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先秦部分)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3 21:07:35
文档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先秦部分)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先秦文学1、先秦历史散文发展分三个时期:初期以《尚书》、《春秋》、为代表;第二时期以《左传》、《国语》为代表;第三时期代表作为《战国策》。2、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可分三个时期:第一期以《论语》、《老子》、《墨子》为代表;第二期以《庄子》、《孟子》为代表;第三期以《韩非子》、《荀子》为代表。3、《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风、雅、颂三部分。风包括十五国风,160篇;雅分为大雅、小雅,105篇;颂(王室宗庙祭祀舞曲)包括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总305篇。创作的时代跨越了
推荐度:
导读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先秦文学1、先秦历史散文发展分三个时期:初期以《尚书》、《春秋》、为代表;第二时期以《左传》、《国语》为代表;第三时期代表作为《战国策》。2、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可分三个时期:第一期以《论语》、《老子》、《墨子》为代表;第二期以《庄子》、《孟子》为代表;第三期以《韩非子》、《荀子》为代表。3、《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风、雅、颂三部分。风包括十五国风,160篇;雅分为大雅、小雅,105篇;颂(王室宗庙祭祀舞曲)包括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总305篇。创作的时代跨越了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

先秦文学

1、先秦历史散文发展分三个时期:初期以《尚书》、 《春秋》、为代表;第二时期以《左传》、《国语》为代表;第三时期代表作为《战国策》。

2、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可分三个时期:

第一期以《论语》、《老子》、《墨子》为代表;第二期以《庄子》、《孟子》为代表;第三期以《韩非子》、《荀子》为代表。

3、《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风、雅、颂三部分。风包括十五国风,160篇;雅分为大雅、小雅,105篇;颂(王室宗庙祭祀舞曲)包括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总305篇。创作的时代跨越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的时间。

4、《诗经》的艺术成就:赋(记叙、描写)、比(比喻、比拟)、兴(是用别的事物引直所咏之情与事)赋、比、兴交互运用,构成了意蕴深远的形象,形成了现实主义的艺术传统。

5、《诗经》根据音乐曲谱的不同可以分为风雅颂,主要运用的艺术手法是赋比兴。《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一、《君子于役》,《诗经·王风》

是一首思妇诗,写一位农家妇女对久役在外、不各归期的丈夫的深切想念。言情写景,真实纯朴。君子:这里指丈夫。

二、《蒹葭》,《诗经·秦风》

(1)是一首怀念情人的恋歌。全诗重章叠句,一唱三叹的结构形式,使感情的抒写不断深化。《蒹葭》被王国维称赞最得风人深致。

(2)诗的情感内容即对“伊人”追求的痴迷执着与追求未得的哀婉惆怅相互交织。

作者的思念对象可望而不可及,不能自抑其无限惆怅的心情;

 “白露为霜”“白霜未晞”“白露未已”等句表示时间的推移。主人公长时间的苦苦求索,徘徊瞻望,深情不已。

 “宛在水”“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址”等句表示意中人可望而不可及。

(3)“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堪称名句。伊人,指意中人。

(4)“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表示思念对象,求索艰难。

(5)“蒹葭苍苍”等 景物描写诗句对显示人物感情的作用:

渲染清秋凄清氛;

为人物的情感和活动提供特定的背景,被历代认为是情深景真、风神摇曳的好诗(简)

(6)诗的比兴手法及作用: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借景物芦苇比兴,写出了白露从凝结为霜到融化为水而逐渐干涸的过程,表现了时间的推移。(简或选)

(7)诗在结构上有何特点及艺术效果:

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句,一唱三叹,淋漓尽致的表达情意,强化了抒情效果,各章字句略有变化,有层层递进之妙的艺术效果。

表示时间推移,表明主人公始终在徘徊追索。

三、《氓》

(1)、《氓》选自《诗经·卫风》

属弃妇诗,即弃妇的怨诗。也可社为叙事诗。它通过一位弃妇的自述,激昂,生动描写了她和氓恋爱、结婚、受虐、被弃的过程,表达了她悔恨的情怀与决绝的态度。

(2)氓:古代女子对男子的通称。诗中指弃妇过去的丈夫。“送子涉淇,至于顿丘”中的“淇”指淇水,在今河南省。

全诗叙事清晰,层次分明。

(3)理解识记下列诗句:

反映当时的婚姻习俗:“尔卜尔筮(shì),体无咎言。”(根据卜筮的卦象,没有不吉利的言辞)。

具有告诚意味的诗句是“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表现女主人公婚后辛勤操劳的诗句是“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早起晚睡,没有一日不如此)

表现女主人公被弃后绝决之情的诗句是“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总角之宴”含有未成年女子的欢乐。

(4)《氓》的思想:反映当时社会男女不平等的婚姻制度对女子的压迫与损害。

(5)分析《氓》的比兴手法及其喻意:

本诗成功运用了比兴的艺术手法,增强了诗意的表达效果;用“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喻两人之间感情的前后变化;用“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比喻女子不可沉湎于爱情;用“淇则有岸,隰(xí)则有泮”反喻自己的痛苦没有边际,这些比喻不仅生动形象。而且切合人物的环境,富有生活气息。

(6)《氓》以对比手法刻画人物性格的特点:

对比的焦点一是双方对对方不同的态度,二是两个人和本身思想行为的前后变化。

通过前后对比,相互映衬,显出两个人的善恶美丑及彼此间的强烈反差。

以被弃为界,分析《氓 》的女主人公形象:以结婚为界,分析《氓》的形象:

首先是淳朴热情,女主人公阅世未深天真单纯,未能识破氓忠厚的假象,错误的把他的虚假情意当作真心实意,把他的急躁暴怒当成是求婚心切,因而竟不顾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约束,放弃了明媒正娶的要求,勇敢的许下了秋以为期的诺言,轻率地把自己的宝贵爱情投资在了一个骗子身上。其次是勤劳善良,勤劳善良是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诗中的女主人公在成家以后就陶醉在自己的幸福之中。再次诗歌还体现了女主人公坚强刚毅敢于反抗的精神,这是女主人公的一个突出的性格特征,她深深的爱着她的氓,可一旦看透,就深深地追悔自己当初的选择,用吁嗟鸠兮无食桑葚,吁嗟女兮无与士耽,对同命运的姐妹提出警告。

男主人公的形象:

自从女子嫁给了他,每天都是早起晚睡,把家里的所有劳苦活都干完了,但是还常年过着贫困的生活,这样的一个女子堪称贤妻,但是男子的行为却前后反差太大了,男子不仅开始三心二意,在外面沾花惹草,还对女非常凶恶起来,他早已不念少年时的旧情了,曾经真诚诚恳的誓言也早已被他抛在脑后,从男子的感情变化来看,这样的一个冷酷无情,奸诈虚伪,变化无情的形象就非常的明显。

四、《采薇》——《诗经·小雅》诗中运用倒叙手法

这是戍守边境、抵抗xiǎn猃yǔn狁侵扰的战士回家乡时的歌唱,大概产生于西周末年周宣王时代。诗中完整地反映了边防战士艰辛的生活、紧张的战斗和思念归的真实情况。

《采薇》末章好在哪里?

末章好在情景交融,含蓄蕴藉,突出了全诗的主题。今与昔,来与往,雪花与杨柳,冬天与春天,构成鲜明的对照,点出时间的推移和出生时间的久长。终于归来却莫知我哀,一是痛定思痛更加伤心,二是音问隔绝的情况下,近乡情理怯,不敢问来人,这样的结尾意味深长。

五、《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1、郑伯克段于鄢的大致经过:郑庄公的母亲姜氏偏爱小儿子共叔段,想让共叔段取代哥哥嫡长子的位置而继承郡位,由于丈夫郑武公的反对,姜氏没能达成目的,郑武公去世后庄公继位,应母亲的请求将弟弟封在京邑,共叔段在京邑不断扩充势力,在姜氏的支持下对郑庄公形成巨大威胁。郑庄公老谋深算,对共叔段采取纵容的态度,时机成熟后,派兵伐段,夺取了他的封地,迫使他异国。

2、郑庄公的形象:

郑庄公有计谋,城府深。庄公对武姜和共叔段的野心与图谋了如指掌,但他却采取了欲擒故纵,后发制人的策略,一则借以沽名钓誉,二则是为了麻痹对方,争取人心。最后,他还考虑到违背孝道对他不利,于是演出了隧而相见,母子和好如初的闹剧。首先,他对共叔段纵其欲而使之放,养其恶而使其成,充分暴露公叔段的不义,所以姜氏请京,太叔收二时,他都尽量满足并驳回大臣们的建议,其次地对待母亲明显违反原则的请求,不加劝阻,对待弟弟的越轨行为不进行教育,有意养成共叔段的恶行。

