它 |
江南丝竹 | 上海、江苏南部浙江西部 | 轻巧明朗、欢快活泼 | 二胡、笛 | 《中花六板》,是《老六板》的放慢加花 | ||
广东音乐 | 广东、珠江三角洲 | 轻快活泼、缠绵细腻、流畅动听 | 高胡、扬琴 | 《娱乐升平》既发扬广东音乐的传统特色,又借鉴欧洲专业音乐创作技巧 | 吕文成 丘鹤俦等 | 前身为粤剧的过场音乐和烘托气氛的小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