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宿舍人际关系在大学生中的重要性使得其成为探讨大学生生活学习,身心健康的热点话题之一。在以往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探讨中,要么偏重于研究某些具体变量的关系或影响,要么偏重于概括性的简要描述其影响因素和问题解决方法,而这两方面却缺少联系性和一致性。所以本文则力求系统的全面的描述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各方面:含义、特性、发展、分类,以形成整体的框架结构,同时也结合该框架结构就其影响因素和问题解决等方面作简要叙述,力求寻求一个由系统结构框架到具体问题的全面的一致的宿舍人际关系探讨方式。
[关键词]:大学生 宿舍人际关系 发展 塑造
正如新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沙利文所说:人是人际的存在,人在本质上是离不开人际情景的。每一个个体都生活在各种各样的现实的,集体的人际关系中,即自我的发展,心理的调适,信息的沟通,各种不同层次需求的满足和协调都离不开人际关系。这对于大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大学是同学们走向人生的前奏,几年的大学生活是个体习得知识,发展人格品质,获取各种能力的重要阶段,而这时期的人际交往,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发展,身心健康等则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大学生宿舍是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必要场所。宿舍构成了一个相对密集的人际空间,在这个空间中更多的体现出宿舍人际关系自发的共建的特点。在一般的课堂环境中大家倾向于遵循集体规范性要求,在其它公共场合,个体的表现也会有各种。而宿舍是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这会使个人的性格品质,生活习惯等各方面更加彰显。因此在宿舍中形成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各方面的影响和作用更有力,更宽泛。所以宿舍人际关系是探讨大学生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 宿舍人际关系的内涵与种类
既然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对大学生是举足轻重的。那么首先就要明确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具体含义,及其所具有的特性和分类。
(一)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内涵
要了解宿舍人际关系的内涵,首先就需了解什么是人际关系。在郑全全和愈国良共同编著的《人际关系心理学》中分别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对其作出定义,他们认为:“从广义上看,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社会中的所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切方面”;“从狭义上看,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 [1]。也有人将人际关系看作是静态角度的人际交往,是通过交往所产生的情感积淀,是人与人之间相对稳定的情感纽带[2]。
根据以上对人际关系的定义,结合宿舍这特定群体,可以将宿舍人际关系理解为:由学校固定安排的学生个体,在宿舍这个特定环境中,因自身需要通过相互交往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长期心理关系。同时既然宿舍人际关系是静态角度的人际交往,是宿舍人际交往的一种结果状态,这也就说明在探讨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时,也要注重考察宿舍人际交往,两方面是一个连续的统一体。
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既具有与一般人际关系相似的特征,也有许多自身特有的特点。从其概念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得七个特性:个体性,整体性,动态性,紧密性,非选择性,长期性,彰显性。
1. 个体性
