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质量通病原因分析及对策
产生质量通病的根本原因是质量管理工作不到位,操作人员责任心不强,未按操作规程施工,采取施工措施不力造成的。因此,克服质量通病的有效方法除加强质量教育,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外,同时做好技术措施和交底工作,将工序及操作规程进行详细的交底,使操作工人能真正理解设计意图、施工方法,从思想上、行动上重视起来,从而消除质量通病的产生。
为了有效地消除质量通病,保证达到预定的质量目标,制定如下具体措施,以达到克服和消除质量通病的目的。
第二章 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第一节 电气安装工程
一、暗敷的电气管道安装缺陷
1.现象:
电气保护管弯曲半径太小,有扁、凹、裂现象;墙面、楼板面出现顺管路裂缝(纹)。
2.主要原因分析
管子弯曲半径太小,是因为管子煨弯时出弯过急;而管子有扁、凹、裂现象,主要是由于保护管的材质差和弯管工具使用不恰当造成的。规范规定:管的弯曲处,不应有折皱、凹陷和裂缝,且弯扁度不应大于管外径的10%;管的弯曲半径,在暗配时,不应小于管外径的6倍,当埋在地下或混凝土内时,则不应小于管外径的10倍。墙面、楼板面出现顺管路线裂缝(纹),是由于施工过程中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够所致。规范规定:埋入建筑物、构筑物内的电线保护管与建筑物、构筑物表面的距离不应小于15mm;在砖砌墙体上剔槽敷设的塑料电线保护管,应采用强度等级不小于M10的水泥砂浆抹面保护,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15mm。
3.防治措施
严把管材验收关,按施工工艺操作和规范要求施工,一般可避免暗敷的电气线管引起的墙面与楼板裂缝。
二、导线与设备、器具的连接不规范引起连接点过热及熔烧
1.现象
在电气系统正常配置运行的情况下,经常发现开关、插座、断路器等电气设备发热的现象。
2.主要原因分析
主要是由于导线与设备、器具的连接未按规范要求施工,致使导线与设备连接的导电截面不够产生热阻效应所致。
3.防治措施
为了保证连接点的导电截面,施工时要保证连接坚固并严格按规范搪锡及压线端子连接。规范要求:截面为10mm²及其以下的单股铜芯线和单股铝芯线,可直接与设备、器具的端子连接;而截面为2.5 mm²及其以下的多股铜芯线的线芯应先拧紧搪锡或压接端子后再与设备、器具的接线端子连接;多股铝芯线和截面大于2.5mm2的多股铜芯线的终端,除设备自带插接式端子外,应焊接或压接端子后再与设备、器具的端子连接。不按规范施工,除会引起设备线路过热产生老化,影响使用寿命外,严重的还会引起熔烧和火灾。
三、导线标识颜色不规范
1.现象
相线零线颜色不统一,PE线不采用黄绿相间的绝缘导线。
2.主要原因分析
主要是施工人员对规范掌握不够所致。
3.防治措施
建筑电气的配线采用多相导线时,其相线的颜色应易于区分,相线与零线的颜色应不同;对同一建筑物内的导线,其颜色选择应统一,即A、B、C三相导线不管其截面随配电级差如何改变,其颜色应始终统一,这既有利于三相负荷平衡,又利于安全用电。保护地线(PE线)应严格采用黄绿颜色相间的绝缘导线;零线宜采用淡蓝色绝缘导线。特别是那些毛坯房工程,因为要涉及二次装修工作,所以导线的颜色一定要严格按规范要求标示。
四、配电系统的不合理
1.现象
主要表现为:电表的下级断路器大于电表的容量;配电系统中的下级断路器容量大于或等于上级断路器容量;负荷开关容量太大不能保护线路及设备。
