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入
(播放变色龙的图片),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动物吗?对,它是蜥蜴。蜥蜴中的一种叫变色龙,变色龙有一项神奇的本领,那就是会随着环境颜色的改变而改变皮肤颜色。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1884年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就叫《变色龙》,其中的主要人物奥楚蔑洛夫警官也同样有善变的技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去了解那里发生的故事。
二、学习目标
1.了解契诃夫及《变色龙》的写作背景。
2.把握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
三、预习检测
(一)选择正确的注音,将它的字母填入括号内。
(1)劈:A.pī B.pǐ 劈头盖脸( ) 劈开前腿( )
(2)畜:A. chù B. xù 畜牧( ) 畜生( ) 蓄养( )
(3)逮:A.dài B. dǎi 逮住( ) 逮捕( ) 逮特务( )
(4)吓:A.xià B. hè 恐吓( )吓唬( )杀鸡吓猴( )
四、资料简介
作者简介: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是十九世纪末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戏剧家和短篇小说艺术大师。生于一个杂货商人家里。其父破产后,他在资财匮乏中读了不少书,观察了社会生活,深感市侩习气、庸俗作风的可恶。
契诃夫一生写了大量的中、短篇小说,其中名篇有《变色龙》、《苦恼》、《万卡》、《第六病室》、《套中人》、《新娘》等。剧本有《海鸥》、《万尼亚舅舅》、《三姊妹》、《樱桃园》等。契诃夫不仅是世界文学中短篇小说的艺术大师,而且是戏剧创作的革新家。他和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齐名为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写作背景:
《变色龙》作于1884年,作品发表前,正是党人刺杀亚历山大二世(1881)之后,亚历山大三世一上台,在竭力强化统治的同时,也搞了一些掩人耳目的法令,给残暴的主义蒙上一层面纱。1880年成立的治安最高委员会头目洛雷斯、麦里可夫后来当上了内务大臣,这是一个典型的两面派,人民称他为“狼嘴狐尾”。这时的再不是果戈理时代随意用拳头揍人的警棍了,而是打着遵守法令的官腔,干着献媚邀功的勾当。契诃夫刻画的警官奥楚蔑洛夫正是沙皇统治的化身。因此,这篇作品讽刺、揭露的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孤立的,是那个崇拜官爵的社会,是那个穷凶极恶的沙皇主义。
五、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然后说一说小说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六、理解与探究
(一)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请同学们先自主学习,默读课文,并完成下表,然后小组合作交流
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一案的五次变化 | ||
狗主人 | 对狗的称呼 | 对赫留金的态度 |
不知道 | 野畜生、疯狗 | 肯定赫留金被狗咬了 |
将军 | 小狗 | 你那手指头一定是给小钉子弄破的,你们这些鬼东西 |
不是将军 | 下贱胚子 | 受了害,我们决不能不管 |
说不定 | 名贵的狗 | 你这混蛋,把手放下来!不用把你那蠢手指头伸出来!怪你自己不好 |
不是将军 | 野狗 | 弄死它算了 |
将军哥哥 | 怪伶俐的狗 | 我早晚要收拾你 |
奥楚蔑洛夫的五次变化都是围绕小狗的主人的身份变化而变化的;五次变化中,奥楚蔑洛夫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本性始终不变。
总结: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事件中,态度五次变化,这不正像一只变色龙吗?随着外围环境条件的变换而变化自己的态度,不是一只“变色龙”是什么?这是作者用的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奥楚蔑洛夫趋炎附势、奉承逢迎、献媚取宠的奴才本相。
(二)赏读课文,深入把握人物形象
分角色朗读,尽量读出人物说话的语气、语调,进一步把握人物的形象。
(三)探究主旨
本文通过对奥楚蔑洛夫这一形象的刻画,反映了一种什么社会现象?揭示了什么主题?