个体性是从单个宿舍成员的角度来说的。每个成员都要分别与其他各个成员发生相互关系作用,从而形成一个以自身为中心向外辐射的人际关系状态。自身与其他各个成员的人际关系力量的强弱是不同的。个体不一定达到与任何一位舍友都是紧密的好的状态,但当自身与其中任何一个成员出现不好的状态时,就会对个体产生或多或少的消极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个体都有这样的感觉:我与你正常关系下不说话没有什么,但是若是因为相互间有问题而不说话则可能会感到受影响。
2. 整体性
整体性具体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这种整体性是宿舍成员间形成稳定的人际关系模式的结果。主要有以一个成员为中心形成的领导型的结构模式,宿舍成员平行相互作用的平行结构模式,或几个人构成一个小群体的小组结构模式。另一方面,这种整体性是整个宿舍人际关系在个体心中或展现给外界的形象,如:团结的,融洽的,松散的,这均是整体性的表现。
因此宿舍人际关系不仅仅是个人的人际关系,而也是整个群体的人际关系。所以在处理解决相关宿舍人际关系问题或进行相关的探讨时应该从个体和整体两方面去把握。
3. 动态性
宿舍人际关系是一种动态的状态。这种动态是宿舍成员之间人际交往,相互作用的结果。无论从个体角度还是整体角度看,宿舍人际关系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这种稳定性是对一种动态变化的平均而言的,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宿舍成员的相互作用作为一种内驱力使得宿舍人际关系时刻处于一种两极变化之中。这种变化即可能会使宿舍人际关系倾向于协调,也可能会使其失调破裂。所以宿舍人际关系形成后并非一成不变的。对于不良宿舍人际关系我们要通过人际交往相互作用促进其向协调方面发展,对于良好的人际关系我们则需要不断进行维系性人际交往。
4. 紧密高频性
这是宿舍人际关系的重要特点之一。紧密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指宿舍成员在空间距离上接近,而空间距离是影响人际交往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一方面是由宿舍这一客观环境所决定的。另一方面是指相互间情感上的紧密性。宿舍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要亲近于普通同学关系,许多要好的朋友都是出自于同宿舍舍友。高频性是指宿舍成员接触上的频繁性。宿舍成员间几乎是一种连续性的接触状态,这使其远远频繁于一般的人际交往。
紧密性与高频性是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成员间接触越多,其关系则更加紧密,反之成员关系的紧密促进了其相互接触。这使得宿舍成员的相互作用程度要明显大于一般的人际交往,使宿舍成员之间更加相互了解,同时其中的问题冲突较其他人际关系也更容易发生。
5. 非选择性
非选择性是指宿舍成员的构成具有指定性和被动性[3]。即大学生从入学之始,宿舍成员的安排和搭配上是由学校决定的,而且是固定不变的。这使得在宿舍人际关系交往中缺少根据自己意愿选择对象的自主性,而不同于其他一般的人际交往那样更具有自由选择性。而许多宿舍人际关系问题的产生和难以解决的原因都与这有关。
6. 长期性
人际关系按时间长短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短期关系,一种是长期关系,而宿舍人际关系则归属于后者。宿舍成员的组成将由入学开始一直持续到大学结束,期间只是假期的间隔。宿舍人际关系的这种长期性使得宿舍成员个体面对不可避免的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不能同短期关系那样随关系的解除而消失,因此只能长期去面对,承受,寻求解决,这样身心健康等各方面会长期受其威胁。所以宿舍人际关系对个体的心理有着更大的考验。
7. 彰显性
彰显性是指宿舍成员行为品质等各方面的显现。宿舍可以说是学生个体的另一个家,在中环境中宿舍成员的表现不像在其它公共场所一样去包装自己,他们更容易显现出自己真实的一面,因而在一些细节包括生活习惯,行为方式方面不再那么顾及。一方面来讲这样有利于宿舍成员个体在脱离真实家庭后仍寻得到家的感觉,能有一个不用很累的去“注重形象”,而可以表现真实自己的地方。这将有利于其减轻压力放松自己,有利于其身心健康。但同时另一方面来讲,这也更容易因成员间各方面的差异引发相互间的问题冲突。
正是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以上特性体现出了宿舍人际关系对大学生影响的广泛与紧密。
(二) 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分类
