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定位
《食品微生物》为食品营养与检验的专业课,属于职业发展平台中的必修课。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基本理论知识、实验操作技术能力,具备食品微生物检测职业素质。《食品微生物》是在《分析化学》、《食品生化》等基础上开设的。为后续的专业课程《食品理化检测技术》、《食品质量管理》、《食品安全控制》、获得食品检验员职业资格证书以及毕业后从事食品检测、食品品质控制等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
食品营养与检验专业开设《食品微生物》,该课程是我院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也是核心课程。安排在第二学期开设,是学生今后从事食品检验工作的必备知识。本课程总学时数为8×17=136学时,其中理论课时100学时,实验36学时。通过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食品微生物形态观察、食品微生物数量及大小测定、食品微生物培养及分离等典型实验项目为载体,进行任务型的学习教学设计。在微生物实验中结合企业目前的检测规范,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
(一)知识目标
1.掌握食品微生物的基础理论、。
2. 掌握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基本方法
3、掌握食品卫生细菌学的检测方法
4、掌握食品中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方法
5、掌握发酵食品微生物的检测方法
(二)能力目标
1.能熟练使用显微镜及维护、
2.能进行微生物的制片及形态观察
3.能进行微生物的计数
4.能测定微生物的大小
5.能进行培养基的制备及灭菌
6.能培养微生物
7.能对微生物纯种分离
(三)素质目标
1.团队工作、与人沟通能力。
2.注意工作保护能力。
3.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判断问题的能力。
4.严谨的工作作风、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
5.遵守有关法律法规。
6.具有安全知识与职业道德。
三、教学内容
序号 | 项目名称 | 教学内容 | 教学任务 |
1 | 食品微生物检验基本条件 | 1.食品中的微生物及其检验 2. 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基本条件与设备 3. 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常用试剂及配制 | 任务一:食品中的微生物、微生物引起的食品及检测意义 |
任务二:微生物实验室及无菌室 | |||
任务三: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常用设备及玻璃仪器 | |||
任务四:染料及染液的配制技术 | |||
任务五:培养基 | |||
2 | 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基础技术 | 1.显微镜的使用及维护 2.染色与细菌的形态观察技术 3.酵母菌和霉菌你的形态观察 4.微生物大小的测定 5、酵母死活细胞的鉴定及计数技术 6.消毒与灭菌 7微生物的分离、纯化 与接种技术 8微生物菌种保藏技术 | 任务一:普通光学显微镜 |
任务二:细菌涂片制作及革兰氏染色技术 | |||
任务三:细菌的芽孢染色 | |||
任务四:酵母菌的形态观察 | |||
任务五: 霉菌水浸标本片的制备与观察 | |||
任务六:酵母菌死活细胞的鉴定及计数 | |||
任务七: 酵母菌大小的测定技术 | |||
任务八:培养基制作及灭菌技术 | |||
任务九:微生物菌种分离纯化及接种技术 | |||
任务十:实验综合练习及实验考试 | |||
3 | 食品微生物检验在食品中的应用 | 1.食品卫生细菌学检验技术 2. 食品中常见病源微生物检验技术 3.发酵食品微生物 | 任务一:食品卫生检验总则 |
任务二:食品卫生细菌学检验技术 | |||
任务三:食品卫生细菌学菌落总数检验技术 | |||
任务四:食品卫生大肠菌群的检验技术 | |||
任务五:金黄葡萄球菌检验技术 | |||
任务六:肉毒梭状芽孢杆菌检验技术 | |||
任务七:常见霉菌检验技术色 | |||
任务八:乳酸菌饮料中乳酸菌的检验技术 | |||
任务九:鲜乳中抗生素残留量的检验 | |||
任务十: 酱油种曲孢子数及发芽率的测定 | |||
任务十一:毛霉的分离鉴别及腐乳的制造 | |||
合 计 |
项目一:食品微生物检验基本条件 学时: 14学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食品中的微生物的主要来源、不同微生物对营养的要求,了解食品质量的主要指标、食品检验中细菌总数、大肠菌群数的定义及其检验意义、微生物检验室和无菌室的基本要求,认识和熟悉微生物检验中常用的仪器设备机器结构与性能认识和熟悉微生物检验中常用的常用玻璃器皿了解染色的基本原理,掌握常用染料的性质,了解培养基的种类及一些常用的培养基的用途。
