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是中国传统女性服饰的代表,亦是最具风情的中国符号之一。虽然其定义和产生的时间至今还存有诸多争论,但它仍然以其独特的形式美、装饰美及东方式的含蓄美受到当今世人的喜爱与推崇。旗袍是传统中国多民族和多元文化不断交流、融合的产物,蕴藏了深厚的历史价值与文化内涵,对现代服饰业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本文是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强国战略实施以及服饰国际化的背景下,分析比较前人的研究成果,运用调查法、文献研究法、描述法等研究方法 ,对中国旗袍的概况、文化内涵以及对中国旗袍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必要性进行了深入探讨,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找到与现代服饰设计的契合点,提出一些创造性意见,为中国旗袍的现代发展提供有效参考依据。
关键词:旗袍;文化内涵;文化价值;传承与发展
Abstract
Cheongsam is a representative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female costumes, and it is one of the most amorous feelings of the Chinese symbols. Although the definition and the time still have a lot of debate, but it is still in its unique aesthetic, decorative beauty and the Oriental implicative beauty by the love and esteem of the world today. Cheongsam is a traditional Chinese multi-ethnic and multicultural exchanges and integration of the product, has the profound historical value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hav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lothing industry.
This article is in the great development of prosperity, cultural power strategy implementation and cloth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compared the results of other researchers, using the survey method, literature research, description method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Chinese qipao,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the necessity of the heritage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qipao culture carried on the thorough discussion, the final purpose is to find and the correspondency of modern clothing design, put forward some creative ideas, provide effective reference basis for the modern development of Chinese qipao.
Key words:Cheongsam; cultural connotation;cultural value;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一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 中国旗袍的概况---------------------------------------------
(一)中国旗袍的缘起---------------------------------------------
(二)中国旗袍的演进------------------------------------------
(三)中国旗袍的分类--------------------------------------------
(四)中国旗袍的总体艺术特点----------------------------
三 中国旗袍文化
(一)中国旗袍文化形成------------------
1、中国古老历史文化下的旗袍民族服饰
2、外来文化对中国旗袍的熏陶---
(二) 中国旗袍文化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四 中国旗袍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必要性-----------
(一)中国旗袍的文化价值
(二)中国本土服饰遭到西方服饰文化的冲击
五 中国旗袍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建议-------------------------
(一)中国旗袍文化的传承方式------------------------
(二)中国旗袍未来的发展道路---------------------------
1、走出误区,重新认识中国旗袍------------------------
2、中国旗袍服饰样式及文化意蕴与现代服装设计理念的契合点-----
3、中国旗袍的创新发展-----------------------
结 论-------------------------------------------------------------
参 考 文 献----------------------------------------------------
谢 辞------------------------------------------------------------
一 前 言
(一)研究背景
