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第十届中学生古诗文大赛专项练习、试卷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3 23:57:08
文档

第十届中学生古诗文大赛专项练习、试卷

第十届中学生古诗文大赛专项练习文化常识及文言知识部分一、文化常识1、商鞅:战国时期的政治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2、《史记》:西汉司马迁著,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的政绩)、八书(记各种章典制度)、十表(记大事年月)、三十世家(记侯国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功绩)五个部分,共五十二万字。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历史比较全面而深刻的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社会面貌,对后世史学研究有深远影响。3、三更古人晚上使用“更”来算时间的,一
推荐度:
导读第十届中学生古诗文大赛专项练习文化常识及文言知识部分一、文化常识1、商鞅:战国时期的政治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2、《史记》:西汉司马迁著,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的政绩)、八书(记各种章典制度)、十表(记大事年月)、三十世家(记侯国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功绩)五个部分,共五十二万字。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历史比较全面而深刻的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社会面貌,对后世史学研究有深远影响。3、三更古人晚上使用“更”来算时间的,一
第十届中学生古诗文大赛专项练习

文化常识及文言知识部分

一、文化常识

1、商鞅:战国时期的政治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

2、《史记》:西汉司马迁著,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的政绩)、八书(记各种章典制度)、十表(记大事年月)、三十世家(记侯国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功绩)五个部分,共五十二万字。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历史比较全面而深刻的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社会面貌,对后世史学研究有深远影响。

3、三更

古人晚上使用“更”来算时间的,一夜有五更:

一更:19:00—21:00      二更:21:00—23:00    三更:23:00—1:00

四更:1:00—3:00        五更:3:00—5:00

注意:相关成语“半夜三更”,三更正好是半夜。

4、王羲之

(1)王羲之,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后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2)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的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书苑。像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苏轼、米芾、黄庭坚、赵孟頫、董其昌等历代书法家无一不对王羲之心悦诚服、推崇备至。因而,王羲之享有“书圣”的美誉。

5、顾炎武

(1)顾炎武,学者尊称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顾炎武终身为反清事业奋斗奔波,他所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口号,意义和影响深远,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奋进的精神力量。

(2)顾炎武学识广博、著作宏富,在经学、音韵学、文学诸多方面有很深的造诣。著作繁多,以毕生心力所著《日知录》,另外有《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

6、《梁书》

《梁书》是记载南朝梁的纪传体史书,共五十六卷作者为唐朝姚思廉。它对历史变化的看法上,阐发了一些可取的观点。书中对于政权兴起的解释,虽然用了一些天意、历数等陈腐的词汇,但还是把落脚点放在了人事与人谋上。对萧衍建立梁政权和梁早期的政绩,书中做了充分的肯定。对于辅佐新朝的文臣武将,书中也注意称道他们个人的才华和谋略。

7、说“辍”

辍,解释为停。《班超投笔从戎》“尝辍业投笔叹曰”中的“辍业”即停止作业、停工。现代汉语中还经常用这个文言词,比如“辍学”即停止学业。

5、说“觉”

觉在文言文中多指“醒”“发”等。如:《祖逖闻鸡起舞》“祖蹴琨觉”【祖逖把刘琨踢醒。】古汉语中“睡觉”指睡后醒过来。现代汉语中的“睡觉”只是“睡”这是古今异义。“觉醒”指醒悟。“觉民”指使国民醒悟。

6、“翰林”及“翰林院”

翰,本指毛笔,引申为诗文。“翰林”字面上讲指的是诗文高手集中的地方。后来成了专有名词。古代在科举考试中,凡是获取进士者,皇帝除直接任命一部分人担任某种官职外,把其余人都投入翰林院。“翰林院”实际是个人才储备所。他们的工作是拟诏书、编撰史籍、校对文史、为皇帝讲文论道等。

7、说“谥号”

《范仲淹罢宴》中的“范文正公”即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文正”是他的谥号。谥号是古代帝王或贵族、名人死后,按其生前事迹评定的褒贬的称号。范仲淹因为生前文学成就高,行为正直,故谥为“文正”,后世称“范文正”。他生前是没有这个称谓的。唐朝的韩愈谥为“文”,后世称“韩文公”。这都是褒称。隋炀帝杨广因为生前阴险残酷、穷兵黩武,故死后得恶谥“炀”。