能力目标:具有微生物检验及其应的初步认识和理解的能力。掌握灭菌消毒的技术要求、常用染液配制技术、一般培养基的配制技术。
素质目标:具有团结协作和组织协调能力、严谨的工作作风、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
教学单元(任务) | 教学组织形式 | ||
单元(任务)名称 | 教学内容 | 场地、设备工具条件 | |
任务一:食品中的微生物、微生物引起的食品及检测意义 | 食品中的微生物的主要来源,不同微生物对营养的要求,食品质量的主要指标,食品检验中细菌总数、大肠菌群数的定义及其检验意义。 | 多媒体教室 | 项目任务-------明确实验目的 学生预习-------根据任务书预习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基本操作等 演示实验----教师或各组学生代表讲实验方法,师生讨论确定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实验操作-------教师指导,学生操作,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理论联系实际 检查实验结果并签字 |
任务二:微生物实验室及无菌室 | 微生物检验室和无菌室的基本要求 | 多媒体教室及实验室 | |
任务三: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常用设备及玻璃仪器 | 正确使用仪器设备和进行一般的维护,微生物检验中常用的常用玻璃器皿。 | 多媒体教室及实验室 | |
任务四:染料及染液的配制技术 | 染色的基本原理,常用染料的性质, | ||
任务五:培养基 | 培养基的种类及一些常用的培养基的用途。 | 多媒体教室 |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熟悉普通光学显微镜的结构,认识细菌、酵母菌、霉菌的形态特征 ,了解细菌的革兰氏和芽孢染色的原理、血球计数板的构造、计数原理和测微尺的结构。了解培养基制作和灭菌的原理 。
能力目标:学会普通光学显微镜使用和维护。掌握微生物的染色、制片、鉴定、计数、测大小、培养基的制备、灭菌、接种技术
素质目标:具有团结协作和组织协调能力、严谨的工作作风、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
教学单元(任务) | 教学组织形式 | ||
单元(任务)名称 | 教学内容 | 场地、设备工具条件 | |
任务一:普通光学显微镜 | 普通光学显微镜的结构、使用和维护 | 实验室 | 项目任务-------明确实验目的 学生预习-------根据任务书预习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基本操作等 演示实验----教师或各组学生代表讲实验方法,师生讨论确定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实验操作-------教师指导,学生操作,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理论联系实际 检查实验结果并签字 |
任务二:细菌涂片制作及革兰氏染色技术 | 细菌的形态特征,细菌的简单染色法和革兰氏染色法 | 实验室 | |
任务三:细菌的芽孢染色 | 细菌的芽胞染色的原理及细菌的芽胞染色法 | 实验室 | |
任务四:酵母菌的形态观察 | 观察酵母菌的方法 | 实验室 | |
任务五: 霉菌水浸标本片的制备与观察 | 自制水浸片观察霉菌的形态 | 实验室 | |
任务六:酵母菌死活细胞的鉴定及计数 | 血球计数板进行微生物计数的方法、 | 实验室 | |
任务七: 酵母菌大小的测定技术 | 测微技术并测量酵母菌的大小 | 实验室 | |
任务八:培养基制作及灭菌技术 | 液体培养基和固体培养基的制作方法及灭菌 | 实验室 | |
任务九:微生物菌种分离纯化及接种技术 | 微生物接种、移植和培养的基本和无菌操作技术 | 实验室 | |
任务十:实验综合练习及实验考试 | 根据考核项目要求进行复习实验并考试 | 实验室 |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微生物检验的基本程序和要求,熟悉食品微生物检验中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的检验程序。掌握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的生理学特征(形态特性、生化特性等),了解测定酱油种曲孢子数及发芽率的意义和方法
能力目标:掌握食品微生物检验中常见检样的制备技术和检测方法,并能获得正确的检验结果,写出规范的检验报告 在食品检验中进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的鉴别检测程序、检验方法,并能正确、熟练地尽享操作。熟练掌握各种检验仪器的使用 掌握乳酸菌和鲜乳中抗生素残留量的检验技术掌握酱油种曲孢子数及发芽率的测定和毛霉的分离鉴别及腐乳的制造
素质目标:具有团结协作和组织协调能力、严谨的工作作风、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
教学单元(任务) | 教学组织形式 | ||
单元(任务)名称 | 教学内容 | 场地、设备工具条件 | |
任务一:食品卫生检验总则 | 微生物检验的基本程序和要求 | 多媒体教室 | 行动导向教学 |