21世纪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即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政治全球化等。在全球化的整体趋势下,文化与政治和经济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为重要,多元化的文化观也逐渐被世界各国所认同。在国际大文化的背景下,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成了各国关心的一个重大问题。民族服饰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应该得到世人的关注和重视。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党第十七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关于深化文化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加强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大舞台。
随着高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着天翻地覆的改变,审美观念和心理上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虽然在物质和精神层面上都能得到相应的满足,但是对于现今社会出现的越来越多的大众化而感到反感。人们崇尚自然,追求生态;尊重差异,珍惜本土;喜爱独特,向往个性。在这样的社会意识形态下,为中国旗袍这一独具魅力的东方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文化氛围。此外,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人类服饰进入了一个全球国际化的时代;发展到21世纪,服饰国际化趋于个性化的发展方向,人们更加喜爱具有个性的服饰;2001年,中国加入WTO,正式被纳入到国际化竞争的大环境中。虽说中国旗袍自经历了20世纪30、40年代黄金时代以来,受到了很多挫折与挑战,甚至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但中国旗袍具有自身鲜明的民族特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时代背景给中国旗袍的发展创造了新机遇。
综上,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强国战略实施和服饰国际化的背景下,我们必须重视民族服饰文化的发展,必须走出误区,重新认识中国旗袍,积极找出中国旗袍在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思考解决问题的措施,为中国旗袍的现代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依据。笔者认为,有必要从中国旗袍的历史演变,所传达出的魅力和文化内涵等方面,结合其实际发展的现状对中国旗袍进行相关的研究,推动中国旗袍文化精髓的传承与发展。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旗袍的历史演变以及其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发展,一直是人们关心的问题。本文从诸多方面对旗袍进行研究,一是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国旗袍文化的精髓,肯定中国旗袍的地位,发掘其深厚的文化价值。二是为了从旗袍的历史意义和本身的文化内涵上找到与现代服饰需求的结合点,以此来突破旗袍原有的存在模式,寻求全新的发展契机。通过本文的研究,不仅可以发掘旗袍自身的价值,为现实生活中相关行业的从事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还可以带领人们走出对旗袍认识的误区,还能从中发现旗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试图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对旗袍今后的良性发展颇具现实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旗袍是中国传统女性服饰的代表,是最具风情的中国符号之一。 关于旗袍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的,当时已有部分学者开始对中国旗袍这一特殊的名族服饰进行了小规模的讨论。随着中国服装业的发展,旗袍凭借其流动的旋律、潇洒的画意与浓郁诗情受到了国际国内人士的青睐,不少学者执笔欲试。至今,无论在专著方面,论文方面,还是在服装通史等方面,都有了广泛的研究。
在国外,关于中国旗袍的研究如:日本教授大丸宏堪称是一位“旗袍专家”,曾发表过很多关于旗袍的论文,著作,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日本冉旭光也写有关于中国旗袍的论文,名为《民族服装的时代感与传统性---调查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的中国妇女对旗袍的认识》,此专题研究中国旗袍的广度与视觉与中国有所不同,这为人们从多方面认识旗袍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加之,某些国家的博物馆中还完好的保存着一些中国最具珍藏价值的旗袍,并记载着相应的数据和相关的研究报告。
在国内,研究旗袍的专著有袁杰英的《中国旗袍》、徐冬的《旗袍》,江南、谈雅丽的《旗袍》,大同小异,都是从历史的角度用综合的分析手法对中国旗袍的由来,演变,艺术特色等要素进行阐述;此外,还有相关的论文研究,如研究学者国文的《从旗袍的演变及设计特色看服饰民族化与国际化》、研究专家高守信的《说旗袍》、朱丙根的《旗袍的由来》等等,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旗袍的诸多方面进行了论述,对本课题的开展提供了参考依据。
二 中国旗袍的概况
(一)中国旗袍的缘起
谈及旗袍的溯源,有学者认为,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晚期的深衣。考古界与服饰界的相关研究人士一致认为深衣是中国古代一种上衣下裳、被体深邃的服装,也是我国最早的服饰之一。根据相关历史文物考证,这种观点有其立足的合理性。而在翻阅与旗袍相关的书籍时发现,普遍认为,现代意义的旗袍是由清代满族妇女所穿的长袍演变而来。两者相比较,笔者更倾向于后者。
袍服是中国古代的传统服饰之一,出现于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以前)。据《诗经·秦风·无衣》记载:“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岂曰无衣,与子同泽。”此时的袍服只当作家居的便服使用,不作为正服。直到东汉时期,汉明帝设定了袍服之制,定袍、深衣和禪衣共为礼服。唐朝贞观年间唐太宗诏定:“除元旦、冬至的朝会及祭祀着外,一律着袍服。”随着袍服之制的普及,袍服逐渐成为一种稳定的传统服装样式,并为历代沿用。
