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部分讲稿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3 21:09:21
文档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部分讲稿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部分讲稿任课老师:孙良好slh@wznc.zj.cnwznc2004/07——2004/08导论(2课时)一、关于应试教育——素质教育二、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学科(一)学科发展史1、萌芽期:胡适、陈子展、周作人2、形成期:朱自清、王瑶、唐弢3、非常期:——————海外(蔡仪——周锦——司马长风——夏志清)4、复苏期:唐弢、严家炎——集体编写5、发展期:钱理群、陈平原、黄子平——陈思和、王晓明6、深化期:谢冕、钱理群——杨义(二)学科研究现状1、主要学术阵营:北京大学——
推荐度:
导读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部分讲稿任课老师:孙良好slh@wznc.zj.cnwznc2004/07——2004/08导论(2课时)一、关于应试教育——素质教育二、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学科(一)学科发展史1、萌芽期:胡适、陈子展、周作人2、形成期:朱自清、王瑶、唐弢3、非常期:——————海外(蔡仪——周锦——司马长风——夏志清)4、复苏期:唐弢、严家炎——集体编写5、发展期:钱理群、陈平原、黄子平——陈思和、王晓明6、深化期:谢冕、钱理群——杨义(二)学科研究现状1、主要学术阵营:北京大学——
中

稿

任课老师:孙良好

slh@wznc.zj.cn

wznc

2004/07——2004/08

导论(2课时)

一、关于应试教育——素质教育

二、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学科

(一)学科发展史

1、萌芽期:胡适、陈子展、周作人

2、形成期:朱自清、王瑶、唐弢

3、非常期:——————海外(蔡仪——周锦——司马长风——夏志清)

4、复苏期:唐弢、严家炎——集体编写

5、发展期:钱理群、陈平原、黄子平——陈思和、王晓明

6、深化期:谢冕、钱理群——杨义

(二)学科研究现状

1、主要学术阵营: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

                 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

2、主要学术书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学评论》、《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王晓明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

三、几个基本问题

(一)定位

1、时间:1917年1月——1949年7月

2、性质:语言、形式——思想、感情、心理

(二)范围

1、现代白话纯文学/新文学 2、现代通俗文学 3、现代旧体文学(诗词和戏曲)

# 当自己求自由发展时对于迫压的势力,不应取忍受的态度;当自己成了已成势力之后,对于他人的自由发展,不可不取宽容的态度。

——周作人《文艺上的宽容》

# 我们既不能因为“五四”时期“旧文学”对“新文学”的压制,而否认今天“旧文学”争取自己的文学史地位的合理性,也不能因此反过来否认当年“新文学”对“旧文学”统治地位的反抗的合理性。

——钱理群《返观与重构——文学史的研究与写作》

(三)分期

1、1917——1927:启蒙文学

2、1928——1937年6月:文学

3、1937年7月——1949年9月:战争文学

(四)特质

1、题材:农村/农民——知识分子

2、主题:揭示国民劣根性——建构理想的国民性

3、创作潮流: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

4、思想性重于艺术性(社会功能重于审美功能)

四、关于教与学

(一)专题讲授:文学思潮、周氏兄弟、现代小说、现代诗歌、现代散文、现代话剧

(二)课内解析——课外讨论

(三)作业:就中小学语文教材所选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并阐述理由。

1、内容是否合适?2、阐释是否合理?3、教学是否得当?

备选:选择一个给你最多感动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写下你的阅读感受。

(四)考试

1、文学史知识30%(见教材)

2、作品赏析20%(诗歌)

3、文学史识50%(课堂笔记和自己思考)

*文学史知识考察点

前言1(定位)

第一章文学5下——6中——7下——8——9下——10——11——14上——16——17——18——22——23(《新青年》——名文——《每周评论》/《新潮》——保守阵营——《小说月报》——《易卜生专号》——四大社团——周作人三大名文)

第四章通俗小说“鸳鸯蝴蝶——礼拜六派”——“三鼎足”91社会言情小说/“黑幕小说”92-93上海95“南向北赵”96-97侦探/历史98四种类型99

第九章左联195下-196自由人/第三种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200-201新月派的旗帜203-204性灵文学/京派205