8、说“儒学”

儒家是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流派,以孔子为代表,主张礼治、强调传统的伦常关系等。儒学,又叫儒家学说起源于东周春秋时期。而从汉武帝时期起(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它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如果从孔子算起绵延至今已经有二千五百余年的历史。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发展,儒家学说从内容、形式到社会功能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与发展。

9、《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的著作。全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题材非常广泛,内容极为丰富。《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很高。它成功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之巅峰。

10、说“号”

古人除了姓名之外,有的还有字与号。号又称别号。号有的是自己取的,也有别人给取的。如:欧阳修号醉翁,陆游号放翁,苏轼号东坡等。

二、文言知识

1、卒:

(1)名词,步兵,后泛指士兵。如:《吕氏春秋注》“在车曰士,步曰卒”。《资治通鉴·唐纪》“每得降卒,必亲引问委曲。”

(2)名词,末尾,结局。《论语》:“有始有卒者,其唯圣人乎?”

(3)动词,终止,尽,完毕。《韩非子·解老》:“人始于生而卒于死。”

(4)动词,古代指大夫死亡,后为死亡的通称。《资治通鉴》:“初,鲁肃闻刘表卒。”又如:暴卒,病卒,生卒年月等。

(5)副词,终究、终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卒庭见相如”。《商鞅立信》“卒下令。”

2、因

(1)副词,就、于是。如《书法家欧阳询》“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2)介词,通过、趁着、依凭等意思。

趁着,如:《后汉书·张衡传》“游于三辅,因入京师。”(三辅:汉朝以京兆尹(今西安以东至华县一带)、冯翊郡(今西安东北到朝邑一带)、扶风郡(今西安以西到宝鸡一带)为三辅,意为京城的三个依凭屏障)。

依凭,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原文为“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张仪)到达楚国后,又凭借丰厚的金银财宝收买(怀王的)近身侍臣靳尚,并用花言巧语欺骗怀王的宠姬郑袖。】

(3)连词,因为、由于。如:因噎废食。

(4)名词,原因。如:因果相报、前因后果。

(5)名词,机会。如《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于今无会因”【(焦仲卿与妻子)从今天起再也没有相见的机会。】

(6)顺应。《核舟记》:“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没有不顺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

3、特

(1)名词,牛。

(2)形容词,独特,特异,突出,特别。如:特立独行。

(3)副词,单独、单单、特地。如《吕氏春秋·分职》“夫国,重物也,其不善也,岂特宫室哉?”【国家,是很贵重的东西,如果治理不好,(其中的严重后果)岂能单单是宫室呢?】

(4)副词,只,只是;仅,不过。《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度(duó)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蔺相如料想秦王只不过用这种欺诈手段,假装划给赵国城池】

4、谢

(1)感谢。  

(2)认错、认罪、道歉。《陈万年教子》 :“咸叩头谢”,即叩头认错

注意:谢:古今异义——今义:感谢。古义:多为道歉、。

5、睡

(1)打瞌睡。《陈万年教子》 :“咸睡,头触屏风。”陈咸打瞌睡。

注意:睡:古今异义——今义:睡觉。古义:打瞌睡。

6、之

(1)主要用法:代词。如《苛政猛于虎》中“夫子式而听之”之指代“老妇哭的很伤心。”又如“使子路问之”,之指代“老妇”。

(2)助词,的,表示领有、隶属的关系,如“赤子之心”;表示修饰的关系,如“缓兵之计”、“不速之客”。

(3)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4)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5)动词,往、到。如“吾欲之南海。”

