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提倡在保证经济在稳步增长的同时,要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国家在能源使用及环保方面不断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蒸汽是发电和其他现代工业生产制程不可缺少的重要动力和热源。为了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率和满足环保要求,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已成为国家鼓励的发展方向。在我国各地的工业开发区也因此越来越多的采用热电联产的方式为开发区内的企业提供蒸汽动力。即利用热电联产的发电过程中部分已做过功的过热蒸汽作为下游各种工艺制程和蒸汽使用设备的蒸汽源。因此热电厂提供给开发区热网的是压力和温度较高的过热蒸汽,而一般工厂的工艺制程和用汽设备,如各种换热器、蒸煮浓缩等加热装置,以及空调制冷等绝大部分均要求使用饱和蒸汽,这就要求应用减温器以实现过热蒸汽到饱和蒸汽的转换。
一、 减温减压装置的工作原理
当热电厂供应的高温高压过热蒸汽输送到各用汽点后,必须先进入减压减温装置,将过热蒸汽的压力和温度降至接近所要求的饱和状态(一般为接近饱和温度3-5℃)后,再送到折成换热设备使用。
有两种最基本的减温器形式。
1. 非接触式
冷却蒸汽的介质不和被冷却的过热蒸汽直接接触。较冷的液体、气体和蒸汽均可以用作冷却介质。周围空气也可以用作冷却介质。这种类型的减温器如同壳管式换热器。过热蒸汽进入换热器的一侧,冷却介质进入换热器的另一侧。当过热蒸汽的温度进行控制,可以调节:进口过热蒸汽的流量,或者冷却介质的流量。
2. 直接接触式
用来冷却蒸汽的介质(通常为水)直接和过热蒸汽混合,如下图的文丘利和直接喷射型减温减压系统。
过热蒸汽首先减压后进入减压器。冷却水直接与过热蒸汽混合,吸收过热蒸汽的热量并蒸发成蒸汽。而过热蒸汽则被冷却。一定量的冷却水通过减温器内部的雾化和混合装置被加入。加入冷却水量的控制是通过测量减温器下游的蒸汽温度来实现的。所以能产生干燥的蒸汽。这样就可以避免下有管道和设备的损坏及冲蚀。
所有的直接接触式减温器都必须将进入的水打碎成小水滴,以增加水的表面积/体积比。水的表面积/体积比越大,水滴的蒸发速度越快,蒸汽降温越快。产生小水滴的过程通常称为“雾化”。喷入减温水的雾化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减温系统的控制性能,不同类型的减温器采用不同的减温水雾化方法。
值得引起注意的是物化的水滴与蒸汽混合,水滴蒸发(同时蒸汽冷却)是一个需要时间的过程,不会瞬间完成。因此,大部分的减温过程不是发生在减温器内部,而是在减温器出口的下游管道内。所以,对一个良好的见闻起来说,安装其下游的管道设计也是至关重要的。
以上所述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冷却水滴和过热蒸汽需要一段混合良好的时间。如果混合不良,水分不能从过热蒸汽中有效吸收热量,水滴的蒸发过程就不彻底,造成减温器下游有水滴溢出,减温器出口温度无法控制。因此,水滴应该尽可能长时间的悬浮在下游管道中。为了确保这一点,下游管道应该保持相对高的流动速度以维持下游管道足够的湍流。该速度要高于一般的蒸汽分配系统的蒸汽流速。这就是为什么减温器和相应的管道通常(并非所有)要比蒸汽分配系统管道小。
用于冷却的水源通常选择:锅炉补给水、脱矿水、去离子水、凝结水。
城市用自来水或制程用水也可能使用,但取决于给水的硬度。水垢可能会积聚在减温器冷却水喷口内部和减温器下游管道的内壁表面。
通常,冷却水温度越高越好,这是因为热水滴比冷水滴吸收较少的热量达到蒸发温度,因此蒸发快,从而产生更加高效的减温效果。使用热水也减少水跌落到管道内壁的量。因此应该对给水管道进行保温。通过水控制阀需要压力降。我们前面说过水应该尽可能的热,但应避免通过控制阀产生闪蒸。
