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实证分析—基于FDI区域分布不均衡的角度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4 00:08:18
文档

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实证分析—基于FDI区域分布不均衡的角度

武汉东湖学院期中论文题目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实证分析—基于FDI区域分布不均衡的角度院(系)管理学院专业物流管理年级09级学生姓名李雄方学号20090400901015指导教师曹雨二○一一年十二月目录内容摘要1关键词1Abstract:1Keywords:2一、导言2(一)选题背景2(二)研究思路及内容2(三)论文的研究方法2二、文献综述3(一)外商直接投资概念的界定3(二)区域划分的依据3(三)新经济增长理论3(四)内生经济增长理论4(五)FDI的作用机制4三.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状况5(一)
推荐度:
导读武汉东湖学院期中论文题目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实证分析—基于FDI区域分布不均衡的角度院(系)管理学院专业物流管理年级09级学生姓名李雄方学号20090400901015指导教师曹雨二○一一年十二月目录内容摘要1关键词1Abstract:1Keywords:2一、导言2(一)选题背景2(二)研究思路及内容2(三)论文的研究方法2二、文献综述3(一)外商直接投资概念的界定3(二)区域划分的依据3(三)新经济增长理论3(四)内生经济增长理论4(五)FDI的作用机制4三.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状况5(一)
武汉东湖学院期中论文

题 目  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实证分析—基于FDI区域分布不均衡的角度 

               

院 (系)          管理学院            

专    业           物流管理            

年    级            09 级              

学生姓名           李雄方              

学    号           20090400901015      

指导教师           曹雨                

二○一一 年  十二  月

目录

内容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2

一、导言    2

(一)选题背景    2

(二)研究思路及内容    2

(三)论文的研究方法    2

二、文献综述    3

(一)外商直接投资概念的界定    3

(二)区域划分的依据    3

(三)新经济增长理论    3

(四)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4

(五)FDI 的作用机制    4

三.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状况    5

(一)我国经济总量快速发展    5

(二)我国经济总量快速发展    5

(三)我国经济结构趋向合理    6

(四)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状况    7

四.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区域分布的空间格局    9

(一)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9

(二)外商直接投资产业结构分布的差异    10

(三)外商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布差异    11

五、FDI 在各地区的效率差异对各区域经济的影响    12

(一)模型的建立    12

(二)模型检验和结果分析    12

(三)结论    13

六、提高FDI 对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贡献率的对策建议    14

(一)加快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14

(二)发展集聚经济    14

(三)改善中西部地区投资软环境    15

参考文献:    16

内容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无论从整体上还是从局部来看经济建设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东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中部次

之,西部最低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格局不但没有缩小反而还有所扩大。

本文首先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和外商直接投资在各区域的分布状况进行分析,得出二者都具有东高西低的格局特征的结论。然后,在假设外商直接投资区域分布不均衡是导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实证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区域分布不均衡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影响,并得出这样的结论:FDI 分布不均衡加剧了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并且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90.66%,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66%,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55.18%都是由于FDI 的分布不均衡造成的[1]。最后,依据外商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理论和外商直接投资技术外溢理论,从引进和有效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差异,FDI,分布不均衡,协调发展

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 policy, our country economy has developed fast. regardless of from partial and overall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achieved the great achievement. While economical fast development, the east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is high, middle is slow, the westregional economies development isslower.difference'spattern does not have the reduction instead also to have the expansion.

    This article first carries on the analysis to our country regional economie development condition and the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the various regions' distributed condition, east obtains the two to have gao xidi the pattern characteristic conclusion. Then, since the supposition foreign merchant direct investment regional distribution imbalanced has been causes the reform and open policy in our country regional economies developme difference important attribute foundation, through the empirical analysis foreign merchant investment regional distribution not balanced IV to the regional economies development difference's influence, and draws such conclusion: The FDI distribution was imbalanced intensifies our country interzone economic development not to be balanced, and the eastern area and thewestern area economic growth difference 90.66%, the eastern area and the middle area economic growth difference .66%, the middle area and the western areaeconomicgrowth difference 55.18% were because the FDI distribution was imbalanced creates. Finally, the basis foreign merchant direct investment position choice theory and the directinvestment overflow theory, from the introduction and effective use foreign merchant investment's angle embarking, proposed promotes the regional economies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suggestion.