3、说明“春秋笔法”的含义及其在本文中的体现:

“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有人也称“春秋笔削”,是我国古代的一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据说孔子修《春秋》只对史实叙述,不加任何评议,把自己的情感态度等寄托在他叙述的文学当中,通过微言大义体现自己的褒贬之情,这就是后人所说的,每用一字,必寓褒贬。后来人们便把这种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写作手法称为“春秋笔法”。

4、本文的主要思想内容:

通过对姜氏,郑庄公和共叔段母子兄弟之间争权斗争的描写,刻画了庄公阴险狡诈,姜氏的偏心狠毒以及共叔段的骄纵贪婪,揭露了郑国统治者内部尔虞我诈,互相倾轧的激烈的矛盾冲突。

六、崤之战 选自《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三十三年》

1、秦、晋两国本是同盟国,晋国战胜楚国,晋文公称霸天下,两国又联合对郑国作战,但裂痕旋生,这是秦亚崤之战的原因。这场战争的性质,是秦穆公为了取代晋国称霸中原。晋国在崤之战中战胜了秦国,证明晋文公死后,晋国仍然保持了霸主地位。

在事件的记叙中,人物形象的刻画也很成功。赛叔对战争洞若观火的分析与两次哭师,表现他的远见卓识与爱国之心。弦高稿师,成为历史上一段著名的机智爱国的故事。

战争描写的特点及人物形象刻画的特点:

《左传》长于叙写战争,但不在于描写战争本身,而重战前情况的叙述,显示出胜负的必然趋势。此篇即体现这一特点。战前晋文公刚刚去世,但卜偃传达君命,证明对秦早觉察,预作准备;临战前夜,君臣统一意见,同仇敌忾,与秦穆公,赛叔之间意见相左形成鲜明对照。秦国方面,塞叔分析偷袭郑国必败,并两交哭师,但均被秦穆公拒绝;接着五孙满论秦师轻而无礼、弦高犒师,郑国赶走里应外合的秦将,事件的进展显示晋胜秦败已成定局。

本文在事件的记叙中,刻画人物形象,赛叔对战争洞若观火的分析与两次哭师,表现了他的远见卓识与爱国之心。秦穆公刚愎自用,利令智昏,但在失败后能够幡然悔悟,引咎自责,不失春秋五霸之一的身份。

七、国语:《邵公谏厉王弭谤》 

1、选自《国语》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邵公为邵穆公,周厉王是卿士。

2、邵公的谏词运用了比喻手法。如“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比喻,概括地揭示统治者对待人民言论的两种不同态度。

本文记载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国人。由于周厉王暴虐无道,拒绝忠谏,依靠神巫和屠刀来压制百姓的批评言论,使百姓忍无可忍,本文体现了我国古代的民本思想。

艺术特色:整段谏辞逻辑严密,议论透辟,从正反两面反复陈说,深刻有力。另外,多用比喻,生动形象,运用排比句式,理直气壮。

八、《苏秦始将连横说秦 》

1、选自《战国策》,《战国策》是战国时期史料的汇编,主要记载战国时纵横家的活动与言辞,由西汉刘向编订而成。西汉刘向整理先秦历史散文发展过程中达到高峰的是《战国策》最善于运用寓言故事来说理的是《战国策》。

2、苏秦是战国人,著名的纵横家。他游说秦惠王,主张连横,被秦惠王拒绝。后来,游说赵肃侯,主张合纵,终于成功。

苏秦形象:本篇成功地塑造了纵横家苏秦的形象。他没有一定的政治主张,合纵连横的游说,不过是获得“金玉锦锈,取卿相之尊”的一种手段,苏秦学识渊博,能言善辩,长于出谋划策。这是游说诸候的本钱;同时他刻苦学习,反复揣摩,不仅通晓学问,还要把握游说技巧,苏秦的形象概括了战国纵横家的共同特点。

3、成语“前倨后恭”出自《苏秦始将连横说秦》。苏秦潦倒时和得势后,家人的表现,“前倨而后卑”,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从侧面烘托苏秦形象,这样的家族和社会环境促使他不惜一切求取功名利䘵,这也反映那个时代崇尚富贵,亲情淡漠的炎凉世态。

九、《鲁仲连义不帝秦》选自《赵国策·赵策》

在秦国邯郸,赵国求救于魏时,鲁仲连挺身而出,批驳辛垣衍尊秦为帝,向秦屈服孤投降主义主张,使辛垣衍惭愧而退。

1、鲁仲连是如何批驳辛垣的投降主义主张的?