为了喷入冷却水,减温器喷嘴处的压力必须等于或大于管道内操作蒸汽的压力。不同类型减温器对压力的要求不同但通常最小的压力值如下:
喷射性减温器 蒸汽压力 +0.5bar
文丘利型减温器 蒸汽压力 +0.1bar
蒸汽雾化型减温器 和蒸汽压力相同
对于喷射型和文丘利型减温器,在最大水流量时需要最大的压力。值得注意,水流量与冷却水和蒸汽的压差的平方根成正比。因此如果水流量增加4倍,则差压要增加42=16。
如果使用了一个或者增压泵,则需要一个回流系统确保一直有水通过泵。
冷却水耗量计算
必须加入足够的水来冷却蒸汽至所需的温度;如果水量不足蒸汽不能充分的冷却,相反如果水量过多可能会产生湿饱和蒸汽.从而导致下游管道和设备的冲蚀。 使用以下的焓平衡方程,可以方便、快速计算所需的冷却水量:
Ms x(hi—hd)=Mw x(hd-hw)
Mw=[Ms X(hi-hd)]/(hd-hw)
其中
Mw=冷却液的量 kg/h
Ms=过热蒸汽量 kg/h
hi=过热状态蒸汽的焓 kJ,kg
hd=减温状态后的蒸汽焓 kJ/kg
hw=冷却液的焓 kJ/kg
二、减温器的结构和类型
减温器应对环境条件的变化、蒸汽温度或流量的变化进行有效的调节补偿。其选择取决于以下列因素:
◆ 操作压力
◆ 操作温度
◆ 蒸汽流量
◆ 减温前后的过热度
◆ 所需要的调节比
◆ 可以提供的水压(如果没有足够的压力可能需要一个增压泵)
◆ 最终温度的所需控制精度
斯派莎克公司可提供3种不同类型的减温器,每个减温器均根据现场的过程数据设计以满足其特定的过程需要:
(1)喷射型减温器,(2)文丘利型减温器,(3)蒸汽雾化型减温器。
以下将介绍不同类型的减温器的结构和特点。
1.文丘利型减温器
文丘利型减温器利用节流产生高速区和湍流来帮助实现蒸汽和冷却水的完全接触,从而达到最大的减温效果。减温过程通过三个阶段来完成:
第一阶段的减温发生在内部扩散器内。部分蒸汽在内喷嘴内加速并对喷入的水进行雾化。 减温的第二阶段是来自内部扩散器的饱和状雾和剩余的蒸汽在主扩散器内混合。主扩散器本身通过对蒸汽限流产生高速,因此在该区域产生强烈的湍流,完成第二阶段的减温。第三阶段,也是最后的减温阶段发生在减温器的出口下游管道内.在该阶段中悬浮在蒸汽中的剩余水滴蒸发.这样在减温器的下游某一点达到最终要求的温度。
本装置将冷却水和管道内壁接触的可能性降低到最小.具有最小的管道冲蚀和最大的减温效果。文丘利减温器的高速混合效果最大。蒸汽流量调节比根据实际的工况变化而变化,对水平安装的减温器其调节比一般为4:1,对垂直安装的减温器其调节比可以达到超过5:1。在和设计良好的减压站一起使用,其蒸汽流量调节比能改进并超过5:1。
如果蒸汽流量的调节比超出单个减温器的能力范围,则可以使用两个减温器并联使用,并根据蒸汽流量的变化,实现自动切换。
文丘利型减溢器特点
调节比一般能满足大部分的工厂应用,对大多数应用,压力比较低。
操作简单.没有运动部件。
控制精确,通常可以达到饱和温度TsAT+3℃。
适用于稳定或变蒸汽条件的应用。
2.完整的喷射型减温器
一个完整的喷射型减温器安装方便.它包括喷射喷嘴组件、热套管和法兰连接的壳套。
这是最简单的一种减温器,冷却液通过一个或多个雾化喷嘴喷入蒸汽流中。雾化喷嘴位于减温器的中心轴上,冷却液以和蒸汽相同的方向喷入蒸汽。
该减温器中包括一个热套管.过热蒸汽可以通过热套管和管壳内径之间的环形面。热套管提供了一个热表面,它可以使喷射液快速蒸发,同时可以保护减温器的管壳免受冲蚀。热套管的工作可以使减温器在系统处于低负荷一喷嘴的雾化不是最有效时,确保系统的有效操作。
喷射型减温器特点
操作简单。没有运动部件。
费用低。
零蒸汽压力降。
低的流量调节比能力
接近饱和蒸汽温度的能力低(一般最好为TsAT+5℃)。
容易引起蒸汽管道内壁的冲蚀。使用内部热套管可以克服该问题.同时也有助于水分的蒸发。
应用:比较稳定的蒸汽负荷,比较稳定的蒸汽温度,比较稳定的冷却水温度
3,蒸汽雾化型减温器
