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什么是公共分析
名称辨析:公共,公共分析,科学,分析是同义词。
第一节 公共分析的定义
尽可能的运用类似于自然科学的研究程序和方法,对系统及其环境之间,过程诸环节之间,及其与系统内外诸影响因素之间进行因果关系或相关性分析,探索公共的固有规律,以改进系统、提高质量。
第二节 具体研究内容
一、公共
1、具体的文体
2、群:国家、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中的执政党在某一较长时间段内制定和实施的内容各异但理念同源、导向相近的的集合体。
3、链:国家、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中的执政党在某一较长时间段内制定和实施的,为解决同一问题而先后制定的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形态上具有差别性的一系列。
4、一般:从无数具体的个别的和众多的群、链中,抽象出所有的共同的本质和属性,这些共同的本质和属性称为一般。
二、系统
1、制定系统中决策者的类别差异:个人决策、团体决策、组织决策。
2、主体系统(公共权力机关等,制定和执行的主体)与支持系统地位的相对性(研究组织、幕僚等,咨询和评估的主体。中南海智囊首席经济学家厉宁,、王扶林,副主任刘鹤。)。
3、公共的主体系统(公共权力机关,制定和执行的主体)与对象系统(人民,的对象和客体)地位的相对性。
4、公共制定系统的内部结构:线性结构、职能结构、线性—职能结构。
三、过程
执行、制定、议程、评估、调整、问题。过程是环环相扣、互相影响的完整过程。
第三节 公共分析的产生
一、中国古代第一层面的研究—巫史制度
1、殷商时代借助巫史进行统治
巫:生来就可以同神的人
史:担任法令起草之类的人
巫史借助其职业,在制定中表达自己的思想。
2、周朝:诸侯国渐渐比天子国强大,史官纷纷离开周王室,分散到各诸侯国。
3、周朝以后:史官始终是国家和内的一项重要设置;所有的正史都是前朝施政的经验教训;以史学著作来影响,如《史记》、《资治通鉴》。
二、中国古代第二层面的研究—士和策士制度。
士:指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特殊知识分子和思想阶层。泛指古代知识分子。
策士:出谋划策的知识分子,属于“士”的一部分,已进入统治阶层辅佐最高决策者治理国家。策士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职业化研究者;策士的研究领域主要是规划,分析,预测。留下的著作如《管子》、《论语》、《商君子》等。
三、古代中国第三层面的研究—政治内的谏诤制度
1、政治内臣子做的规划;
2、监察系统内的谏议制度
四、古代中国第四层面的研究—科举制度
1、政治录用机制重视能力;
2、从研究内容来看,主流意识形态主张从为政得失上解释政治合法性的获得或丧失。
第二讲 公共分析方法概述
第一节 公共的系统分析方法
1、定义:公共的系统分析是将公共看作是对周围环境所提出要求的回应过程。是基于公共与目标之间的关系在各种备选方案中确定应该能最大程度实现该目标的最优方案的过程。
(1)系统分析的顺序
纵向的逻辑顺序:阐释目标、寻找方案、预测效果、评估方案等。
横向的逻辑顺序:公共是制定系统对环境诉求的回应。即制定系统---环境。
(2)横向顺序的具体内涵
系统的环境分析:分析环境与系统的关系。
系统的结构分析:找出整体性、相关性、层次性的特征。
系统的目标分析:给出目标的合理性、可行性、经济性的判断;建立目标的指标体系。
第三讲 公共的本质与构成
第一节 什么是公共
戴维.伊斯顿:对一个社会进行的权威性价值分配。公共实质就是资源分配。
第二节 公共的形式构成
一、不同下各国公共的形式不同。规范性文件;法律;判例;司法解释;党的。
二、中国公共的现行形式。党的;领导人的讲话;立法;行政决策。
三、公共系统的纵向结构。
元:是体系中管总的或具有统摄性的,指导思想。
基本:是针对某一社会领域或社会生活某个基本方面制定的,在该领域或方面起全局性,战略性的,又称为基本国策。
部门:针对特定而具体的问题作出的规定,是为了贯彻基本而制定的某一方面的具体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
四、公共系统的横向结构。政治,经济,社会,教育科技文化。
第四讲 公共问题的形成与认定
第一节 公共问题的形成和认定
一、问题、社会问题、公共问题、公共问题词义辨析
问题:是实际状态与期望之间的差距。
问题包括:个人问题,纯属个人的问题;公共问题,已经成为许多人的问题。
两个特征:一是一定是能解决的问题;二是一定是引起权力机关关注并列入议程的问题。
议程=系统议程+议程
系统议程:公众议论
议程:决策系统正式接受并采取具体方案试图解决。
第二节 公共问题的分析方法
一、构建公共问题。构建公共问题比解决公共问题更为重要。公共问题的构建一定要抓住事物的本质。
二、议程
1、议程:指公共问题提上议事日程,纳入决策领域的过程。
2、议程的基本类型:
(1)外在创始型:诉求由系统以外的个人或者社会团体提出,经阐释和扩散进入公众议程,然后通过对施加压力的手段,使之进入议程。
(2)政治动员型:具有权威作用的政治领袖主动提出其意向并使其进入议程。
(3)内在创始型:诉求源于机构内部的人员或者部门,其扩散的对象仅限于内的相关团体和个人、客观上不涉及一般社会公众,扩散的目的是为了形成足够的压力,以使决策者将问题列入议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