Key words: Regional economies difference, FDI, Distribution unbalanc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一、导言

(一)选题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深,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配置的势头明显加快。FDI作为一种集资金、技术、管理于一体的特殊资本的流动形式,也在世界范围内寻找能给其带来利润最大的理想投资点。我国作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发展中国家,日益成为FDI投资的热点地区。

我国经济30年的持续高速增长,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已成为世界经济中的新亮点。然而,这种增长却是不平衡的增长,区域差距越来越大的趋势,也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出现了东部地区发展远远快于中西部地区的“东部隆起、中西部塌陷”的经济地理现象。

(二)研究思路及内容

本文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状况出发,通过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状况的分析得出结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呈自东向西递减的阶梯状分布格局。然后对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各地区的分布进行分析,得出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相似的格局,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各地区的分布不均衡呈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在此基础上作出假设外商直接投资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因素,利用计量方法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各地区分布不均衡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最后,基于中西部地区在收外商直接投资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中西部地区有效引进、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一些对策建议。

(三)论文的研究方法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形结合,主要是运用我国各区域的统计数据分析FDI 与

各区域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以经典的经济增长理论

为指导,运用时间序列分析的方法分析FDI 的区域分布不均衡对区域经济发展产

生的影响

二、文献综述

(一)外商直接投资概念的界定

外商直接投资 指外国企业和经济组织或个人(包括华侨、港澳台胞以及我国在境外注册的企业)按我国有关、法规,用现汇、实物、技术等在我国境内开办外商独资企业、与我国境内的企业或经济组织共同举办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作经营企业或合作开发资源的投资(包括外商投资收益的再投资),以及经有关部门批准的项目投资总额内企业从境外借入的资金中国区域划分说明。本文采用我国统计局对外商直接投资的规定,以利于分析。

(二)区域划分的依据

我国经济区域划分普遍采用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四大区域的划分方法。东部包括北京、河北、天津、山东、江苏、上海、福建、浙江、广东、广西、海南11个省市区,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区,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6省区,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12省(市)自治区[2]。本文所采用的区域划分与目前所采用的区域划分不同,主要是出于以下两方面的考虑:一是自2004年以后国家统计年鉴不在统计各省每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而中国投资指南网统计各区域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仍相似,辽宁与东部地区各省市的经济发展状况发展相似,因此把吉林、黑龙江划入中部地区把辽宁划入东部地区不影响分析结果。

(三)新经济增长理论

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某些发展中国家向资本充裕的发达国家进行直接投资,就在于这些发达国家有着较好的技术、知识和人力资本。该理论认为各国对外开放能产生一种“外溢效应”,加速先进科学技术、知识和人力资本在各国间的传递。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国际直接投资不是“零和博弈”,而是双方都能获益的“正和博弈”。新经济增长理论在确认发展中国家吸收对外直接投资获得技术升级、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强调了发展中国家原有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存量对吸收能力的制约。新经济增长理论第一次将原有增长理论中缺失的知识和人力资本作为经济中的重要内生变量加以讨论,解决了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不同增长率趋同与现实不符的矛盾。使人们认识到人力资本的重要性。新经济增长理论也能够解释各种投资现象,包括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投资现象。尽管新经济增长理论强调了技术、知识和人力资本的作用,但新经济增长理论对直接投资如何促进东道国的技术、知识和人力资本的生成,以及在这方面到底起到多大的作用并没有作出回答。新经济增长理论也不能够说明为何有些发展中国家虽然有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却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越来越大[3]。

(四)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其核心思想是认为经济能够不依赖外力推动实现持续增长,内生的技术进步是保