本类型减温器使用辅助的高压蒸汽在减温器的扩散器内对进入的冷却水进行雾化。辅助蒸汽的压力至少是减温器进口蒸汽压力(表压)的1.5倍.其最小压力要求为3 barg。一般,雾化蒸汽的流量为主蒸汽流量的2%一5%。减温过程分两个阶段完成。
第1过程在扩散器内完成,冷却水被高速的雾化蒸汽雾化。在减温的第2阶段,来自扩散器的饱和状雾和主管道内的蒸汽混合。蒸发过程发生在减温器出口的管道内.在出口管道内残留的水分悬浮在蒸汽中并逐渐蒸发,这样在减温器下游的某一点达到最终要求的温度。
蒸汽雾化型减温器特点
冷却液由主蒸汽流的中心引入。
冷却液沿蒸汽流方向喷八蒸汽。
良好的调节比。蒸汽流量的调节比最大可能达到50:1.但最有效的操作和控制的调节比大约为20:1。对冷却液的调节比,数据相同。
结构非常紧凑,在所有的减温器中其长度最短。
压力降可以忽略
适用于蒸汽流量变化很大,需要高的调节比的应用
三、减温器以及控制部件的安装方位
减温器可以水平或者垂直安装,垂直方向安装时蒸汽必须向上流动。斯派莎克强烈反对蒸汽向下流动的垂直方向安装。对于水平方向安装的减温器.理想的安装方向是冷却水的连接口向下(蒸汽雾化型减温器的雾化蒸汽连接口也同样)。其他方向也能达到满意的操作,但排水效果要较差。
对于垂直安装.我们建议冷却水管道(和如果需要雾化蒸汽管道)应该从下方连接至减温器的相应连接口。这种布置方式确保在关闭后有最佳的排水效果。
减温器和加压阀之间的距离
在减压和减温的应用中,减温器应位于减压阀下游至少5倍的管经或1.5米处(系统图中的距离A)。
压力感应器至少位于减温器出口法兰的下游1.5米处。但理想的位置是压力感应器应该位于蒸汽使用点.这样压力控制阀可以补偿减温器和使用点之间任何管道压力损失。
喷水点和温度感应器之间的距离是至关重要。如果感应器过分接近喷水点,水分的蒸发会不充分,温度感应器会给出错误的读数。温度感应器的位置取决于很多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剩余过热度的值。下表可以作为参考。
蒸汽剩余过热度℃ | 所示的距离 B(米) |
5 | 7.50 |
10 | 6.80 |
15 | 6.25 |
30 | 5.00 |
50 | 3.70 |
100 | 2.50 |
减温器后的蒸汽温度控制加水的量。温度越高,控制阀打开越大、加入的水越多。通常减温的目标是将过热蒸汽的温度降低到蒸汽饱和温度以上很小的范围内。但是.如果供给的蒸汽压力上升.其对应的饱和温度也上升。而控制器的设定值没有改变,这样控制系统为了达到设定的温度值将会加入额外的水量,这样会导致蒸汽很湿,从而产生很多问题。
在有些应用中蒸汽不能带有水分,在这些应用中建议在减温器的下游安装一汽水分离装置。这样可以保护下游管道和设备免受在控制系统失效或者非正常操作情况下如启动阶段时水分的侵害。在减温后的蒸汽温度接近饱和温度或者大调节比的应用(例如,对于喷水型减温器,调节比>2:1:对于文丘利型减温器,调节比>3:1:对于蒸汽雾化型减温器,调节比>5:1)在下游也建议安装汽水分离装置。 汽水分离装置必须安装在温度感应器的下游,这样使水分有足够的时间蒸发。和汽水分离装置配套使用的疏水阀应该能防止空气的堵塞,从疏水阀出来的排放管应该具有足够的能力以排放冷却水并近可能地垂直安装。
斯派莎克建议在冷却水的供给管道上安装过滤器以保护控制阀和减温器的小孔堵塞。同时建议在过热蒸汽压力控制阀的上游安装过滤器。
在涉及到减压控制的应用中,在减压阀的下游应安装安全阀以备出现下列情况时保护减温器和下游的设备:
压力控制系统失效时出现超压
压力控制系统失效时出现超温。
减温器和下游设备必须能满足过热蒸汽的最高温度.以确保在压力和温度控制系统失效时系统安全。
最后需要向读者说明的是,我们广泛使用“调节比”这个术语来描述不同类型减温器的性能。但当我们考虑整个系统时,应该牢记减温器只是减温系统的一个部件。很显然,如果所安装的控制系统调节比低于减温器,则整个减温系统的调节比也降低。例如,在一个特定的减温减压系统中,如冷却水控制阀的调节比低于减温器,则冷却水控制阀的调节比将整个减压减温系统的调节比。
