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农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丁照鑫
(北京农学院 植物科学技术学院 201430221227)
为了准确掌握朱仓乡后穆疃村的村情民情,增强做好农业推广应用工作的主动性和可靠性,我在十一黄金周返回故乡,开展了对朱仓乡后穆疃村农业技术推广应用情况调查,采取查阅资料,采访和数据对比等形式,对朱仓乡后穆疃村农业技术推广应用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现状
朱仓乡后穆疃村,全村人口1886人。以农业为主,现有耕地652亩。近年来,在朱仓乡领导和具体指挥下,后穆疃村按照新农村建设的具体要求,利用当地丰富的资源,大力发展茶叶、蔬菜大棚、养殖等特色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为村级经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203元。
后穆疃村现有茶园1080亩,产值达113万元,占农民纯收人的30﹪左右,成为村民的主要经济支柱。主要生产临沭绿茶,采用“农户——龙头——市场”的生产方式。几年来积极发展蔬菜大棚产业,一年大棚60亩,每年种植不间断,产品畅销。还积极发展家庭养殖业,统计显示:养猪750头,兔1600多只,家禽800只,养牛200头。
二:特色农业发展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后穆疃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呈现了良好的势头,但也存在一些明显不足和有待解决的问题。
(一)投入不足,附加值低 由于融资困难,自身投入不足,农产品的加工增值能力弱。养殖产也没有形成规模化生产。
(二)劳动力缺乏、技术较落后 随着农村大量劳动力进城务工,农业生产季节性劳力供需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留守本土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村劳力资源日益缺乏,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不少农户连常规的农业技术都不会,农业科技推广难度不断加大。分散型家庭式茶叶初制、精制加工、加工设备简陋,加工环境差,产品质量难以保证。
(三)市场波动较大,抗风险能力弱 农业是弱质产业,农业规模小,经营分散,决定了农产品生产大多还停留在提篮小买阶段,后穆疃村离城较远,农民的文化素质低,对市场需求缺乏较多的了解,市场稍有波动,农产品就会出现卖难的现象,既压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有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三:发展特色农业的对策与建议
发展特色农业,是后穆疃村走向富裕的重要举措,也是探索山区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为此,还需要在加快特色农业发展上下功夫,把增长点放在加快科技进步上,把着力点放在推进产业化经营上,把落脚点放在农民收入上。
(一)扶持,加大投入 地方应制定发展特色农业的相关,建立产业扶持专项基金,增加对特色农业投入的比重。鼓励社会力量特别是工商企业投资农业,积极扶持和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大对农村个私企业的资金支持,解决农村融资难的问题。合理配置资源,为了降低特色农业的市场风险,拓宽销售渠道,应发挥积极作用。一是充分发挥联系面广的优势,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模式。二是借助力量,大力宣传本地特色产品,扩大知名度,组织帮助农民进行产品销售,逐步提高农民驾驭市场风险的能力。建立激励机制。对农业特色新产品研究开发有功的人员实行奖励。
(二)更新观念,突出品牌 特色农业是商品性农业。促进特色农业经济发展,着力点要放在更新观念,强化经济意识上来。要在特色、规模、效益上狠下功夫。首先要立足市场需要,调整优化品种结构,向特色化、规模化、优质化、效益化方向发展,以增强特色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其次,要从市场需求出发,加快流通体系的建设。把搞活流通作为发展特色农业的一项重要措施来落实。把分散、凌乱的产品经营,联系定点销售地,并以此作为特色农业产品的销售抢占市场,扩大销售半径。最后,要牢固树立信息观念,增强信息意识,推进农业信息化,实施“信息兴农“战略,加强对农民信息只是的普及。
(三)培育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条 朱仓乡后穆疃村特色农业的发展,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带动。要鼓励和引导当地农村有能力的胆领办,创办特色农产品基地或加工企业,同时,还要增强行业组织建设,把种植技术送到田间地头,把市场搬到农家门口,根据市场情况,向农民提供市场需求信息及价格,及时引导农民调整品种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