证经济持续增长的决定因素。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FDI能够产生“外部性”会使国内企业受益,它极有可能成为种传播新思想、新技术以及最新工作经验的载体。在外商投资进入东道国这一过程中,国内企业可以通过许多渠道获益。外资企业带来的竞争压力可以使国内公司提高管理,引进新技术;外资企业的溢出效应促进国内企业技术进步和管理提高,通过上下游的关联效应提高国内企业的产品质量。公司企业利用其国际生产网络带动国内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因此即使国内企业不是系统中的一员,仍然可以利用进入国际市场的这种优势。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出现,使FDI的作用得到了全新的评价。

(五)FDI 的作用机制

1.资本效应。FDI的资本效应可以分为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两方面。直接效应是指FDI的流入,外商直接投资通过绿地投资新建工厂、购置机器、增加和改善基础设施,促进资本形成,可直接形成生产能力

2. 就业效应。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入无论是绿地投资还是股份合作都将增加东道国的就业。绿地投资通过新建企业增加就业,股份合作形式增加了原有企业的资金,原有企业可以扩大生产规模,这也将增加就业。

3.技术溢出效应.

技术溢出效应可以分为四种:示范一模仿效应主要指由于外资企业与国内企业在技术、管理等方面存在差异,国内企业通过模仿外资企业的管理、生产技术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促进国内企业的改善管理和提升技术水平。竞争效应主要指外资企业的进入加剧了原有的竞争局面,促使国内企业改善改善管理,增加科技投入。外资企业为了维持其有利的竞争地位会增加可以投入或引进母公司的先进技术,这将促进整个行业的科技进步,提高溢出水平。联系效应的主要表现是外资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技术溢出效应。外资企业与上下游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为了保证相互之间产品质量外资企业会向上下游企业提供一定的技术帮助和改善管理。培训效应主要指外资企业通过培训当地的员工,而被培训的员工一旦离开外资企业被国内企业雇佣,这将对本地企业有很大的益处。

三.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状况 

(一)我国经济总量快速发展

自1978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这种快速增长却是不均衡增长,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历史形成的区域经济差异不但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扩大。

图1  1978 年-2009 年我国GDP 的变动趋势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年鉴(2010)按当年价格计算

(二)我国经济总量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到2009 年年底国内生产总值达340506.9

亿元,人均GDP 达25575 元,是1978 年的GDP 的35.2 亿元的93.4 倍,是1978

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实证分析——基于FDI 区域分布不均衡的视角18年人均GDP 的59.5 倍。30 年来GDP 年平均增长率达9.8%,如果按当年价格计算,年平均增长率达15.8%。2从图3-1 可以看出,我国经济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78—1991)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缓慢,到1990 年年底的GDP 达18667.8 万元,是1978 年GDP 的5.12 倍,年平均增长率达14.6%。在这期间,我国进行的改革是在维持计划经济不变的前提下对原有的计划经济进行的修补。第二阶段(1992—至今),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迅速,2009 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是1992 年的12.65 倍,年平均增长率达15.30%。自1992 年起,我国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我国经济改革的目标,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调整。

图 2 1978 年-2009 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的演变趋势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年鉴(2010)按当年价格计算

(三)我国经济结构趋向合理

产业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资源的分配效果,并指制约着经济可持续发展。从图2 可以看出,自1978 年以来,我国的经济结构逐渐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二一三”发展到“二三一”,即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逐渐下降,已下降到接近10%,二三产业的比重逐渐上升,特别是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的更快,所占比重已超过40%。自上世纪80 年代中期以来,第三产业的比重已超过第一产业的比重,但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较第二产业较低。

(四)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状况

我国区域经济差异是历来已久的事实,并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一个重要特征。改革开放以来的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并没有消除这种区域经济差异,而且有加速区域经济差异扩大的趋势。目前最主要的区域经济差异的趋势是“东高西低”的阶梯状格局。