鲁仲连首先用微不足道的周天子作威作福反衬强秦为帝的可怕,然后纣王烹鬼候、鄂侯反衬秦帝的残暴,可见尊秦为帝反受其害。其中用邹、鲁尚知对抗来激发辛yuán垣yǎn衍的正义感。最后归结如果投降秦国,将失去自身的一切利益,击破了“尊秦为帝”以保持自身荣耀富贵的美梦。

2、鲁仲连的性格特征(形象):

鲁仲连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物,他有一般纵横家的共同点足智多谋,能言善辩,也有与他们截然相反的地方;一是有一以贯之的原则,决不朝秦暮楚,而是“义不帝秦”;二是品德高尚,决不求名逐利,相反是功成不受赏;三是有排难解纷之心,以挽救天下为已任。鲁仲连是封建朝代士人高风亮节的典范,为后人所仰慕。

3、分析鲁仲连批驳辛垣衍的过程:

鲁仲连通过平原君见到辛垣衍,抓住其只顾个人安危的心理予以痛斥,他一面揭露秦用强权役使士子和百姓的暴虐本质,一面表示秦国一旦吞并天下,他宁可赴东海而死,也不坐其臣民的决心,他不仅用希望用大义感动辛垣衍,而且表明早已有救助赵国的谋略,接着他援引历史的实例,用微不足道的周天子的作威作福说明帝秦的危害,又用殷纣对待三公的暴行,说明秦王必将同样对待投降他的诸侯,魏王也不会幸免,再用邹、鲁小国不向大国屈服的事例,激励魏国在战场上与秦国一决胜负,最后点明,一旦泰王称帝,不仅魏王不得安适,就连辛垣衍也会失去以往的宠幸,一席话使辛垣衍无地自容,不再说帝秦的事情了。

十、《侍坐》 

选自《论语·先进》题目是后加的。

《论语》是记载孔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今本《论语》共二十篇。

他是我国历史上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中国历史上有极为深远的影响。

1、《侍坐》是《论语》中篇幅最长的一章。富于文学色彩,完整地记录了孔子与学生们进行的一次有关志向抱负问题的讨论,先是孔子提出问题,接着是学生们畅所欲言,最后由老师总结,对学生们的发言作简短的评价,这也是孔子有教无类,循循善诱地教育学生的一次完整记载。

2、《侍坐》中“夫子shěn哂之”“率尔而对”指的是子路,子路坦率自信,有勇而智高。

3、《侍坐》中“吾与点也”,“点”指曾晳;曾晳“舍瑟而作”甘于淡泊,向往优游生活。

4、孔子说“吾与点也”的内涵:表现出孔子对实行礼乐的太平盛世的向往和淡泊的情怀,以及他理想无法实现的悲哀和从政之态的衰退。

5、分析孔子及四位弟子的个性:

本文成功刻画了教育家孔子的形象,他以师长自居,谦逊地说自己只是比学生稍稍年长一点罢了,他理解学生平时怀才不遇的苦闷,能够有针对性地提出讨论问题,他对学生的才能,特长也了如指掌,所以能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他是一位和蔼可亲,平等待人,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师长;子路志向远大,直爽豪放,相当自负;冉有、公西华小心谨慎,格外谦虚;曾晳与众不同,淡泊洒脱,但又好学勤问,最后还向孔子求教。

6、文章善于通过语言、神态、动作及记叙来表现人物的特点:记录人物语言,能逼真地表现出人物的身份和个性。叙述不多,但用记准确精练。如用“率尔而对”表现子路直率豪爽的个性,用“夫子哂之”表现孔子听了子路发言后的神态,用“鼓瑟希,铿尔、舍瑟而坐”记叙曾晳发言之前的一连串动作,表现其从容潇洒的气度,都十分传神,显示出遣词造句之妙。

7、说明曾晳的回答得到孔子赞赏的原因?