任务二:食品卫生细菌学检验技术 | 食品微生物检验中常见检样的制备技术 | 多媒体教室 | |
任务三:食品卫生细菌学菌落总数检验技术 | 食品微生物检验中细菌总数检测程序 | 多媒体教室 | |
任务四:食品卫生大肠菌群的检验技术 | 食品微生物检验中大肠菌群的检验程序 | 多媒体教室 | |
任务五:金黄葡萄球菌检验技术 |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鉴别检测程序、及方法 | 多媒体教室 | |
任务六:肉毒梭状芽孢杆菌检验技术 | 肉毒梭状芽孢杆菌鉴别检测程序及方法 | 多媒体教室 | |
任务七:常见霉菌检验技术色 | 霉菌的鉴别检测程序、检验方法 | 多媒体教室 | |
任务八:乳酸菌饮料中乳酸菌的检验技术 | 乳酸菌饮料中乳酸菌的检验方法 | 多媒体教室 | 行动导向教学 |
任务九:鲜乳中抗生素残留量的检验 | 鲜乳中抗生素残留量的检验方法 | 多媒体教室 | |
任务十: 酱油种曲孢子数及发芽率的测定 | 酱油种曲孢子数及发芽率的测定技术 | 多媒体教室 | |
任务十一:毛霉的分离鉴别及腐乳的制造 | 毛霉的分离鉴别方法及腐乳的制造技术 | 多媒体教室 |
(一)考核成绩组成
五、考核标准
(一)考核成绩组成
本课程考核成绩由平时考核、技能考核、期末考试三部分组成。
考核方式 | 权重 | 考核内容 | 分值 |
平时考核 | 30% | 出勤 | 10 |
作业(课件) | 10 | ||
表现 | 10 | ||
单元实验 | 20% | 实验报告 | 10 |
实验结果 | 10 | ||
技能考核 | 50% | 技能考试 | 50 |
序号 | 工作任务 | 考核要点 | 考核标准 | 分值 |
1 | 细菌的制片及革兰氏染色 | 革兰氏 染色 | 无菌操作(8分) 涂片:厚度、均匀程度(8分) 干燥、固定(5分) 初染时间、水洗程度(5分) 媒染时间、水洗程度(5分) 脱色时间、水洗程度(12分) 复染时间、水洗程度(5分) 干燥及干燥程度(2分) | 50分 |
显微镜 的使用 | 物镜的选择(2分) 系统选择(是否使用香柏油)3分) 正确使用调焦装置快速找到菌体(10分) 实验结束后镜头的处理(5分) | 20分 | ||
实验结果 | 颜色正确(10分) 准确判断阴阳结果(10分) | 20分 | ||
其它 | 实验习惯:台面整洁(5分) 实验时间20分钟(超过1分钟扣1分) (5分) | 10分 | ||
2 | 酵母菌细胞计数 | 显微镜 的使用 | 物镜的选择(5分) 聚光器的调节(5分) 正确使用调焦装置快速找到菌体(10分) 使用后维护(5分) | 25分 |
血球计数板的使用 | 菌液的滴加是否均(10分) 盖玻片的使用(是否有气泡)(8分) 血球计数板的使用后处理(7分) | 25分 | ||
计算 | 规格的确定(10分) 每个中格中菌数的选取是否合理(15分) 公式的选择(10分) 计算结果(5分) | 40分 | ||
其它 | 实验习惯:台面整洁(5分) 实验时间20分钟(超过1分钟扣1分) (5分) | 10分 | ||
3 | 酵母菌的形态观察及死活细胞的鉴定 | 涂片法制作酵母菌标本 | 无菌操作(10分) 载玻片和盖玻片的使用(5分) 菌膜是否均匀、薄厚程度(15分) 染料的选择及染色时间(10分) 菌膜盖上盖玻片后是否有气泡(5分) | 45分 |
显微镜 的使用 | 物镜的选择(5分) 聚光器的调节(5分) 正确使用调焦装置快速找到菌体(10分) 使用后维护(5分) | 25分 | ||
结果 | 形态图的绘制(10分) 死活细胞的鉴定(10分) | 20分 | ||
其它 | 实验习惯:台面整洁(5分) 实验时间20分钟(超过1分钟扣1分) (5分) | 10分 | ||
4 | 酵母菌细胞大小的测定 | 水浸片法制作酵母菌标本 | 无菌操作(8分) 菌膜是否均匀、薄厚程度(8分) 染料的选择及染色时间(4分) 菌膜盖上盖玻片后是否有气泡(5分) | 25分 |
显微镜 的使用 | 物镜的选择(3分) 聚光器的调节(4分) 正确使用调焦装置快速找到菌体(10分) 使用后维护(3分) | 20分 | ||
酵母菌大小的测定 | 两重合线间目镜测微尺格数(10分) 两重合线间镜台测微尺格数(10分) 测定5个细胞的短径数据合理(15分) | 35分 | ||
计算 | 目镜测微尺的公式(5分) 目镜测微尺的每个长度(5分) | 10分 | ||
其它 | 实验习惯:台面整洁(5分) 实验时间20分钟(超过1分钟扣1分)(5分) | 10分 | ||
5 | 细菌的芽孢染色 | 芽孢染色 | 无菌操作(8分) 涂片:厚度、均匀程度(8分) 干燥、固定(5分) 初染染料的选择(2分) 初染程度及时间(12分) 初染水洗程度(4分) 复染染料的选择(2分) 复染时间(4分) 复染水洗程度(3分) 干燥及干燥程度(2分) | 50分 |
显微镜 的使用 | 物镜的选择(2分) 系统选择(是否使用香柏油)(3分) 正确使用调焦装置快速找到菌体(10分) 实验结束后镜头的处理(5分) | 20分 | ||
实验结果 | 正确绘出含芽孢的细菌图(10分) 准确标出各部位的颜色(10分) | 20分 | ||
其它 | 实验习惯:台面整洁(5分) 实验时间20分钟(超过1分钟扣1分)(5分) | 10分 |
现实验实训室配置了适应实验教学、培训、鉴定的仪器设备,如显微镜、电热干燥箱、高压蒸汽灭菌锅、恒温培养箱、冰箱、超净台等,以满足日益增加的学生人数及不断增加的实践课程教学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