第十五章张恨水和刘云若的代表作340-343还珠楼主346-347

第二十一章文协446-447《讲话》458-462王实味465胡风469

第二十四章《万象》541-542秦瘦鸥543北派武侠五大家545孙了红550英雄传奇小说552

第二十九章新文动的发起及四个时期的起止点652-654赖和655-656杨逵657-658吴浊流658-659钟理和/杨华660文学661-662

第一章 文学思潮:文学·左联·延安文艺座谈会

第一节 文学(2课时)

一、文学的前夜(新文学的缘起)

(一)四个人物

1、严复——18,译介英国赫胥黎的《天演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2、林纾——由魏易口述,译介1800万字,以《巴黎茶花女遗事》最具影响力。

3、梁启超——诗界、小说界、文界。

4、王国维——文学的“超功利性”(相对)

*关于“王国维投湖”的解说(1927/06/02)

(1)吴宓:殉清说(帝王之师——《日记》)

(2)陈寅恪:文化衰落——义尽说(《挽词》)

(3)胡适:惧怕说(北伐战争,受梁影响——《谈话录》)

(4)周作人:精神苦闷说(新学—经学;晚年性情—学问环境)

(5)梁启超:时局悲观说(为恶社会所杀)

(6)浦江清:哲学解脱说(欲-生活-苦痛合一;怀抱绝学,孤行大漠,无人能知)

(7)罗振玉逼债说(抚恤金——失和受辱)

(8)遗嘱: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

*今人:内外交困——固守名节

(二)四个事件

1、陈独秀主编《新青年》

2、胡适“逼上梁山”

3、蔡元培执掌北京大学

4、章门弟子聚义S会馆

二、文学的阻力

(一)“鸳鸯蝴蝶派”

1、命名91

2、当年评价9沈雁冰/鲁迅

3、辨析——

(1)沈雁冰:游戏的消遣的金钱主义的文学观念

蔑视娱乐功能——对文学功能的以偏概全(开启民智,引导大众——取悦读者)

排斥文学商品化

*张恨水:“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 周瘦鹃:“文字劳工”

范伯群:志愿军、献身(崇高、神圣)——职业兵、谋生(并不可耻)

(2)鲁迅:“旧文化小说”的“异样的挣扎”

新文学——借鉴革新派:胡适《尝试集》、鲁迅《狂人日记》

通俗文学——继承改良派(侦探-公案/社会言情-才子佳人、谴责/武侠-侠义、神魔/历史演义-讲史、话本;现代大都会生活——旧瓶装新酒;外来文化——并非拒之门外,只是吸纳较慢,如包天笑、周瘦鹃、程小青均有译介。)

4、近年认识

(1)定位90

(2)优点:题材的广阔性——多侧面的社会画卷:现代都市生活的“三教九流”、“五光十色”[新文学——选材要严:农村、知识分子]

善于反映世相人情——折射“社会流行价值观”(平视俗众)[新文学——居高临下]

使白话得以更快地普及、流行

*夏济安:艺术成就高于新小说。

(3)缺点:缺乏先锋性(超前意识)——生活是这样的;(新文学——生活应该是怎样的)

没有自己的理论队伍——对新文学的批评没能及时回应,1949-1979几乎失去容身之地。

5、通俗文学之现状:

(1)“通俗热”持续升温(商业社会、娱乐功能、大众媒介——影视、纯文学曲高和寡)

(2)雅俗沟通(文学史的“双翼齐飞”、金庸的“雅俗共赏”、张恨水的“卷土重来”)

(3)雅俗互动(文学的电视化和电视的文学化)

(二)《学衡》派

1、概况10

2、人物简介

(1)梅光迪(10-1945):安徽宣城人,原系胡适同乡好友,1920年代中后期由于思想差异交恶。1911年留美,入西北大学,1915年转入哈佛大学研究院,专攻文学,师从白璧德,同年与胡适展开“文学”讨论,在讨论中渐趋保守。1920年归国,任天津南开大学英文系主任、教授,1921年任南京东南大学英文系教授,筹办《学衡》,次年9月任西洋文学系主任,聘在美好友吴宓任《学衡》主编。1924年赴美,执教于哈佛大学。1927年回国,短期代理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旋即往哈佛大学,任汉文副教授(返国为抛妻另娶学生李今英,相偕赴美)。1936年受浙大竺可桢校长之聘出任文理学院副院长兼国文系主任。1939年浙大文学院,任院长。抗战期间随浙大转徙贵州遵义,抗战胜利不久(1945年12月27日),因心肾衰竭死于贵阳,享年55岁——壮志未酬身先死。