一般只计算玻璃钢中玻璃纤维的强度,只计算受力方向上的强度。要考虑玻璃纤维的铺设方向。
将树脂只看作玻璃纤维的空间位置固定物,不考虑其对强度的贡献。
这样的计算偏向保险,比较安全。
影响玻璃纤维强度的因素
1、纤维直径和长度对拉伸强度的影响
一般情况,玻璃纤维的直径愈细,抗拉强度越高,但在不同的拉丝温度下拉制的同一直径的纤维强度,也可能有区别。玻璃纤维的拉伸强度和长度有关,随着纤维长度的增加,拉伸强度显著下降直径和长度对玻璃纤维拉伸强度的影响,可以用微裂纹假说来解释。因为随着纤维直径和长度的减小,纤维中微裂纹会相应减少,从而提高了纤维强度。
2、化学组成对强度的影响
一般是含碱量越高、强度越低。无碱纤维比有碱纤维的拉伸强度高20%研究证明,高强和无碱纤维,由于成型温度高,硬化速度快,结构链能大等原因,因此具有很高的抗拉强度。含K2O和PbO 成分多的玻璃纤维强度较低。
3、玻璃液质量对玻璃纤维强度的影响
A)结晶杂质的影响:当玻璃成分波动或漏板温度波动或降低时,可能导致纤维中结晶的出现。实践证明,有结晶的纤维比无结晶的纤维强度要低。
B)玻璃液中的小气泡也会降低纤维的强度。曾试验用含小气泡的玻璃液拉直径为5.7um,的玻璃纤维其强度比用纯净玻璃液拉制的纤维强度降低20%。
4、成型条件对玻璃纤维的影响
实践证明,用漏板拉制的玻璃纤维强度高于用玻璃棒法拉制的纤维。在玻璃棒法中,用煤气加热生产的纤维又比用电热丝加热生产的纤维强度为高。如用漏板法拉制10um,玻璃纤维的强度为1700MPa,而用棒法拉制相同直径的玻璃纤维强度仅为1100MPa。这是因为玻璃棒只加热到软化,粘度仍然很大,拉丝时纤维受到很大的应力;此外玻璃棒法是在较低温度下拉丝成型,其冷却速度要比漏板法为低。用各种不同成型方法生产的玻璃纤维的强度各不相同。用漏板法拉制的纤维强度最高,气流吹拉长棉次之,玻璃棒法再次之。然后是蒸汽立吹短棉,强度最低是蒸汽喷吹矿棉。在采用漏板拉丝的方法中,采用较高的成型温度,较小的漏孔直径,可以提高纤维强度。
5、表面处理对强度的影响
在连续拉丝时,必须在单根纤维或纤维束上敷以浸润剂,它在纤维表面上形成一层保护膜,防止在纺织加工过程中,纤维间发生相互摩擦,而损伤纤维降低强度。玻璃布经热处理除去浸润剂后,强度下降很多,但在用中间粘结剂处理后,强度一般都可回升,这是因为中间粘结剂涂层一方面对纤维起到保护作用,另一方面对纤维表面缺陷有所弥补。
6、存放时间对强度的影响
玻璃纤维存放一段时间后其强度会降低,这种现象称为纤维的老化。主要是空气中的水分对纤维侵蚀的结果。此,化学稳定性高的纤维强度降低小,如同样存放233年的有碱纤维强度降低33%,而无碱纤维降低很少。
7、施加负荷时间对强度的影响
玻璃纤维强度随着施加负荷时间的增长而降低。当环境温度较高时,尤其明显。可能是吸附在微裂纹中的水分,在外力作用下,使微裂纹扩展速度加快的缘故。
GB/T 1447—2005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拉伸性能试验方法
拉伸强度(tensile strength)是指材料产生最大均匀塑性变形的应力。
(1) 在拉伸试验中,试样直至断裂为止所受的最大拉伸应力即为拉伸强度,其结果以MPa表示。有些错误的称之为抗张强度、抗拉强度等。
(2) 用仪器测试样拉伸强度时,可以一并获得拉伸断裂应力、拉伸屈服应力、断裂伸长率等数据。
(3) 拉伸强度的计算:
σt = p /( b×d)
式中,σt为拉伸强度(MPa);p为最大负荷(N);b为试样宽度(mm);d为试样厚度(mm)。
注意:计算时采用的面积是断裂处试样的原始截面积,而不是断裂后端口截面积。
冲击强度
冲击强度 impact strength
(1) 冲击强度用于评价材料的抗冲击能力或判断材料的脆性和韧性程度,因此冲击强度也称冲击韧性。
(2) 冲击强度是试样在冲击破坏过程中所吸收的能量与原始横截面积之比。
(3) 冲击强度根据试验设备不同可分为简支梁冲击强度、悬臂梁冲击强度.