具有以上共同特性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最终形成的类型却不尽相同。普通所说的人际关系有多种分类方法和分类依据。可以以交往的不同角度划分,如:交往频率,交往层次;可以从心理学角度划分,如:按需求性质,喜欢程度;还可以按心理需求划分,如:包容的需求,控制的需求,情感的需求[4]。而对于宿舍人际关系,我们可以分别从整体发展角度和个体交互发展角度对其进行类型的划分。两种角度并不是绝对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
1. 二元关系
这个角度是以宿舍人际关系的个体性为基础的,宿舍成员间不同的相处态度和行为表现最终形成不同的个体关系状况,所以按照宿舍成员在交往时的行为表现和态度表现及问题情况可将个体间宿舍人际关系分为四种类型:亲密型,友好型,隔阂型和对立型。
(1) 亲密型
这种类型的个体间是一种好朋友的关系。他们之间的关系有许多好的而品质特点: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彼此间有更多的无私和真诚,相互间有更多的自我暴露和情感交流。这种类型可能使他们成为宿舍中的小群体,但小群体的关系并不都为亲密型。他们之间即使会产生问题,良好的品质也会使其及时的得以解决。
(2) 友好型
这种类型的个体间也存在着亲密型的许多好的品质特点。但其主要区别是他们相互的自我暴露和无私较少,而较多的是利益性,相互间更多的是情感探索。他们也可能因为行为一致形成小群体。在问题冲突出现后也会及时解决。
(3) 隔阂型
这种类型的个体间有两种情况,一是由于双方间缺乏交流沟通或交流沟通存在障碍而引起。此种情况双方之间并没产生问题冲突,他们表现为不太沟通,一般为各行其是。另一种情况是双方之间或一方对另一方存在着某一方面的不满,这并不太影响他们其他方面的交往。隔阂型人际关系间若出现问题,则解决上缺乏及时性。
(4) 对立型
这种类型的宿舍人际关系往往是由于个体间的问题冲突得不到解决而形成的。个体间的表现与隔阂型类似,不同的是他们相互的沉默中存在着一种对抗的力量,有时也会以行为方面体现,像故意影响对方。这种类型的个体间关系往往由于这种个体间对抗作用的存在而给对方产生较大的影响。
2. 群体关系
这个角度是以宿舍人际关系的整体性这一特性为基础的。庄国波和唐平秋从宏观上将宿舍人际关系分为:和谐型、弱和谐型、松散型、小群体型、和失控型;孙西军将其分为:和谐型、弱和谐型、友伴群型、孤立单个成员型和失控型。这里按照宿舍成员的结合形式和关系状况将宿舍人际关系从整体角度划分为和谐型,松散型和失控型三种。
(1) 和谐型宿舍人际关系
宿舍人际关系的和谐型有两种情况,一是指没有问题的和谐,这是普遍认同的一种情况,即只要宿舍成员之间相互没有摩擦冲突和矛盾,宿舍人际关系便达到了一种和谐状态,这是一种较理想的状态。另一种情况是指有问题的和谐,一般认为出现了问题便是失调不和谐,但在宿舍人际关系中我认为成员间存在问题,但同时存在及时解决问题的方法,使问题及时解决,这也是一种和谐。
第一种情况是人与人之间的协调一致,第二种情况是问题与解决问题的一致配合。但两种情况都需要包容,理解,坦诚等良好品质。这种类型的宿舍人际关系一般表现为团结,较关心宿舍整体形象,对集体事情表现得积极热情,有较多的共同活动。
(2) 松散型宿舍人际关系
松散型宿舍人际关系中,宿舍成员间会经常存在问题,而存在的问题中部分是能够及时有效解决的,而另一部分是没法克服或不能及时解决的,但这些问题没有造成成员无法承受的消极影响。这种松散不仅会引起成员单个个体间的问题而且可能造成小群体之间的问题。这种宿舍类型的宿舍人际关系一般表现为相互间不太关心,缺乏很好的交流与沟通,对集体的事情缺少积极性,并缺少集体活动。
(3) 失控型宿舍人际关系
这种类型的宿舍人际关系是松散型关系的继续恶化的结果。是由于宿舍成员间存在持续得不到解决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超过了成员的承受力,此时宿舍成员团体不但不能满足成员需要,而且使其受到无法忍受的影响。此时会导致某些成员或小群体脱离出去。这种类型的宿舍人际关系几乎无团结可言,相互间,小群体间是对抗状态。
每个个体在与其他成员交往中会同时存在许多种类型的个体关系,即与这个人是亲密关系而与另一个人却只是友好的关系而已。一个宿舍内成员之间的个体关系类型会最终影响整体的宿舍关系类型。和谐型宿舍人际关系主要有亲密型个体关系,友好型个体关系;松散型的个体关系便也包含了隔阂型个体关系,或极少的对立型个体关系;而失控型宿舍人际关系则更多的是隔阂型个体关系和对立型个体关系。因此宿舍人际关系整体性的分类和个体性的分类是相互联系的。
二. 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发展