2.主要原因分析
产生如上现象的主要原因:
a.图纸设备质量问题;
b.不按图施工,施工单位随意增大负荷开关(断路器)容量。
3.防治措施
配电系统配置不合理危害很大,当负荷开关大到不能保护其线路及设备时,系统会超负荷运行,长期超负荷会使线路发热,加速导线老化,令设备烧损甚至发生火灾。所以施工前,一定要做好图纸会审,消除设计质量问题;施工时,要按图施工,不能随意增大负荷容量或者减小导线截面。
五、配电箱及断路器的质量问题
1.现象
a.配电箱箱体偏薄,防腐处理差;箱体偏小造成箱内布置太挤,不易出线。b.配电箱内配线截面不够大,连接不紧固。
c.配电箱箱体未按规定张贴铭牌,箱内的配线未作回路标识。
d.接零、接地端子不规范。
e.安装伪劣断路器及与设计型号规格不符的断路器。
2.主要原因分析
主要是施工单位贪图便宜,自行组装或选用一些没有生产资质的厂家生产的产品而造成的。
3.防治措施
配电箱(电表箱、户内配电箱)作为建筑电气的主要设备,应由电气成套设备厂按图订做,不能由施工单位自行购买箱体及箱内设备组装。为了把好质量关,这部分的设备应由监理、设计工程师共同确认。
六、PE线截面不够
1.现象
出现PE线截面不符合规范要求、中间断接现象。
2.主要原因分析
主要是施工人员不了解PE线的作用,认为PE线可有可无。
3.防治措施
接地线与保护线(PE线)的截面应符合下表的要求。
接地线和保护线的截面要求
相线接面(S) | 接地保护的最小截面 |
S≤16 | S |
16 | 16 |
S>35 | S/2 |
七、防雷及工作(保护)接地焊接不规范
1.现象
主要表现在:焊接搭接长度不够;焊接处未作防锈处理。
2.主要原因分析
主要是施工人员对规范掌握不够,施工时未按规范操作,焊接马虎所致。
3.防治措施
按电气施工规范要求,防雷接地、工作(保护)接地的材料要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采用镀锌材料。焊接时不允许对焊而必须搭接焊,且应两侧均满焊;搭接长度应满足规范要求,即扁钢为其宽度的2倍(且至少3个棱边焊接),圆钢为其直径的6倍;圆钢与扁钢连接时,其长度为圆钢直径的6倍。焊接工作应由有证焊工操作;焊接处必须作防锈处理。防雷及接地不规范,除了会影响防雷效果外,严重的还会产生反击和各种二次事故。因此,防雷及接地焊接必须按规范的要求进行。
第二节 给排水及通风空调工程
一、套管安装偏差
1.现象
主要表现在:套管与图纸轴线、标高的偏差以及与墙体横纵向的偏差。
2.主要原因分析
施工人员对给排水图纸和土建图纸没有充分的熟悉。
施工人员在操作中没有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施工。
3.防治措施
严格认真的从开工开始对给排水图纸进行认真的熟悉,标出每个套管的位置标高等参数,然后与土建的结构、建筑图进行对比查找每个套管的的土建钢筋做法,然后根据土建的钢筋做法加工套管。在套管安装过程中严格按照规范的要求进行施工,不破坏土建的结构钢筋。对套管进行固定并用水平仪测量,确保套管横纵向偏差在规范的要求之内。在土建合模及浇筑混凝土时要有专人对套管进行检查,以保证套管的各种安装参数符合要求。
二、管道水压试验不合格
1.现象
主要表现是管道的压力试验未达到试验压力。
2.主要原因分析
未按照设计提供的工作压力换算试验压力,同时未按照最不利点的工作压力换算试验压力。错误方法换算的试验压力往往小于正确的试验压力。
施工人员责任心缺失。
3.预防措施
认真阅读设计图纸提供的工作压力,确定准确的试验压力,严格按照验收规范对管道压力试验的步骤执行,通知监理进行监督并逐一检查合格。