历代袍服在形制上都发生过变化。交领、直裾,衣身宽博、衣长至脚踝,袖肥阔,在袖口处收缩,臀肘处形成圆弧状,大袖翩翩,这为中原地区早期通用的袍服;而当时在北方少数民族地区流行的袍服与中原袍服是相反的,由于受到当地人民生活习惯的影响,以圆领、左衽、窄袖为主要特征。随着历史的变迁,中原地区与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不断发生碰撞,某些紧身合体的袍服也传入中原,逐渐被汉民族人民接受、采纳。
历史记载:“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推行八旗制度,通称八旗,满族人因此也被称为旗人,旗人所着之装统称为旗装。”旗装被后人称为旗袍,旗袍之名由此而来。
(二)中国旗袍的演进
中国旗袍从缘起初期,受到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方面的影响,风雨兼程经历了数年的演变。在不同时期的文化背景下,为了满足人们对服饰的审美需求,旗袍样式在旧更新替的发生着巨大的改变,旗袍这一服饰文化也不断趋于成熟。
1、20世纪初期:悄然过渡
随着洋务运动的积极开展,洋务派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推动了旗袍新款式的发展。1911年,辛亥推翻了腐朽的清政权,服饰随着时代的变革而变革。“剪短发、易服色”成为了年代的印记。由于这段时间的中国处于历史的转折期,破旧重新的思想使得传统服饰的地位快速降低,穿旗袍的人变得越来越少,服饰呈现汉服、满服与西服并存的多样化格局。旗袍在遭受冷落期间悄然声息的发生着些微的改变。此时的旗袍不仅继承了满族袍服的基本特征,在镶、嵌、刺绣等方面又融入了汉服文化,并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旗袍以“元宝领”为主要特色,无论是旗袍还是袍裙,都带有立领,从正面看形如元宝。除此之外,当时社会形成了一股崇尚自然的风气,对旗袍进行了简化,整体风格趋近于简洁、素雅。炮长缩短至脚踝,衣袖缩短变紧,色调变得淡雅等。
2、20世纪20年代:新式旗袍的诞生
早期的“五四运动”成功的打破了旧思想,女性的身心得以。在此过渡期,由于新的社会风气尚未形成,女性的穿衣打扮显得随意,可以对服饰的美进行大胆的追求,这为新式旗袍的诞生打下基础。20年代中期,受到日本服饰的影响,时兴“文明新装”,即流行一种“上为短袄,下配黑色长裙”的风格,显得淡雅清纯、大方朴素,颇受人们喜爱。虽然沿承了清代的上袄下裙,但又与其有所不同。样式简单,只在衣缘上点缀细微的花边作为装饰,不显臃肿。上衣摆长不过臀,袖为喇叭袖;配群为黑色长裙长至脚踝,不加任何修饰。发展到20年代末,旗袍丰富多彩的样式让人目不暇接。色彩明朗、绚丽,明艳动人;面料柔滑、舒服,特别流行上衣和下裙均印有海棠花、梅花等花纹的面料。下裙由早期的长裙变为到小腿上部的短裙,剪裁更为简洁。这一时期的服装除了受到日本的影响外,还引进了一些西方服饰元素,如在旗袍袖口装上是效仿西方服饰的袖形。上海作为中国开放口岸,随着国际贸易的频繁来往,各种文化荟萃于此。随着布料越来越丰富,上海地区不断对旗袍的样式进行创新式改良,不断推陈出新,使之成为了新式旗袍的发源地。1926年,上海女性穿上了改良的马甲旗袍,马甲与短袄合为一体,一身宽松,线条垂直,袖子采用倒大袖,下摆至脚踝或小腿处,领、襟和摆等部位做镶滚装饰,成为新式旗袍的雏形。
3、20世纪30、40年代:黄金时代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是近代中国女装最为璀璨的时期,30年代又可谓是这一时期的巅峰。也就在这段时间,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装舞台上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成为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
进入30年代后,上海成为了“风尚之都”。当地的人们热衷于追求时尚,一些商家竞相举办以展示新款服装和潮流为目的的时装展,不少名媛和时髦女性尽情的展示着旗袍的风情,旗袍款式不断完美成熟,堪称经典。30年代初期,随着高跟鞋的流行,旗袍裙摆不断加长,发展到中后期时,旗袍被称为“扫地旗袍”。基于旗袍自身不便行走的缺陷,旗袍开衩越来越高。随后又转为低开衩,以露女性小腿为尚。虽然女子穿着这种风格的旗袍显得姿态柔美优雅,但受到当时社会道德观念的束缚,再加上不适用的缘故,并未流行很久。此时的改良旗袍受到了西方服装特点的影响,引入了许多欧美元素,如拉锁、垫肩等配件;在结构上吸取了西式的剪裁方法,用肩缝连缀衣身的前后片,衣片上出现了省道,外加腰省、胸省等,使得袍身更为合体,体现出女性的曲线美。由于旗袍设计吸收了许多西方服饰的特色,旗袍也被人们称为“海派旗袍”,风靡全国,成为了30年代旗袍的主流。正是因为30年代旗袍的辉煌,中国才拥有了具有现实意义上的时装,旗袍文化也随之得以升华。
进入40年代后,由于战争连年,旗袍样式更加的趋于简洁,实用,旗袍的衣领变低,甚至直接去掉;衣摆和衣袖大大缩短,衣袖变细,而后又成短袖、无袖;开衩也逐渐升高。装饰上崇尚淡雅朴素,没有繁复的装饰,盘扣改成按扣。战争结束后,旧上海的奢华卷土重来,新式旗袍的改良程度不断加深。样式设计的更为突出女性的曲线美,面料多采用蕾丝、花边等作为装饰,并借披肩、西式帽子等来搭配,逐渐向现代化,时装化,国际化的总体趋势发展。
4、新中国成立以来
(1)1949——1966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人民实现了当家做主。为了体现社会主义的新面貌,号召“人人穿花衣裳”,服饰更加趋于平民化。这时的旗袍形成了一种立领,长身收腰,低开衩的固定模式,主要特征为简洁实用,样式更倾向于美观大方,增添了自然健康的气质,不妖、不媚、不纤巧、不病态。50年代末期,旗袍受到反帝反资热潮的影响,被视为资产阶级的中国服饰,遭到严重的批判,逐渐被中国式的服装,如中山装、人民装等所代替。
(2)1966——改革开放
从1966年至1976年,中国在错误思想的引导下开展长达10年的文化大。在“”初期,就明确的指出:要彻底破除几千年来一切剥削阶级所造成的毒害人民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简称“四旧”。中国旗袍被列入到了四旧的范畴之中,成了剥削阶级生活法式的代表。随之,旗袍在中国基本上销声匿迹,甚至连同首饰、化妆品、高跟鞋等配饰也消失了,只有在、等地方还在慢慢的沿承着、发展着。
(3)改革开放至今
20世纪80年代,在旗袍历经了20多年的沉寂以后,又重新的回到了人们的视野。1978年,中国提出了“改革开放”的策略,即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在改变中国长期封闭状态的同时,也改变了国人的思想。因此,人们的审美观念以及对服饰的追求也有了转变。虽然,这样的时代背景为中国旗袍的生存与发展创造了许多空间,但并未再次流行于世。多数人认为旗袍服饰是近代中国的印记,过于陈旧,在如今的国土上显得有些落伍了。唯有一些女外交家,为了展示中国传统服饰的魅力,在参加外交活动的时候,会请私人为其定制样式精美的旗袍。旗袍以全新的面貌出现,成为了中国女性在正式场合穿着的礼服。除此之外,旗袍还被当作特定环境下的装束,如工作于娱乐场所、餐厅酒店和商业大厦等地方的礼仪小姐、迎宾小姐,甚至女性服务员,身穿旗袍,使其被赋予为一种具有职业象征意义“制服旗袍”;又或是在电视、电影中,旗袍作为服装道具被用于反映特定时代的生活。这类旗袍千篇一律,色彩鲜艳,开衩较高,采用面料多为化纤真丝,做工略显粗糙。因此,穿旗袍的人就越来越少了。