探讨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其发展问题是不可忽视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形成于发展与普通人际关系有相似之处但又不尽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对象的选择范围和个体的自主性上。一般的人际关系的形成发展中可选择对象的范围较广,而且个体具有很大的自主性。而宿舍人际关系的形成则不然,它的对象是由学校固定的而且范围较小,一般为4—10人。宿舍人际关系的发展是一个逐步加深的过程,具有以上特性的宿舍人际关系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初始阶段,磨合阶段和稳定阶段[5]。
1. 初始阶段
这是宿舍成员之间初次见面及以后的一段时间。此阶段中的宿舍成员只是由学校固定安排与一个宿舍之中,相互之间素不相识,因此个体之间的相互暴露很少。此时每个人都会尽量展现自己好的一方面,交往中的人格面具在起着很大的作用,而且他们的行为表现也很拘束。在此期间他们可能会一起参加活动,共同生活,增进了解和友谊,也可能会由于沟通频率和强度的差异形成几个小群体,但这些都是不稳定的。在这阶段的宿舍人际关系中问题冲突是最少的,几乎是协调和谐的,但其持续时间较短。
2. 磨合阶段
随着时间的流逝,室友之间对彼此的性格,脾气的了解增多,室友关系进入磨合阶段。此阶段中的宿舍成员之间由于进一步的熟悉,沟通交流也越来越多,所谈话题也更加广泛,这标志这着他们相互作用更加自我暴露,他们的表现也更加随意,不像初始阶段那样拘束。由于时空上过于接近,交往过于频繁,伴随个体之间行为表现的随意性增加,宿舍成员之间开始有相互不满意的行为性格,出现问题冲突,比如:不爱干卫生,休息时间影响他人等。这是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较长阶段。
3. 稳定阶段
此阶段是宿舍人际关系的而进一步发展,在这个阶段中宿舍成员之间会通过对对方的行为表现的观察感触,深入了解对方。因此此阶段是人格的相互发现阶段,是在对各自自我暴露和行为表现中形成的最终总结。如果宿舍成员能够建设性的处理问题,顺利渡过磨合期,则会形成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交流,相互照顾的友谊,反之会因相互猜疑,气氛压抑,感情冷漠使得关系越来越疏远。这两极维度上的关系会逐渐稳定下来,此时对于良好的人际关系一极对出现的问题会很容易解决,而对于疏远的人际关系一极,则易使出现的问题恶化。此阶段中,个体间形成了稳定的看法,即对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当然由于宿舍的动态特性,所以这里的稳定阶段是相对的,只是此时要再改变成员间的作用强度和方向就需更大努力。
三. 宿舍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
宿舍人际关系经过发展的各个阶段会最终形成不同的类型,而指引某个宿舍人际关系朝某种类型发展的便是宿舍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无论从整体角度还是个体角度,在宿舍人际关系类型中有无问题和问题能否及时解决是决定分类的一个重要依据,所以影响宿舍人际关系的因素可以从影响问题发生和问题解决的因素中寻得。总结起来总共有两大方面六个因素:一是主观方面的生活习惯,性格特征,人际交往;二是客观方面的家庭因素,制度因素,宿舍本身的因素。
(一)个体因素
1. 生活习惯
所谓的生活习惯便是个体在过去的生活过程中固定下来的经常的稳定的行为方式。生活习惯主要影响到问题的产生与否。生活习惯导致问题出现有三方面:一是生活习惯差异性导致问题出现,如:有的好早睡早起,有的好晚睡晚起。二是生活习惯相似但时序差异引起问题,如:两人都爱听音乐,而一方在另一方学习时听。三是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导致问题,如:不爱干卫生。
2. 个性特征
个性特征即影响到问题的产生与否,又影响到问题的解决。个性差异往往容易导致问题出现,如:开朗的一方可能会因另一方的沉静不说话为相互隔阂;同时个性相似也可能引起问题,如:两个脾气急躁的人容易争吵。而除此之外某些良好的个性品质,如:宽容,理解等会有利于减少问题的发生,有利于其解决。
3. 人际交往与沟通技能
人际交往也同时影响着问题的产生于解决。有效地人际交往与沟通能使个体间相互了解,从而减少因各种差异而带来的问题,同时有效地人际交往能够促进问题的解决,因为问题解决的本身就需要相互沟通。
(二) 环境因素
1. 家庭因素
这方面的因素主要是间接的起作用,而不是直接导致问题出现。有作者将家庭因素分为四个方面:家庭结构,家庭文化,家庭经济,家庭关系。但无论哪一方面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生活习惯,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影响。