三、卫生洁具成品保护不利
1.现象
主要表现是卫生洁具在未交工之前已经损坏。
2.主要原因分析
未落实交接检查制度,各工序交叉作业时未按要求做到成品保护。
3.预防措施
严格执行工序交接检查制度,落实各方责任。成立成品保护小组,制定成品保护制度,对工序交叉作业进行现场监督检查,避免卫生器具损坏的现象发生。
四、坐便器、浴盆安装渗漏
1.现象
主要表现是座便器、浴盆安装完毕后从底座出现渗水现象。
2.主要原因分析
坐便下水口出地面预留过低。
坐便没有与下水口封堵严密。
3.预防措施
坐便、浴盆下水口安装时应严格按照规范及图集的要求预留出相应的高度,坐便器预留管口高出地面5~10mm,浴盆预留管口高出地面30~50mm。确定高度之前一定要确定卫生间地面的具体做法,只有这样才能确定坐便、浴盆下水管的长度。
下水口与坐便、浴盆连接时应加橡胶密封圈。
五、排水管道渗漏
1.现象
主要表现是排水管道从管件与管道连接处漏水。
2.主要原因分析
排水管件与排水管道连接不严密,橡胶圈没有起到固定密封的作用。
排水管道及其配件出现质量问题,如管道沙眼。
3.预防措施
对施工过程中的排水管道及其配件进行严格进场检验,做到不让任何不合格产品进入施工现场。
对施工人员进行培训,确保其操作方法正确。
六、排水管道堵塞
1.现象
主要表现是排水管道不排水出现堵塞情况。
2.主要原因分析
排水管道出现无坡或倒坡现象。
排水管道施工中未进行及时封堵,杂质掉入排水管道中。
3.预防措施
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规范要求的坡度进行施工,杜绝出现无坡或倒坡现象的出现。
施工过程中对排水管道进行及时封堵,避免杂质掉入排水管道,堵塞排水管。
七、给水系统的跑冒滴漏现象
1.现象
主要表现是给水系统中的管与管之间、管与阀门之间、阀门与设备之间连接不严密出现的漏水现象。
2.主要原因分析
管与管之间、管与阀门之间、阀门与设备之间密封连接不严密造成的。
管材、阀门及密封材料不合格造成的或适用范围错误。
未考虑材料的热膨胀下的变形情况。
3.预防措施
管与管之间、管与阀门之间、阀门与设备之间连接时,应严格按照操作步骤执行,不得随意调换操作步骤。
严格对管材、阀门及密封材料进行进场检验,合格后方可安装。
考虑材料的热膨胀变形量,采取措施确保不因管道变形渗漏,如增加补偿器或采用自然补偿的方法。
八、镀锌风管制作不符合规范
1.现象
主要表现是镀锌风管制作不做加固措施,弯头不做倒流叶片。
2.主要原因分析
没有执行规范对镀锌风管制作的要求。
偷工减料。
3.预防措施
严格按照规范对镀锌风管制作的要求进行制作,制作完成后邀请监理对风管进行质量检查,符合要求后方可进行风管安装。
提高施工人员的思想觉悟,杜绝偷工减料的出现。
九、通风空调设备安装横纵向精度不合格
1.现象
主要表现是通风空调设备无论吊装或落地安装都出现横轴向精度出现偏差。
2.主要原因分析
设备基础精度不达标。
设备减震器不合格。
减震器与基础连接不牢固。
3.预防措施
在设备安装之前对设备基础进行检验,确保设备基础的横纵向精度达标。
设备减震器进场要逐一进行质量检查,不合格产品不得进场。
施工人员要严格按照规范的要求安装设备,确保安装牢固。
十、风管安装不合格
1.现象
主要表现是风管各类风管安装欠平整、顺直,接头欠严密,连接螺栓不整齐,露头过长、防腐不良。风管安装支架距离超标,非一节两个支架。风机安装减振不良,噪音超标。
2.主要原因分析
未按照规范要求施工。
3.预防措施
严格按照规范要求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