20世纪90年代早初,女性高挑细长、平肩窄臀的理想身材为人们所向往。而旗袍作为最能突显中国女性完美曲线的服装也再次受到人们的喜爱,出现了超短、蕾丝以及国画等风格的旗袍,材料丰富,样式多样,装饰华美,色彩亮丽...有的设计师别出心裁的借用了欧洲礼服的样式,推出了带有国际特色的时装旗袍。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西方人把中国的龙凤吉祥图案及文字形象视为新鲜的设计元素,中国风席卷世界时装舞台。西方时装设计师将旗袍上的圆弧形下摆、盘扣、立领等应用于时装的设计上。无疑,旗袍性感的曲线,精美的刺绣,婉转曲折的盘扣以及矜持而高贵的立领,都成为现代服饰设计的灵魂元素。
对以上旗袍演变的四大阶段进行总结,可以看出旗袍对传统文化的沿袭与外来文化的吸纳,以及受到中国政治改革,意识形态的影响。它经历了国家化、民族化、现代化、多元化与个性化的变迁,是系统发生的过程,也是历史沿袭演变的过程。
(三)中国旗袍的分类
旗袍样式多种多样,从开襟、衣领、袖口和开衩四个方面都有体现。如开襟分为双襟、斜襟、如意襟等;领分为高、低、无三种;有长袖、短袖、无袖等。
从剪裁样式看,旗袍分为长旗袍、短旗袍、夹旗袍、单旗袍等;
从地域文化看,旗袍主要分为京派旗袍和海派旗袍,主要代表着艺术、文化上的两种不同风格。
京派旗袍:由于北京一带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旧京官僚军阀的阻止,没有吸收到外来文化,无论从款式上,还是面料的选择上,都极大的类似与过去,基本上没有多大的改变。因此,旗袍样式带有官派作风,着重突显本土气息,显得矜持拙朴。
海派旗袍:是相对与“京派旗袍”而言的,发源于上海一带。由于地理位置的优越以及当地人民思想观念的超前,旗袍服饰设计大量的吸收了海外服装的风格,再与中国传统旗袍样式高度兼容,中西合璧,形成了款式比较标新的服装。海派旗袍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大肆彰显女性完美的曲线,引得众人追捧。
从旗袍的用途看,旗袍有生活类旗袍、演出类旗袍、职业类旗袍与礼仪类旗袍。
通过对以上对旗袍种类的划分与梳理,可以进一步的了解中国旗袍,而且还能尝试着为旗袍的市场开发提供一些科学合理的启示,有利于旗袍的市场化运作。
(四)中国旗袍的总体艺术特点
旗袍的美是为世界认同的。它不仅能体现中国女性完美的曲线,还能突出为中国独有的优雅柔美的时代韵味。合体的剪裁,明显的曲线,高度满足女性对美的追求;在面料择取上,无论采用的是棉布与花丝绒,还是羊绒与丝绸,或者更多,一致讲究的都是舒服柔软的质感;色彩搭配精妙,根据不同的人物性格、场所以及不同季节,采取不同颜色的配置,使之显得清新脱俗,高端典雅,热情洋溢,稳重平和;纹饰丰富多样,有层次有内涵,以其来区分不同人的身份和地位,恰到好处。总体而言,旗袍稳重而不失开放,端庄而不失妩媚,是古典气息与现代元素高度融合的一种民族服饰。
三 中国旗袍文化
(一)中国旗袍文化形成
美国人类学家莫菲说:“一个文化项目是自然发明的产物,还是外来渗透的结果。”的确,当今社会上一切存在的、被列为遗产的事物,有形的或是无形的,都是在其有了之后,经过漫长的历史沉淀以及外来文化侵蚀下的成果,旗袍服饰文化也毫不例外。
1、中国古老历史文化下的旗袍民族服饰
根据中国旗袍的发展史可知,旗袍是满洲人穿着的一种民族服装,那么旗袍及其服饰文化的形成跟满族古老的历史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具体涉及到满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时代变迁、区域特色、地理环境以及民族生活习惯、服饰习俗等。据《满洲源流考》记载,满族的由来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肃慎族,依次经历了汉、三国时期的挹娄族,南北朝时期的勿吉族、隋唐时期的靺鞨族、辽宋元明时期的女真族、大金国时期的满洲族,发展到20世纪初期,辛亥推翻清朝后,因满洲族大部分定居在关内,故改“满洲族”为“满族”。
据历史考证,最早的肃慎族人民生活在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由于受到地理因素的影响,当地人民的生活形态比较封闭,穿衣打扮略为原始,简单。到了挹娄族时期,当地人己经学会种植谷物,过上了男耕女织、以渔猎狩猎为生的生活,但扔保持着质朴的生活风格。这个阶段,挹娄族已经开始定期的与中原地区民族进行交流,改变了以往相对封闭的文化形态。唐朝靺鞨族时期,随着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全面迅速发展,以及中原文化的大量渗透,为当地民族服饰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尤其发展到元明时期,靺鞨改名为女真。直到这时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袍服,也就是说袍服这一名词起源于女真族。后来,由于战争的混乱,周围的蒙古族、汉族不断与女真族进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由于生活习惯的不同,外来民族的加入,影响了女真袍服的一贯风格。明清时期,中原文化与这一具有游牧民族特色的文化更为明显的交涉在一起,真正实现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和谐共处,大融合,大发展。
因此,旗袍服饰文化的形成究其主观原因,一方面源于当地人民居住在中国东北这一特殊的地理环境下以及长期以捕鱼、打猎为生,以射箭、骑马为习的一种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则是与这一古老的民族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接下来,笔者将从客观方面着手,浅析外来文化对旗袍形成的影响。
2、外来文化对中国旗袍的熏陶
(1)中原文化与周边少数民族文化对中国旗袍的影响
满族是以女真居民为主体,与迁徙至此的蒙古族居民和中原汉族居民融合的一个多源的民族。外来文化的融入大大的影响了当地的生活习惯,服饰文化也被注入新鲜的活力。由于历史原因,满服与汉服起初是并存的,只是在相互的影响下逐渐融合,形成了最早较为成熟的袍服形式。不仅如此,在满族形成之前,生活在东北地区的游牧民族之间已经开始了密切的交流,由于生活环境的接近,造就了他们相似的生活习惯以及把上下连体的袍服穿作为他们的外服,且穿着的服饰也较为简单,注重紧窄适体,以服装的实用性为主。早在西周时期,中原地区的经济水平比较发达,满族先民为了维护自身的安全,必须向中原地区的统治者进贡,也借此学习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技术。随着中原文化的注入,当地服饰日趋丰富。到了唐朝,经济发达,政治稳定,文化事业得以全面发展。统治者实施了一系列开放的,尤其提出对外来文化兼容并蓄的主张。当时中原周边的少数民族以及日本、朝鲜等国家都给唐朝带来了本土文化,同时带回了唐朝先进的文明。在这样特殊的背景下,为满族先民提供了学习外来文化的机会。在先进民族文化不断融入的过程中,当地服饰文化也随之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特别是中原的儒道哲学和美学思想,对满族服饰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在中原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服饰造型更为保守,体现出含蓄朴素、天人合一的情感;而随着美学思想的萌发,人民们逐渐开始注重服饰的颜色及装饰,讲究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显得更为绚丽多彩。