(2)胡先驌(14-1968):江西新建人。1909年自南昌考入京师大学堂预科,1912年秋由江西教育司考取赴美留学名额,并于次年2月赴美,入加州柏克莱大学农学院学习森林植物学。1914年与胡适、赵元任、杨杏佛等人发起成立“中国科学社”,并于次年创办《科学》杂志。1916年获植物学硕士回国,被聘为江西庐山森林局副。1918年7月受聘国立南京高师农林专修科教授。1922年发起创办《学衡》,并首先引介白璧德思想到中国。1923年,南京高师并入东南大学,出任生物学系主任,同年秋再次赴美,入哈佛大学攻读植物分类学博士学位,1925年获得学位归国,先后执教于东南大学、北大、中国大学,组建静生所,成立中国植物学会(支持蔡希陶云南考察),是中国现代植物科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但他在文化上持保守主义的立场,批评胡适及新文化运动的偏至和激进,并坚持写作旧体诗词(其诗作曾获陈三立、钱钟书、柳诒徵、陈毅等人嘉许)。1940年10月,在江西出任国立中正大学校长,1944年6月辞职,专事学术。1949年以后,为现代文学史的批判对象。1955年,高教社出版他的教材《植物分类学简编》,因在书中批评苏联专家的物种新见解而遭批判(反苏),但坚持己见,拒绝检讨。1957年,宣传陆定一定格为“不用戴帽的右派”,多家刊物不登他的文章。“”中备受折磨,1968年7月16日于悲愤中去世。

(3)吴宓(14—1978),陕西泾阳人。1911年入清华学堂,1916年毕业,期间(1915年)发起成立了“天人学会”(汤用彤)——有志专治学术的青年学子的结合。1917年赴美留学,先入弗吉尼亚大学英国文学系,后转学哈佛大学,入比较文学系,1920年获学士学位,1921年获硕士学位。同年回国,任东南大学西洋文学系教授,与梅光迪等人创办《学衡》,从此伴随始终。1925年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主任,聘请四大导师,培养兼通中西文化的文史专才。1926年起任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制订了培养西方文学和语言的“博雅之士”人才方案。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1944年赴成都任燕京大学教授,抗战胜利后任武汉大学外文系教授兼系主任。1949年以后,任西南师院中文系教授,主讲外国文学。期间惨遭,左腿残废,双目失明,1978年1月在故乡病故。同年12月广州召开外国文学研究规划会议,期间冯至、朱光潜等30多位专家学者联名上书部,要求为其彻底平反,充分肯定其在教育、文化上的贡献——王力、贺麟、钱锺书、季羡林均为其学生,同时是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先驱者。

*吴宓与胡适的对照

旧文学、旧文化——新文学、新文化

旧道德、旧礼教(新人文主义的规范和纪律)——新道德、新生活(个性、婚姻自由)

浪漫成性,不断追逐新女性——包办婚姻,天理灭人欲。

昌明国粹,主讲西洋文学——全盘西化,整理国故

(4)刘伯明(1885-1923):主持东南大学校务的副校长,美国西北大学哲学博士,具有兼容并包精神。他于《学衡》犹如蔡元培之于《新青年》,先引梅光迪,后引吴宓,只可惜英年早逝(38岁死于脑膜炎)。他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化保守主义有较公正的看法(“五四”运动——共和精神;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不懂西洋中世纪文化,以偏概全)。他强调学者应注重自得(内圣),忌讳炫耀、急功近利(外王)。

(5)白璧德(1866-1933):哈佛大学法国文学及比较文学教授,新人文主义思想家,在20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杜威)风行之时,坚守人文主义道统,以求传统对现代的规范和制约。他的人文主义不是对传统人文主义的复制,而是对古典人文主义的继承、发展(Humanism与Classicism),尤其推崇古希腊贤哲和中国的孔子。他反对卢梭式的浪漫主义,以健全的人性为精神皈依,试图从古典中寻找现代意义。在中国知识界,“白璧德”和“人文主义”的译名由胡先驌译定,出现于胡著《评〈尝试集〉续》中,刊于《学衡》第2期。白璧德为中国先后培养了3批学生,最著者为梅光迪、吴宓、梁实秋,对中国的现代文学批评产生深远影响。