1.各区域经济规模总量的差异

有图3可知东部地区的经济规模与中西部地区经济规模差异在扩大,其中东部地区的经济规模与西部地区的经济规模差异大于东部地区的经济规模与中部地区的经济规模差异,中西部地区之间的经济规模的差异在缩小。

2. 各地区产业结构的差异

产业结构的演化与经济的发展阶段相适应,产业结构决定着经济效益。总体来说,东部地区比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较合理,中部地区比着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较合理。这就意味着东部地区的生产效益比中西部地区较高,中部地区比西部地区高。由图4 可知,东部地区GDP 构成逐渐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过度。其中北京、上海海南的第三产业的产值占GDP 的比重已超过第二产业。但是海南的产业结构呈畸形发展,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的比重相当,因此,海南的产业结构升级并不符合产业结构升级规律,而是第二产业发展滞后,第一产业转向第三产业。

图3 东中西三地区经济规模总量差异的动态演变趋势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年鉴(1985-2010)

图 4 2009 年东部地区各省(市)的三次产业结构比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年鉴(2010)

图 5 2009 年中部地区各省的产业结构比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年鉴(2010)

由 5 可知,中部地区的GDP 构成已经由“一二三”过渡到“二三一”。中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与中部地区正处在工业化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的特征相适应。其中,山西的工业主要是煤炭开采业,其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较低也不能说明山西的产业结构比较合理。

图 6 2009 年西部地区各省(市)自治区的产业结构比

由图 6 可以看出,西部地区的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在10%-20%之间,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除外都在40%以上,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较高都超过了30%。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看似合理,但是西部地区的第二产业主要是采矿业,第三产业主要是传统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第一产业没有直接转移到第二产业,而是直接转移到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没有发达的第二产业作支撑,这也影响了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无论是从总体上来说还是从局部来说都发展迅速。2.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东中西三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在扩大,总体上呈东高西低的格局。

四.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区域分布的空间格局             

(一)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1.第一个阶段(1979-1991)利用外资的起步阶段。在这期间,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在20-40 亿美元左右波动,年平均增长率达12.15%。我国这一阶段虽然实行了改革开放的,但是是在不改变计划经济的前提下进行的,并且对外外放仅限于东南沿海的部分城,内陆的大部分地区吸引的外资很少。

2. 第二阶段(1992-1998)利用外资的发展阶段,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有

1992 年的110.08 亿美元增加到1998 年的454.63 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达22.46%。1992 年我国施行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同时对国有企业实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对外开放的领域扩大到内陆地区。

3.第三阶段(1999-2001)利用外资的调整阶段。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1999 年比1998 年下降了11.31%。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外资流入减少,我国吸取了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教训加强了对外资的监管力度。

4. 第四阶段(2002-至今)利用外资的快速发展阶段[4]。

(二)外商直接投资产业结构分布的差异

从图 7 可以看出,外商直接投资产业结构存在很大差异,截止2008 年外商直接投资主要投入到了第二产业,投资第二产业的金额累计占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额的.52%,投资第三产业的累计金额所占比例为33.57%,而投资第一产业的累计金额所占比例仅为1.91%。从表4-2 可知,外商直接投资不但存在产业差异,还存在行业差异。外资投入到第二产业最多的行业是制造业,占总量的60.84%,外商直接投资投入到教育、科研等行业较少我国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者主要来自于、、东南亚和日本的亚洲的资本,来自欧美的投资者较少,且外商直接投资的力量较小,主要投资于加工业。亚洲的外资企业与欧美外企业相比规模较小,技术水平较低,科研也比较落后。这也影响了我国技术进步,因此我国目前只能是“世界加工厂”,而不是“世

要集中在制造业,分布在采矿业的外资较少,而中西部地区制造业比较落后,主要的工业是采矿业。这也是外资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的一个原因。

图 7 1978-2008 年外商直接投资投资产业结构比例(单位%)

