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A3时,边际产量为0,总产量达到最大值,若继续增加可变要素,总产量反而减少当A>A3时,边际产量小于0,总产量减少,可变要素投入过多,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首先,随着劳动量的增加,最初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都是递增的,但各自增加到一定程度之后分别递减,从图上看TP、AP、MP都经历一个递增而后递减的过程。
其次,MP曲线和AP曲线一定相交于AP曲线的最高点,在相交前AP递增,相交后AP递减。
第三,当MP=0时,总产量达到最大。据此,我们把劳动投入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
第一阶段(Ⅰ),是劳动量从零增加到A这一阶段。在这一阶段,平均产量一直上升,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这说明增加劳动量是有利可图的(这是因为相对于固定的资本来说,劳动量缺乏,所以劳动量的增加可以使资本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第二阶段(Ⅱ),此时,平均产量开始下降,但边际产量仍然大于零,因此总产量仍一直增加,如果为了获得最大的产量,劳动量则可以增至B点为止。
第三阶段,是劳动量增加到B点之后这一阶段,边际产量为负数,总产量开始绝对减少,此时劳动投入是绝对的太多。
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区
一般而言,劳动投入(可变要素的投入)到第Ⅱ阶段最合适,但劳动量的投入究竟在这一区域的哪一点上,还需要结合成本来考虑。
为什么公共物品会造成市场失灵?
公品是指消费过程中具有非排它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所谓非排它性也就是一当这类产品被生产出来,生产者不能排除别人不支付价格的消费。因为这种排它,一方面在技术上做不到,另一方面却使技术上能做到,但排它成本高于排它收益。所谓非竞争性是因为对生产者来说,多一个消费者,少一个消费者不会影响生产成本,即边际消费成本为零。而对正在消费的消费者来说,只要不产生拥挤也就不会影响自己的消费水平。这类产品如国防、、航标灯、路灯、电视信号接收等。所以这类产品又叫非盈利产品。从本质上讲,生产公品与市场机制的作用是矛盾的,生产者是不会主动生产公品的。而公品是全社会成员所必须消费的产品,它的满足状况也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福利水平。这样一来公品生产的滞后与社会成员与经济发展需要之间的矛盾就十分尖锐。
市场失灵简单的说就是市场在配置资源时候的无效或者低效。
很显然,公共品不能由市场进行有效的供给~
因此公品会导致市场失灵的
1.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条件有:完全信息,理性人,无市场势力,产权明晰,交易成本为零。只要有一条破坏,市场就失灵。
2.在其他条件都不变的前提下,如果一种物品的产权不容易明晰(要明晰这种物品的产权,交易成本可能会高到无穷大),那么市场就会失灵(如果原来已经处于失灵状态,那么现在失灵的状态会更加严重)。
3.因为公共物品既无排他性又无竞争性,因此产权不容易明晰。例如,你可能无法明晰灯塔的产权。因为即使灯塔名义上属于你,而实际上还是属于所有人。因为包括你在内的任何人都可以既无竞争又无排他地使用灯塔来照明。
4.结论:公共物品会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是,明晰公共物品产权的交易成本高昂,因此市场配置是无效率的,从而导致失灵。
试解释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
第一,价格水平上升时,实际货币供给下降,货币供给小于货币需求,导致利率上升,投资下降,总需求量减少。
第二,价格总水平上升时,资产的实际价值下降,人们实际拥有的财富减少,为了保持一定量的财富,人们必然增加储蓄,减少消费。
第三,价格总水平上升时,人们的名义收入水平增加,会使人们进入更高的纳税等级,从而增加人们的税收负担,减少可支配收入,进而减少消费。
第四,国内物价水平上升,在汇率不变条件下,使进口商品的价格相对下降,出口商品的价格相对上升,导致本国居民增加对国外的商品购买,外国居民购买本国商品减少。因此,净出口减少。
另外给楼主补充:
2、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1、如果经济处于中间区域,任何移动IS、LM曲线的因素,都将移动总需求曲线:
自发支出增加导致的IS曲线的右移、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导致的LM曲线的右移,将右移总需求曲线。