《变色龙》通过对见风使舵、欺下媚上的奥楚蔑洛夫这个沙皇统治的忠实走狗的刻画,巧妙的揭露了沙皇制度的反动和虚伪,批判了它反人民的实质,揭露了沙皇统治的黑暗。
教师总结:奥楚蔑洛夫之所以不断变色,有自己本性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出于自我保护的考虑,是因为他不敢得罪权贵,哪怕仅仅是权贵家的一条狗。这样的一个小官僚,面对一般群众的时候,他往往会摆出一副官架子,如他一出场。穿着新的军大衣,在众人面前“严厉”的表情,一个拿腔作调、作威作福的小官僚的形象毕现。而面对权贵,却是一副奴颜婢膝的样子。这样的人物是当时社会的必然产物。当时沙皇统治的,经济落后,思想保守,实行残酷的统治,而作为这样一个国家机器上的小零件,像奥楚蔑洛夫这样的小官僚,为了生存,不得不用丧失人格和尊严来换取生存空间。这样的人物虽然可恨,但作者批判的锋芒其实更多的是指向当时腐朽的社会,指向孕育这种奴性人格的土壤。
七、巩固练习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欺瞒(mán) 伶俐(líng) 恐吓(xià)
B.魁梧(kuí) 赔偿(cháng) 乞丐(gài)
C.下贱胚子(pī) 洋溢(yì) 坎肩(kǎn)
D.戳(lù) 咳嗽(sòu) 契诃夫(hē)
2.契河夫以“变色龙”作为小说题目的用意是什么( )
A.说警官奥楚蔑洛夫像变色龙一样,一会脱下大衣,一会又穿上大衣。
B 讽刺沙皇制度下,统治阶级的走狗奥楚蔑洛夫趋炎附势,狡诈多变的性格。
C.讽刺奥楚蔑洛夫一会儿怕狗的主人,一会儿又不怕狗的主人的多变性格。
D.说明当时的社会制度迫使人们不得不经常改变自己的态度。
3.指出下列各句的人物描写方法。
A.它后边跟着追来一个人,穿着浆硬的花布衬衫和敞开怀的坎肩。( )
B.警官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提着小包,穿过市场的广场。( )
C.“你在这儿干什么?你究竟为什么举着那个手指头?……谁在嚷?”( )
D.他那张半醉的脸上露出这样的神气:“我要揭你的皮,坏蛋!” (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学习驳论文的写法。(教学重点)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教学重点)
3、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疏通课文,弄清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新世纪的第一年──2001年是“中国年”,申奥成功,加入WTO,国足出线等等,喜事不断,中国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豪;然而,7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板书课题),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学到怎样的做人,作文的方法。
二、解题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从广义上来看,这又是一篇杂文,短小精悍,写法灵活。其杂文有“匕首”,“投”之喻。
本文属鲁迅后期杂文,鲁迅写这篇文章之前的一个月,肺病已相当严重。文章写完之后的两个多月,写了《病后杂谈》,还致信杨霁云,自称是在敌人和“战友”的夹攻下的“横战”。可是,健康的恶化和精神的压力,并没有影响他对世事的热忱关注。
课题《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聚焦当时社会的热点问题,把要谈的对象──“中国人”和事件──“失掉自信力了吗”直接放在标题上,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欲望。
三、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中国近代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欺侮,“九一八”事变又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国内悲观论调一时甚嚣尘上,然而鲁迅却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实在难能可贵。
四、疏通课文
1、弄清字词障碍:
搽(chá) 玄(xuán)虚 省(xǐng)悟 自欺欺人
脊(jǐ)梁 渺(miǎo)茫 诓(kuāng)骗 怀古伤今 为民请命
2、朗读全文。
3、思考问题:
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因为信“地”信“物”信“国联”,从来就没有相信过自己:而现在的求神拜佛,则是在自欺了。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因为有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证。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弄清文章的论证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二、驳论文简介
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二是驳论据。三是驳论证。
三、分析课文
1、一二段中,揭示了对方什么谬误论点?什么论据?哪些语句最富于讽刺意味?
明确:谬误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谬误论据:两年以前,……却也是事实。
语句:“总自夸”,“只希望”,“也是事实”,“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2、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明确: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后,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这样,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
这是驳论的一种方式,由真实存在的依据推导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不成立,这是驳论证。
3、第五段有一段加点的文字,检察官曾删掉这段文字,这说明什么?
明确:“求神拜佛”恐怕是在山穷水尽时自欺和欺人的最后一招。鲁迅是个现实感很强的人,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和严重后果,这自然触到了的痛处。所以被删去。从加点文字也可以看到鲁迅的境况,但鲁迅却不惮于在林弹雨中为民奔走呼号,其无私无畏的精神令人敬佩。
4、文章在批驳对方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什么样的观点?
明确:作者指出“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5、作者指出应如何评价中国人?
明确:“要论中国人,……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6、“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
明确:指的是脚踏实地地为民族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他们往往来自下层或代表着广大民众的利益。但由于中国长期的奴役统治,许多事情自然无权知道。另外,近代以来的许多社会变革多缺乏对广大民众的宣传发动。
7、“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明确:前者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后者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
四、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欣赏品味杂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二、品味语句
1、揣摩第一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明确:不能。“总”让人看到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及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著”,“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它们准确的写出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性。
2、揣摩下列有下划线的字词的表达效果:
……不过一面总是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就是诬蔑。
明确:“总”写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并间接讴歌“中国的脊梁”屡挫屡战的精神。“简直”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
三、总结全文
四、布置作业
分小组搜集资料,写一份调查报告《中学生阅读鲁迅作品的现状调查》。
附:主体板书
谬论论据:自夸──只希望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1、摆谬论
谬论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2、自夸(信“地”信“物”)
只能说有过“他信力” 都不能证
驳论证:只希望国联(信“国联”) 明“失掉自信力”
(直接反驳)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失掉“他信力”发展“自信力”
3、驳论证
(正面立论)
(间接反驳)
4、得结论