2. 制度因素
学校制度是影响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另一个客观因素,主要是指宿舍方面的制度。宿舍制度的合理与完善有利于减少宿舍问题的发生,同时在某些问题发生后能够提供一个解决的参考依据,如:学校规定宿舍每天都要保持卫生,否则追究当天的责任人,这样便能减少宿舍内因干卫生而导致的问题。因此宿舍制度的作用在于对宿舍成员行为起规范作用。
3. 宿舍本身的因素
以上各因素均是外界对宿舍人际关系的影响,除此之外还有宿舍人际关系本身特性的影响。宿舍人际关系有七大特性:个体性,整体性,动态性,紧密高频性,非选择性,长期性,彰显性。前三方面主要方便与对宿舍人际关系的探讨分类,后四个方面则主要影响到宿舍人际关系问题的发生和问题的复杂程度。紧密高频性使得以上各因素得以频繁的相互作用,从而增加了问题的可能性。非选择性使宿舍成员被动结合,磨合中问题更易发生。长期性使得未解决问题长期困扰个体并形成积累,易发生更严重的问题。
可以看出宿舍本身的特性,一方面对成员个体关系起直接影响作用,另一方面这些特性影响到以上其它各因素的作用程度,从而间接影响个体人际关系。
影响宿舍人际关系的各因素不是的,而是相互作用的,相互联系的。他们共同影响着宿舍人际关系,从而增加了宿舍人际关系问题的复杂性。
四. 如何塑造良好的宿舍人际关系
(一) 良好宿舍人际关系的标准
对宿舍人际关系各方面的探讨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学生个体能够建立良好的宿舍人际关系。而具体怎样才算是良好的宿舍人际关系呢,这可以从整体和个体两个角度来看。整体上来讲,良好的宿舍人际关系是指和谐型宿舍人际关系,即没有问题或有问题但能够及时解决。个体上来讲,则以相互间没有隔阂和对抗为依据。但总的来说良好宿舍人际关系的标准应是宽泛的,笼统的,而不是绝对要做到什么。因此无论问题发生与否,问题解决与否均以不对团体或个体产生消极影响为标准。
(二) 塑造良好的宿舍人际关系
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塑造是指在上述整个宿舍人际关系结构中,以宿舍人际关系的特性为基础,根据其不同的发展阶段和不同的类型,调节各影响因素使其朝某一方向发展的过程。良好宿舍人际关系的塑造便是使其向积极一方发展。我们可以从其发展阶段或不同类型中将宿舍人际关系的塑造分为三个方面:构建型塑造、维系型塑造、纠正型塑造。
1. 构建型塑造
良好宿舍人际关系的构建型塑造主要是发生在其初始阶段和磨合阶段。在构建时期,由于其不稳定性,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可塑性最大。所以各影响因素的变化能够很快的改变宿舍人际关系的发展极向。因此此时是宿舍人际关系将各影响因素调整到积极一向,即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性格特征的最佳时期,因为此时个体成员良好行为的表现会即刻有改善宿舍人际关系的效果。所以个体成员因受强化的作用而有更大的动力去促使宿舍人际关系积极发展。
宿舍个体成员要做的就是注意自身的生活习惯和性格特征及行为表现对他人的影响,以积极尽快的做出调整,保留好的一面,改正消极的一面。并积极的沟通交流,坦诚相见,以获得相互的理解与宽容。
2. 维系型塑造
良好宿舍人际关系的维系型塑造是主要发生在其稳定阶段,这里的维系仅仅是指在上述的塑造中形成的良好关系的维系。由于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具有动态性,所以即使在稳定阶段对于已是良好人际关系的宿舍仍需要保持已养成的好的生活习惯和性格特征,以进行维系型交往。此时期的塑造个体成员要做的是,不能因相互间已经十分了解,已经有很好的关系而认为自身的一些不适当的行为习惯可以过分的展现出来,因为此时对于良好的宿舍人际关系中,虽然相互间对于一些问题能及时恰当的解决,但是若持续出现问题,那么它也会逐渐产生消极影响。
3. 纠正型塑造
对于维系型塑造方面是指宿舍人际关系发展为和谐型或亲密友好型后所采取的措施。而当宿舍人际关系发展为稳定阶段形成松散型或时空型关系时,则需要采取适当措施予以纠正。此时要再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性格特征则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因为宿舍人际关系对宿舍成员间行为改变不再同构建塑造型那样敏感。但其动态性决定着其仍可向积极一向发展,所以个体应该意识到这一点,相互间加强沟通交流,继续努力培养好的生活习惯和性格特征。
此类型的塑造中,对于部分时空型等难以维持的挽回的宿舍人际关系,则可在调整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采取其它方式:调宿舍、和自我调节。