对这个问题,历来是有争议的。第一种是从积极方面理解的。认为曾晳所描绘的是一种古人祭天求雨的仪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春秋时期,社会动荡战乱频频,天下无道,礼崩乐坏,因此孔子在政治上主张礼乐,即以礼治国家。这种举行古礼的太平盛世,自然令孔子心向往之。

第二种是从消极方面理解的,孔子一生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周游列国,但到处碰壁,不为所用,晚年避世的思想很突出。不免有些愤世嫉俗之情,他表示过道不行,乘桴(fú)浮于海,曾晳希望过淡泊的生活,洁身自好,安贫乐道,因此得到孔子赞赏。

十一、《齐桓晋文之事》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题目是后人所加。

《孟子》的文章,在《论语》语录体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对话体。孟子知言善辩,援譬说理,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对后世散文的影响很大。

(1)大力宣扬“人性善”,提出“民贵君轻”说的先秦思想家是孟子。成语:君子远庖(páo)厨。

(2)先秦散文中,使用大量排偶句,感情强烈,气势充沛并善于运用多种多样独特比喻的是《孟子》。

1、记述了孟子同齐宜王的谈话。“以羊易牛”的事例采用比喻的手法。

2、内容顺序:以羊易牛的仁术,不能与不为的区别,反对霸道,仁政的内容。

3、用于反对霸道(称霸必败)的比喻是“缘木求鱼”。(就好像爬上树去捕鱼一样)成为后世的成语。

4、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先秦思想家是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5、孟子“仁政”主张的主要内容及其进步性和局限性:

在这一篇文章中,孟子宣扬仁政,反对,提倡王道,反对霸道,描绘了富民,教民的蓝图,希望人民安居乐业。这表现了孟子关心民生疾苦,为民请命的精神。在战国中期诸侯兼并,战乱不断,民不聊生的情况下,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在由走向统一的战国时期,孟子笼统地反对使用武力,似乎脱离实际,而将仁政主张建立在人性善的基础上,靠君主的仁慈心肠实现王道,又显得过于天真。

内容:Ⅰ富民:一定的产业,注意养殖。Ⅱ教民:学校教育,孝梯之义

民本思想,同情百姓。战国时期,走向统一,战争不可避免。

仁政主张建立在性善论的基础上,不切实际;仁政主张脱离现实,无法实现。

6、以“以羊易牛”为例分析孟子善于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的论辩技巧:第一段开门见山地提出“保民百王”的主张后,即通过“以羊易牛”一事的分析,说明齐宣王有推行仁政之心。在整个论辩过程中,孟子善于根据对方心理因势利导,始终掌握对话的主动权,善用譬喻,长于推理。时而旁敲侧击,时而单刀直入,时而欲擒故纵,进而咄咄逼人,表现了高超的论辩的技巧。

7、“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典新”“挟泰山以超北海”“缘木求鱼”各自喻义和作用:“明察”说明齐宣王不行仁政是不为;“挟泰山”说明有的事确实做不到是不能;“缘木”以战争霸道方法统一天下之不可能。生动形象,令人警醒。

8、《齐桓晋文之事》的内容及艺术特色:

孟子提出仁政主张,是针对当时饿殍遍野,杀人盈城的残酷现实而发,孟子仁政包括三方面内容:即推恩(君主要以仁慈之心对待民众)、制民之产(让民众有基本的生存条件,即有饭吃)和教化(让民众都在道德方面有比较高的境界,通过教化驱使人民向善)。尤其是他的“制民之产”明显是在为民众呼吁着最基本的生活权利。这种主张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孟子的仁政主张是建立在他的性善论基础上的,孟子的仁政主张,主要体现在以下二个方面:1)仁政主张表现了孟子对于现实的憎恶,对于百姓的同情,体现了其“民本思想”,这种思想在历史上是有进步意义 ,实质上是同情百姓,要求统治者要保护百姓的生活;2)把仁政的实施寄托于统治者的道德觉悟,是一种善良的愿望,体现了他的性善论,但是不被当时的统治者所接受,他希望统治者推恩,这在当时是很不现实的;这种主张在历史上发挥了进步的作用,中国历史上统治时间较长、较强盛的时代,都在不同程度上实行了仁政。

9、本文的艺术特色在于作者写此文时运用的论辩艺术,体现了孟子散文的高超论辩技巧。

此篇文章立论的总体倾向是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开始的谈话有分歧,但是孟子巧妙地避开了分歧,先引用齐宣王的一段小事,表示对齐宣王的理解,缩短了心理距离,继而又批评齐宣王的“不为也”,又指出这样做的危害,又从另一个角度讲了仁政的威力,始终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处处为对方着想,把对方巧妙地引入到自己的论题之中,在轻松愉快、充满体谅的谈话中,将“仁政”主张,水到渠成地和盘托出,真可谓举重若轻。在整个论辩过程中,孟子善于根据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能够始终掌握对话的主动权,时而旁敲侧击,时而单刀直入,时而欲擒故纵,时而又咄咄逼人,表现出高超的论辩技巧。