7、逾

逾,指越。《智犬破案》中有“有盗逾墙而入”,意为有小偷进入庙内。又“逾午方至”,意为过了中午才到。“年逾六十”年龄超过了六十。

8、贼

现代汉语中的贼指的是“小偷”,而在文言文中指的是“强盗”。《智犬破案》中“贼十余人”即十多个强盗。“盗”在文言中指的是“小偷”。

9、“非惟……,乃……”句式

这是一组关联词,也成为文言文固定句式,相当于“不仅……而且……”《陶母责子》:“非惟不益,乃增吾忧也。”【不仅没有好处,还增加了我的忧虑。】“非惟图利,乃害之。”【不仅贪图财利,而且是坑害他人。】

10、岂

岂有两个义项:一是指“哪里”,表疑问。《桓荣勤学不倦》:“我农家子,岂意学之为利乃若是哉!”【我是农家人,哪里想得到学习的好处能像这样啊。】

二是指“难道”,表反诘。“岂吾不若人?”【难道我不如别人?】

11、句末语气词连用

句末语气词常常表达各种情感,有时候表示疑问,有时候表示感叹,有时候表示警告,有时表示呼吁。常见的句末语气词如“矣”“也”“耳”“邪”“乎”等。一般情况下用一个语气词,有时候却连用两个甚至三个。《读书五失》中,“其失又甚焉者也”【这个损失就很严重了】,“甚焉者”,是语气词连用,其实只表达一个“了”字的意思,但加强了语气。又如“人已去焉矣”,“ 焉矣”也只是“了”的意思。又如:“室中无他人也矣。”“也矣”语气词连用,表达“了”的意思。

12、伺、俟、候

伺、俟、候三个词都可以指等待。《天敌》中“伺蜈蚣久不出”,【等待蜈蚣很久仍不出来。】伺还可以指服侍,如“伺候”。候还可以指问好,如“问候”。

13、殊

文言文中的“殊”,多作“很”。《鸟与人》中“殊不畏人”意为【很不怕人】,或者【一点也不怕人】。又如“殊不欲食”意思是【很不想吃东西。】又如“畏惧殊甚”意思是【很害怕】,殊和甚都是表示程度深,很。

14、卿

(1)“卿”是古代高级长官及爵位的称谓。昔周、春秋时天子诸侯下属的高级长官均称为“卿”。如“卿大夫”,即卿与大夫。

(2)战国时作为爵位的称谓,有上卿、亚卿等。

(3)另外,它也是君对臣、长辈对晚辈的称谓。“卿知宫中夜来有喜乎”中的“卿”就是明成祖对解缙的称谓,相当于“您”。“卿卿”是夫妻间的爱称,有时候也用在朋友之间。《红楼梦》第五回“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其中“卿”就是“你”,指的是王熙凤,含有嘲弄之味。

第十届中学生古诗文大赛专项练习

文化常识及文言知识部分

一、文化常识

1、商鞅:       的政治家,著名     代表人物。

2、《史记》:         (时代、人名)著,是我国第一部      通史。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    (记历代帝王的政绩)、八    (记各种章典制度)、十    (记大事年月)、三十    (记侯国兴亡)、七十    (记重要人物的言行功绩)五个部分,共五十二万字。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历史比较全面而深刻的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社会面貌,对后世史学研究有深远影响。

3、三更

古人晚上使用“更”来算时间的,一夜有五更:

一更:19:00—21:00      二更:21:00—23:00    三更:          

四更:1:00—3:00        五更:3:00—5:00

注意:有相关成语“          ”。

4、王羲之

(1)王羲之,     (时代)     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后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         ”。

(2)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的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书苑。像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苏轼、米芾、黄庭坚、赵孟頫、董其昌等历代书法家无一不对王羲之心悦诚服、推崇备至。因而,王羲之享有“      ”的美誉。

5、顾炎武

(1)顾炎武,学者尊称为亭林先生。     (时代)著名的     、      、      家。

与      、      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顾炎武终身为反清事业奋斗奔波,他所提出的“                    ”的口号,意义和影响深远,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奋进的精神力量。