(1)调宿舍
对于已经失控而无法挽回的宿舍,尤其是当个体长期受问题的消极影响而感到不适时,则只能调宿舍。有人也反对调宿舍这种方法,原因在于:一他们认为这是在逃避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二宿舍成员之间,特别是在进入到宿舍人际关系发展的后两个阶段时,已经相互了解,形成一种较紧密的关系,因此会倾向于排斥调入者。这种说法不无道理。但首先调宿舍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是个体在通过其它途径无法解决问题,消除消极影响的情况下采取的措施。其次,大多数情况下能否被新宿舍接受取决于调入者自身。所以个体调宿舍时首先要真实的反省自己,正确的自我评价,找出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正。其次,个体不能将过去的缺点带入新宿舍成员其中,要尽力为他人着想,否则便易受到排斥。最后,个体要尽量与每个新成员积极沟通,做到相互熟悉,以快速融入其中。
(2)自我调节
自我调节是指个体对自身所经历的经验已开放的态度予以接受,从而使心理倾向于一种协调平衡,即面对外界的经验刺激给以调整,避免消极体验的过程。有效地自我调节有利于实现大学生人际适应,即主动调节自己的心理观念和行为模式去适应新的社会群体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过程[6]。自我调节有两方面:一是积极发展情商,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二是构建合理的认知结构,正确合理的对待经验,解释经验,培养自我认识与接受的能力。
良好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塑造不是一个阶段性的任务,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所以无论在宿舍人际关系的哪一阶段,无论是宿舍人际关系的哪一类型都需要个体成员不断的努力。
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探讨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具体有两大方面:一方面是针对宿舍人际关系具体细节的探讨,如:分析某些具体变量的影响,或仅仅针对性的详细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法等。这类探讨往往无法宏观把握整个宿舍人际交往的结构框架。而另一方面则与之相反,其主要是对宿舍人际关系进行整体描述,所以在具体解决方法和细节方面较为粗略。两方面各有优点,所以在以后的探讨中我们应该注重两方面的结合,在整体结构框架内作细致的研究,在整体框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使整体与细节相互一致,如此才能促进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探讨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目录:
[1] .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主编:冯正直 副主编:王韬 吴明霞 2004.12第一版2004.12第一次印刷 第五章 大学生人际适应第一版P 123
[2]. 《大学生心理行为指导》 山海大学出版社 主编:黄江 张佩珍 副主编:王馥明 顾惠云 2003.2第一版 2005.3第一次印刷 第七章 大学生交往心理P 184
[3]. 《诺贝尔医学奖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国城市出版社 段志光著 2009.9第一版 2009.9第一次印刷 第六章 人际关系研究 P213
[4]. 《大学生健康心理学》党校出版社 主编:郭国际 周用恒 唐大中 2008.11第一版 2008.11第一次印刷 第五章 人际交往
[5]. 《大学生社会心理》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主编:陶国富 王祥兴 2005.5第一版 2005.5第一次印刷 第五章 大学生的人际冲突与合作P 132
[6] .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主编:冯正直 副主编:王韬 吴明霞 2004.12第一版2004.12第一次印刷 第五章 大学生人际适应第一版P 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