10、本文的另一个艺术特色在于语言。

文中许多比喻极富表现力,如“缘木求鱼”、“挟泰山以超北海”、“明察秋毫,不见舆薪”等,成为后世习用的成语。此外,逼真的对话语气,排比、反问句式的运用,都使得文章气势充足,犀利流畅。

十二、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1、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是与弟子公孙丑讲论“不动心”、要有坚定的心志时提出来的。孟子指出思想意志是关键,主宰意气情感;意气情感是充满体内的力量。思想意志到哪里,意气情感也就跟到哪里。所以要坚定自己的思想意志,也不要滥用自己的意气情感。

2、孟子长于运用寓言故事说理,本篇中宋人“揠苗助长”故事,对宋人的心理,行为描写十分生动。

十三、非攻(上) 选自《墨子·非攻》有上中下三篇

1、墨子,鲁国人(一说宋国人),生活在战国初期,是墨家学派的创始者。他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节用等主张。墨家学派与儒家学派相对立,但都是当时的显学。

2、《非攻》的论点是反对攻人之国,以为攻国是错误而不义的。

兼爱、非攻是墨子的核心思想。人与人之间应该相爱、国与国之间不该攻杀,这正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这是墨子针对战国时期诸侯之间战争频发,造成人民种种苦难而提出的,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的主张是不现实的。

文章由浅入深,以小见大,既指出攻国的不义,更是批驳攻国制造的君子。

十四、《逍遥游》 选自《庄子·内篇》本文是庄子首篇。

1、庄子,战国中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哲学思想以“道”为本,主张精神的绝对自由,否定真理的客观性与事物的稳定性,主张摈(bìn)弃知识,回到愚昧无知的原始状态中去。后人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诸子散文中最有文采的著作是《庄子》现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篇。具有思想活跃,想象丰富、言辞瑰奇。鲁迅评价为“汪洋辟阖,仪态万方。

文中引用寓言有:“鲲(kūn)鹏之变”,“不龟手之药”,“御风而行”,“藐姑射山之神人”。

2、《逍遥游》论述思路:开头采用先破后立,由反入正的方式,提出逍遥游的论题,先从空间着眼,再从时间着眼,然后从自然之物转到社会人世,说明万物的均有所待,都有局限,都不是逍遥游。逍遥游无所依赖,无所局限,遨游于天地之间的绝对自由。这是全文最重要的论述。接着用故事依次说明“至人无已(不夭斤斧),神人无功(藐姑射山之神人),圣人无名(许由不接受天下)”,即逍遥游境界的三个不同层次。第一部分中提出论题,由后面的故事予以阐明,文理相生,引人入胜。

3、逍遥游的含义即主旨:开宗明义第一篇,说明人生意义和目的在于达到逍遥游的境界。遂自然之性,适应天地之变,不受任何时间、地点、条件的遨游于天地之间,即蔑视一切功名利䘵,追求一种不受任何时空而超然物外的绝对自由。这体现了庄子肯定一切事物相对存在与发展变化的观点,也表示了对功名富贵的鄙弃。但是逍遥游毕竟是虚无缥缈的幻想,实际上并不存在。它是脱离现实,自我陶醉的精神追求。

4、《逍遥游》的艺术风格

本文在艺术上十分成功,是《庄子》中的代表作,是古代散文中罕见的杰作。其艺术风格有以下几个方面:

1)展示一种极为开阔的精神境界,本身就是一种开拓胸襟的魅力;

2)想象丰富奇特,变化多端,雄阔奇丽,充满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3)语言技巧十分高妙,文采丰富,挥洒自如,节奏感强,层出 不穷的比喻,将抽象的哲理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极富感染力。

4)善于运用夸张手法,多用灵活的比喻和民间寓言故事,丰富的神话,动人的寓言,大大小小的人物,以及出人意料的时空变幻,使文章有一种天马行空、河汉无极的诡谲风格,文章创造了一种奇丽怪异的艺术境界,具有深刻的哲理和形象性。

十五、劝学 (荀子)

1、荀子,又称荀卿或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时期儒家思想集大成者是荀子。属于儒家学派,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哲学上提出了人定用天的命题。强调后天学习和教化的重要性。在政治思想方面主张礼法并重,王霸并用。法这人物李斯和韩非都是他的学生。荀子的散文以论说见长,论证严密,文风朴实。《劝学》代表先秦论说文成熟阶段的水平。“经”指的是《诗》 《书》 《乐》 《春》 《秋》