(2)西方文化对中国旗袍的影响
伴随着历代王朝的更替,清朝的社会生产力有了极大的提高,封建思想逐渐成熟稳固,儒道哲学及美学思想仍是当代的主流思想。这样一来,使得中国旗袍沿袭了历代袍服平面、直线的造型方式。但在另一个国度,西方人沿袭了希腊时期以人体为美的思想。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意大利人极力主张个人主义以及个性的,在人体的绘画、雕塑等作品上更为体现人体的曲线美,追求高度的人体艺术。因此,西方人在服饰的设计上更加注重突出人体的完美曲线,塑造为立体窄衣的服饰造型。1840,鸦片战争打响,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国门,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在政治上、经济上、思想文化上均受到了极大的冲击。随着西方思想文化的渗透,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抛陈求新,关注世界,萌发了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新思潮。特别是在广州、上海等沿海通商城市,最先遭到西方服饰文化的洗礼,对服饰的造型设计有了更新的认识。一方面继承了中国传统旗袍的自然美,另一方面旗袍样式又不断由宽大转为合身,平面转向立体,逐渐突出中国女性的人体曲线。
综上可知,中国旗袍服饰文化不仅源于满族悠久的历史文化,融合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及其周边民族文化,而且还深深的受到西方服饰文化的影响,是中国历史文化沉淀的产物,也是中西文化融合的结果,具有独特的服饰艺术形态。
(二)中国旗袍文化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低调而富有内涵;西方文化个性多元,极具时尚潮流气息。在两种文化的共同熏陶下,旗袍服饰呈现出更为丰富奇特的文化意蕴。
旗袍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以及审美观念的集体反映,在造型、面料、色彩与图案纹饰等方面都均有体现。
与满族先民生活环境、捕鱼打猎的生活方式有关,当地居民崇尚自然,服饰设计突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以自然朴素为美。因此,旗袍面料多以质朴的麻布为主;色彩与纹饰的元素均来源于自然之色,自然之物,突出本土气息与自然美。
中原文化的引进,儒道思想的渗透,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行为以及审美意识。传统旗袍受到儒家等级观念、中庸思想、求同思想以及人文思想的影响,逐步出现以繁缛富赡为美、温柔敦厚为美、简洁单一为美的审美形态,偏重于旗袍服饰本身传达的精神内涵。旗袍造型由左衽转为右衽,面料多采用丝绸类为主,借花鸟蝴蝶、龙凤等图案纹饰以象征吉祥美好的生活寓意。随着儒道思想的互补,造就了中国人心平气和的天性。旗袍宽松的造型,平滑柔顺的线条,高度契合了人们内敛含蓄的心理以及对自然美的追求。
中国传统旗袍在岁月洗礼下逐步走向成熟,而发展到中国近代时期,时代的特殊性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及审美观念都处于一个新旧更替的转折时期。由于遭到外来文化的冲击,服装设计师大量吸收了西方的思想观念、服装设计理念以及在服饰制造上的先进技艺,使得中国旗袍在造型等方面均实现了创新,衍生出具有时代印记的改良旗袍,以传统旗袍含蓄端庄、优雅柔美的基调作为主体,化繁为简,由平面转向立体,化单一为多元,注重突出人体的曲线美,呈现出露而不妖、自由多样的审美倾向,反衬出西方文化中平等、人本以及自由等思想。
四 中国旗袍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必要性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旗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那么自然会涉及其传承与发展的必要性了。综上旗袍的概况、文化内涵方面我们可以清晰的了解到旗袍除了有其自身的价值外,在国际服饰大环境的驱使下,也迫使我们必须得加快弘扬旗袍服饰文化的脚步,使其价值不被新时代的流行服饰所掩盖。接下来,笔者将从旗袍的内在价值与外在因素两大方面对中国旗袍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必要性加以阐述,从而使人们认识到保护旗袍文化的迫切性。
(一)中国旗袍的文化价值
旗袍服饰是满族人民生活的直接产物,它是民族精神的体现,是中国文化质量的体现,也是民族文化理念的代表,具有十分深厚的文化价值,如历史参考价值,审美价值以及社会价值等,具体如下:
1、历史参考价值
旗袍是古今服饰文化的融合,见证了漫长的历史,是历史文化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跟随时代背景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以及生活习惯也会发生转变,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都染上了所属时代鲜明的印记。根据服饰,我们可以推断历史年代,身份地位,穿着喜好、生活方式等,触碰到一些未被考古研究者涉及的领域,发掘所包含的历史文化,为从事相关行业的人们提供一个参考平台。
2、审美价值
中国旗袍服饰主要特征表现为色线条流畅、质感柔滑,形式多样,色彩鲜明,图案丰富多彩。就图案而言,旗袍图案承载着民族历史文化的古朴之美、具有乡土和世俗气息的自然之美、融精湛技艺和和非凡想象的工艺之美等,诸多元素构成了满族服饰图案纹饰艺术美。受到这些元素的影响,形成了旗袍图案纹饰的美学观念,并以此为标准,指导、衡量满族服饰图纹的式样、色彩和装饰的形式与布局,并进一步形成满族服饰的独特风貌,表现出其个性化的审美特征。从美学上看,一件精美的旗袍服饰,就是一件绝世的民族工艺品、艺术品,是美的体现,是美的象征。
3、社会价值