数据来源:中国投资指南网

(三)外商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布差异

外资的动机是获取高额利润[5]。因此,外资总是在投资环境有利于赚取更多的利润的地区投资。东部地区的经济发达,消费市场较大,地理区位优越明显,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场发育良好,并且得到了较多的优惠。由此可以看出,外资在东部地区投资有利于降低成本、销售产品和扩大企业规模,FDI 在我国的分布状况(见表1)也证实了这一观点。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东部地区吸收了流入我国的大部分FDI,中西部地区吸收较少。在东部地区内部外商直接投资的分布也不均匀,广东、江苏、上海、山东和福建五省的总量占东部地区总量的69.28%,占全国总量的56.19%。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外商直接投资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表1  FDI 在东中西三地区的空间分布格局(1984-2008 年)

五、FDI 在各地区的效率差异对各区域经济的影响

(一)模型的建立

考虑到指标的可获得性和可量化性,本文着重从资本形成的角度来研究FDI

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假定各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柯布—道格拉斯生产

函数的特性,区域国内生产总产值用GDP 来衡量,区域投入包括资本和劳动。资

本投入包括国内投资和FDI。

D=F(L,K)                         (4-1)

如果以GDP代表区域国内生产总值(单位:亿元),K代表区域国内投资=全社会固

定资产投资-FDI(单位:亿元),L代表区域劳动投入(单位:万人),I代表FDI

(单位:亿元),区域生产函数可写成为:

GDP=F(K,L,I)                     (4-2)

上式也可写成 :

GDP=AK                          (4-3)

A 表示其他与经济增长有关的因素,如技术水平、制度因素和生产效率等因素。为了消除时间序列可能产生异方差现象,我们公式(3)两边取自然对数,公式(4-3)可以写成为:

lnGDP=C+alnK+blnL+dlnI+u        (4-4)

C 是方程估计的截距,u 为统计误差,a、b、d 分别是K、L、I 增长对GDP 增长

的估计弹性。

(二)模型检验和结果分析

利用模型(4-4)对东部、中部和西部的样本利相关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结果(见表2)。

这说明FDI 对东部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比中西部强,FDI 对东部地区经济的拉动作用远远大于中西部。FDI 在我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区域的效率由东向西呈递减的趋势。另外还可以看到,国内投资和劳动投入都促进了三地区的经济发展。在东部地区国内投资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大于中西部地区,对中西部地区的促进作用相差不大。劳动投入对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大于对东部地区的促进作用,其中对西部地区的促进作用最大。国内投资和人力资源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大于FDI 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这也说明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仍然依靠投资拉动的劳动密集型的粗放经济[6]。

(三)结论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改革开放以来,FDI 在我国东部、中部、西部的不平衡分布,即东部地区FDI 流入最多,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少,再加上,单位FDI 产生的国民收入,呈东、中、西递减趋势,即FDI 投向东部地区的效率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所以,FDI 对东部经济发展的拉动最大,中部次之,西部最小。因此,我们可以认为 FDI 分布不均衡加剧了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并且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90.66%,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经济增长差.66%,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55.18%都是由于FDI 的分布不均衡造成的。所以改善中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引导FDI 流向中西部地区,提高FDI 在中西部地区的扩散效应,对于缩小我国区域经济差异,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六、提高FDI 对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贡献率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与东部地区相比相差很大。一方面是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缓慢地方财政力量有限,另一方面,西部地区自然条件复杂加大了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难度。中西部地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既有利于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又可以改变中西部地区的相对位置,提高提高中西部地区对FDI的吸引能力。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应以公路建设为重点,加强铁路及天然气输气管道干线建设;加强电网、通信和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将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节约利用放在突出位置。中西部地区经济落后,投入到基础设施的财政有限。为弥补公共投资的不足,应降低公共投资的市场准入“门槛”,应鼓励民间资本和外资进人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推动投融资改革,还可采用BOT、TOT、ABS、PPP、股权融资、债券融资、投资基金等融资方式获取资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发挥廉价劳动力和丰富自然资源的优势,增强对FDI 的吸引力。