(4) 冲击强度的测量标准主要有ISO国际标准(GB参照ISO)及美国材料ATSM标准,GB为1943-2007为最新标准,ATSM 标准为D-256标准,具体区分如下:
GB: 是试件在一次冲击实验时,单位横截面积(m2)上所消耗的冲击功(J),其单位为MJ/m2。
ATSM:它反映了材料抵抗裂纹扩展和抗脆断的能力,单位宽度所消耗的功,单位为J/m。
(5)设备区分:
悬臂梁冲击方向中间有撞针,简支梁冲击方向垂直面有凹块,正面形状为一凹形摆锤。
(6)缺口区分:
缺口一般分为四种,有V型口和U型口两种,每种根据简短圆弧半径又分为两种。
(7)样条区分:
GB:一般为 80*10mm 样条 以及63.5*10mm 样条 缺口为2mm,也有63.8*12.7mm样条
ATSM:一般为63.5*12.7mm 缺口剩余宽度为 10.16mm (国内有用80*10样条)
(8)测试公式:
GB: a=W / (h*d) 单位KJ/m ATSM: a= W /d 单位:J/m
a:冲击强度
W :冲击损失能量
h:缺口剩余宽度
d:样条厚度
因此,GB与ATSM之间不可以等同测量,但从测量公式可总结经验公式:GB数值*10.16或8(错误样条)=ATSM数值,也可以由实际测量来总结比值。
GB/T 1843 塑料悬臂梁冲击强度的测定
一、主要适用范围及功能
CBC系列摆锤式悬臂梁与简支梁组合式冲击试验机,满足GB/T1043、1843、GB18743、ASTM D256、JB8762、JB8761、ISO9854、ISO179、180标准检验规范。适用于机械,冶金,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各领域用来测定对塑料、尼龙、橡胶、玻璃钢、复合塑料管材、电气绝缘材料等非金属材料的冲击韧性值和检验材料的抗冲击能力。
该机采用单片机对冲击试验过程控制,数据处理,数据打印。试验结果数据自动处理并可打印试验报告,同时采用高精度光学编码器进行测角,使得该机具有高的测量精度。大屏幕彩色液晶显示屏为国内首家独有配置,并且该机具有操作使用方便,安全可靠等优点。
二、主要技术要求:
简支梁:
1、冲 击 能 量:(0.5J/ 1J/ 2J/ 4J 7.5J/15J/25J/ 50J可选配)
2、摆锤冲击速度: V=2.9m/s(≤4J:2.9m/s ≥7.5J:3.8m/s)
3、试样中心到摆轴轴线的距离:230mm
4、摆 锤 预扬角:150°
5、允许试样长度:40mm、60mm、62mm、70mm、95mm
6、允许试样宽度:4mm-15mm
7、允许试样厚度:3mm-10mm
8、电 源 功 率:200W
悬臂梁:
1、冲 击 能 量:(1J/ 2.75/5.5J/11J / 22J可选配)
2、摆锤冲击速度: V=3.5m/s
3、试样中心到摆轴轴线的距离:335mm
4、摆锤 预扬角:150°
5、允许试样长度:63.5mm±2 80±2mm
6、允许试样宽度:12.7±0.2 mm 10±0.2 mm
7、允许试样厚度:3.2-12.7mm
8、电 源 功 率:200W
三、设备主要配置:
1、机械主机一台
2、大屏幕彩色液晶电脑控制箱一套
3、能量采集装置一套
4、冲击锤各一把
5、微型打印机一台
四、型号分类:
简支梁冲击试验机-微机控制
简支梁冲击试验机-液晶显示
简支梁冲击试验机-机械式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层合板层间拉伸强度试验方法
中国建材网[C-BM行业标准数据库] 收藏本页 | 打印本页 | 【大 中 小】 | 【关闭窗口】
记录号 | 15 |
数据库 | 纤维增强塑料 |
标准名称 |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层合板层间拉伸强度试验方法 |
标准类型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
标准名称(英) | Test method for interlaminar tensile strength of t |
标准号 | GB44-85 |
标准发布单位 | 国家标准局 |