3、杂志简介

(1)起止时间及期数:1922年1月——1933年7月,历时12年,共79期。

(2)宗旨:10/31

(3)主要特色:反对新文化/新文动——外攻

               译介、宣扬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内守

               专题研究——中国文化史、文学史、国学中的经史子集、西洋哲学、印度哲学、佛学研究(汤用彤、柳诒徵、陈寅恪、王国维)——内守

               开设文苑专栏,刊登旧体诗词文赋。——外攻

(4)实际运作:与《甲寅》不同,没有政治和经济上的依靠——同人刊物(每人100元)

               始终没有稿酬

              吴宓一人始终主持编务(后期自掏腰包,每期100元,又向亲友募捐)

(5)作者群体:东南大学/清华大学师生,学术思想、文化观念趋同的学人

(6)中华书局:因与商务印书馆分庭抗礼而支持《学衡》,前者支持新文化运动(前期支持送150册,后期因出版经费不足而不愿承印)。

4、三篇重要文章

(1)梅光迪《评提倡新文化者》:非创造之举,乃模仿西人所为;急功近利,标袭喧嚷,趋时投机(学问之道,厚积薄发,重在自得);身居要津,蛊惑学生(识力浅薄,趋新求易)。

(2)吴宓《论新文化运动》:新文学为“乱国之文学”、“土匪文学”;友人中依附新文学者为“倒行逆施”;邪说横流——豺狼当道——人伦破灭——礼义丧尽。

(3)胡先驌《评〈尝试集〉》:科学的统计分类法——172页,序文、目录44页,旧式诗词50页,其余78页中,非新非旧之新体诗44首,真正白话诗14篇,其中3篇为译作。11首新诗,形式精神,皆无可取(枯燥的教训主义、肤浅的象征主义、纤巧的浪漫主义、肉体的印象主义——无理论,无真挚语);格律声调乃诗词本能非枷锁镣铐;白话固可入诗,文言尤为重要;模仿既久,渐有,而后创造;古典与浪漫——执中于两极端(与冲动);中国诗之进化在技术上至宋已臻完美,可更新者内容。综上,《尝试集》之价值与效用为负性。

*三文同刊于《学衡》第1期,吴最为意气用事,梅居中,胡最具学理性,胡适斥之“学骂”。

5、综合评价

(1)历史选择《新青年》而冷落《学衡》,时势使然,后来者不能由此论定孰是孰非。

(2)在比较中重新认识:

引进新知,重估传统(西方文化本位)——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中国文化本位)

胡适的“八事”7和陈独秀的“三大主义”8从今日看有失之偏颇。

文学的进化(文体形式)与永恒(道德内容)

文言(民族文学的传承和人文精神的延续)与白话(开启民智)的长短

(置于死地而后生)与改良(循序渐进)的界限

礼教的利(规范——伦理道德)与弊(束缚——戕害人性)

(3)合理的态度:

《新青年》的激进在当时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但获胜后的反思和清理是极其必要的。

中国文化——继承发扬/潜移默化;西方文化——19世纪之前的古典文化/之后的现代文化

认识各自的合理性与局限性——更清晰的认识

6、专家评说“五四”

(1)周策纵:和批判的启蒙值得肯定,日后的政治化倾向需要反思。

(2)刘再复:文学的不断,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巨大悲剧。

(3)白先勇:白话文并非源自“五四”,而且“五四”以来白话文的实绩并不理想。

(4)王元化:《传统与反传统》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

(5)陈平原、夏晓虹《触摸历史——五四人物与现代中国》

文档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部分讲稿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部分讲稿任课老师:孙良好slh@wznc.zj.cnwznc2004/07——2004/08导论(2课时)一、关于应试教育——素质教育二、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学科(一)学科发展史1、萌芽期:胡适、陈子展、周作人2、形成期:朱自清、王瑶、唐弢3、非常期:——————海外(蔡仪——周锦——司马长风——夏志清)4、复苏期:唐弢、严家炎——集体编写5、发展期:钱理群、陈平原、黄子平——陈思和、王晓明6、深化期:谢冕、钱理群——杨义(二)学科研究现状1、主要学术阵营:北京大学——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