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3 23:57:09
文档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释难词、难句。要注意一词多义、通假字。2、结合过去学过的寓言理解其特点,把握寓言的寓意。3、要着重理解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此外还要理解愚公的妻子和智叟的本质区别,从而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4、联系今天的生活,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受到教育,古为今用,丰富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教学重难点]重点:能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弄懂重点字词的意思,疏甏通文意,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培养阅读古文的能力。了解对比手法
推荐度:
导读《愚公移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释难词、难句。要注意一词多义、通假字。2、结合过去学过的寓言理解其特点,把握寓言的寓意。3、要着重理解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此外还要理解愚公的妻子和智叟的本质区别,从而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4、联系今天的生活,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受到教育,古为今用,丰富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教学重难点]重点:能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弄懂重点字词的意思,疏甏通文意,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培养阅读古文的能力。了解对比手法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释难词、难句。要注意一词多义、通假字。 

2、结合过去学过的寓言理解其特点,把握寓言的寓意。 

3、要着重理解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此外还要理解愚公的妻子和智叟的本质区别,从而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

4、联系今天的生活,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受到教育,古为今用,丰富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弄懂重点字词的意思,疏甏通文意,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培养阅读古文的能力。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认识愚公的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

难点: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联系生活,辨析寓言的现实意义。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几十年前人们还曾认为的“高峡出平湖”是夸张的梦话,而今天,随着三峡水利工程的建成,梦话变成现实,高峡真正出平湖.那么,一个人搬走两座大山是不是仍是奇闻笑谈呢?好,我们这节课继续学习<<愚公移山>>,来认识这位移山的愚公吧。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

2、理解本文深刻的寓意。

3、理解“愚公”、“智叟“人物形象。

4、理解本文的神话结尾。

5、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三、检查预习

1、走进作者

2、了解寓言这种文体的特点

四、读熟课文

1、初读课文。 

学生自己放声读一遍课文。其间,遇到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看注释或查字典。教师不予指导。 

2、 互读课文。 

两个学生一组:一个学生读,一个听。听者发现读音有错,当即指出。两人对某字的读音意见不一致时,记下这个字,留待一会儿解决。如是,二人各读一遍。 

3、再读课文。读好停顿。 

下边语句中所画的“/”为停顿处,供参考。 

惩/山北之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说明]句中的停顿,一般依据句意或一定的语法关系来读,但又不能的过于死板。有的长句,可以停顿两次。这里没有标示出来,是为了供施教时灵活掌握。因为读好停顿,一是为了会读文言文,二是为了弄明白句意。初始阶段,不必为究竟在什么地方停顿而纠缠不休,只要明白了句意,就基本上达到了目的。学生随着读文言文数量的增多,尤其是随着对内容的深入理解,会慢慢读好句中停顿的。 

4、.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始一反焉    (反——返)

汝之不惠    (惠——慧) 

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无) 

一厝朔东    (厝——措) 

无陇断焉    (陇——垄)

五、疏通字词,理解文意

两个学生一组,由一位学生根据书上注释和自己的理解,串译课文大意;另一位学生订正或补充。二人遇到不会解释或意见不一致的语句,将它们画下来,留待一会儿解决。 

[ 说明]在前面诵读的基础上,大部分学生对课文语句的意思能够做到大体了解。两人互相研究、讨论,创造了较准确了解课文内容的条件。提倡借助注释来疏通文意,这也是在培养学生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此时,教师作巡视,注意了解学生出现的问题,使后面的教学更有针对性。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1、愚公要移的是两座什么样的山?

2、愚公他几岁了?你怎么知道的?为什么要移山?

3、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家里的人是什么态度?

4、愚公的妻子献疑是反对吗?倒土的地点是哪里?

5、愚公挖山的队伍有几个人?他们用了什么先进的工具没有?

6、那个“遗男”姓什么?有几岁了?他去移山,他的爸爸肯吗?说明了什么问题?

7、智叟他智吗?他对移山持什么态度?

8、愚公是怎样反驳他的?

9、两座山移掉了吗?

10、如何理解这个神话结尾?

明确:以神话作结,赞美了愚公移山的诚心和坚定的意志。增添了故事的瑰丽色彩,富有浓厚的想象力。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寄托了古代人民的美好愿望,更加突出了故事的主题。  

11.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

讨论并归纳:

(l)两座山非常大: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2)年老力衰,人员少: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3)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12、小结

两山规模:“方七百里,高万仞” 

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目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运土地点:“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行动:“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结局:“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六、联系现实,进行拓展,深入领会愚公的精神。 

1、辩论赛

辩题:愚公、智叟到底谁愚? 

正方:愚公实愚 

反方:智叟不智  

明确:

愚公:志向远大

      不畏困难        愚公不愚

      坚持不懈

智叟:目光短浅        

      知难而退        智叟不智

自以为是

2、思考:

如果没有神仙的帮忙,结果会怎样?

明确: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实现其征服自然的愿望。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抱负,是以幻想方式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它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这和迷信有本质的不同。

3、理解对比和衬托手法

二山高峻            对比             人少力微 工具简陋

智叟:                                 愚公:

胸怀大志            对比               目光短浅   

远见卓识                             安于现状 

坚持不懈                             自作聪明

遗男热情帮助        对比                  智叟顽固不化

               山神惊惧 天帝感动

衬托

愚公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

4、理解文章中心思想

本文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七、拓展

1、 想一想,在这个日新月异、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是否仍然需要愚公精神? 

2、一个人的一生中肯定会遇到无数的困难险阻,我们应以怎样的态度却面对?《愚公移山》这篇课文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

3、 现在摆在我们同学面前就有7座大山,我们只有发挥愚公精神,逐一克服,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八、布置作业

1、自选《列子》中的一段文字,自主阅读。 

2、试析如下一种对比(愚公的妻子与智叟的对比;京城氏之子与智叟的对比;王屋、太行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之遥远的对比;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的对比。)

文档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释难词、难句。要注意一词多义、通假字。2、结合过去学过的寓言理解其特点,把握寓言的寓意。3、要着重理解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此外还要理解愚公的妻子和智叟的本质区别,从而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4、联系今天的生活,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受到教育,古为今用,丰富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教学重难点]重点:能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弄懂重点字词的意思,疏甏通文意,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培养阅读古文的能力。了解对比手法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