标准发布日期 | 1985-02-09发布 |
标准实施日期 | 1985-12-02实施 |
标准正文 | |
本标准适用于测定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层合板的层间拉伸强度。本标准可评定不同树脂、增强材料及其表面化学处理和成型方法对层合板性能的影响,亦可评价浸水、热老化或化学老化等因素对层合板性能的影响。 1名词术语层间拉伸强度:垂直于层合板板面的拉伸强度。 2试样 2 1一般采用A型试样,见图1。厚度(h)为板厚,直径(D)不小于22mm。 2 2当层合板的层间拉伸强度高于胶粘强度及层合板厚度大于12 5mm时,才可采用B型试产,见图2。 2 3试样加工按GB 1446-83《纤维增强塑料性能试验方法总则》第1 1条规定。 2 4只有采用相同的试样才可比较所测得的层间拉伸强度。 3试样组合件本标准采用试样组合件(见图3)测定层间拉伸强度。 3 1金属连接块 a.直径D!为20±0 1mm;等直径圆柱段长度l1不小于30mm; b.连接端的形状和尺寸应根据试验机确定; c.粘接面应保持平整无缺陷,并垂直于金属连接块的轴线。 3 2试样组合件制备 3 2 1试样外观检查按GB 1446第2章规定。 3 2 2金属连接块按3 1条规定。 3 2 3将粘接面进行粗糙处理(如砂纸打磨)和去污处理(如丙酮清洗)。 3 2 4粘接面涂以胶粘剂(如环氧基胶粘剂)。 3 2 5用对中装置(如V型槽将试样和金属连接块固定。施加0 01N/mm2左右的接触压力。 3 2 6使胶粘剂固固化条件不应改变层合板的性能。 3 2 7 A型试样尚须将试样多于金属连接块的部分去除并磨光。 3 3试样组合数量对A型试样,试样组合件每组至少10个;对B型试样,试样组合件每组应不少于5个。 4试验条件 4 1试验环境条件按GB 1446第3章规定。 4 2试验设备按GB 1446第3章规定。 4 3加载速度为每分钟试样厚度(h)的2%。 5试验步骤 5 1检查试样组合件的对中。 5 2试样组合件的状态调节按GB 1446第3章规定。 5 3测量A型试样在一横截面或B型试样最小横截面的直径,测量精度为0 1mm。 5 4将试样组合件装入试验机夹具中,注意其中心线与试验机力轴重合。 5 5按4 3条规定的加载速度对试样组合件施加均匀、连续载荷直至破坏。记录最大载荷和破坏情况。 5 6在粘接面或圆弧段中1/3以外破坏的试样组合件无效。同批有效试样组合个不足5个时,应重做试验。 6计算层间拉伸强度按下式计算: Pmaxσ=_______ F式中:σ——层间拉伸强度,MPa(kgf/cm2); Pmax——最大载荷,N(kgf); F——试样横截面积(B型试样取最小横截面积),mm2。注:1MPa=1N/mm2≈10.2kgf/cm2。 7试验结果试验结果按GB 1446第6章规定。 8试验报告除按GB 1446第7章规定内容外,还应包括下述内容: a.胶粘剂名称、牌号和固化条件; b.试样破坏情况。例如交叉分层破坏、全层破坏及分层位置等; c.若有作废的试样组合件应写明数量及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附加说明:本标准由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提出,由全国纤维增强塑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由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洛阳船舶材料研究所、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北京玻璃钢研究所及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渤海造船厂共同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林廷旭、邬友英、李桂琴、梁益群、周宏伟、孙恒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