(2)顾炎武学识广博、著作宏富,在经学、音韵学、文学诸多方面有很深的造诣。著作繁多,以毕生心力所著        ,另外有         、        。

6、《梁书》

《梁书》是记载     (时代)的      体史书,共五十六卷作者为     (时代)      。它对历史变化的看法上,阐发了一些可取的观点。书中对于政权兴起的解释,虽然用了一些天意、历数等陈腐的词汇,但还是把落脚点放在了人事与人谋上。对萧衍建立梁政权和梁早期的政绩,书中做了充分的肯定。对于辅佐新朝的文臣武将,书中也注意称道他们个人的才华和谋略。

7、说“辍”

辍,解释为       。《班超投笔从戎》“尝辍业投笔叹曰”中的“辍业”即         。现代汉语中还经常用这个文言词,比如“辍学”即         。

5、说“觉”

觉在文言文中多指        等。如:《祖逖闻鸡起舞》“祖蹴琨觉”【祖逖把刘琨踢醒。】古汉语中“睡觉”指       。现代汉语中的“睡觉”只是“睡”这是古今异义。“觉醒”指      。“觉民”指        。

6、“翰林”及“翰林院”

翰,本指     ,引申为     。“翰林”字面上讲指的是                 。后来成了专有名词。古代在科举考试中,凡是获取进士者,皇帝除直接任命一部分人担任某种官职外,把其余人都投入翰林院。“翰林院”实际是个        。他们的工作是拟诏书、编撰史籍、校对文史、为皇帝讲文论道等。

7、说“谥号”

《范仲淹罢宴》中的“范文正公”即     (时代)     家、     家,     (人名)。“文正”是他的     。谥号是古代帝王或贵族、名人死后,按其生前事迹评定的褒贬的称号。范仲淹因为生前文学成就高,行为正直,故谥为      ,后世称“       ”。他生前是没有这个称谓的。唐朝的     谥为“文”,后世称       。这都是褒称。隋炀帝杨广因为生前阴险残酷、穷兵黩武,故死后得恶谥“     ”。

8、说“儒学”

儒家是     时期的一个     ,以     为代表,主张礼治、强调传统的伦常关系等。儒学,又叫      ,起源于东周春秋时期。而从     时期起(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它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如果从孔子算起绵延至今已经有二千五百余年的历史。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发展,儒家学说从内容、形式到社会功能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与发展。

9、《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简称     ,俗名     ,是   (时代)著名小说家     的著作。全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题材非常广泛,内容极为丰富。《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很高。它成功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                     。

10、说“号”

古人除了姓名之外,有的还有     与     。号又称     。号有的是自己取的,也有别人给取的。如:欧阳修号     ,陆游号     ,苏轼号     等。

二、文言知识

1、卒:

(1)             。如:《吕氏春秋注》“在车曰士,步曰卒”。《资治通鉴·唐纪》“每得降卒,必亲引问委曲。”

(2)名词,           。《论语》:“有始有卒者,其唯圣人乎?”

(3)动词,                。《韩非子·解老》:“人始于生而卒于死。”

(4)动词,                 。《资治通鉴》:“初,鲁肃闻刘表卒。”又如:暴卒,病卒,生卒年月等。

(5)副词,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卒庭见相如”。《商鞅立信》“卒下令。”

2、因

(1)副词,        。如《书法家欧阳询》“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2)介词,                    。

趁着,如:《后汉书·张衡传》“游于三辅,因入京师。”(三辅:汉朝以京兆尹(今西安以东至华县一带)、冯翊郡(今西安东北到朝邑一带)、扶风郡(今西安以西到宝鸡一带)为三辅,意为京城的三个依凭屏障)。

依凭,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原文为“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张仪)到达楚国后,又凭借丰厚的金银财宝收买(怀王的)近身侍臣靳尚,并用花言巧语欺骗怀王的宠姬郑袖。】

(3)连词,       。如:因噎废食。

(4)名词,        。如:因果相报、前因后果。

(5)名词,        。如《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于今无会因”【(焦仲卿与妻子)从今天起再也没有相见的机会。】

(6)       。《核舟记》:“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没有不顺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

3、特

(1)名词,      。

(2)形容词,              。如:特立独行。

(3)副词,             。如《吕氏春秋·分职》“夫国,重物也,其不善也,岂特宫室哉?”【国家,是很贵重的东西,如果治理不好,(其中的严重后果)岂能单单是宫室呢?】

