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湖北省荆州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5月月考试题(新)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3 21:07:16
文档

湖北省荆州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5月月考试题(新)

湖北省荆州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5月月考试题第Ⅰ卷(选择题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国弱民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上述言论体现的是:A.实行仁政、缓和矛盾的儒家思想B.君民对立、加强统治的法家思想C.消除等级、主张兼爱的墨家思想D.憎恶权术、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2、“人者,政之本也;身者,人之本也;心者,身之本也;不造其本,而从事其末,末不
推荐度:
导读湖北省荆州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5月月考试题第Ⅰ卷(选择题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国弱民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上述言论体现的是:A.实行仁政、缓和矛盾的儒家思想B.君民对立、加强统治的法家思想C.消除等级、主张兼爱的墨家思想D.憎恶权术、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2、“人者,政之本也;身者,人之本也;心者,身之本也;不造其本,而从事其末,末不
湖北省荆州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5月月考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  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国弱民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上述言论体现的是: 

A.实行仁政、缓和矛盾的儒家思想      B.君民对立、加强统治的法家思想

C.消除等级、主张兼爱的墨家思想      D.憎恶权术、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2、“人者,政之本也;身者,人之本也;心者,身之本也;不造其本,而从事其末,末不可得而治矣。”对材料的理解准确的是:

A. 为政的根本在于得民心            B. 事功为本,修身为末

C. 修身正心方能治国                D. 反省内心可得天理

3、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儒家思想基本上是重理性的,(它)反对任何迷信以至超自然的宗教。”对这句话中的“理性”的理解最贴切的是

A. 儒家思想始终排斥佛教道教思想     B. 儒家崇尚理性而讲求民主民权

C. 儒家重视自然科学和自然规律       D. 儒家关注人事人伦而敬远鬼神

4、“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奚可甚哀?当今之时,世咸嘉生而恶死,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汉文帝的该言论主要反映了:

A. 无为而治            B. 崇尚节俭        C. 维护礼制        D. 轻徭薄赋

5、卢梭指出,法律是“公意”,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人民不仅有决定形式和执政者的权利,而且有通过推翻违反契约和法律、实行暴虐统治的君主的权利。这表明卢梭主张:                                                                                                                                                                                                                                                                                                                                                                                                                                                                                                                                                                                                                                                                                                                                                                                                                                                                                                                                                                                                                                                                                                                                                                                                            

A. 君权神授         B. 三权分立          C. 主权在民             D. 君主立宪

6、苏格拉底在受审时说:“如果你们指望用死刑来制止大家公开谴责你们错误的生活方式,那你们就错了……尽善易行的方式不是堵住别人的嘴巴,而是要尽力向善。这是我对你们投票判我有罪的最后告诫。”这段话体现了苏格拉底:

A.反对雅典民主制度                       B.捍卫言论自由原则

C.主张维律尊严                          D.反对贵族专权 

7、亚里士多德说:“个体只有在属于雅典时,其存在才有意义。不属于雅典的个体非鬼即兽。”据此判断亚里士多德:

A. 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B. 认为集体利益高于一切

C. 属于古希腊智者学派                 D. 主张社会精英统治雅典

8、“希腊文化昉(起始)于周初,有瞽(盲人)者贺梅尔擅绝世之才,歌咏诸邦战迹……,至周末时,性理之学大兴,分门别类,列为百家,交相论说,渐入虚无。惟索格底、布拉多、额里斯多三人有圣贤之目。”京师同文馆总教习、美国传教士丁韪良的这一论述:

A.旨在说明东西方文化同出一源        B.表达了其西方文化优越论的立场

C.突出了智者运动的精神价值          D.试图沟通中西文化,传播西学

9、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在描写主人公鲁滨逊的种种经历的同时,也展示和剖析了人物的思想性格。鲁滨逊的形象反映了处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个性自由”,发挥个人才智,勇于冒险,追求财富的进取精神。对这一精神产生直接影响的是:

A.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                                      B.法国的启蒙思想

C.现实主义文学的兴起                                      D.英国资产阶级

10、在敦煌艺术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大多宣传佛教悲惨牺牲的善行和现实的悲苦与无奈;隋唐时期的壁画则更多宣传享受和娱乐,表现幸福与祥和;宋朝的壁画中,世俗场景大量渗入佛界。这种变化说明了:

A. 佛教文化的中国化              B. 艺术内容的时代性

C. 中外艺术的交融性              D. 艺术形式的多样化

11、历史学家萧功秦在《危机中的变革》一书中指出:“中国近代历史剧变的基本分界线,是距今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战争”。下列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             B.近代民族工业开始产生

C.开启了制度变革的探索历程           D.开始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12、赫·乔·韦尔斯认为“他们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而是因为他不是这

样的领袖;因为他本应该是他们的精神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由此可见

宗教改革从本质上说是:  

A.反教皇的宗教斗争                 B.追求民主共和的资产阶级

C.反宗教的民族运动             D.反封建的政治斗争

13、“自达尔文、赫胥黎等以生物学为根据,创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之说,其影响延及于世间一切之社会,一切之事业,举人世间所有事,逃出其公例之外者。”下列各项不能支持材料观点的是:

A.为启蒙思想的产生提供依据       B.为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和帝国主义提供了理由

C.为中国维新变法提供了理论支撑   D.工业后,德意志民族主义的勃兴

14、欧洲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伏尔泰、魁奈十分推崇中国文化。伏尔泰认为,“中国是举世最优秀、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和治理最好的国家”,“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信奉儒学的中国文人“没有侮辱理性和曲解自然”。这足以证明:       

A.当时中国的社会制度比欧洲各国优越 

B.伏尔泰对中国文化的高度评价表达了欧洲启蒙思想家的共同看法 

C.儒学和欧洲启蒙思想的主要内容相同 

D.中国文化在欧洲启蒙思想家中产生过影响

15、在一场轰轰烈烈的政治运动过后,人们惊奇地发现运动的参与者有:王公贵族、平民、商人、店员、农民、地主、工厂主、工人、教师、学生、残障人士等等。这场政治运动最可能属于什么性质:    

A.社会主义        B.法西斯主义      C.自由主义       D.民族主义

16、1865年,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在《局外旁观论》中说道:“通经原为致用,而今之士人,书籍非不熟读,诗文非不精通,使之出仕,而于人之应晓之事,问之辄不能答,一旦身居民上,安能剔弊厘奸?”赫德的这段话:

A.嘲笑清朝愚昧无知                                      B.干涉中国内政,推行奴化教育

C.指出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                              D.认为中国应该实行民主改革

17、陈独秀在1921年发表《青年的误会》一文,其中说:“你说要打破偶像,他就连良师益友也蔑视了。你说要有自动的精神、自治的能力,他就不守纪律、不受训练了。……你说要脱离家庭压制,他就抛弃年老无依的母亲……长久这样误会下去,大家想想,是青年的进步还是退步呢?”陈独秀意在:

A.反对青年继续追求自治                          B.纠正西方文化中的消极成分

C.修正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D.批评新文化运动中的极端倾向

18、近代学者梁漱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写道:“数千年以来使吾人不能从种种在上的威权出来而得自由;个性不得伸展,社会亦不得发达,这是我们人生上一个最大的不及西洋之处。”对此观点评述合理的是:

A.梁漱溟猛烈批判中国古代的君主制度  

B.梁漱溟认识到中西方社会在本质上的差别

C.梁漱溟提出这一观点的背景是新文化运动  

D.梁漱溟认为中国的落后根源于个性被束缚 

19、“分清敌友是中国的首要问题。而谁是我们的敌人,谁又是我们的朋友呢?要根据对所持的态度而定,反对的人或者阶层是敌人,而支持的人或者阶层自然也就是朋友了。”的该思想产生于:

A.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    B. 土地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战争时期  

20、近代有美术史家曾言:“文人画不仅形于山水,无物不可寓文人之兴味也明矣”,“西洋画可谓形似极矣!自十九世纪以来,以科学之理研究光与色,其于物象体验入微。而立体派之思想转变,亦足见形似之不足尽艺术之长。”该学者认为:

A.文人画和西洋画都以形似为重                       B.文人画和立体派都注重蕴含精神

C.文人画和西洋画可以取长补短                       D.文人画和立体派都缺乏科学依据

21、“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咏赞钱塘秋潮的千古名句。千百年来,钱塘江以其奇特卓绝的江潮,不知倾倒了多少游人看客。下列哪位科学家的理论可用来解释钱塘潮的壮观景象:

A. 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                  B. 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

C. 普朗克的量子论                      D.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22、1859年以后,信仰再次产生严重的危机。宗教真理之金同那个盛装它的古老破旧的钱袋一起丢弃了,而且再也找不回来了。这主要是由于:

A.马丁·路德提出信仰得救,与“上帝直接对话”      

B.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否定了生物“神创说”

C.牛顿创立经典力学体系,使科学摆脱了神学的束缚    

D.赫胥黎创立人猿同祖论,否定“上帝造人说”

23、“他的伟大不只在领导中国人民促使社会向一个崭新的时代跃进,还在于在消灭帝制、缔造共和后仍为建设一个强盛、自由平等的中国而奋斗不息。”材料评论的人物是:

A. 李鸿章        B. 康有为          C. 孙中山             D. 

24、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来设计这场考试的场景,可能出现的是:

A.入场:考生年龄参差不齐,有的考生已三十六七岁

B.外景:考场门口悬挂着“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

C.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标语

D.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25、在某一历史时期,许多作家的作品中喜欢描写诸如逝去的古代、空想的未来、遥远的东方、飘渺的梦境等“非凡”环境,塑造诸如骄傲孤独的强盗、愤世嫉俗的叛逆者、温柔多情的牧女、至善至美的吉普赛女郎,等等。这些文学作品的风格特点是:

A. 想象丰富,寄情人道感化              B. 深刻剖析,批判社会现实

C. 荒诞怪异,渲染精神创伤              D. 典型刻画,讴歌劳工大众

第Ⅱ卷(非选择题  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24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4分,共计50分。)

26、(2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乾隆时期更调动巨大的人力和物力编纂了大型丛书《四库全书》,全编收书3500多种、7.9万多卷,总量达9.9亿字,几乎囊括了清中叶以前所有重要的文献典籍,并在特定的视野中加以系统布勒,从而构成了中国古代最为庞大的典籍。所以,纪昀在《进四库全书》表中称《四库全书》具有“源流之大备”及“回归”的特质。……清在修书的同时,也对古代文化典籍进行了大规模的、有目的的删削与篡改,对图书的禁毁确实是严厉的。

——楼宇烈《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二  1751年,在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狄德罗主持下开始编撰一部《百科全书》,全名为《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技艺详解辞典》。参加撰稿的多达160人,其中有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自然科学家达朗贝、孔多塞,哲学家拉美特利、爱尔维修、霍尔,文学家博马舍,经济学家魁奈、杜尔阁等人。参加编撰的作者被人们尊称为“百科全书派”。他们人数众多,影响极大,成为法国启蒙运动的中心。百科全书的编写,既吸收了当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又有力地推动了启蒙运动的深入发展。

——刘祚昌、王觉非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第二版)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两部著作的不同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1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这两部著作的不同影响。(10分)

27、(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史学界对17、18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状况有着不同的看法。一些学者认为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几乎陷于停滞状态。早在18世纪,亚当•斯密就认为中国社会似乎“停滞于静止状态”了。德国哲学家赫尔德在1787年出版的《关于人类历史哲学的思想》中,也对当时中国社会的状态持同样的看法,认为这个帝国的“体内血液循环已经停止,犹如冬眠的动物一般”。而早期近代化研究者认为,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状况具有双重特点,一方面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社会达到了繁荣昌盛的顶峰;另一方面,它将明朝中后期中国社会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型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摘编自罗文兴《被误读的中国历史》

试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评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8、(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武则天承袭贞观年间整顿吏治、严惩贪污的,“尝与宰相议及刺史、县令”,并派遣“使者以六条察州县”,考核州县官吏是否清正称职。对于贪赃枉法官吏,不论官位高低,一律严惩不贷……正如《资治通鉴》所评说:“太后虽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称职者,寻亦黜之,或加刑诛。挟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反对势力,打击旧门阀士族,扶植庶族地主出身官僚,发展科举制。……在武则天执政时期,虽然爆发过徐敬业和宗室诸王发动的叛乱,但是吏治清明,政局稳定,使广大农民得以休养生息,因而社会生产有发展,垦田和户口数字大幅度地增长。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据材料,概括武则天为巩固统治所采取的措施。(6分)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武则天统治时期对唐代社会发展的影响。(8分)

荆州中学高二年级第二次阶段性检测

历史试卷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  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0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12345678910111213
答案BCDBCBBDABCDA
题号141516171819202122232425
答案DDCDCABBBCAA
第Ⅱ卷(非选择题  50分)

26.(24分)

(1)特点:《四库全书》:更加注重总结继承,体现了是清代学术集大成的趋势。《百科全书》强调创新,重视科技进步与理性启蒙思想的宣传。(6分)

社会背景:《四库全书》:18世纪中后期,清朝发展到了封建社会的顶峰时期,国力强盛;文化思想高度。《百科全书》: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启蒙运动兴起。(8分)

(2)《四库全书》:保存了大量的古籍;是对古代文化的一次全面总结;对弘扬民族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从思想上强化了统治。(5分)

《百科全书》:全面批判了封建意识形态,宣扬资产阶级的政治文化思想主张;提倡科学技术,有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使法国成为启蒙运动的中心;为欧美资产阶级提供了思想理论武器。(5分)

27.(12分)

答案要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依据:封建制度日益腐朽,君主空前加强;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重农抑商,经济的发展受到了一定制约;理学思想等影响深远,严重束缚人们思想,摧残人性;外交上总体奉行“闭关锁国”。

          第二种观点认为当时的社会是传统社会的顶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依据: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日益巩固;农耕经济繁荣,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不断发展;对传统儒家思想产生质疑;反映市民生活的文学艺术繁荣。

28.(14分)

(1)整顿吏治,严惩贪赃枉法官吏;发展科举制,选拔贤才;休养生息,发展社会生产。(6分)

(2)进一步打击了贵族政治,促进了“平民政治”的发展;有利于政治清明,为后世政治的稳定奠定了基础;促进了唐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唐玄宗前期的繁荣奠定了基础。(8分)

文档

湖北省荆州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5月月考试题(新)

湖北省荆州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5月月考试题第Ⅰ卷(选择题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国弱民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上述言论体现的是:A.实行仁政、缓和矛盾的儒家思想B.君民对立、加强统治的法家思想C.消除等级、主张兼爱的墨家思想D.憎恶权术、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2、“人者,政之本也;身者,人之本也;心者,身之本也;不造其本,而从事其末,末不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