而储蓄、税收与进口的增加所导致的IS曲线左移、货币供给量的减少所导致的LM曲线,将左移总需求曲线。因此,扩张性财政与货币,将增加总需求,右移总需求曲线;紧缩性财政与货币,将减少总需求,左移总需求曲线。
2、特殊情况下,IS曲线的移动或LM曲线的移动不一定能移动AD曲线
(1)在凯恩斯区域,LM曲线的移动不能移动AD曲线:货币供给的增加,不会降低利率,增加投资,从而增加总需求;
(2)而在古典区域,IS曲线的移动不能移动AD曲线:扩张性财政产生的挤出效应极大,以至于总需求不变。
无差异曲线主要有一下四个特征;
第一,假定每个商品都被限定为多了比少了好,那么无差异曲线一定向右下方倾斜,就是说,其斜率一定为负。只是在特殊情况下,即当
某种商品为中性物品或令人讨厌的物品时,无差异曲线才表现为水平的或者垂直的,甚至是向右上方倾斜,即斜率为正。
第二,在每种商品都不被限定为多了比少了好的前提下,无差异曲线图中位置越高或距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消费者的满足程度越高。
换句话说,较高无差异曲线上所有商品组合的效用高于较低的无差异曲线上所有商品组合的效用。
第三,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这是因为两条无差异曲线如果相交,就会产生矛盾。只要消费者的偏好是可传递的,无差异曲线就不可能相交。
第四,无差异曲线通常是凸向原点的,这是由于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所决定的。
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类似于生产者的等产量曲线。
说明总产量,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三条曲线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1)总产量曲线上任何一点对应的边际产量数值上就等于该点的切线斜率。在可变要素投入刚开始的时候,边际产量也就不断递增,对应的总产量曲线的切线斜率为正,且不断增大;当边际产量达到增大值时,总产量曲线上对应点的切线斜率最大,而且这也是总产量曲线的拐点;若继续增加投入,边际产
量就会逐渐减少,因此总产量曲线向上凸。当边际产量为零时,这时总产量达到最大值。即,当MPL>0,TP上升;当MPL<0,TP下降;MPL=0,TP为最大值。
当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时,平均产量递增;当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时,平均产量递减;当边际产量等于平均产量时,平均产量最大,边际产量曲线必定通过平均产量曲线最高点。即当MPL=APL时,APL达到最大值。
因为APL=TP/L正是总产量曲线上该点与原点之间的连接线的斜率。
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是什么?
(一)市场上有众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任何一个生产者或消费者都不能影响市场价格。
(二)企业生产的产品具有同质性,不存在差别。
(三)生产者进出市场,不受社会力量的。
(四)市场交易活动自由、公开,没有人为的。
(五)市场信息畅通准确,市场参与者充分了解各种情况。
(六)各种资源都能够充分地流动。
公共物品的特征是什么?
1、公共物品都不具有消费的竞争性,即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向一个额外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的边际成本为零。
2、消费的非排他性,即任何人都不能因为自己的消费而排除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
3、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公共物品是向整个社会共同提供的,整个社会的成员共同享用公共物品的效用,而不能将其分割为若干部分,分别归属于某些个人、家庭或企业享用。或者,按照谁付款谁受益的原则,限定为之付款的个人、家庭或企业享用。
4、具有消费的强制性。公共物品是向整个社会供应的,整个社会成员共同享用它的效用。公共物品一经生产出来,提供给社会,社会成员一般没有选择余地,只能被动地接受。换句话说,公共物品不是自由竞争品,它具有高度的垄断性。公共物品的这一性质,提醒人们必须注意公共物品的质量和数量。公共物品的废品、次品决不能流入社会,一旦流入社会,其危害性远远大于私人产品。公共物品的数量不足,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其危害性也是明显的。公共物品生产供应过度,对社会也会带来消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