2、“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心如结”的含义是专心如一。

3、“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句所说明的是学习态度:“古人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为人”的含义是取悦别人。

4、《劝学》对学习的重要作用、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提出怎样的看法:

1)学习的重要作用在于增长才干,修养品性,“知明而行无过”。

2)学习的态度是积少成多,持之以恒,专心致志。

3)学习的方法是从师而学,学而后行。

5、《劝学》中的重要譬喻及喻义:共有47个比喻。主张人人应当自我勉励,努力学习,荀子主张人性恶,所以特别重视后天的教育与教化,改恶为善,有赖勉学。

1)“青,取之于蓝而出地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等,比喻学习之重要,学习可以提高人的素质。

2)“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说明学习很重要,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土。可以“防邪僻而近中正”。

3)“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弓,功在不舍”,比喻学习积累过程的重要性。

4)“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比喻学习要持之以恒。“蟹六跪而二鳌,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说明用心躁也。比喻形象性强,便于理解,增强说服力。

6、《劝学》的语言特色:

在语言运用上,长短句并和,对偶排比句并行,匀称而又错落有致,读来朗朗上口,富于音乐节奏美;引用《诗经》语句证明自己的论点,即引成词以明理,很有说服力。

中心思想:

全文围绕‘劝学’主旨,分别阐明学习的重要性,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的内容和方法,以及学无止进,要以‘全’、‘粹’为最终目标,由君子而“成人”。

7、礼之敬文也,落之中和也,诗书之薄也,春秋之微也。

十六《难一》 韩非子

1、韩非,喜欢刑名法术之学是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2、《难一》 (一)晋文公之赏(二)舜之救败 均属驳难体的论说文。

3、本文第二部分“楚人有鬻(yù)盾与矛者”是一则著名寓言故事,后人所说的“矛盾”就是从这里来的。这两节文学宣扬了法家的思想与观点:思维必须遵守矛盾律,考虑问题要把一时之权和万世之利相统一,治理天下要依靠法治以德化人的人治是不可行的。

借此批判儒家,矛头直指儒家宗师孔子。韩非用诘难反驳的方式,指出儒家赞美的晋文公之赏和舜之救败都是荒诞不实之辞,前者不明事理,行赏失当;后者既是逻辑混乱,又是脱离实际的空想。

文章先摆事实,然后批驳,针对性强。批驳逐层推进,说服力强。晋文公之赏一节,首先指出雍季答非所部,当然不该受赏;再指出晋文公不明“一时之权和万世之利的统一,思考失当。

十七、《离骚 》(屈原)

屈宋是屈原和宋玉并称。有作品《天问》 《九歌》 《九章》 《招魂》 《离骚》

1、名平,字原,战国后期楚国人。

2、我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到诗人创作阶段的标志性作品:《楚辞》。汉代刘向曾辑录屈原和其他楚辞作家的作品为《楚辞》一书。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是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

3、屈原的代表作是《离骚》。此诗表达了屈原对“美政”即进步理想的追求,表现了屈原坚持理想,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和光辉峻洁的伟大人格,洋溢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篇幅宏大,内容丰富,大量引用神话传说和比兴手法,象征手法的运用,强烈主观抒情,丰富奇特的想象,表现出浓烈的浪漫主义风格精神,形式上也有重大突破。

本篇首先是自叙世系、出生年月、初生气度和名字的由来,其中与楚王同出一祖的高贵血统,寅(yín)年寅月寅日出生的吉利的生日,公正公平的名字,便是先天所有内美。接着是努力培养后天的才干,众长,提高能力,争分夺秒,抓紧时间,严于律己,增加毅力,即所谓修能。他希望君王能追随荛舜,踏着楚国先王的足迹前进,然而遭到党人的政治道德作风方面的根本对立。在君王昏馈不明,党人为非作歹、社会风气日益衰颓的情况下,诗人依然无怨无悔,决心保持清白,正道直行。最后设想自己回头再思,坚持崇高的品德和理想,继续奋进,这一部分表现了诗人献身祖国的爱国精神,顽强奋斗、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以及正直高洁,出污泥而不染的伟大人格。

艺术风格:具有浪漫主义艺术风格,主要表现在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强烈的主观抒情,丰富奇特的想象,大量的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的采用,以及象征手法的运用,就本篇而言,象征手法更为突出。

1)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最长的一首抒情诗。篇名《离骚》,班固释为遭忧患;王逸认为是指离别的忧愁。