旗袍的社会价值主要表现为物质性与精神性两大方面。在物质性方面,旗袍经典的样式,能够恰到好处的表现女性之美,突出东方人内敛含蓄、自信朴素的气质。由于采用的是衣裙一体的剪裁形式,造型曲线从领至肩、腰、臀以及下摆的线条一气呵成,显得非常流畅,具有书法般的线条美,直接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色。精良的制作工艺,面料与款式的有机结合,无不体现富有生命力的美感,高度的满足了人类在服饰上的需求。在精神性方面,由于儒家思想始终如一的贯穿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因此对传统服饰的影响较为深远,首先表现在对人的尊重上,从本质上来说,中华文化是一种“礼”文化,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也可以理解为礼仪文化,因此旗袍服饰被赋予了丰富的人文精神,与法治与道德规范甚至大自然联系在一起,从而使单纯的功能性服从于社会功能;其次旗袍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有机结合,多次改良与创新发展都是在满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融合周边文化以及海外文化进行的。因此,旗袍是各种文化交融的产物,是矛盾调和的结果,是时代的选择,是创造的结果,是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换的杰出代表,为其他传统民族服饰的弘扬带来了诸多启示。
(二)中国本土服饰遭到西方服饰文化的冲击
在如今的国际环境背景下,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无法避免在物质领领域与发达国家趋向统一,经济贸易的全球化给世界人民带来了生活方式的同质化,审美情趣、思想方式、语言表达、文化艺术等方面都在朝向一个标准靠拢。当我们都在享受同质化带来的各种便利时,我们的传统文化也受到了相当大的冲击。随着西方发达国家文化思想与生活方式的渗透,人们越来越对西方事物感到好奇,同时大量的进行跟风与效仿。在服饰方面,人们把西方时装当作是潮流的标志,忽视了中国传统民族特色的服饰文化。
对于旗袍而言,虽然拥有雄厚的文化内涵与价值,但是一旦将其放在国际环境这一大背景中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因此,只要对旗袍文化设施保护,大力对其进行宣传与弘扬,才能使旗袍文化继续传承下去,永垂不朽。
五 中国旗袍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建议
(一)中国旗袍文化的传承方式
中旗袍民族服饰文化是满族人民历经数千年所积累和积淀下来内涵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现代服饰乃至国际服饰不断发展进步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源泉。旗袍在造型、面料、色彩、图案等方面都反映了浓厚而丰富的满族文化,这是满族先民留给我们的极为珍贵的民族财富。作为后人,我们必须在尊重中国传统民族服饰文化的基础上,不遗余力的将其魅力传承下去,使之发光、发亮。
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有很多,人们在不同的阶段对其采取的传播途径是有所不同的,特别是针对旗袍这一具有原创性、唯一性、民族性的服饰形式而言,传承方式也具有相应的特殊性。
1、从旗袍文化内涵上
根据上文笔者对旗袍文化内涵的研究,我们知道,旗袍本身具有非常丰厚的文化内涵及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完美融合。因此,从文化内涵的角度对旗袍服饰进行传承是相当有必要的。由于时代背景的原因,最先人们只能通过最为直接的“言传身教”的形式对其文化进行传播,全面的深刻的了解了旗袍所传达的精神内涵之后,才能对其文化元素进行借鉴与继承,才能剪裁出更富有寓意的民族服装。殷商之后,文字的出现,给旗袍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好的载体,不仅扩大了传播范围,而且还增强了传播的时效性,避免了语言的重复性与短暂性。如此一来,有关旗袍的书籍、专著等资料,无论出于何时何地,只要保存完好,都能被现今世人所查阅、认识,甚至研究。伴随着21世纪的到来,电子网络成为了传播世界万物最为快速、便捷的媒介。旗袍作为中国最具代表的传统民族服饰,颇受人们的喜爱和媒体的广泛关注。通过专家解读、旗袍纪录片以及播放有关旗袍的电视电影等诸多形式对旗袍文化进行大量的挖掘与宣传,达到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力量强等效果,使人们更为及时、广泛的掌握到旗袍的最新消息,对旗袍文化有更多更为成熟的认识与看法,极有力的推动旗袍文化事业的发展。
2、从旗袍服饰形式上
(1)世代相传的传统形式
中国旗袍是一种具有原发性的服饰形式,是人类衣、食、住、行四个层面之一,它在传播的过程中与满族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整体而言,旗袍是为了满足人们基本生活需求而经世代相传的形式发扬至今的,虽然在不同的时期,旗袍形式迎合时代的需求发生过许多改变,但蕴藏在旗袍服饰中的文化内涵的精髓仍然被原滋原味的保存下来,韵味犹存。随着旗袍服饰的流传,旗袍文化也潜移默化的被人们所认同、所欣赏、所传承。
(2)对旗袍诸多文化元素加以借鉴
旗袍文化主要是通过其多样的款式、绚丽的色彩、丰富的面料及富有内涵寓意的图案装饰等元素体现出来的。旗袍在演变的过程中,各方面都受到社会各界人士广泛的关注。某些服装设计师沿承了旗袍的本土风格,按原型加以制作更为精华的现代旗袍服饰;而另一些则在现代时装样式的基础上引用旗袍的龙凤吉祥图案作为新鲜的设计元素,将旗袍上的圆弧形下摆、盘扣、立领等应用于时装的设计上,在21世纪的今天,中国风席卷世界时装舞台。旗袍各元素的被利用从侧面来看对弘扬旗袍文化具有促进性。在大国际背景下,一方面让中国人得以反思,开始对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加以重视,各界人士都纷纷加入对旗袍文化的研究当中;另一方面使得中国旗袍文化在国际上大范围传播,这对于旗袍文化的传承与良性发展是具有积极作用的。
(3)服饰复兴的形式
服饰复兴,是利用复兴传统服饰的方式进而推广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方法,是本世纪初在中国国力上升,一部分国人在大国意识觉醒的背景下,以知识分子、青少年族群为主体,以服饰回归为出发点,以复兴传统文化、振兴祖国为终极目标的一场文化的复兴。服饰复兴是中国人热爱传统文化的表现,具有科学性、进步性,有深层的文化内涵。这种形式主要以网络为传播平台,以活动为主要实践方式,范围涉及到海内外,传播范围特别大。 因此,在时代背景的驱使下,中国旗袍可以采取服饰复兴的形式对传统旗袍文化进行推广与传承。满族人民除了在重大节庆时穿着旗袍外,可以提倡在日常生活中多穿。在网络上或是社会中都可以开展一些关于旗袍文化的专题讨论,还可以举办世界性和国家性的小姐大赛、世界各种大型赛会、大型旗袍秀、全国或全球的旗袍设计大赛等,并通过电视广告,网络宣传、户外广告、报纸杂志、宣传册等方式进行宣传。让更多的人知道旗袍,喜欢旗袍,从而传承旗袍文化。
(二)中国旗袍未来的发展道路