(二)发展集聚经济

马歇尔(Marshall,1919) 在《经济学原理》(The Principles of Economics)中写到:“当某一工业定位于某一区域时,就极有可能长期定位于此。4同类厂商彼此相邻并从事类似的经济活动能够产生巨大的利益,厂商也倾向于选择在具有某种特定技能的劳动力集中的区域设厂,这种就业上的优势同工业在特定区位的集中组合形成制造业的集聚效应,它是该工业成长和区域发展的重要原因。[7]” 在产业集聚区内的企业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企业间的横向联系即以一家或几家大企业为核心,周围分布着许多较小的企业成一个企业间分工协作的产业集聚系统;另一种是企业间的纵向联系即由于一个产业上、中、下游企业之间存在着生产过程的投入产出联系。横向联的企业在集聚内共同享受规模经济和经济的外部性;纵向联系的企业可以共享产业的技术、知识以及管理经验, 又相互竞,促进了产业集聚的整体竞争力。东部地区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已经形成了结构合理、竞争力强的城市群。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已经是中国经济的增长三个极。这些城市规模较大,基础设施相对完善,且劳动力、产品信息资源等也更为丰富,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相对良好的外部环境使外商投资企业的资源和能力得到有效集中。集聚效应对于企业经营效率和竞争优势的提高,实现规模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西部在发展聚集经济方面仍十分落后,此就集聚因素来看,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不具有吸引外资的优势。

利用中西部地区大中型城市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依据比较优势理论建设体当地特色的产业集聚区。国家给予中西部地区现有经济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优惠,加大中西部产业集聚区的发展速度,使其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经济增长极,外商直接投资的积聚中心。另外,中西部地区还应要借鉴东部地区和发达国家的产业集聚区的管理经验,完善产业集聚区的管理。还应利用其他关系形成外商直接投资集聚区,比如可以利用在河南新郑的黄帝故里和陕西黄陵县的黄帝陵每年举行的祭奠大典的机会举办经贸洽谈会吸引外资,可以形成台商集聚区和东南亚聚居区。并制定一系列动态性的相关扶持,鼓励其再投资,形成特定厂商的集聚效应。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在产业集聚区的积聚,发挥外商直接投资的“示范效应”和“跟随效应”,吸引更多的外商直接投资。

(三)改善中西部地区投资软环境

中西部地区加快对外开放步伐。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在充分认识和分析自身特点和优势的基础上,在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的总框架之下,大胆地创造区域对外开放的新理念优化民营企业的发展环境。加快清理阻碍民营经济发展的法规。应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切实转变观念,全面清理和修改歧视民营经济的法规,营造和维护平等竞争的法制环境。分层次、分区域、分类型规范设置民营经济在金融、通信、电力、石油天然气、自来水、医疗、教育、文化等行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领域的投资准入门槛.

转变职能,推动服务型建设。根据已有的研究表明,软环境对外资的吸引作用逐渐增强。中西部地区的部门应加快转变职能,尽快完成由“审批型”向“服务型”的转变

调整产业结构。FDI 主要投资在利润高、盈利快、周期短的加工工业、制造

业等行业,而中西部地区主要的行业是农业和采矿业。中西部地区应依据比较优势调

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加工工业和制造业,为吸引FDI 提供产业基础,这样还可

以充分发挥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和矿产资源优势。中西部地区应大力发展第三产

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为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配套设施。

参考文献:

文档

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实证分析—基于FDI区域分布不均衡的角度

武汉东湖学院期中论文题目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实证分析—基于FDI区域分布不均衡的角度院(系)管理学院专业物流管理年级09级学生姓名李雄方学号20090400901015指导教师曹雨二○一一年十二月目录内容摘要1关键词1Abstract:1Keywords:2一、导言2(一)选题背景2(二)研究思路及内容2(三)论文的研究方法2二、文献综述3(一)外商直接投资概念的界定3(二)区域划分的依据3(三)新经济增长理论3(四)内生经济增长理论4(五)FDI的作用机制4三.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状况5(一)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