2)《离骚》的象征手法尤其值得注意。全诗373句,象征由《诗经》中的比兴发展而来,将创作艺术推进一步。

3)用芳草表示高超才干的诗句有:“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表示高洁品性的诗句有:“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4)用芳草表示人才的诗句有:“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

5)表示培养坚韧不拔的毅力的诗句有:“朝搴(qiān)毗(pí)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6)路,在诗中不是普通的路,而是治国之道,所以,荛舜“遵道而得路”、桀(jié)纣“捷径以窘步”。党人之路“幽昧以险隘”,诗人为国效力是“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7)表示屈原坚执之志的诗句有“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kè)死以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虽不周于今之人兮原依彭咸之遗则”暗示屈原以身殉道志愿

固众芳之所在,众芳指的是众多的贤臣

8)“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出自屈原《离骚》。

《离骚》一诗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珇央哪些方面?

答: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主要表现在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强烈的主观抒情,丰富奇特想象,大量的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的采用,以及象征手法的运用。

十八、《湘夫人》 选自《楚辞·九歌》

选自屈原根据民间祭神乐歌改编而成的组诗《九歌》,写湘君(抒情主人公)对湘夫人的期盼与思念。是由男巫扮演的湘君演唱的迎神歌。

1、鸟和萃兮蘋(pín)中,罾(zēng)何为兮木上:用这种反常现象,比喻一切准备做好,而湘夫人未来。

2、“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是描写秋天景色的千古名句。

是写湘君思念湘夫人,先湘君在想象中,似乎看到湘夫人飘然降落,实际上并未到来,于是望穿双眼,焦灼寻找。为了相约见面,湘君筑室水中,作好了一切准备。最后湘夫人还是没有来,寂寞伤心,将衣物投入水中,寄托自己的思念。屈原描写了生离死别,无缘会面的忧伤情景,表现了高尚的情操执著的追求和热情的向往,这是作品的思想意义所在。

3、《湘夫人》的艺术特点

1)本文主人公是湘君,描写的是湘君站在湖水边抒发对湘夫人的思念之情,借献给神灵的乐歌,抒发人世的离合悲欢,是一篇浪漫主义杰作。

2)文章感情深沉,委婉细致,具体描写了湘君等待湘夫人时细致的心理变化;

3)写法上情景交融,把湘君、湘夫人的相思之情放在秋天洞庭湖的大背景之下,使人眼前浮现出一片情景交融的艺术景象;

4)语言清丽优美,节奏舒缓悠扬,很好地适合了情感的表达,运用了比兴手法,带有南方民歌特色。

十九、《涉江》选自《楚辞·九章》

1、《涉江》是屈原被流放于楚国江南地区进所作。诗中记载了他流放的行程描写了流放地区的环境和氛围,更重要的是表达了诗人崇高的思想境界;不管如何艰难困苦,始终信守自己的理想,不管遭受怎样的打击和,始终坚持自己的节操。

2、《涉江》可分为四段。第一段说明渡江的原因在于高洁的志行与浊世的矛盾。第二段是的行程,以及到达溆浦以后独处山中的愁苦。第三段是联想到古今贤者都有共同的悲惨遭遇,自己将无怨无悔,坚守正道。最后一段结语,感叹生不逢时,还将断续。

3、“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薄”:迫近。重华:舜的名字。

4、“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文人创造的一种新诗体。《楚辞》一书由西汉末年刘向所编。五逸的《楚辞章句》是最早的注本。

5、《汉书。艺文志》记载屈原作品25篇。王逸认为《离骚》、 《九歌》 《天问》 《九章》 《远游》 《卜居》、《渔父》为屈原所作。《九歌》包括十一篇作品。

6、《哀郢》是屈原《九章》中的一篇。能过哀悼郢都陷落,抒发忧国忧民情怀,揭示国运垂危的原因。

文档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先秦部分)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先秦文学1、先秦历史散文发展分三个时期:初期以《尚书》、《春秋》、为代表;第二时期以《左传》、《国语》为代表;第三时期代表作为《战国策》。2、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可分三个时期:第一期以《论语》、《老子》、《墨子》为代表;第二期以《庄子》、《孟子》为代表;第三期以《韩非子》、《荀子》为代表。3、《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风、雅、颂三部分。风包括十五国风,160篇;雅分为大雅、小雅,105篇;颂(王室宗庙祭祀舞曲)包括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总305篇。创作的时代跨越了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