中国旗袍经历过几个时代的璀璨,也遭受过20多年的风雨敲击,可以说其发展面对极大的挑战,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面对当今国际时尚潮流的要求,旗袍服饰在世界的大舞台上总是显得有些黯然失色。但从服饰的整体趋势上看,中国旗袍的发展还是充满了无数的机遇与可能性。因此,要想让中国旗袍这一特殊的民族服饰屹立于世界时尚服饰之林,还需要我们大量的去总结旗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再对其加以改之的基础上对服饰文化进行创新性发展,我相信这会给旗袍文化的发展迎来新一个阶段的契机与辉煌。
1、走出误区,重新认识中国旗袍
改革开放后,在西方文化的渗透下,中国人逐渐对西方的事物感到好奇,同时积极的对其进行效仿,服饰设计也深受其影响。由于当时的中国服装行业发展并不成熟,业内人士大量吸取西方服饰的流行元素,并引以为尚。中国人穿西装,打领带等成了当今最为普遍的现象,欧美范在年轻的一代人中尤其受到欢迎,无论大学生,还是商业白领等。由此可见,西方服饰文化体系已经占据了今天服饰行业的主导地位,绝大部分人认为现代的就是西方的,在这种观念的指引下,造成了中国服饰设计一味的对西方风格进行跟风,忽视了中国本土独特的服饰文化。就中国旗袍而言,大量元素的被利用没有从根本上表现出中国精深的传统服饰文化,在此基础上设计出的服装也并不能被概括为“中式服装”,这种设计理念是狭隘的。中国旗袍有其独特而深厚的文化内涵,再加上90年代就开始的多元化时尚的现代主义思潮带动下,不少设计师开始从传统服饰中找寻灵感,使得旗袍服饰文化成了众多国内外人士挖掘灵感的源泉。因此,走出误区,找到自身的立足点,才能为时代性、民族性的道路上发展中国现代服装业铺平道路,并创造无限空间。
2、中国旗袍服饰样式及文化意蕴与现代服装设计理念的契合点
通过对中国旗袍诸多方面的研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找到其与现代服饰设计理念的共通之处,受益其中,从而更为全面、科学的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的旗袍服饰文化。综上研究内容,我们可以得出以下有关的结论:
(1)崇尚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观
满族先民因受到早期自然崇拜的影响,一直处于和大自然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的关系中,把大自然的万事万物视为他们生命之源。这种热爱自然、崇尚自然的观念也融入到了民族服饰的制作中去,以致于袍服具有自然和谐的基调,功能性较强的特征。这种观念也被沿承至今,恰好迎合了现代人们追求自然美的审美取向以及体验原生态的生活方式。虽然旗袍融合了中西服饰设计的元素,但其简洁自然的风格、流畅的线条又有别于传统遮盖式的保守型和西方刻意的雕琢美,这正是我们在现代服饰设计中应该加以重视与弘扬的。
(2)彰显女性的生命力
旗袍服饰除了能散发出一种自然的气息外,还能体现出中国女性完美的曲线。旗袍柔美的气质其本质在于女性的生命力,柔滑的面料,流畅的线条,鲜明的色彩等元素都极力地流露出女性的韵味美。现代女性个性张扬,魅力十足,与旗袍所传达的内涵恰好契合,这一点也是值得当代设计师去思考、揣摩的突破点。
3、中国旗袍的创新发展
在21世纪新时代背景下,作为中国传统民族服饰最具代表之一的旗袍仍然存有许多跨越式发展的契机,但在试图对旗袍进行创新发展的探索与尝试之前,当下我们应该先对旗袍服饰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并加以改正,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旗袍才能以更佳的状态发展并沿承下去。
(1)中国旗袍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中国旗袍是历史沉淀与多文化交融的产物,至今在国内外仍有着不可逾越的地位及深厚的参考价值。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思想观念、审美意识等也有所改变,旗袍的实用性、功能性逐渐减弱,其用途及穿着的场所也越来越窄,穿旗袍的人越来越少,只有在大型的晚会、颁奖典礼、礼仪等场合上被当作为礼服来使用。除此之外,服饰多元化、国际化局面的出现,人们纷纷投入于对国际时尚潮流的追逐当中,中国旗袍与现代人们对服饰的需求有诸多不适应的地方,大大冲击了中国旗袍的地位与文化价值。于此同时,中国旗袍又具有自身独特的并与现代服饰设计理念相契合的地方,更多的现代服装设计师把眼光投到了中国旗袍的身上,随之诸多旗袍元素被引用到现代时装的设计中去,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追捧。
针对旗袍的现存状况,结合旗袍自身的优势,在过去的一长段时间里,不少人试图让旗袍朝着民族化的方向发展,如吴海燕、陈家强、张天爱等国内设计师多次取材于旗袍等民族服饰设计出以民族特色为主题的作品;一些服装实业家还创办了民族服饰企业甚至中国旗袍企业,树立了良好的品牌效应,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现今,这种民族风的服饰越来越多,成了人们追求时尚,张扬个性的表现。这种时尚趋势超越了工业文明,逐渐达成与全球化相悖的格局。即使如此,旗袍的发展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出现了大量模仿、跟风或拼凑的现象,或是生产出许多适用性不强的奇装异服等,通通不具有自身独特的设计法则及鲜明特色,并且服饰面料相当拙劣,对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起到了相反的作用。因此,中国旗袍的发展并不是一味的复古或照抄照搬,需要从文化内涵中找出新颖之处并在设计上进行创新才能得以突破,为旗袍的发展赢得更为广阔的市场。
(2)创新发展
中国旗袍的传承与发展是从古至今都是世人非常关心,亦较为复杂的一个难题。在对旗袍创新发展的这个问题上,相关学者、研究专家等也纷纷提出了许多具有参考价值的建议。结合当今社会的发展状况而言,传承中国旗袍服饰,必须进行旗袍的个性化、多样化的设计,工业化生产以及大众化的传播。
东西结合,传承文化,突显特色
中国服装与国际先进水平的较大差距是被国人众所周知的,以致于中国旗袍在20世纪30年代这段期间就开始借鉴西方文化进行大量的改良设计,从而突破了旗袍一贯的传统结构,让人耳目一新。伴随着时代的进步,促使人们对本民族文化及异族文化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旗袍服饰设计越来越多的吸收外来文化,不断朝着多元化的格局发展。如日本设计师三宅一生将现代新制材料和肌理效应与传统统服相结合是他一贯的创作特色。他的作品常常源于传统风格,民族文化极为鲜明;又充满了前卫精神,不失时尚。三宅一生之所以能拥有国际舞台的一席之地,正是因为他在继承本土服饰文化的基础上,能够充分的吸纳西方的先进文化。三宅一生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中国旗袍的传承与发展不是简单的机械式的模仿,而是要不断的挖掘其中的传统文化,用前沿的眼光去分析与探讨,吸取精华,传承文化,不断创新,以多元化、个性化的理念来设计出既有民族特色,又有现代感的产品;既能突出人物个性,又能体现极强的功能性,方便实用,时尚美观,突出现代人的身材、气质与品味,实现人们对人体曲线的需求。
多元化设计,走系列化、品牌化、国际化的道路
