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 | 语文 | 备课组 | 初一语文 | 时间 | |
授课人 | 主备人 | 黄传菊 | 审核人 | 赵婧 | |
课题 |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 课型 | 新授 | ||
教学 目标 | 1.掌握“诞生、漩涡、花圃、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含意深刻的句子,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2.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意,了解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3.学习课文用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了解议论文的体裁特点。 | ||||
重点 难点 | 1.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意,了解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2.学习课文用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了解议论文的体裁特点。 |
1、导入
2、梳理字词
3、重点问题赏析
1.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2.说说找到科学真理的一般规律。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很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3.作者用哪些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谢皮罗教授发现漩涡的方向和地球自转有关
化学家波义耳发现盐酸会使花瓣变红,发明了酸碱试纸。
奥地利医生发现睡觉的人眼珠转动时,他正在做梦 。
4.文中的三个事例有什么共同之处?
每个事例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叙述的?
三个事例都是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通过探索,解决了疑问,发现了真理。
科学家发现和发明的过程是相同的:都是先偶然发现问题,并不断追问;再进行反复的研究和实验;最后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论。
发现问题____分析问题____解决问题
5.作者在叙述事例时,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叙述事例时恰当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可以把人物的神态、动作,景物的性质、特征,环境的色彩、布局等具体地描绘出来,从而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例如:“一个助手不慎把一滴盐酸溅到紫罗兰上,爱花的波义耳急忙把冒烟的紫罗兰用水清洗了一下,重新插入花瓶中。”这段话运用了动作描写,具体准确、生动传神地写出了波义耳看到盐酸溅到紫罗兰上时内心的着急,写出了波义耳对花的爱护。
6.分析重点句子。
(1)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这里的“?”号和“!”号,它们各指的是什么?
“?”是发现问题,不断追问。
“!”是解决问题,发现真理。
用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的直观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 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打破沙锅问到底”是句俗语,形象表达了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精神。
“发现”“发明”“创造”“成就”四个词说明平常的事情中有真理,只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才能发现。
(3) 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发现真理的前提条件就是见微知著,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问题,看到本质,不断探索。
(3)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这句话说明科学真理就存在于我们身边,并不神秘;只有那些“有准备”“思考”“锲而不舍”的人才能发现。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就是要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才能深入地解决问题。
7.在科学史上,类似课文中的事例还有哪些?
鲁班上山,手被植物叶划伤,后来发明了锯。
牛顿在树下,被苹果砸了头,后来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依据仿生学原理,仿照蝙蝠发现了雷达。
风车的发明是来源于水车的灌溉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