(4)副词,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度(duó)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蔺相如料想秦王只不过用这种欺诈手段,假装划给赵国城池】

4、谢

(1)感谢。  

(2)          。《陈万年教子》 :“咸叩头谢”,即叩头认错

注意:谢:古今异义——今义:感谢。古义:多为道歉、。

5、睡

(1)         。《陈万年教子》 :“咸睡,头触屏风。”陈咸打瞌睡。

注意:睡:古今异义——今义:睡觉。古义:打瞌睡。

6、之

(1)主要用法:       。如《苛政猛于虎》中“夫子式而听之”之指代“老妇哭的很伤心。”又如“使子路问之”,之指代“老妇”。

(2)                 ,如“赤子之心”;          ,如“缓兵之计”、“不速之客”。

(3)                     。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4)               :“久而久之。”

(5)               。如“吾欲之南海。”

7、逾

逾,指      。《智犬破案》中有“有盗逾墙而入”,意为有小偷进入庙内。又“逾午方至”,意为过了中午才到。“年逾六十”年龄超过了六十。

8、贼

现代汉语中的贼指的是        ,而在文言文中指的是       。《智犬破案》中“贼十余人”即         。“盗”在文言中指的是“      ”。

9、“非惟……,乃……”句式

这是一组关联词,也成为文言文固定句式,相当于“              ”《陶母责子》:“非惟不益,乃增吾忧也。”【不仅没有好处,还增加了我的忧虑。】“非惟图利,乃害之。”【不仅贪图财利,而且是坑害他人。】

10、岂

岂有两个义项:一是指“     ”,表疑问。《桓荣勤学不倦》:“我农家子,岂意学之为利乃若是哉!”【我是农家人,哪里想得到学习的好处能像这样啊。】

二是指            。“岂吾不若人?”【难道我不如别人?】

11、句末语气词连用

句末语气词常常表达各种情感,有时候表示疑问,有时候表示感叹,有时候表示警告,有时表示呼吁。常见的句末语气词如“矣”“也”“耳”“邪”“乎”等。一般情况下用一个语气词,有时候却连用两个甚至三个。《读书五失》中,“其失又甚焉者也”【这个损失就很严重了】,“甚焉者”,是语气词连用,其实只表达一个“了”字的意思,但加强了语气。又如“人已去焉矣”,“ 焉矣”也只是“了”的意思。又如:“室中无他人也矣。”“也矣”语气词连用,表达“了”的意思。

12、伺、俟、候

伺、俟、候三个词都可以指      。《天敌》中“伺蜈蚣久不出”,【等待蜈蚣很久仍不出来。】伺还可以指       ,如“伺候”。候还可以指       ,如“问候”。

13、殊

文言文中的“殊”,多作“      ”。《鸟与人》中“殊不畏人”意为【很不怕人】,或者【一点也不怕人】。又如“殊不欲食”意思是【很不想吃东西。】又如“畏惧殊甚”意思是【很害怕】,殊和甚都是表示程度深,很。

14、卿

(1)“卿”是古代        及       的称谓。昔周、春秋时        均称为“卿”。如“卿大夫”,即卿与大夫。

(2)战国时作为      的称谓,有上卿、亚卿等。

(3)另外,它也是                的称谓。“卿知宫中夜来有喜乎”中的“卿”就是明成祖对解缙的称谓,相当于“      ”。“卿卿”是夫妻间的爱称,有时候也用在朋友之间。《红楼梦》第五回“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其中“卿”就是“你”,指的是王熙凤,含有嘲弄之味。

文档

第十届中学生古诗文大赛专项练习、试卷

第十届中学生古诗文大赛专项练习文化常识及文言知识部分一、文化常识1、商鞅:战国时期的政治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2、《史记》:西汉司马迁著,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的政绩)、八书(记各种章典制度)、十表(记大事年月)、三十世家(记侯国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功绩)五个部分,共五十二万字。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历史比较全面而深刻的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社会面貌,对后世史学研究有深远影响。3、三更古人晚上使用“更”来算时间的,一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