随着中国服装业的崛起,竞争成为了永恒的话题,并由原来的质量之争转为了品牌之争。树立鲜明的、完整的公众形象的品牌,往往能够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品牌能够成为销售的保证。品牌产品注重主题系列设计,在新产品的开发前,都需要确定好服装的设计主题,为设计师指明设计方向,有规划、有核心的进行服装的设计。而旗袍在设计上基本是没有核心或主题的,多采用单量单裁的形式进行制作,这样的产品不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因此,旗袍服饰只有通过树立独特鲜明的主题形象,才能够使得旗袍的发展充满生机与活力,以此来占据一定的市场。但在设施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一些关键的问题,如设计作品要具有新鲜感、时尚感,满足现代人们的心理需求,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建立品牌风格,把握服装产品的定位,将高贵典雅与时尚的合二为一,注重产品外形、品质、工艺的完美融合,以此来回应消费者对品质的要求等。
利用自动化生产,扩大旗袍的生产规模,逐步形成生态环保型产业
中国旗袍要想走向市场、走向国际,形成独特的产业,仅仅依靠家庭式的个体生产是做不到的。必须利用自动化的生产,提高生产效率,改进产品质量,扩大生产规模,以此来适应不断扩张的消费群体。除此之外,还需采用一体化的产业高端技术进行生产,使得旗袍时装化、流行化、工业化,达到多品种、少批量的生产。如根据品牌定位,进行实地考察,提取独有的、特色的民族元素,用计算机进行现代化旗袍制作,再利用各种服饰硬软件系统进行旗袍打板排料、款式构想与设计图的绘画、样板管理等,最后,使用服装CAM进行剪裁,周期较短,精度较高。此外,通过互联网还可以加大宣传力度,开拓和建立诚信的宣传和销售渠道,扩大消费群体,增加销售量。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人们更加注重对大自然的保护以及原生态的追求,用环保材料做成的服饰受到更多的欢迎。而旗袍在传统的手工制作中,一般采用柔滑的丝绸、棉等布料与刺绣工艺相结合,构成各种各样的精美图案,内涵丰富,环保舒适。因此,现代旗袍的设计,应将生态意识融入其中,使环保面料、自然纹样成为流行的主题,这将对经济发展做出重大的贡献。
大力培养技术型人才,提高旗袍产品的开发能力
在我国的服装设计行业中,基于对民族与时尚的把握不到位,既能深刻的知晓旗袍文化,又能把旗袍文化传承并在现代服饰设计中加以创新的设计师并不多。有的虽然都具备了专业的服装设计知识,然而却无法发掘出旗袍文化的实质,以至于设计出的作品千篇一律,带有极强的拼凑感,不具有任何的特色;有的了解旗袍文化,却又在服装设计知识上有所欠缺,在服装的设计结构上不够完美。因此,必须采取院校、企业等培养方式,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塑造,让他们受到民族传统文化与服装设计专业知识的双重熏陶,增强对高质量旗袍产品的开发能力。
综上所述,旗袍的现代发展呈现出强劲的生命力与竞争力,正在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世界时装舞台之上。因此,努力弘扬传统旗袍服饰文化成了我们每个中华儿女的共同责任与义务,以至于能够更好地推动旗袍工业化的发展,使其得以继承与创新。
结 语
旗袍既有传统的民族特色,又符合当代女性的审美情趣;既有定形的曲线美,又有朦胧的模糊美;既可以表现高端典雅,又可以展现简洁朴素。无论是旗袍的形、色、质、图案装饰等都能体现出悠久的历史文化及丰富的文化意蕴,是满族先民智慧的结晶。也正因为旗袍独有的民族韵味,所以仍能在遭受冷落、打击之后发展的更为成熟,这也是旗袍服饰的魅力所在。随着人们民族意识的不断觉醒,我相信,这会给旗袍服饰创造更大的生存空间,也会给旗袍服饰的发展带来更为宽阔的市场。
本文通过对中国旗袍文化较为初浅的研究,找出了旗袍服饰与现代服饰设计理念的契合点,并根据当今旗袍发展的现状及其优缺点,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由于自身能力有限,在研究旗袍的创新发展上还不够深入,论述的核心主要在于对旗袍定性的探索上,在现实的应用上还存在着诸多的欠缺。此后,还需要切实结合中国服装市场的特点,对中国旗袍的实际穿着情况进行深入地市场调查、综合分析并制定出可行性的方案,由此来充分挖掘旗袍民族服饰的商业价值,进而促进中国民族服装行业的发展,拖动中国旗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江南,谈雅丽.符号中国·旗袍[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8.
[2]袁杰英.中国旗袍[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
[3]周爱红.中国旗袍文化研究[D].陕西:西安工程科技学院, 2004.
[4]徐冬.中国红·旗袍[M].安徽:黄山书社,2011.
[5]高守信.说旗袍[J].文化长旅,1998,(5):45
[6]刘育红,姚海燕.论旗袍中体现出来的中国文化底蕴[J].包装工程,2002,(S1):43-44
[7]于君.女性与旗袍[M].辽宁:辽宁美术出版社,2001.
[8]王姝画.论旗袍款式的演变与发展[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3).
[9]江成,叶燕.论旗袍的创新发展[J].美术大观,2013,(4).
[10]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19-20.
[11]国文.从旗袍的演变及设计特色看服饰民族化与国际化[D].山东:山东大学,2010.
[12]胡小平.现代服装设计创意与表现[M].陕西: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13]盛羽.旗袍的历史演变及社会价值初探[J].浙江:宁波大学学报,2003,(3):92-95.
谢 词
回顾大学四年,顿时所有的真情实感涌上心头,曾经在校园里的每一个画面如电影般在我脑海中放映。有欢笑,有泪水,有挫折,有成长。感谢师长们对我的教导与包容,感谢舍友们对我的悉心照顾,感谢家人对我的无私奉献。因为你们,我的学习和生活变的充实而美好,因为你们,我的心里才能存有永恒的记忆和无限的感动。在此论文完成之际我向所有的师长、朋友和亲人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本论文是在屈华导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从论文的选题到具体的写作,导师都给予我许多创造性的建议与帮助,以致我能顺利的写完这边论文。导师严谨的治学态度、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都让我受益匪浅,并激励着我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踏踏实实的做人、实事求是的做事。在此,对屈华导师的淳淳善诱和深切关怀表示感谢,并祝您身体健康 、工作顺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